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民公社鄉鎮企業之前世與今生

[複製鏈接]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1-11-26 06: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民公社鄉鎮企業之前世與今生
作者:太極毛  

人們對於毛共時代「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這兩個口號至今還會歷歷在目耳熟能詳,但對於「鄉鎮企業學回郭」也許就比較陌生,皆因其實行時間較短。原來,1974年12月15日,《河南日報》在頭版用整版篇幅以通欄大標題發表了姬業成、杜貴寶和牛玉乾聯合寫的回郭鎮發展社隊工作的調查報告《光明燦爛的希望——鞏縣回郭鎮公社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調查》。但當時並沒有掀起太多的波瀾。直至第二年9月,浙江省金華地區人民銀行的周長庚看到報紙上的這篇報道,這位長期從事農村經濟調查研究的普通基層幹部也認同文章所說的社隊工業在人民公社中是大有可為。9月5日,他就給毛主席寫信,建議黨和政府切實加強對社隊企業的領導,幫助和支持農民興辦各類企業,增加經濟收入,以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繁榮城鄉經濟。意想不到的是僅僅過了20多天,毛主席就親自披閱此信,並請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將此信印發在京的有關中央領導,毛澤東 1975年9月27日 給鄧小平批示內容是:「小平同志:請考慮此三件(兩封信及一篇報道) (即:周長庚的一封信、華國鋒1974年12月28日給湖南省委的一封信、《河南日報》1974年12月15日刊登的《光明燦爛的希望》一報道)可否印發在京各中央同志。」10月,人民日報社通知河南日報社,召集相關人員入京修改稿件,準備在《人民日報》上予以刊登。  

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通欄大標題:《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副標題:《河南省鞏縣回郭鎮公社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調查》。右邊配發的是署名「郭大江」的評論:《滿腔熱情地扶持社隊工業》。這篇文章在《人民日報》頭版佔了三分之二的版面,文章的其餘部分轉到了二版。文章說,鞏義市回郭鎮「孕育誕生的社隊企業是中國農村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鄧小平在昔陽會議上號召全國學回郭鎮。之後,時任國務院副總經理的吳桂賢也來到回郭鎮視察指導。正是這篇報道,使默默無聞的回郭鎮成為中國鄉鎮企業的發源地,中原的「小上海」。   

此後,中國大力推廣河南省鞏義市回郭鎮農村辦工業的經驗,歷來沒有農村工業企業位置的國家農業部,從此增設起了鄉鎮企業司,各省市(自治區)的政府部門也都增設了鄉鎮企業局,專門負責處理農村發展起來的鄉鎮企業具體事務。從1975年10月直到1977年前後,來回郭鎮參觀社辦工業的國內外團體絡繹不絕,全國除了西藏和台灣,29個省份都來人;外國團隊也不斷地來,朝鮮、阿爾巴尼亞、古巴、美國等等。少的時候一天三四百人,多的時候一天三千人。鎮里深感壓力,為此專門成立了由兩位副書記帶隊總共有四五十個幹部的班子專門負責接待。  

講社隊辦企業的電影《回郭鎮的春天》1976年春天開拍,拍了半年多,事實證明回郭鎮農民辦工業的經驗不僅符合當地人多地少的現實,而且具有普遍意義,是中國農民通過辦工業改變自己命運,改變農村落後面貌,變農民為工人,變鄉村為城市,變貧窮為富裕的必由之路。  

其實,《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這個標題是套用了毛澤東主席的一個講話,早在十七年前的1959年中共中央在河南省會召開的第二次鄭州會議上毛澤東就高瞻遠矚,英明預見地指出:「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東西還不多,如社辦企業、社辦事業,由公社分配的公積金、公益金等,雖然如此,我們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也就在這裡」。也就是說從人民公社成立之初,毛澤東就鼓勵人民公社辦企業。回郭鎮從1958年就搞起第一個社隊企業機械廠開始,陸陸續續辦起了一批社隊的「五小企業」——五七化工廠、變壓器廠、化肥廠、拖拉機站、油封廠、鞋墊廠、涼鞋廠、檔風玻璃廠、紡織廠等等,最有名的是建在偏僻的沙溝河的五七化工廠,當年投資,當年盈利。 建成五七化工廠之後,回郭鎮利用「滾雪球」、「母雞下蛋」的辦法,又先後投資辦起了化肥廠、棉紡廠、鑄造廠、磚瓦廠、電器廠、第二化工廠等企業。如此到1974年10月,回郭鎮的社隊企業已發展到了57個,這些廠子的工人都是回郭鎮人,當時人數已經有三四千人了,而1974年7月的河南省鞏義市回郭鎮公社當時人口才五萬多,全鎮面積 47.2 平方公里,耕地 4.0 萬畝,全鎮到處廠房林立。農村澆地和耕田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不少溫州商人在談到回郭鎮的時候,都認為回郭鎮人當年的做法的確是「敢為天下先」,並為他們沖開了發展民營經濟的道路。中國實力百強縣之冠--江蘇無錫市在他們撰寫的《走在中國的前列》一書中,這樣描述:「無錫的鄉鎮企業之所以能夠取得中國第一的成就,是因為早在20世紀70年代曾到回郭鎮參觀學習過,受到那裡的社隊企業的啟迪,而後又因地制宜地發展了這種社隊企業。」 不僅如此,回郭鎮的經驗做法,對於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在《上海地方工業志》中,這樣描述道:「關於河南鞏縣回回郭鎮的做法和經驗影響了中國現代民營經濟最發達的江浙地區,現代流行的「溫州模式」、 「蘇南模式」都深深地打上了回郭鎮烙印。郭鎮公社發展社隊企業的調查報告,對崇明的社隊企業起到了春風化雨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以色列的「基布茲「、「莫沙夫」也是在70年代同樣才開始改變農業生產結構,從過去的以糧食生產為主,轉向農工商一體化發展,發展高質量花卉、畜牧業、蔬菜水果等出口創匯的農產品和技術,用高科技、現代管理不斷提高農業效益,形成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高產出的特色,建成了一整套符合國情的節水灌溉、農業科技和工廠化現代管理體系。而直至現在中國農業現代化卻遙遙無期。

天中國第一村華西村就是人民公社辦鄉鎮企業頗為成功的例子。 

毛共時代不計其數的鄉鎮企業在鄧主政后以打破大鍋飯為借口就搞個體承包制,到江朱主政時以「抓大放小「為借口全部變成了私人的囊中物名為民營企業了,現在還能存活下來的中國民營企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從原來的鄉鎮企業中轉制過來的,大約是44萬家。比如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前身就是杭州市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廣東順德容桂鎮的鄉鎮企業珠江冰箱廠八十年代就有固定資產8000萬元,進口設備佔45%……整條生產線長達六公里,全是由歐美、日本最好設備配套組裝而成的,這是許多國營企業都望塵莫及的。當時已經開始大批量擁生產雙門直冷式冰箱,在國內大受歡迎。改名科龍后是中國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鄉鎮企業。現在,以打破壟斷為借口將手伸向國有大企業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23: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