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經濟、文化與價值觀是中美較量的戰場

[複製鏈接]

1351

主題

3106

帖子

333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飽暖思平等 發表於 2011-11-19 02: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11-18 23:19:50
鳳凰播報

無論是冷戰,還是現在的「佔領華爾街」,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民主兩百年的歷史就會發現,民主其實從來沒有受到多麼嚴重的挑戰。相反,民主理念在地球上橫衝直闖,所向披靡。弗朗西斯.福山說,美國過去的實力和影響力並非只是建立在坦克和美元之上,也是建立在全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人民的信念中,他們敬仰美國的政治體制並試圖以美國為榜樣塑造自己的國家。福山就是20年前提出「歷史終結論」的學者,同時期還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理論,叫「華盛頓共識」。



簡而言之,「華盛頓共識」包括:民主政治是最不壞的政治模式,自由市場經濟是最能發揮人類潛力並營造共同富裕的經濟模式,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無論哪一個先到,另外一個會自然而然地跟隨。



「華盛頓共識」對美國冷戰後的戰略國策直接影響就在於,美國改變了冷戰時期那種全方位與蘇聯東歐進行對抗的模式,從而對一些他認為可以搞定的中小國家,從政治上改變它,顛覆它,最好讓它一夜之間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之後再讓市場經濟理所當然地發展起來;而對那些他無法從政治上搞定,也不能像伊拉克那樣直接派兵佔領移植民主制度的國家,如中國,則鼓勵他們實行市場經濟,儘快融入世界經濟大格局中,以期自由的市場經濟最終自然而然地帶來民主政治。



「華盛頓共識」部分的論據來自蘇聯東歐的崩潰。冷戰結束后,美國人發現蘇聯東歐是因為無法解決自身的問題而瓦解的,美國人並沒有做什麼事,所以他們認為,那些效仿蘇聯制度的國家,遲早也會垮台。而人權、自由與民主的價值理念一定會席捲全球。



但「華盛頓共識」遇到了挫折,甚至說是失敗了。政治上搞定中小國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失敗的例子也不少。移植過去的民主制度有時不能馬上發揮效果,甚至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帶來了混亂。制度可以移植,但如何使用制度卻無法移植;市場經濟的規則很容易掌握,但如何運作市場經濟卻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學會的。



那麼後者呢?中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搞了20年,可以說得到了美國很大的支持,例如十年前加入WTO時,美國那些支持者的潛台詞就是:損失點原則把中國拉上市場經濟的大船,這條大船遲早會把中國帶到政治民主的主流上。目前,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老二,可在民主政治上,在人權上呢?至少並沒有按照美國人的預想演變。



這些美國人可以不介意,別把美國人想像得那麼高尚,好像為了推廣理念就不惜一切,只要有生意做,他也可以睜隻眼閉隻眼的。但美國人卻無法忍受「中國模式」的坐大,甚至弄出了一個「北京共識」。下面我簡單講幾點最近觀察中美關係的體會。



一,從「中國不適合民主」到「中國不需要民主」,再到「中國已經民主」,這是中國模式下逐漸強大的中國在國際上傳遞的信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不但要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爭得話語權,更要在民主政治領域搶得先機。



你們注意一下,以前西方領導人見到中國領導人後大談特談民主與人權,中國領導人幾乎都是以委婉的方式傳達如下的意思:中國地大人多,民眾教育水平不高,現在應該集中力量解決溫飽,我們正在努力讓人民富裕起來等等。這至少說明,中國領導人是認同民主自由理念的,只是中國條件還不成熟。



在人權上的標準也是這樣,例如美國每年要搞一個《中國人權報告白皮書》,還沒有來得及翻譯成中文,我們也立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搞出一個像模像樣的《美國人權報告白皮書》,你說我侵犯人權,看看吧,你也好不到哪裡去。美國人一看就樂了,好傢夥,雖然這些資料都是從美國的媒體上搜羅來的,但至少說明中美兩國對「人權」的標準並無異議。例如在美國人在監獄里折磨囚犯是侵犯人權,中國發生的躲貓貓也是侵犯人權。



這一情況隨著中國在經濟上的崛起而有了顯著的變化,現在中國要爭取話語權,要從政治文化與價值理念上形成一種新的話語體系。從「我們不需要你們西方的民主」發展到「我們已經民主了」。 美國人感到了中國崛起的威力,反恐結束后就強勢返回亞洲。這就暴露了美國一直宣稱的那句話的潛台詞:當美國人說「美國樂於看到中國的崛起」時他們其實是在說「美國樂於看到一個擁抱普世價值的中國崛起」。



二,昨天新聞報道美國與澳大利亞達成了在澳洲永久駐兵的協議,中國外交部提出抗議,加上中國特別多軍事迷,結果一些純軍事的用語「第一島鏈」「第二島鏈」頻頻出現在電視上,弄得我打開電視機時,還以為已經開始打仗了。



美國要對付中國,軍事圍堵當然少不了,而且他正好可以消化十年反恐中剩下的軍力。這對於中國是很不妙的,我們過去20年經濟大發展就得力於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一旦北京決策者像年輕人一樣頭腦發熱,要在軍事上應戰,像前蘇聯一樣勒緊褲腰帶、窮兵黷武,那麼離蘇聯曾經走過的路就不遠了。



在目前的國際環境與歷史時期,我認為中美之間開戰的可能不是沒有,但戰場是在經濟領域。真正能夠打得起來的戰爭其實是「經濟戰」,或者說「經濟冷戰」,軍事部署只不過是美國人的大戰略的一部分,決定勝負的是經濟——是民眾的生活水平能否提高,民眾是否感到幸福,人心向背等等。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價值理念等「軟實力」、「巧實力」的交鋒。



讓我們回顧一下冷戰時期,美蘇兩個大國表面上是在軍事上爭霸全球,其實決定勝負的是經濟,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蘇聯實行僵化的計劃經濟,弄得民不聊生,美國實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戰後人均收入直線上升。當然,除了經濟,或者說比經濟力量更關鍵的因素,是政治理念與價值觀。關於這一點,我可以舉個例子,那就是美蘇對峙最激烈的50、60年代,蘇聯東歐集團用於鎮壓民眾、侵犯公民權利的借口往往是所謂來自西方的威脅。那個年代,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別說上街遊行要求憲法賦予的權力,即便你什麼也不做,躲在自己的卧室里,都可能會被秘密警察拉出去逮捕、流放、槍斃,說你是叛徒、特務與反革命,根本沒商量。



可這同一時期的美國呢?雖然也出現了麥卡錫的白色恐怖,但很快出現了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民權運動,多的時候,高達一百萬民眾沖向華盛頓,要求平等和自由等公民權利。畢竟,冷戰也是戰爭,當時的美蘇算是處於交戰狀態,如果美國民眾湧上街頭要求人權的事發生在蘇聯東歐國家,還不被說成是美國的反華——反蘇勢力在煽動顛覆?



我們現在回頭看,恰恰是肇始於五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把美國推向一個道德的制高點。這也使得里根總統上台後,可以理直氣壯地宣布蘇聯是邪惡的帝國。從某種意義上說,維權的美國民眾與被迫妥協的美國政府一道打贏了冷戰。至於美國有多少枚核子武器,多少艘核子潛艇,在什麼地方部署針對蘇聯的駐軍,還真沒有起到那麼大的作用,充其量是扮演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如果我沒有說錯,中美在經濟領域的前哨戰已經打響了。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美國在經濟上全面出擊了。我們告別了「中國可以說不」的時代,迎來的卻是「世界開始對中國說不」。



第三,「北京共識」雖然言之尚早,但這些年由於北京經濟實力與政治影響力的擴大,在國際上確實有了一些追隨者,例如北朝鮮、古巴、緬甸以及非洲一些非民主國家,當然也包括一些想從中國搞一些錢的西方民主國家,他們對「中國模式」是羨慕嫉妒恨。



中國不靠飛機大炮,不靠政治強制,只靠人民幣,就部分取得了前蘇聯無法在國際上得到的支持與擁護,這不能不讓美國刮目相看。起始於奧巴馬上台後的重返非洲,以及如今的重返亞洲,很大程度上是要遏制中國在這些區域的影響力。在可見的未來,美國與中國所代表的兩種價值理念將會在這些地區展開爭奪,所用的武器是鈔票與價值觀。



那麼,中國應該如何面對美國的挑戰?且聽老楊頭下回分解。



楊恆均 2011-11-18 香港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公民,請你不要拒絕民主,因為民主讓你活得有尊嚴和自由;如果你是一個富人,請你不要討厭民主,因為民主讓你的財富有更好的未來;如果你是一個既得利益者,請你不要敵視民主,因為民主讓你避免被報復清算的命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4: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