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拈花微笑」-- 膾炙人口的公案

[複製鏈接]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11-14 03: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拈花微笑」是娑婆世界禪宗中膾炙人口的公案,是人間最不可思議的佛法密意,二千多年來,禪的智慧流傳在人間,開啟了世人法身慧命的明燈,照亮萬古長夜。

禪學淵源於印度,盛興在中國。真正的「禪」和「禪思」、「禪定」都沒有關係,當佛陀最初開演佛法的時候,當時的小乘人(解脫道修行者 – 聲聞、緣覺眾)所注重的是「禪思」,他們信受如來所說的智慧之語,將所聽聞熏習得來的教誨,思惟瞭解以後,在日常生活上一項一項作仔細的比對觀察,明白世間法的虛妄不實,然而這與外道的冥思並不相同。

這種「禪思」的思惟方式是根據佛陀所開曉的道理:四聖諦及緣起法在世間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上作種種深入的思惟觀察,將如來的智慧之語與之一一驗證,將此智慧落實於世間,而知道世間一切不實,無可執取,透過這樣深刻的觀察和省思,能夠產生對蘊處界觀行之後的決定信,對於如來所說確認無疑。

因此僧侶們為了避免受到打擾,有的在閑靜處(阿練若)、有的到墳場塚間(憺怕路)、樹下,也有的往石窟,去確實環顧他一生週遭所發生的事情,因此而得到聖智決定,證得解脫的智慧,就可以決定死了以後,一切身心不會再於後世生起,永滅無餘(無餘涅槃)。

印度「禪那」(Dhyana),意譯為「禪定」,就是玄奘菩薩翻譯的「靜慮」。佛陀如果沒有教導破除「我見」,來作為佛法中所說的禪定的基礎,那就和世間一般的禪定相同,佛法就沒有特別殊勝的地方。根據佛典的資料,無量世以來,在六道輪迴的一切有情(補特伽羅),都曾經證得過四禪,因此這看似非常困難的禪定工夫,實際上每位眾生都曾經修得過。

而「禪思」和「禪定」是絕然不同的兩回事,「禪定」是專心致志地在捨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境界地用心,當能捨離人世間的欲界愛染,就會得到初禪(第一靜慮);捨離了初禪天的境界,就會得到第二禪,如是一直往上,但是最終修行人證得了四禪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仍有極微細意識),或是來到了「無想定」(仍執著色界天身),最終仍拘束於各該境界中,還是無法脫離束縛(不能得解脫),仍在三界之中。

因此如來給予佛法小乘人一個第九次第定──滅盡定,以符合他們想要離開塵世間,而又想要修學禪定的心願。而佛陀在世時的小乘人,許多證得瞭解脫智慧的阿羅漢們,雖然沒有刻意修學禪定,但至少都得證初禪,因為初禪是可以經由捨離欲界的種種貪愛而發起;心裡面很沈靜時,離開了欲界愛,因緣時節成熟,便能發起初禪。至於二禪及二禪以上的定境,則學人必須一開始要靠靜坐輔助,才能夠成就。

然而回到我們這裡所要談論的主題──「禪」,它並非「禪思」,也不是「禪定」,而是當初佛陀「拈花微笑」的內涵──禪。「禪」就是佛陀的「教外別傳」,也就是佛陀以這個「禪」來作為宗門的印證,來確認證得這三界法的實相,因此以「禪」來概括這取證的實相心;緣於大乘佛法以此第八識實相心為教理的核心,故強調以實證這實相心的宗門「禪宗」的禪,又稱為「宗門禪」,然而這「宗門禪」並不外於教門的教理,因此宗門、教門不二,故禪宗證悟的人可以深入般若教典而能無疑滯。

禪宗的法門就是以「頓入印證」實相來作為根本;而「頓入」即是「一念相應」的智慧,在那一剎那間,瞭解了這世界真正的實相究竟是在哪裡,這實相心是真實活活潑潑地存在,永遠不變易的心卻能出生萬法!當親證這實相心──如來藏──第八識,去體驗領受祂的自性,可以契入「印證」佛陀所說的甚深微妙的法,確認這就是法界的實相,法界的根本,于慧眼實見中,發起般若智慧,獲得根本無生智,即是「根本無分別智」──以實相心無有眾生心的分別性。

因此,若問什麼是般若呢?般若就是瞭解法界實相的智慧,這就是般若。因為佛法裡面的般若,是以法界的真實實相心的種種體、性、相、用,來一一說明其出生的世間蘊處界萬法,以及出世間的二乘法,又包括從菩薩位一直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種種世間、出世間法,將這所有一切法的智慧統統包含在裡面,所以般若兩字的含意很廣,因此照祂的原音prajba把它翻譯過來──般若,以突顯它所涵蓋的意義;因此中國禪是基於佛陀的智慧法門所開演出來的,並沒有離開佛法,也沒有離開佛法的教義。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沙發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11-14 03:25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11-14 03:23
「拈花微笑」是娑婆世界禪宗中膾炙人口的公案,是人間最不可思議的佛法密意,二千多年來,禪的智慧流傳在人 ...

當一個學人深入經典,確認大乘法是要以證悟這法界實相作為根本,會遇到一個困惑,就是如何下手去找到這實相心呢?是透過加行?透過觀行?透過思惟?還是透過其他方式來用功?當一切教導師也不能輕易地告訴我們這法界實相究竟是在何處時,又如何能讓那些心性極好、只差臨門一腳的菩薩能有證悟的機會呢?緣此,如來開示了這一法門,告訴一切教導師,可依此來提示學人一個門徑,若跨越了這個界線,就是直接洩漏密意了。
那如來為什麼要大費周章不直接告訴我們這實相密意就好了,為什麼呢?由於心性不善、善根不純厚的人無法接受直說實相密意的事實,可能反會生起誹謗而造下惡業,墮落深淵去受無止盡痛苦,只得以間接提示的方式讓心性成熟的菩薩能得到點撥,而觸證這法界的實相。

因此「禪」是要讓大家能夠觸證實相密意一個絕佳的方便跳板,這是一個開啟寶藏鑰匙的方便法門,因此「禪」並不是獨立於佛法之外,它是一個加行的工具,且能直接顯露這實相密意,唯有證悟者才能完全揭曉答案的殊勝法門。

禪門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然而如上所說,都是根據如來的教典法門才能顯示這法界實相的方法;因此「禪」是要直接顯露這實相心到底是於何處的「說法」。「禪」本身就是一個深奧的說法,直接以實相來為大眾演說,因此必須離開文字來觀察,必須離開妄心的執取來觀察,才有機會領會這妙旨。

縱使是蒐集整理禪門歷代祖師修禪、學禪的心得,證悟的知見和法門,都還只能幫助學禪的人用來參究,而不是真正的「禪」,因為如來是要以「禪」來顯示這法界最深邃的奧秘──法界實相心的所在,因此這是甚深極甚深的說法,直接將第一義諦的本源揭露在我們學人面前,然而這個禪的「微妙說法」實在是很難體會;借個比方來說,三藏十二部經典,乃至禪法中的各種資料典籍,都只是為我們指出實相在哪個方位,然而它並不能代表實相;如同以手指頭指著月亮,但那隻手指頭並不是我們要尋找的月亮。

這些傳承下來的文字經教典籍、禪學、禪法以及禪理都是「標出月亮的手指」,雖然可以讓我們更行瞭解這法界實相,但法界實相究竟是在何處呢?透過如來的慈悲開引出這個「禪」的法門,使我們更清楚地接近這個月亮了,因為真正開悟的菩薩,可以「禪」的方便為有緣的菩薩開演這最深奧,顯示實相的法門。

而現在一般人常常錯會「禪」,將禪當作是禪定,或是以為禪是禪思;從世尊在靈山拈花,迦葉尊者因而領悟妙旨,破顏微笑,如此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禪,其實就是證悟法界實相的「智慧法門」,並非是「禪定法門」。「禪」是一念相應這法界實相,這從來不變易的心體,這不是靜坐中靜慮的心,不是我們了別六塵的心,不是我們這對應六塵的心,不是會生起念頭的心,不是我們各種心行的心!

可以說,這實相心完全與我們的心南轅北轍,祂從來不是我們這個意識心,祂也不是會和宇宙萬法合而為一的心,祂也不是會反觀自身而生起祂是宇宙本源的念頭的心,祂也從來不會和我們的心合而為一,祂從來就是昂然獨立,即使證悟之後,祂還是祂,我們還是我們!

我們不會因為證悟了祂,就會多了些什麼,不會!我們還是一樣每天生活度日,不會因為這樣而變成三頭六臂,也不會因為這樣而產生定境神通,更不會因為這樣的證悟就可以消除業障、所知障和煩惱障,當然更不會因為證悟了祂就瞭解宇宙的一切奧妙,都不會!

證悟了這個法界實相,都還只是一個修行的開始,讓我們可以開始真正地閱讀般若系列經典,這樣閱讀經典的感覺才會像是如數家珍,所謂之「悟後起修」。(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3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11-14 03:26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11-14 03:25
當一個學人深入經典,確認大乘法是要以證悟這法界實相作為根本,會遇到一個困惑,就是如何下手去找到這實 ...

歷史上,中國從初祖達摩以至五祖弘忍,都是以《楞伽經》為禪宗印心的典據,然而這《楞伽經》是屬於第三轉法輪的甚深經典,這也是玄奘菩薩所弘揚的唯識法相的深妙義理,因此非常難以閱讀。

到了六祖惠能大師,由於聞說五祖弘忍為其講解《金剛經》,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從此第二轉法輪講授的《金剛經》便取代了《楞伽經》的地位,所以「禪」的證悟者都必須以經典來作印證,所有的公案的實證都必須歸回如來的本意,絕非有些人以為,公案只要隨便亂說,或公案都是沒有意義,或公案都是顛倒說,這樣的人的說法未免太輕視佛陀的拈花微笑以及宗門。

此外,禪宗典籍中的無上寶典:《碧巖錄》、《無門關》、《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無一不是禪門驪珠,不斷地發顯了禪門的殊勝妙觀察智,然而若干錯悟者也不慎列在其中,也因此使得這些古籍所要發顯的真義更為撲朔迷離。禪門古來有著名的三關:明心、見性、過牢關,這三關齊破的祖師在歷史上極為少見,而能夠如此的人,便已經接近菩薩中的三賢位的盡頭。

為了能夠讓根器日差的眾生能夠領受妙旨,禪師們便在公案故事之外,想出更多逼拶鍛鍊學人心性以及定力的方法,如是心性純厚、定力完備,方能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找出這法界實相到底何在,也因此參禪的前方便,如:看話頭,就是為了許多沒有參究能力的菩薩施設的,若看話頭還是不行,就是要培養動中的定力──攝念而能運作來入手,但如果還是不行,便要以攝憶佛念而拜佛來鍛鍊等等,皆因觀察眾生的根器而施設種種不同的方便法門。

當佛子們能開悟明心,參破了禪門的第一關,找到這法界實相,就是第三轉法輪經典所說的阿賴耶識,也是一切有情都有的本心,就知道祂本來解脫、本來沒有生死、本性清淨而含藏無量劫之煩惱染污業種;在眾生因地是祂,在阿羅漢、辟支佛地是祂,在八地以上菩薩也是祂,將來成佛也還是祂,所以說「眾生本來皆有如來的智慧德能」。

所以修證佛菩提道必須努力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開悟明心──證得這法界的本源──第八識如來藏。許多菩薩因為有多生多世的宿慧,能以不同的行門入手,仍然會以種種機緣而觸證這法界實相心;如淨土門中的「實相唸佛」,教門中的「大開圓解」,都能證得這本心地,必定和經典中的《楞伽經》、《金剛經》所說,完全相符。

真正宣說證悟的人,縱然從來沒有看過禪宗公案,也必定能夠一看之下,即能真實解說公案而無有謬誤!也絕無可能會認為公案是故紙堆,或是蔑視公案,或以為說禪最簡單,顛倒胡說等等使用污衊如來正法輪的語言。

可見這「證悟本心」實在是非同小可,因此於佛陀示現滅度之後,自古無量無數的出家弟子、名山住持、聞名大師,百般戒律精嚴、禪定殊勝、行儀超然、刻苦自勵、終生精進,乃至以身命來弘揚佛法,卻仍舊無法證悟這實相心;在眾多學佛人之中,每一代只有一位菩薩得以獲知這法界實相的妙諦,如實地證悟,如此一代代單傳到中國,菩薩的初階目標就是如是的困難。

然而這「禪」並不深奧,如來於經典也說:「這菩提是很容易證悟取得的」,祖師們常說:「只因為太近了,所以看不見,證不得」,慧開禪師於《無門關》也有一句名頌:「天晴日頭出,雨下地上濕,盡情都說了,只恐信不及」。

若是心性好的人,得知佛法就是要能瞭解這一切的道理,肯下功夫,積集菩薩的福德資糧,消除自身的性障,又肯尋訪真正的善知識,虛心求教,不斷地熏習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最後知道又肯實踐參禪的種種方便,便有機緣契入這實相。

我們尊稱佛陀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要能覺悟這種種的智慧,即是要將這法界的源頭找到,也就是父母未生時的本來面目,而願意去追求這個實相究竟是在何處,這是學佛人應該去作的,應該用功之處。

接下來最重要是能夠簡擇當代的善知識,哪一位可以將真正「禪」的密意作宣說,而不是輕慢禪法、以為禪就是亂說、隨便說顛倒話,或是無病呻吟、風花雪月、將什麼都說是禪、美麗也是禪,或是將意識心當作是本心,以為觸證的時候,和宇宙合而為一的幻想,如是等等都是妄語的生病之人。

因此必須有智慧地離開這些偽善知識,尋訪真正證悟的善知識;善知識必定存在於人間,一定會以那個時代的方式來弘傳佛法。然而歷代以來,真實的善知識通常在世間都不出名,甚至受到排擠,因此要能以其真實的說法是否能切合這「禪」的智慧,這公案的解說是不是非常地勝妙,是不是聽聞起來能合乎禪宗公案的意旨?

找到這樣的善知識,要繼續加以考察觀察,親近修學,看他是不是會以淫慾法、名利法來長養他自己,若是,就還是偽善知識,應當立即遠離;如是種種,理當審慎觀察以後,再去研習其修學參禪的種種方便法門,便能有契入實相的一天!(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4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11-14 14:1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11-14 14:22 編輯

中國人自來就有秘笈情結,認為越是秘密的事物越不可思議,也越殊勝,於是平時偏信祖傳秘方,病時就愛找密醫,輕則破財,重則延誤病情,甚至賠上性命。世間法如此,出世法也一樣;佛陀明明白開示的法義,可能是因為得來容易,就將它貶為小乘人學的小法小教,不屑一顧,要不就隨意曲解一番,而對教外別傳的東西特別感興趣。

其實,佛陀說法不但是有文有義,而且還用俗語(白話),不用只有少數人懂的雅語(類似中國的文言文),當然更沒有秘密語。中國佛教徒應先做一番心理建設,徹底摒棄秘笈情結,否則要想走入佛陀的正道會非常困難,因為你縱然不上密宗的當,也會走入別的岐途。

教外別傳的『教』當然就是指佛教;在佛教之外所傳的道當然就是外道。人家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你他是外道,你還要去皈依他、依止他,那究竟是誰有問題?他還是你?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0: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