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痛苦的中國大陸企業家

[複製鏈接]

1608

主題

4015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訪問

民主制度的愛好者

積分
21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11-11-08 11:59:28
顏昌海 鳳凰播報

30多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巨大破壞之後,取得了飛躍性的發展,這種發展的基礎是模糊了「姓資」還是「姓社」,「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是在瀕臨經濟崩潰,放手一博的豪賭中取得的勝利。這場「勝利」,部分地拋棄了意識形態的控制以及管理層對經濟的絕對控制權。但人們不僅沒有為「勝利」喝彩,相反更多的是「勝利」后對問題的深深地反思,對未來中國大陸經濟走向和面臨的危機充分的預測。

目前,中國大陸經濟存在著諸多問題,也有諸多的評價——

1、蛋殼經濟: 經濟的穩定良性迴圈靠的是有持續的消費,消費拉動需求,而中國大陸目前奉行的政策是靠大量的外貿來拉動需求,也就是把自己定位於世界工廠,通過大量的對外貿易帶動生產,帶動國內市場的消費。這無疑是把自己綁在了世界經濟的馬車上,一旦全球經濟發生震蕩,中國大陸經濟就顯得脆弱不堪。

2、內需不足: 另外,迫於國內消費的不足,依靠房產的高價格撬動老百姓的口袋,實現現金的流通,這無異於殺雞取卵,導致了老百姓更加不敢花錢,實行大規模儲蓄為購買房產而減少現金開支。如此一來,就導致國內市場逐步停滯甚至萎縮。內需不足的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國內企業數量不足,企業數量不足則就業人口不足,自然也就沒有收入來實現消費。那麼企業數量不足的原因在哪裡?答:行政干預過多。企業本身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客觀經濟規律的微觀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優勝劣汰的存亡之道,只要處於同一個公平的環境中,其中具有優勢的,先進的企業就會成長起來,帶動大批人員就業。

3、企業倒閉:由於現行體制的關係,一方面依靠政府權利的壟斷企業限制和打壓民營企業,部分企業甚至因為自身就是權利機關,設置門檻限制其他企業進入行業,使自身獲得壟斷地位,取得巨大的非市場競爭優勢而贏利。另一方面公權利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與資本結合,形成官商勾結,使其他良性企業沒有發展空間。再者,大量企業的滅亡就源於政府部門的濫權,企業就象一個小孩子,旁邊站著七大姑八大姨。企業剛開始贏利甚至還沒開始贏利就有無數雙手伸過來要集資、贊助、罰款,甚至還要無條件的按照這些機關的要求訂購報紙。與此同時,企業還要支付一大筆公共關係費用,要靠行賄來來在當地站穩定腳跟。以上的種種使企業財務成本大大增加,企業原本用來進行市場運作的精力被挪用在應付政府機關上面。再良好的企業也難以在這種環境中有效的和國際同行進行較量。

由於這些民營企業,一大部分死在出征的路上,一方面導致大量失業人口的出現,另一方面導致中國大陸本土企業缺少自主研發的條件和時間,而只能夠採取模仿和代加工的形式來維持企業,由此在產品生產的末端賺取一點可憐的加工費用。

正逢國家經濟危機,大批中小企業紛紛倒閉之機,各地小鬼大鬼正抓緊時間狠撈狠敲,比如某單位在某市年銷售額為10萬,純利潤1萬不到,但當地質量監督局以本企業生產產品不符合標準為名,要求企業派人員進行交涉,筆者赴當地進行理論,對方以甲產品的標準來判斷我們乙型號產品不合格,好比是拿著皮鞋的標準來衡量運動鞋,筆者與其理論,對方理屈詞窮,最後直言,質監系統是全國聯網,企業不出錢「罰款」,結果就是以產品不合格為名義進行上網公布,而一旦通過網路公布,企業要面臨1、被競爭對手抓住把柄趁機打擊;2、消費者信任質監局的權威而不再信任企業;3、全國各地質量監督局將針對我們進行排查,各地將疲於應付;4、即使能夠通過司法完成行政訴訟,但企業的名譽損失已經非常之大;5、包括中國大陸名牌在內的企業所獲得的各項榮譽將被取消,幾十年市場品牌毀於一旦;6、可能因為此類事件導致企業面臨供應商,經銷商對企業失去信心,而發生資金抽逃,企業資金鏈斷裂而倒閉。在這種形式下,企業面臨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境地。最終筆者從2000元價碼開始與其談判,對方從開價20000元「罰款」金額降到5000元「罰款」金額,雙方成交。我們保住了當地市場,但代價是企業在當地一年一半的利潤!

一個小城市的質量監督局的普通公務員就有可能導致一家行業內一流的企業瞬間滅亡!!而這樣的公務員全國有無數個!就在筆者處理好該事件之後,相鄰城市又發生同類事件,在用2000元費用請客吃飯之後,對方不再追究。但不過一星期,質監局又來人,聲稱:上次來的是一科,我們是二科。請問全國有多少企業經受的了這樣的折騰?請問在這種環境下,中小民營企業能不倒閉嗎?——再堅強的中小民營企業也要倒閉。而類似質量監督局的單位還有很多,工商局、城市管理局等等都可以讓一家企業把付出巨大的「公關成本」。一面要背負如此巨大的公關成本,一面還要與國際實力雄厚的同行競爭,中國大陸的企業哪有不敗之道理?民族企業哪有不被外資收購的理由?

4:國富民窮: 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號稱已有多少多少,而且多得要大量投入美國經濟圈,說明我們國家是有錢的,但是這些錢卻沒有落實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來,國富而民窮,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藏富於民的國家才會興旺發達,而那些國富民窮的時代最終導致的是民不聊生揭桿而起。而要讓民營企業能夠良性成長,最關鍵的就是限制政府權力,就必須進行社會改良,對政府權力有所制約,讓民營企業能夠擺脫壓在身上的石頭,輕身上陣。

5、權大成禍: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還顯示在財政供養人員的數量上,大量而低效的在編以及非編財政供養人員他們的勞動付出與經濟收益成非正比,他們本身不產生經濟財富侵蝕國民財富,與此相比,官員的腐敗和外逃更加使國民財富大量外流。實現社會改良,限制官員權力,杜絕腐敗根源,已經十分緊迫。

當前體制已經開始逐步現行出其局限性,缺少自下而上的監督的金字塔型權力結構導致的結果就是瞞上而打擊下層。尤其是縣鄉一級,對民眾利益的侵害已經導致民怨沸騰。

6、發展之難:最為可笑的是某地方政府出台了「桔梗放倒證」,千百年以來,老百姓種什麼田,怎麼去種從來沒有政府去干預,更沒有一個政府會管理到農民的桔梗上來,而在三個代表的餘光之下,中國大陸某些地方政府開歷史之先河,竟然把費用收到這種地步。生產力的破壞可見多少厲害!

沒有監督的基層權力機關,無限膨脹的寄生集團,正蠶食著那些微弱增長的社會財富,於是,西部的老百姓寧願放棄家鄉,到東部相對開明的地區尋找糊口的工作,而那些跑不動的老人卻要在老家繼續被那些寄生集團剝削。於是,那些冒險跑到西部投資的企業,普遍被那眾多的寄生集團雁過拔毛,最終往往揮淚別西部。即使有能夠良好生存的企業,也是走了官商勾結的便捷之路,使當地的經濟喪失了自由競爭的環境,而依賴於地方掌權者'恩賜',從而變相收刮當地民眾的財富。最為明顯的就是房地產的開發,地方政府通過暗中與開發上勾結,在開發商賺取超額利潤的基礎上哄抬了物價,而剝奪了當地民眾幾十年幸福生活的權利。

中國大陸的企業家雖然風光無限,但他們是中國大陸相當痛苦的一群人——

1、為誰而生 :以一個生產型企業為例,生產一件產品,所要上繳的各項稅收約是該產品銷售價格的30%.同時,隨著新《勞動法》的實施,企業要承擔不菲的員工福利費用。一方面要冒著法律風險偷逃稅,另一方面又要頂住壓力,和國際資本抗衡。

2、企業家之痛:是龐大的財稅壓力。由於當前的行政體制僵化,政府透明度低,導致辦事效低,促使不停地招收新的公務員,不得不增加財政開支。同時,納稅人們還要供養兩套管理體制的人員,一套是常規的國家公務員體系,另一套是黨組織成員。而在這個壓力的基礎上,中國大陸的納稅人還要支付龐大的官員腐敗資金,據保守估計,中國大陸每年公款吃喝消費3000億,公款用車3000億,公款旅遊3000億。總共9000多億,平均每個老百姓多少?——692元,是一個山區老人半年的生活費,是一個貧困大學生一個半月的生活費。再加上為了上市,僅中國大陸工商銀行、中國大陸銀行、中國大陸建設銀行和中國大陸交通銀行四家白送給外資損失就超過7500億元,僅2006年一年銀行股賤賣損失就超過6千億元,整個銀行金融領域能統計到的損失就超過萬億。佔2006年中國大陸GDP的將近5%(2006年中國大陸的GDP將近 22萬億元人民幣),而中國大陸的全部醫療保健開支也不過佔中國大陸GDP的6%.把這個數字再拿13億平均一下,769元。把兩項相加,每個中國大陸老百姓一年至少要承擔1461元額外的經濟損失。而這1461元原本是老百姓的錢,是企業的錢,但是,現在都被僵化的體制給蠶食了!一部分被少數官員揮霍,另一部分則直接送給了老外。

3、爹多娘多:國家財政原本是一種調節機制,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反饋回企業,或者以減少稅收的方式緩解企業競爭壓力,從而使企業更有能力提高員工福利。而中國大陸,由於政府體制的僵化,各級黨政機關佔用和擠壓了大量社會財富,而這些費用都要靠以企業為主的納稅人來承擔,卻無法實現「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幫助企業增加資金流,以能夠有實力抗衡國際資本。

4、政商結合:政商結合命不長,中國大陸的商業最為特色的就是政商結合,政商博弈。凡是要企業活下去,要活的好,就離不開政治,就要想辦法爭取政策優惠,就要想辦法減免稅收,因為利益分配的大權集中在官僚手中,企業和這些官僚攀上親,就找到了大樹好乘涼,就能夠以權利獲取最大的可利用資源和壓迫其他競爭對手。但是在這種非正常商業環境中,那些原本活的很好,甚至可能活的越來越好的企業卻難逃一夜之間慘死的命運。一旦企業利益和地方政府利益,或者和當權官僚個人利益產生矛盾衝突,這些企業將會成為被人隨意拋棄的棋子。幾乎每一個中國大陸優秀企業的面亡都體現著企業和政治之間的博弈。

中國大陸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難以做大做強,難以健康發展,正是因為這個體制的束縛和局限。我們期望中國大陸的企業早日走出這層迷霧,以世界性的眼光來重新崛起。

貪腐造成國家經濟危機——

1、破壞內需:貪污腐敗其實就是把老百姓的錢拿到個人口袋。其實就是民眾的財富被瓜分。而民眾的可支配收益減少,用於支出的消費貨幣就減少,導致內需減少。

2、貨幣呆死:官員的把貪腐得來的收入多數以存款的形式持有,而大量的儲蓄,變成不流動的資金,無法發揮資本的乘數效應,帶動有效內需。

3、外匯流失:貪污的支配,主要是高檔奢侈品的消費,以進口汽車和化妝品以及國際旅遊為代表,使大量外匯流失,容易形成貿易逆差。而這些高檔奢侈品的消費不會對中國大陸處於危機前沿的農產品以及弄產品產業化以及農產品深加工產品有絲毫拉動作用。

中國大陸的科學技術——

1、重新解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有人說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科技真是第一生產力嗎?沒有錢能夠搞科技嗎?沒有人支持搞的來科技嗎?科技工作者得不到利益保障誰還會來搞科技?科技工作者無法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樣的科技是生產力嗎?文化大革命之前有那麼多愛國華僑回國,為祖國建設放棄已經取得的成就。這其中就有無數科技工作者。但是,其中大多數卻死於非命。這樣的環境,能夠使科技順利發展嗎?198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 《苦戀》講述一對僑居海外的畫家夫婦在新中國大陸誕生的時候,毅然決定重返祖國的懷抱,他們的孩子也在飄揚的五星紅旗下呱呱落地。但這雙愛國華僑卻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盡迫害,他們的女兒從小也受盡歧視。男主人公在逃亡中凍餒而死,臨死前在雪地上爬出一個大大的問號。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女兒執意出國。在親人試圖挽留她的時候,她說:「你們愛祖國,可是祖國愛你們嗎?」這段台詞成為《苦戀》最大的罪狀導致這部電影至今被禁。

科技不是第一生產力,孕產科技的制度才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的狀況(包括生產力的性質、水平和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係的狀況、性質和形式。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當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合時,它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它就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所以,真正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是生產關係即制度,這個制度不僅包括經濟制度,還包括經濟分配管理的政治制度。科技只是在制度的母體下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無法取代制度母體作為第一生產力。

2、為什麼中國大陸的科學技術一直難以提升?原因在於:一元化教育 :現在早已是多元社會,網路時代的多元思維正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但是長期以來,以主流價值觀為唯一判斷依舊的一元教育限制了人們思維空間的發展。尤其是初中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一批「是」「不是」,「革命」「反革命」「階級敵人」「階級聯盟」的人。這種一元化教育,只會導致人的思維僵化,發散思維能力低下,創造力減弱。中國大陸當然不可能靠這樣一批人來承擔創新、變革和世界接軌的歷史責任。

3,不當收費:高額的專利保護費用使多數普通民眾既是有創意也沒有實力去申請和維護專利權。日本據說連一個普通路人都可能擁有幾項專利,而中國大陸13億人卻苦於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事實上,高昂的專利保護費是在阻礙人民對科技研發的熱情,阻礙人民對創新的參與。

4,政研顛倒:科技工作當然是以科技工作者為核心,而中國大陸目前的科研狀況卻是政研地位顛倒,那些一心一意搞學術,搞研究的知識份子收入平乏,而那些無所事事,不學無術的黨政管理者卻拿著高工資,高收入,享受特殊的政治地位,拿著科研工作者的成就作為自己往上爬的工具。而為了早日出成績,早日往上爬,逼迫下屬弄虛作假,大搞學術腐敗,如此可怕的科研環境中,又有多少甘於忍受寂寞的知識份子心中憤懣?大量的高等學府的知識青年在為出國做準備,大量的學術科技精英楚材他用。這是誰之過?不是他們不愛國!是這個體制逼走了這些人才!

中國大陸從來不缺人,但中國大陸嚴重的缺乏人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振興,離不了掌握時代脈搏的前沿人才。比如錢學森,外國把他看的比一個師的軍隊還要重要。而中華民族有多少這樣的光榮兒女?卻一個個在國內無聲無熄苟且為生,或者揚名海外,而鄉人不識。如果是一個充滿朝氣的中國大陸,他們會走嗎?

5,社科之憂:科學不只是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而社會科學在意識形態的把控之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是以實踐來檢驗真理,而是以黨政的利益來檢驗科學,用長官的意志來判斷對錯。遠離了真理,也遠離了文明。於是,在制度層面就沒有改變的可能,也就無法把制度改革作為生產力來重視和推廣。

6,「人」造文明:中國大陸的經濟如果要健康良性的發展,必須依靠強大的科技實力,採取上游策略,以自主知識產權的開發和維護為著力點,以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良性管理體制配套,縮減企業運行成本為突破口,使產品降低成本,更具有國際競爭力。那麼,首先就要改造科技的母體,即制度,確切的說,是生產關係。而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賦予「人」以「人」的權利和自由,以推動其潛力的釋放。用胡適的話來解釋或許更為恰當:「一個真正的開明進步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造成的,是要有獨立個性、有自由思考的人造成的。」「只有自由可以解放我們民族的精神、只有民主政治可以團結全民的力量來解決全民族的困難、只有自由民主可以給我們培養成一個有人味的文明社會。」

古代賢哲老子說:「以正治國」,即治國要走正道,這是古人都懂的道理,可是在當代中國大陸,治國卻一直沒有走上正道,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使用歪門邪道的手段治理地方。

1、未將公平與正義作為執政的基石,而錯將維持暫時穩定、維護現有秩序與利益作為頭等大事,由此而導致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羅爾斯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而在當代中國大陸恰恰相反,公平與正義被一些官員視如敝屣,穩定與既得權力、既得利益成為「首要價值」,為此,一些地方政府不擇手段,以謊言、暴力、陷害、勞教,動用黑惡勢力,關進黑監獄、精神病院,抓捕記者、舉報人,打擊不同意見者等手段「保一方平安」, 使得維穩與維權形成尖銳的對立,維穩的財政開支驚人。

據《社會科學報》(2010年5.月27日報道,2009年全國內保費用5140億元,已經接近軍費開支;2009年中央公共安全支出增幅高達47.5%。與此相對應的,必然是民權的困境、官德的墮落、公德的沉淪、政府公信力的喪失,同時不可避免的是,龐大的維穩經費和行政成本嚴重地擠壓了民生。公平與正義已亡,這是中國大陸最令人痛心和擔憂的,也是政府治理最為失敗的地方。

2、目前中國大陸的「三進三退」是歷史的反動。所謂「三進三退」是指:國進民退、官進民退(官權進、民權退)、人治進、法治退。儘管官方否認存在著國進民退,但4萬億救市資金和2009年近10萬億信貸絕大多數給了國企,十大行業振興計劃其實是在幫助國有企業做大做強,鋼鐵、石化、有色金屬、信息、汽車、船舶、航空、裝備製造、煤炭、煙草、鹽業等行業完全或絕大部分是國有的天下,國有資產從1999年的9萬億元增加為2009年的43萬億元……。種種事實都說明國進民退不是統計部門虛構一下國企、民企產值數據所能證偽的。

國進民退將嚴重地阻礙中國大陸現代化的實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國有企業進入了世界500強,與其它國家清一色的私人企業(私有股份制企業)榜上有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已成為中國大陸走上現代化歧途的象徵。國進民退也將嚴重地破壞市場經濟秩序,形成官僚市場經濟、權力市場經濟,這樣的畸形市場經濟催生了特權利益集團,導致了經濟低效率、腐敗和分配不公,必然遭到民眾的怨恨。與國進民退相伴相生的是官進民退——官權進、民權退;官治(所謂的人治)進、法治退。凡是國有強大的地方,必然是破壞法治甚至無法無天的地方;目前中國大陸的法治倒退令胡溫政府的形象在國內外嚴重受損。

3、「三個一體化」是對人類現代文明的嘲弄。目前,中國大陸的體制是「三個一體化」:行政、立法、監督、司法一體化;官商一體化;黨政一體化。

譬如開車撞死人的私企老闆同時是縣委委員、縣人大常委,難怪他有恃無恐;紫金礦業的股東許多是縣委縣政府及各局的官員……,這樣的體制不腐敗、不專橫、不胡作非為、不激起民怨,可能嗎?!即使將全國所有的官員都叫到北京培訓100遍,也是無濟於事的。如果最高決策者只知以傳統方式治國,不敢進行哪怕是穩健的政治體制改革、權力結構改革,那麼可以預見未來的中國大陸將會越來越潰敗,道德會越來越沉淪,社會將越來越不穩定。
民主不僅是一種理念、一種政治制度、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在民主制度中,過自由、平等、有尊嚴的生活,這不僅是中國人的夢想,也是人類共同的追求!

20

主題

2217

帖子

982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82
沙發
summit30c 發表於 2011-11-9 11: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23: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