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與神八:大陸太空研發人員來自台灣不下百人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11-7 17: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eihua99 於 2011-11-7 20:46 編輯

發表於 2011-11-7 16:23:15   來源  CHN強國論壇


神舟八號飛船11月1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當天,島內媒體紛紛對此予以高度關注,並進行了立體式報道。「為對岸同胞而自豪!」這是島內一名網友的留言,這句話直言不諱地點出了島內民眾看神八的心態。

另一方面,島內輿論深刻解析了大陸太空事業發展背後強大的經濟支持,對大陸經濟實力的肯定溢於言表。

媒體「立體式」關注

1日早上7時,「中央社」就發出了「大陸神八宇宙飛船圓滿升空」的報道。文章稱,神舟八號預定兩天內與9月底發射的天宮一號在外層空間對接,這將是大陸太空史上第一次太空對接任務。報道用「一片叫好聲」描述了島內網民對神舟八號發射成功的反應。1個小時之後,「中央社」發出「神八發射,陸建太空站邁大步」的專題報道,用較大篇幅介紹了大陸太空事業的發展背景。

3個小時后,該社一篇「神舟八號升空,陸太空站不是夢」的評論指出,神舟八號成功發射,距離2020年完成第一座中國太空站的目標越來越近。

在島內極具影響力的《聯合報》與《中國時報》近日均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報道了神八升空。《聯合報》認為,首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將為建立太空站、探訪月球和火星奠定基礎。而《中國時報》以「神舟八號今升空,『深吻』天宮」為題,介紹說,神八與天宮一號對接,完成在太空的『深情一吻』」,這個高難度的動作,是大陸日後建立太空站的必要手段,為大陸邁向深空探測跨出重要的一步。

另外,《旺報》更用整版篇幅詳細介紹了神八發射過程,稱神舟八號此次交會對接任務瞄準「零視窗」發射,不允許絲毫延誤。而東森、中天以及TVBS等多家電視媒體,都在新聞中及時播報了神八發射升空的消息,讓島內民眾「立體式」地及時了解到神八發射的情況。

民眾予以充分肯定

島內不少民眾通過網路直擊了神八順利發射全程。很多人難掩激動心情,並通過電話和網路留言祝賀。台東的簡炳洪說:「我從海峽之聲的廣播聽到了神舟八號發射順利成功,很激動,相信全球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應該是和我一樣的心情。」島內「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則表示:「今天早上特別興奮,因為知道神舟八號已經順利地升空了,即將在未來幾天與天宮一號對接,我相信這也會非常的成功。」

另一方面,《聯合晚報》一篇題為「中國就是有錢,太空站別墅級」的報道稱,從1999年大陸第一艘宇宙飛船飛上太空,到本次神舟八號發射,大陸朝著載人空間站的目標按部就班地進行,目標是2020年前後在地球軌道組裝成載人太空站。目前唯一在軌運行的太空站是可載6人的國際空間站,重達438噸。相比之下,大陸設計中的太空站同樣可容納6人同時工作,但重量為60噸級。文章還引用中國第一位飛入太空的航天員、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的話說,中國航天員對太空站充滿期待,設計中的太空站相當寬敞,如果把上個月發射的天宮一號比做套房,未來的太空站可能就相當於別墅了。

文章還說,美、俄早在40多年前就掌握了太空對接技術,大陸必須迎頭趕上這40年的差距。從這篇文章的報道中不難看出,島內輿論對大陸經濟實力予以了充分肯定。

推動「航太工業」發展

航空太空工業在島內被稱為「航太工業」。依台灣「航太小組」的定義:台航太工業的範圍包括航空載具、太空載具和衛星的製造、維修及其後勤支持系統。

實際上,島內航空太空事業的發展也小有規模。台當局曾於1980年頒布「航太工業發展方案」,正式推動航太工業發展。其主要目的一是建立航太工業基礎,二是促進島內產業升級。1991年,島內正式成立航太工業發展小組、台翔公司和工業技術研究院航空與太空工業發展中心,1992年宣布太空事業5年發展規劃,計劃在1997年完成第一顆科學衛星──「中華一號」的研製工作,並於1998年發射升空。該衛星委託美國TRM公司承製,而「中華一號」計劃包括衛星本體、整合測試、系統工程、地面系統及其相關的運作執行等子計劃;其中地面系統設施,除可支持「中華一號」外,也將繼續支持往後發展的其他實用性衛星。

台胞參與研發「神舟」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點,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這是中國首次實現兩名航天員同時升空。鮮為人知的是,參與「神六」系列發射研究工作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主任李椿萱,就是來自島內的科學家。

李椿萱是出生於台灣的外省人,畢業於成功大學,在美國取得碩士、博士學位後來到大陸,並參與一系列太空相關研究。李椿萱曾引用友人的話表示,當年陳水扁掌權后,大量引入有台獨傾向的美籍台人分掌要職,他們任命主管時不問專業,只問獨不獨,甚至讓學土木工程的人當噴射研發組的主管。而這些主管私下談話常常提到「外省人不可相信」,這正是李椿萱等科學家陸續辭職回到大陸的原因。

據悉,大陸太空科技研發人員眾多,其中來自島內的不下百人。可以說,大陸太空科技的成就,是包含台灣同胞在內所有中國人的光榮。據悉,台灣同胞在大陸太空事業中作出貢獻,並且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上海一些台商投資的電子工廠,其產品或化工零件就被使用到「神舟」系列及火箭中。(趙津)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6: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