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寒竹:學者看中國,須少點書齋氣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1-11-8 07: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11-07 10:38 作者:寒竹 來源: 環球時報
      
核心提示: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最需要的並不是在書齋里坐而論道。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和政策不是在書齋里根據一些不可靠的二手資料就能製造出來的。

《環球時報》4日刊登《國民收入32年僅漲了2.4倍》一文得出的結論,看似經過數據的列舉進行論證,卻明顯暴露出中國某些學者對中國問題理解的書齋氣,既有悖常識,又缺少對中國複雜問題的全面認識。中國是一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如果像這篇文章一樣,僅僅用簡單枚舉法來形成對中國的判斷,很可能會盲人摸象,得出無數相互對立的結論來。

以不久前的「小悅悅事件」為例,對旁人的災難熟視無睹的事件在中國並非孤立的一件,人們可以舉出許多。如果僅用簡單枚舉法,我們可以輕易得出結論,中 國社會是一個冷漠的社會。但是,中國真的沒有見義為勇、熱心助人的事嗎?顯然不是。所以,簡單地用一些具體事例來界定今天中國的道德面貌難免有以偏概全之 嫌。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到更複雜的問題上,中國社會的多樣性更為明顯。審視中國社會的變遷,能找到許多事例來說明某些社會問題比以前更嚴重,如環境污染、官 員腐敗問題、貧富懸殊問題等等。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否認這些事實:中國30年間普通民眾基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公共基礎設施大量興建和更新、社會自由度 增加等等。在中國這麼一個人口大國,在一個高速發展急劇轉型的社會,如果僅僅用一些事例來界定中國社會的性質,永遠是莫衷一是。

從觀察社會的角度看,中國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重要意義,都值得大家去關心、去解決,但學者和專家不要輕易從個別案例上升到普遍現象進而得出全面結論。 可惜,以權威口吻宣布一些普遍結論是中國知識界的一個消極傳統。中國一百多年的革命運動既把中國社會推向前進,也在中國知識界中形成了一種把複雜問題簡單 化、社會問題政治化的傳統。很多人遵循這種習慣,最後把所有問題上升到意識形態和體制的高度。其實,這種普遍主義的思維方式常常脫離實際而無法解決中國的 現實問題。

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最需要的並不是在書齋里坐而論道。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和政策不是在書齋里根據一些不可靠的二手資料就能製造出來的。從方法論的角度 看,對世界的認知最重要的是經驗觀察。具體到社會領域就是調查研究。在這一點上,中國與西方國家還有很大差距,要進一步向西方學習。中國知識界學習西方有 一個誤區,即把西方現有的器物當作學習的理想,而把現代西方文明賴以產生的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丟在一邊。

在西方的各種社會研究理論中,很少看到從一些有限事例向一般的跳躍,很少看到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的結論。但在今天中國的社會研究領域,缺乏深入基層的 社會調查,也缺少各種不同數據的收集,卻有很多的簡單枚舉歸納,太多的大而無當、空洞無物的廣場語言。從硬體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國確實與30年前的中國不 可同日而語,但就中國文化人的思維來說,政治第一、意識形態至上的傳統仍未消退。這對解決中國今天的現實問題是有害而無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人們心 中陳舊的政治至上的文化觀念確實是一個重要的任務,這關係到中國未來發展的成功與否。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2: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