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四人幫」中姚文元最後離世 墓碑上只寫了妻子名字

[複製鏈接]

3326

主題

3337

帖子

4782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xgpzj 發表於 2011-10-29 14: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四人幫」中姚文元最後離世 墓碑上只寫了妻子名字

  最近,我在上海郊區尋訪了姚文元的墓。

  它坐落於普通墓群之中,墓碑上並沒有署姚文元的名字,只寫著他的妻子金英的名字。

  金英於1996年8月19日病逝。安葬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誰都沒想到這個金英就是姚文元的妻子。金英病逝時,姚文元尚在服刑期間——雖說離他刑滿只有一個多月。

  姚文元是在1976年10月6日被捕的。1981年,他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判處有期徒刑20年,因此刑滿之日是1996年10月6日。

  徵得有關部門的同意,我曾經去過上海姚文元家,拜訪過金英。姚文元被捕之後,他的妻子金英回到上海,姚家不再住在康平路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宿舍里。在上海市區東南一條稍為偏僻的街道,我按地址找到一幢普普通通的居民樓,姚家住在二樓的一間。

  夏日中午,二時半,我敲響了房門。開門的是姚文元的三女兒。她是個中學生,正準備去上學。聽說我要訪問她的母親,便帶我走過小小的灶間,步入卧室。灶間里放著一大碗燒熟的梭子蟹。

  金英剛從午睡中醒來,臉頰上有著枕席的深深的痕印。(她與二女兒、三女兒住在一起,大女兒已經出嫁了)她一頭短髮,臉色白皙,右眉尖有一顆痣,穿一件短袖細咖啡條子上衣。

  家裡共兩間屋,書櫥里堆滿書,床上鋪著竹席,傢具很簡單。我和金英坐在小方桌旁談著,桌上正放著一份當天的上海《文匯報》。

  金英不斷地唉聲嘆氣,幾度想哭。她的手不斷地摸著方桌玻璃台板的邊緣。她早已不在原單位工作,調到一個很不起眼的單位,只是挂名而已,從未上班,長期請病假在家。

  她很少外出。在姚文元宣判之後,她曾獲准前往北京秦城監獄探監,見到了姚文元。金英記得,1976年10月6日晚上,姚文元在北京離家時,連帽子都忘了戴。金英拿著帽子趕出去時,姚文元已經上車走了。

  金英出生於1933年4月28日,終年63歲。她的墓是在姚文元出獄之後的1997年7月建造的,上刻「慈母金英之墓」,下面署繁體漢字:「女金虹麗群繼紅婿浩岐殷偉圭章孫穎婷沐春冰聰金星」。不言而喻,為了避人耳目,女兒只寫名字,沒有寫「姚」姓。

  墓碑是一塊黑色大理石,正面刻著四個金字:「真理真情」。背面刻著一首詞《蝶戀花》,雖未標明作者姓名,從詞的內容可以判定出自姚文元之手:

  遙送忠魂回大地

  真理真情

  把我心濤寄

  碑影悠悠日月里

  此生永系長相憶

  碧草沉沉水寂寂

  漫漫辛酸

  誰解其中意

  不改初衷常歷歷

  年年化作同心祭

  從詞意可以看出,這是姚文元專為妻子的墓碑而寫的。墓碑正面刻著的「真理真情」,就是出自這首詞。

  姚文元過去寫過類似順口溜式的詩。這首《蝶戀花》倒是他晚年的精心之作。詞中一連用了「悠悠」、「沉沉」、「寂寂」、「漫漫」、「歷歷」、「年年」六個疊詞。詞意隱晦,「漫漫辛酸,誰解其中意」,而點睛之筆在於「不改初衷」、「真理真情」——這是否表明,一直到生命的終結,姚文元對他自認為的「真理」,依然「不改初衷」呢?

  據公墓負責人告訴筆者,他們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姚文元妻子之墓,更不知道姚文元病逝之後,也安葬在這個墓中。他們後來得知,姚文元生前曾幾次到這裡憑弔妻子。

  在「反右」中嶄露頭角

  1931年,姚文元出生於作家之家。父親姚蓬子是詩人,也寫過小說,還翻譯過外國文學作品。姚蓬子曾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時,姚蓬子任執行委員。他曾與丁玲一起創辦左聯刊物《北斗》。

  1932年,姚蓬子抱著一歲的姚文元去魯迅家中拜訪,魯迅寫了《贈蓬子》一詩,這是姚文元後來所津津樂道的——因為他在那麼小的時候就見過魯迅。

  不過,令姚文元沮喪的是,父親姚蓬子於1933年12月在天津被捕,並於1934年5月14日在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上發表《姚蓬子脫離共產黨宣言》,聲稱「在懺悔過去的錯誤之餘,我完全放棄過去的政治立場,脫離中國共產黨,自后決定站在三民主義的旗幟之下……」從此,姚蓬子以開設作家書屋為生。

  據上海滬新中學地下黨支部書記孫志尚、冒金龍告訴筆者,1948年10月姚文元在滬新中學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姚文元聲稱父親姚蓬子是「進步作家」、「魯迅戰友」。

  解放后,姚文元先是擔任共青團上海市盧灣區工委宣傳部副部長,後任中共上海市盧灣區黨委宣傳部理論教育科科長。

  對於姚文元來說,1957年6月14日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這天,《人民日報》在第一版發表編輯部文章《文匯報在一個時間內的資產階級方向》,一開始就提到:「下面轉載的這篇文章見於6月10日文匯報,題為『錄以備考』……」《人民日報》同時轉載了那篇《錄以備考──讀報偶感》。

  《錄以備考──讀報偶感》是誰寫的?姚文元也。而《人民日報》編輯部文章《文匯報在一個時間內的資產階級方向》,則出自毛澤東之筆。毛澤東不僅注意到姚文元在上海《文匯報》發表的雜文,而且以那篇文章為由頭,狠狠地批判了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這下子,青年作家姚文元名震全國,一躍而為上海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反右派」領導小組成員。

  從1957年6月14日到年底,短短半年時間裡,姚文元發表了50多篇「反右派」文章,差不多3天一篇。姚文元批判「右派分子」施蟄存、徐懋庸、許傑、流沙河、王蒙、鄧友梅、劉紹棠、陸文夫、徐中玉……一時間,姚文元博得了「棍子」之稱。

  「無產階級的金棍子」

  到了1958年,姚文元從「棍子」進而成為「惡棍」。這位27歲的「文壇新秀」,批判的鋒芒直指一大批文壇老將:駁巴金,批馮雪峰,斗艾青,罵丁玲……

  姚文元的「棍藝」被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市委常委張春橋看重。

  1963 年初,來自北京的「女客人」江青悄然南下。江青要以上海為「基地」,打造「現代京劇」(也就是後來的「樣板戲」),而當時柯慶施提出「大寫十三年」,與江青一拍即合。江青明確地對柯慶施、張春橋說:「我支持『大寫十三年』!我來到上海,覺得非常親切。上海的『氣氛』比北京好多了!我要把上海當作『基地』!」張春橋則被柯慶施派去協助江青建立「基地」——抓《智取威虎山》、抓《海港》。

  姚文元成為「大寫十三年」的熱烈鼓吹手。1964年3月,他分別在《收穫》和《紅旗》雜誌發表兩篇長文,貫徹柯慶施、張春橋的意圖:《反映最新最美的生活,創造最新最美的圖畫——關於現代劇若干問題的研究》,《革命的青年一代在成長——談話劇〈年青的一代〉》。

  「女客人」對於上海這個「基地」非常滿意,1965年春節剛過又來上海。這一回,她找張春橋完成一篇重要的「大批判」文章,而張春橋則向她推薦了姚文元。姚文元騎著自行車來到上海錦江飯店。於是,江、張、姚多次在此秘密討論,寫作那篇「重量級」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誠如江青後來所吹噓的:「張春橋同志、姚文元同志為了這個擔了很大的風險啊,還搞了保密……」

  1965年11月10日,《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在上海《文匯報》發表,全國震驚。這篇「宏文」揭開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從此,姚文元被稱為「無產階級的金棍子」。受江青「提攜」,進入「中央文革小組」。

  姚文元接二連三地發表長文,寫了《評「三家村」——〈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的反動本質》,批判中共北京市委書記鄧拓;寫了《評反革命兩面派周揚》,批判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周揚;寫了《評陶鑄的兩本書》,批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陶鑄。連同那篇《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這「四評」是姚文元進入高層的 「奠基」之作。姚文元成了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為張春橋)。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屆一中全會上,姚文元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1970年8月,陳伯達在廬山會議上倒台之後,姚文元接替他成為全國的「輿論總管」。

  「四人幫」中最後一個離世

  1973 年,隨著王洪文當選中共中央副主席,王、張、江、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裡結成「四人幫」。「四人幫」實行「四結合」:江青的「旗子」,王洪文的「位子」,張春橋的「點子」,姚文元的「筆杆子」。他們在政治局裡反對周恩來,反對鄧小平,曾籌劃著一旦大權在握,將作如下「分工」:江青任中共中央主席,張春橋任國務院總理,王洪文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姚文元任全國政協主席。

  1976年10月6日爆發的「十月革命」,把「四人幫」送進了囚牢。

  「四人幫」中第一個離世的是江青,她於1991年5月14日凌晨自殺身亡,終年77歲。接著,王洪文在1992年8月3日因肝病去世,終年58歲。張春橋於2005年4月21日因癌症病亡,終年88歲,是「四人幫」中最長壽的一個。

  姚文元在「四人幫」中最後一個離開人世。張春橋病故后不久,2005年12月23日,姚文元因糖尿病去世,終年74歲。

  姚文元去世的消息,是在其病故之後半個月由新華社披露的。2006年1月6日,新華社用簡短的篇幅報導姚文元之死: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主犯姚文元因患糖尿病,於2005年12月23日病亡。姚文元,男,74歲,於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判處有期徒刑20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1996年10月刑滿釋放。

  香港媒體披露說:

  新華社的此條消息是姚唯一的官方訃聞,不過港台報刊和國外媒體卻多有報導。曾為「四人幫」成員逐一撰寫傳記的某上海作家說:「新華社消息出來后,美國《洛杉磯時報》等七八家媒體都有打電話來,我沒有接到國內媒體的一個採訪電話。」他認為,官方訃聞的發布是特意選擇了周五的下午時間,因為接下來是雙休日,以此避開海內外媒體的注意力。

  不言而喻,內中提及的「曾為『四人幫』成員逐一撰寫傳記的某上海作家」,顯然是指在下。

  姚文元之死,為「四人幫」興亡畫上了句點。「四人幫」俱亡,然而「四人幫」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永遠值得反思。「文革」的深刻教訓,永遠值得記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18: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