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0-25 08:40:53 來源: 網際網路 強國論壇
將中國地方政府堆積如山的債務轉移到債券市場不會解決問題——但也許會掩蓋問題。
北京的政策發生了轉變。20日,北京宣布在上海市、深圳市、浙江省和廣東省開展地方政府發債試點。中央政府以前一直不願這樣做,因為北京擔心,如果地方官員不顧後果地積累巨額債務,最後埋單的可能還是自己。
但事實證明,北京禁止地方政府發債並未阻止後者魯莽地採取行動。根據國家審計署今年6月提供的估計數字,截至2010年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額已經高達10.7萬億元。
從理論上說,開放債券市場可能有助於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形勢,由投資者來決定哪些地方政府信用良好,哪些信用不好。然而事實上,中國地方政府和債券市場都存在掣肘因素。
地方政府財政狀況缺乏透明度。甚至在被挑選出來進行發債試點的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投資者要找到進行精確的風險評估所需的信息都困難重重。在西部,地方政府的大部分財政收入都來自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這就意味著北京仍承擔著償還地方債務的責任。與此同時,債券市場在風險定價方面也無能為力。銀行是債券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持有67%的未償債券。決定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確定的存貸款利率而非對借款人信譽的評估結果。由於很多銀行採取買入持有策略,債券往往只是一種換了名稱的貸款。
建立運行正常的地方政府債券市場充其量可能有助於人們了解中國的地方債務,並引入市場紀律,推動問題的解決。但如果不進行改革,債務從銀行的貸款登記簿轉移到其債券賬戶上的危險就會發生。這可能掩蓋中國堆積如山的地方債務,但不會使之減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