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上最離奇的一起「四角戀」

[複製鏈接]

3079

主題

3102

帖子

4485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48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gmhou 發表於 2011-10-23 16: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歷史上最離奇的一起「四角戀」

  

  絕代佳人甄洛

  清代的學究們很有趣,他們故意將曹操與兒媳婦甄氏的墳墓繪製在一起,其含義似乎不言而喻。

  曹操與甄氏是否有染,筆者不敢妄斷。但歷史上曹操曾經喜歡甄氏大抵是實情。不僅如此,連曹植也一直心儀著自己的嫂子,甚至把甄氏視作夢中的「女神」。

  這曹操父子仨與甄氏之間,似乎上演著一出史上最離奇或曰最冏的「四角戀」。

  三國時代的那位絕代佳人甄洛,不僅姿貌絕倫、氣質非凡,而且才智過人,是魏晉時期女性飄逸風雅之美的典型代表。當年甄氏雖系寡婦之身,卻博得曹氏父子仨同傾愛慕之情,並最終成為曹丕稱帝后的皇后。

  《世說新語·惑溺》有載:魏甄后惠而有色,先為袁熙妻,甚獲寵。曹公之屠鄴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已將去。」公曰:「今年破賊,正為奴。」

  大意是說,袁紹的兒媳婦甄氏美艷聰慧,深得袁熙寵愛。曹操攻下鄴城后便急不可待地讓人把甄氏找來,卻被兒子曹丕先行一步搶得甄氏。曹操得左右稟報后長嘆說:「今年攻打鄴城,正是為了奪取甄氏啊!」

  原本好女色的曹操攻打鄴城的目的之一便是奪取甄氏,未料被兒子曹丕先搶走了,曹操心裡不曉得有多麼懊悔!

  相傳,曹植見到甄氏后,亦有意求為妻,而甄氏亦鍾情於曹植,二人似乎是一見鍾情,但曹操堅決不允。

  曹操欲得甄氏之心不死,破鄴城數日後,為名正言順得到甄洛,便於銅雀台上大宴群僚,其中意圖之一是想以詩為媒,名正言順地得到甄氏。

  機敏的甄氏雖巧妙地打消了曹操的奢望,卻被迫落入曹丕的圈套。最終曹操採納河北富豪崔琰的主意:將崔琰侄女許配給曹植,而將甄氏再嫁給曹丕。

  曹植心中不平,十分懷念甄氏,終日借酒澆愁,言行更為任性。

  《三國志》上說曹植曾經擅自駕車行走於馳道上,曹操一怒之下處死了公車令。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關羽圍困,曹操派曹植領兵去援救,傳令官去傳令時見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以致無法受命。

  看來曹氏兄弟之後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似乎還帶有甄氏的因素。

  曹丕稱帝后,曹植雖靠「七步成詩」與太后的干預倖免一死,卻被謫貶雍丘。

  曹丕娶得甄氏后,起先對其很寵愛,生育了後來的魏明帝曹睿和東鄉公主。但令人奇怪的是,曹操一死,曹丕居然將曹操生前的妃嬪全部召來侍奉自己,難道是對其父的一種報復?

  曹丕稱帝之後,更是寵愛郭氏(后封皇后)、李貴人、陰貴人等,日漸冷落甄氏。

  不久,甄氏便因曹丕新納寵妃栽贓誣陷其埋木偶詛咒曹丕而被賜死。

  如此乾脆地賜死自己曾心愛的甄氏,很難說曹丕是一種什麼樣的複雜心理?

  或許是曹操果真曾染指甄氏,也可能是甄氏一直暗戀著曹植。

  世間相傳曹植那著名的《洛神賦》以及顧愷之《洛神賦圖》中那位洛神的原型即甄氏。

  甄氏死後,有一次曹植入朝進宮,曹丕忽然動了惻隱之心,將甄氏使用過的一個盤金鑲玉枕頭賜給他。

  曹植睹物思人,淚如泉湧。歸途中經過洛水,夜宿舟中,取枕而眠,恍惚間遙見甄氏凌波御風而來,並訴說「我本有心相托」之語。

  夢醒后,便徹夜寫下那篇傳世名賦——《感甄賦》,借洛河中的水神宓妃作為甄妃的化身,抒發蘊積已久的愛慕之意。

  

  《洛神賦圖》

  讓人饒有興趣的是,後來魏明帝將叔叔的這首《感甄賦》改名為《洛神賦》。

  皇帝何以親自改賦名?一則是此賦與自己相關,是讚美自己母親之賦,自然引起皇帝關注;二則是覺得原賦名太過直白,難免讓世人聯想起曹植與甄氏間的叔嫂戀情。

  歷史上,曹植與明帝的關係還算親切,曹植向明帝上過不少奏疏,表示願為朝廷效力。曹植死後,明帝也厚待其後人。

  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的名作《洛神賦圖》,充分展示了曹植愛戀甄氏的故事傳說,從曹植及其隨從在洛川見到洛神始,一直畫到洛神離去,交織著哀怨、惆悵與歡樂的情感,表現了人神異路,既難以割捨,又無法實現的悲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2: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