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折騰近海 環境淪陷 四大漁場已名存實亡

[複製鏈接]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1-10-21 05: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折騰近海 環境淪陷 四大漁場已名存實亡
2011-10-16  oreraihisi  中華論壇

"幾乎都是填海填出來的。"10月中旬的某天,計程車司機指著儀錶盤上的數字對記者說,"從錦州港到龍棲灣大約有十幾公里"。

本離海邊尚有30公里,但在迫切打造遼寧第二大沿海城市的"沿海突破戰略"之下,原本大部分是灘塗和海面的龍棲灣通過填海造陸迅速崛起為一個嶄新的工業、生活新區。其崛起速度之快,以至於在錦州地圖上尚找不到龍棲灣新區的確切位置。
  
發生在錦州的故事,只是中國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海洋經濟"的一個縮影。2006年以來,在向海洋要發展空間的思想指導下,臨海省市紛紛制定各自沿海經濟區發展規劃,"藍色經濟"口號響徹大海之濱。中央亦順勢在今年出台的"十二五"規劃中提出陸海統籌戰略。
  
對於擁有18000公里大陸海岸線、14000公裏海島岸線、"藍色國土"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而言,海洋開發的戰略意義自不待言:向海而興,背海而亡!
  
而在中國目前的海洋開發中,遠海開發不足,純粹的海洋經濟只有20%~30%,70%~80%是沿海經濟。從這個意義上講,近海開發事關海洋開發成敗。
  
隨著年初以來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為代表的一批海洋經濟主題功能區規劃獲得中央批准,新一輪海洋開發大潮正蓄勢待發。但就其規劃觀之,依舊是戴著海洋經濟帽子的陸地發展思維,眼睛盯著的依舊是沿海陸地和灘塗。而中國的近海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無序開發,早已不堪重負:重化工產業遍布1.8萬公里的海岸線,致使灘塗海灣被大規模圍填造陸,海岸快速水泥化、人工化,漁業資源幾近枯竭,傳統漁場風光不再,海洋納污自凈能力、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下降,堪稱近海"淪陷"。
  
海洋業內人士警告稱,若國家再不拿出統一的海洋戰略規劃、再不控制地方發展的瘋狂,則中國此輪海洋開發只會是糟蹋完陸地之後繼續糟蹋海洋。
  
1. "沒有海洋,中國就沒有出路"
  
在中國史籍中,提到海洋,大多總會敘其"魚鹽之利,舟楫之便"。現代海洋經濟則是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

196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提出"向海洋進軍"。次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向國會提出"美國必須開發海洋",要"開闢一個支持海洋學的新紀元"。1967年法國政府成立海洋部,統管全國的海洋事務。1980年代,美國人預言:"21世紀將是海洋開發的世紀"。這個預言已成為當今國際經濟發展的主要態勢,尤其在人類社會面臨地球表面"資源日趨枯竭、環境日益惡化和人口不斷增加"三大威脅的今天,各沿海國都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戰略重點。
  
"未來世界的發展,海陸空三方,主要在海上,不管是資源的佔有,還是國力的強盛,基本都在海上。"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研究員、資深海洋問題專家李寶田認為,對中國而言,海洋意味著未來有沒有前途,關係到能不能利用世界資源,能不能形成世界大國的核心問題,"沒有海洋,中國就沒有出路"。
  
根據國家海洋局公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38439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7%。但這38439億元的海洋生產總值中,只有40%是統計自海洋產業增加值,60%為相關產業——通過模型推算出來的,實際上海洋經濟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實際貢獻在5%左右。
  
更進一步看,中國海洋產業的類型與規模、海洋產品種類、海洋服務等均遠不及海洋開發先進國家——我國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20%,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只有30%左右,而一些發達國家已達70%—80%。
  
"中國海洋新資源、新空間、新的開發利用方式等創新空間很大,深遠海的開發幾乎空白。"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經濟與科技室主任劉容子告訴記者。
  
去年冬季以來,中國海洋開發驟然加速,發展海洋經濟成為國家戰略。國務院更是在今年連續批複山、浙江舟山和廣東3個海洋經濟主題功能區。一輪海洋開發大潮正張弓待發。
  
然而如果在揚帆前回望一眼海岸,現實卻是那麼的怵目驚心:海洋經濟未及揚帆啟程,近海已經淪陷。
  
2. 大陸海岸線人工化過半
  
在海洋學者圈內,2010年4月2日,原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前舟山市委書記張家盟的落馬,至今仍被津津樂道。因為這有這些海洋人的功勞。
  
2009年,在浙江舟山參加一個海洋會議的海洋業內人士發現,舟山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大肆炸島填海,違規上馬化工廠、造船廠,不僅污染嚴重,還使原本群山環抱中的隱蔽軍事設施暴露報廢。"在向中央舉報之後,最終把原來的舟山市委書記送進了監獄——當然他還有其他腐敗情節。"參加過那次會議的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高恆向記者談起此事時難掩興奮。
  
一般而言,海洋經濟總體包括兩個方面:主要海洋產業和相關經濟活動。主要海洋產業現在有12個,包括海洋漁業、海洋運輸業、濱海旅遊業以及新興的海洋能利用、深海採礦等產業;相關的經濟活動有20個,包括海洋調查、海洋環境保護、海洋預警預報等。
  
近海開發亂象環生 中國陸海統籌待破局
  
但中國沿海地區目前的發展,大多與舟山一樣,更多的並不是海洋經濟,而是近海灘塗、陸地的開發。港口、航運、圍墾、旅遊、採礦、石油、房地產等等,各行各業都想在此一展身手。"捷足先登者、勢強力大者先得利,想佔多少就佔多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開發無序、無度、無償。"一位老海洋專家這樣嘆息道。
  
在對近岸的爭奪中,港口、冶金、煉化、造船等重化工業項目的表現尤其搶眼。"從2003年開始,重化工業布局在沿海地區已經成普遍趨勢,各地重化工業比重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0%左右。"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告訴記者。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則進一步加劇了石化和鋼鐵產業向沿海集中的步伐。
  
如今,從大西南出海口北部灣開始,一直到北端的渤海灣,1.8萬公裏海岸線上,"大碼頭、大化工、大鋼鐵、大電能"到處點火。在廣東省,惠州——廣州——珠海——茂名——湛江一線以臨港開發區為載體的沿海石化產業帶正在形成;在長三角,工業園建設重點已轉向重化工園區建設,從南京到上海的長江沿岸擺放了8個大型的臨港化工區,杭州灣也正向石化工業區的目標大步邁進;在北方的環渤海地區,倚仗老工業基地的優勢,天津等地的臨港工業發展得更是高歌猛進;在東北,大連則全面提升石化、造船、重型機械等支柱產業,準備構建以大連為中心的遼寧臨港工業帶。
  
僅天津濱海新區一地,不僅雲集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國內三大巨頭,更有殼牌、俄羅斯石油公司、美國通用、韓國SK、三菱化學等十幾家世界500強石油巨頭在此跑馬圈地,千萬噸級大煉油和百萬噸乙烯項目已有4套。
  
這兩年頻頻發生安全事故的大連大孤山半島,石化類企業則多達38家以上,形成了從"油頭到化尾"的漫長石化產業鏈。
  
據不完全估算,環渤海一帶僅石油化工產業總投資額已超過1萬億元,總煉化能力超過1億噸。
  
僅重化工行業就如此密集,整個沿海產業布局之密集也就可想而知了。"總體感覺是沿海產業布局太密集了,開發過度。"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資深海洋問題專家李寶田說。
  
饒是如此,這一趨勢還在進一步加大: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江蘇沿海經濟區、遼寧沿海經濟區規劃中可以看到,70%~80%是沿海經濟,附帶20%~30%才是真正的海洋經濟。
  
根據2011年《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的披露,沿海港口發展和臨港工業基本都是靠圍填海形成,"在地方短期利益驅動下,正在形成對岸線盲目搶佔、低值利用的局面"。"目前中國1.8萬公裏海岸線中有接近1萬公里已經人工化了,人工化海岸超過了一半。"劉榮子告訴記者。而20年前,這個數字還不到10%。
  
即便真正的海洋經濟,中國目前也只是"在海邊折騰"。2010年,中國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15531億元,其中同比增長最快的是海洋油氣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302億元,比上年增長53.9%,海洋石油天然氣產量首次超過5000萬噸。
  
這個被稱為"海上大慶"的海洋油氣開發,195口油井全部集中在近淺海地帶,其中3000萬噸產量來自中國的內海渤海,其他來自南海北部的鶯歌海、珠江口盆地、北部灣;而在中國的深遠海——南中國海,沒有打下一口中國的油井。
  
海洋產業的另一支柱海洋漁業,目前的世界漁獲量8500萬噸,產值2000億美元,而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漁業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而養殖,全部集中在近岸海域。
  
3. 近海環境"淪陷"
  
聞名世界的海洋養殖卻無法為中國帶來驕傲:過度的近海漁業養殖已造成海域嚴重營養化,污染嚴重,根本無法生產高品質海產品。而海洋養殖本身也是迫於無奈——在近岸開發過度的影響下,中國近海傳統四大漁場: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已經名存實亡。
  
一直以來,近岸開發過度的苦果只能由沿海居民默默吞下,但今年夏天接二連三的極端事故,將其大白於天下。
  
先是7月5日,在遮掩一個月零一天之後,渤海溢油事件被披露:美國康菲石油公司所屬蓬萊—193油田在渤海從事石油開採時發生溢油事故,造成5500平方公裏海域被污染——而一年前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故所造成的災難性場景尚歷歷在目;緊接著的8月8日,大連福佳大化PX項目附近的兩段防波堤在颱風"梅花"過境時被海浪沖毀,其情岌岌可危;嗣後的8月29日上午,大連石化第875號儲油罐發生火災——僅僅在一年前的2010年7月16日,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公司輸油管就曾發生爆炸,引發火災和石油泄漏。
  
"渤海漏油只是個突發事件。這次在渤海,明天就可能是其他地方。"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經濟室主任劉容子說。這些極端事件的發生只不過是暴露了中國近海開發過度所致惡果的冰山一角。
  
據國家海洋局前局長孫志輝介紹,由於過度開發,目前中國可利用的灘塗和淺海已經飽和,70%的沙質海岸侵蝕嚴重,50%以上的灘塗濕地喪失,近海大部分經濟魚類已不成汛,過度捕撈、污染和生境破壞等造成了海洋生物資源日益匱乏。
  
而且,沿海不合理的海洋開發利用活動,還帶來了生態系統結構失衡與功能退化,典型生態系統受損嚴重,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瀕危物種減少,海灣、河口及濱海濕地等典型生境喪失或改變問題愈加突出,赤潮等生態災害事件爆發的頻率和強度持續增加等問題,生態系統健康嚴重受損,服務功能急劇衰退。
  
同時,隨著沿海地區人口和經濟密度的進一步增加,海洋防災減災任務異常艱巨,同等強度的颱風、風暴潮、巨浪、海嘯等海洋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成倍增大。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從上世紀80年代的年均30億元左右,增加到90年代年均140多億元,2009年為100.23億元。
  
"現在問題只是剛剛開始。"劉榮子平靜地說,"目前,沿海地區產業之間、用戶之間的矛盾已經非常尖銳,可以說是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因為目前的產業布局中,各種不同產業之間並不兼容:養殖、旅遊所要求的一二類水質與港口、臨港工業、海上油氣開採、沿海重化工業等鄰近海域的四類、劣四類海水水質肯定是衝突、不兼容的。
  
最明顯的是海洋漁業同重化工的矛盾。以渤海為例,渤海灣向來是一塊豐饒之地,因為遼河、海河、黃河等河流從陸上帶來了充裕的有機物,這裡成為盛產對蝦、蟹和黃花魚的天然漁場。尤其是位於山東半島北端的煙台、威海沿海一帶,過去水質一直維持在二類,尤其適合魚蝦蟹的棲息和養殖。然而,這一帶的海岸線今年夏天卻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中:扇貝大面積死亡、養殖池讓路填海工程,漁民出海一趟收穫都不夠油錢……
  
高恆記得,1985年他去渤海口的山東長島縣開會,當地給戰士每個月都發2000塊工資。"其他哪個縣都做不到的,因為長島當時是全國第一養殖大縣。"去年他又一次到長島開會,當地90%以上的貝類都被污染。"渤海的污染已經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繼續開發下去,到2028年,渤海將成為死海。"高恆說。
  
不止是渤海。根據官方檢測數據,過去10年間,中國近海海域污染範圍擴大了近一倍,已超過16萬平方公里,赤潮每年發生達60餘次,紅樹林、珊瑚礁、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已分別喪失73%、80%和57%,東海之濱的浙江,全省1/3海域成為底棲生物絕跡區。
  
至於近海開發過度的潛在風險,更是難以預料。因為重化工項目能帶動很多製造業,很難確定這眾多製造業的短板所在、哪裡會出問題。"現在是大連的化工廠爆炸,明天說不定其他什麼地方會出問題。" 劉容子說。
  
4. "地方綁架中央"
  
"渤海油氣在勘探發現之初,海洋業內研究人士就提出不要急於開發,而應優先開發利用海外和遠海油氣資源。"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證實,"渤海再開發將成死海"的意見,研究人士曾在很多場合表達過,但"你眼看著渤海的情況一天天惡化,你卻沒有辦法"。

因為除石油開採外,沿海近岸地帶開發的主動權掌握在地方政府手裡。
  
眾所周知,濱海旅遊是海洋經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也最富民的工程。全世界40個旅遊勝地,其中37個處於沿海國家和地區,這37個沿海國家和地區的旅遊收入佔世界旅遊總收入的80%以上。美國沿海州的旅遊收入佔國內旅遊總收入的85%。加拿大、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濱海旅遊業已成為國內經濟的支柱產業。
  
在中國,濱海旅遊卻不是地方政府的興趣所在,各地政府極力爭奪的是大港口、大鋼鐵、大石化,中石油、中石化是他們的座上貴賓。
  
這是一個看上去多贏的局面:從地方政府"塊塊"的角度看,發展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不僅能帶來巨量GDP和稅收,還能帶動一大批配套產業落戶;從部門"條條"的角度看,國際金融危機后出台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批出了大量工業項目,很多涉海;從行業角度看,規劃部門要求包括鋼鐵、石化等大進大出的產業,重心向沿海轉移。
  
於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新一輪沿海開發規劃紛紛出台、各地都在爭上大項目,各式各樣的新城建設風起雲湧。很多地方都是先由政府出面圈海,再圍填招商——企業根本無此實力——其狂熱程度,用一位資深海洋學界人士的話形容就是,"地方政府瘋了"。
  
"說到底還是一個土地、空間制約的問題——圍填海比拆遷征地簡單、便宜多了。"劉容子分析說,"像江蘇、浙江和福建等沿海省市人多地少的矛盾由來已久,又受到耕地紅線、占補平衡等土地政策限制,面對海域這塊空白,全都衝過來了"。
  
在這種狂飆突進中,5年前尚空氣清新、只有幾個小漁村的大連大孤山半島,迅速雲集數十家化工廠,一舉將大連這個全球知名的旅遊城市變成危機四伏的石化之城。
  
在幾近瘋狂的開發中,程序、環境評價都可能被棄之一邊。國土資源部官員曾表示,要對圍填海造地規模與速度進行控制,對圍填海形成的土地要進行統一規劃集約利用。但很多項目都是先上后評。一位多次參與規劃項目評審的資深專家說,如果有專家在評審中堅決反對,地方政府領導就乾脆直接換專家。有的地方甚至將"環境容量大"——其實質就是暗示納污能力大——作為吸引化工項目落戶的廣告詞。
  
沿海開發狂飆突進的這5年,恰恰也是中央政府陸續批准覆蓋沿海11省市臨海經濟區規劃的時段。從2006年至今,國務院已相繼批複11個沿海區域規劃。從北到南,遼寧沿海經濟帶、天津濱海新區、山東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江蘇沿海地區、長三角經濟區、舟山群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海南國際旅遊島,在沿海地區相間排布。何以這些規劃未能避免近海開發的瘋狂?
  
"實際上是地方綁架了中央。"一位資深海洋學界人士評論說。臨海經濟區規劃的編製均由地方完成,再上報國務院批准。其實質是,各地都從自身利益出發,而不是自上而下一盤棋的通盤考慮。
  
"不能把遼寧省的、河北省的、山東省的加在一起就說是海洋開發,不是這樣的概念!" 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研究員、資深海洋問題專家李寶田認為,不管是產業發展,還是海洋開發,都應有總體規劃,而"我們現在的核心問題就是,沒有海洋開發的總體規劃,導致現在『局部看是合理的,總體看是失誤的』"。
  
官方並非沒有意識到海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包括前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現任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宏、國家海洋局政策法規和規劃司司長王殿昌在內的多位國家海洋局高層官員在不同場合做出了標準口徑式的表態:中國當前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近岸開發,輕深遠海域利用;重資源開發,輕海洋生態效益;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謀划的"三重"與"三輕"矛盾嚴重;產業園區建設雷同、產業結構雷同;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高耗能產業多、低碳型產業少的"兩同、兩多、兩少"問題比較突出。
  
但這些問題卻遠非國家海洋局一家所能解決——中國現行海洋管理體制被形容為"群龍治海",直接、間接涉海單位多達22個,政出多門。
  
比如,涉及到跟周邊國家海域邊界爭議的,外交部在管;環境問題,國家海洋局在管;海上走私、進出口設備等,海關在管;油氣進出口,商務部在管;海上漁業,農業部在管;海上交通、港口,又是交通部在管……
  
僅僅海洋治污,就牽涉到海洋、環保、建設、農業、水利等諸多部門:除了企業向海洋排污,還有建設部門旗下的市政排污和污水處理廠建設,農業部範圍內的農業面源污染,水利部管轄的陸上河流污染、灘塗治理等。部門之間彼此推諉等情形並不少見。也因此,此次渤海溢油事件之後處置拖拉失當也就不可避免。
  
與涉海管理體制的繁雜相比,涉海法律卻簡單得近乎無可操作性。1992年出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海和瀕臨區法》,公布了涉海權益,包括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但是臨海怎麼管理,由誰管理,在臨海發生問題怎麼處理,由誰處理,都沒有明確規定。1998年批准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也只是十幾個原則性條款,而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1996年批准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雖然我國是締約國,但是對公約卻沒有權威的理解,至今都沒有很系統的組織研究。甚至地方政府對其臨近海域擁有哪些權力,也並無明確的法律規定。
  
"恰恰是因為對地方政府涉海許可權沒有明確規定,模糊盲區太多,它們才有膽量進行瘋狂的開發、才有盲區的空子去鑽。"海洋問題專家王佩雲認為。
  
海洋管理的複雜是個世界性問題。"海洋管理是一個複雜的網式結構,它的需求和利益,既有互相關聯、融合交匯,又有相互衝突、相互競爭。這並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國際海洋學會主席阿瓦尼?貝楠說,"但毫無疑問的是,其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政策調節,為促進利益相關者夥伴關係和傳媒界、工商界、科學界與決策者交流互動的充滿包容的和諧社會環境所緩解。"
  
"在海洋管理方面,關鍵需要中央有一個權威機構出來協調。"1950年加入海軍、1980年進入國家海洋局從事海洋政策研究直至退休的"老海洋"許森安說,"這個事情已經呼籲很多年了"。
  
據許森安介紹,上世紀80年代,中央層面曾設立過一個海洋事務協調小組,但實際上是象徵性的,最後不了了了之。1984年,國務院、中央軍委還曾下過一個文件,由海洋局牽頭研究,把國家海洋局、交通部、港監、水產部、漁政、公安部的海巡大隊這幾個部門合起來,成立一個機構,相當於美國海上的警備隊,但幹了三年,最後歸於失敗。
  
"現在看起來,機構合併恐怕不現實,但是有些部門要合的話,還是可以考慮,比如海上執法船隊——雖然牽涉到部門利益,誰也不會輕易放。"許森安擔心,"有些事,越往後越難辦。"
  
6. 中國亟待海洋戰略
  
近海開發無序、過度,遠海深陷主權爭議困境,涉海管理體制繁雜混亂,海洋法律體系殘缺不全……所有問題的原因歸結到一點,就是中國整體海洋戰略的缺失。
  
隨著今年以來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一系列沿海經濟區發展規劃獲批,沿海地區新一輪大幹快上的苗頭已經顯露,但很多地方"陸海統籌"並未破題,眼光依舊緊盯著沿海陸地、灘塗。接受記者採訪的海洋業內人士無不憂心忡忡,紛紛呼籲應早日制定國家海洋戰略。
  
"今天的海洋空間、海洋資源已經不同於30年前,需要給優惠政策引導、鼓勵開發,而是已經成為稀缺資源,處於爭搶、衝突的狀態中,那麼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以什麼節奏開發、產業如何布局、如何可持續發展。"劉容子說。
  
"國家有了戰略,明確什麼時候達到什麼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海洋維權、海洋開發,各部門才可以相互配合。"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高恆說。
  
"國家首先要有一個戰略定位——中國是個海洋國家,而不僅僅是大陸國家,在戰略指導下進行海洋規劃,然後是相應的執行計劃,要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王佩雲說,"如果沒有國家整體的海洋戰略,靠地方自己管自己是管理不起來的,因為誘惑力太大了。"而一旦管理缺位、開發失控,結局極有可能是"糟蹋完了陸地再去糟蹋海洋"。
  
在這方面,東鄰日本就曾有過前車之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為擴展發展空間,開始大規模填海造陸,布局重化工業,在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水俁病、汞中毒流行一時,瀨戶內海變成了"災難海",後來不得不用巨大財力物力重新修復。
  
但願中國能免於重蹈日本覆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0: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