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為什麼始終沒打台灣?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10-17 05: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76年6月15日,病重的毛澤東召見華國鋒、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以及王海容等的談話:

" 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八十多了,人老總想後事,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論定,我雖未蓋棺也快了,總可以定論吧!我一生幹了兩件事,一是與蔣介石鬥了那麼幾十年,把他趕到那麼幾個海島上去了,抗戰八年,把日本人請回老家去了。對這些事持異議的人不多,只有那麼幾個人,在我耳邊嘰嘰喳喳,無非是讓我及早收回那幾個海島罷了·····」

那麼毛澤東為什麼不及早收回那幾個海島呢?俺也常百思不解。如果軍事上因美國的阻擾不能及台灣本島,那麼收回靠近大陸的幾個島嶼應該完全不成問題的。可是毛澤東在朝鮮戰爭后除了口頭上解放台灣外,並無重大的對台軍事行動。其中的重要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的摘錄中看出一斑。毛澤東沒想對蔣家趕盡殺絕,而寄希望於國共第三次合作,和平統一台灣。

---------------------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與蔣介石再沒有見過面。但這並不等於說二人之間再沒有任何接觸,只不過,他們之間的接觸是以特殊方式進行的。

  毛澤東看出蔣介石不想分裂中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派第七艦隊開入台灣海峽。6月27日,杜魯門以共產黨佔領台灣,將直接危及太平洋地區安全為由,公開拋出了「台灣地位未定」論。當時的蔣介石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以他自己的兵力,不可能守住台灣,因此,他希望美國人幫助他守台灣,希望美國第七艦隊這個「保護傘」 能長期在台灣海峽存在。

  另一方面,他也看出美國人有分裂中國的陰謀,杜魯門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就是他們分裂中國陰謀的一部分。因此,在美國人拋出「台灣地位未定」論之前和他商談此事時,他沒有表示同意。經過反覆思考和權衡,最後他下定決心,即使美國人從台灣海峽撤走第七艦隊,也要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當美國人公開拋出 「台灣地位未定」論時,他決定公開表示自己的這個態度。6月28日,經蔣介石授權,國民黨「外長」葉公超發表聲明,一方面接受美國關於台灣防務的計劃,另一方面明確表示:台灣是中國領土之一部分,仍為各國所公認,國民黨接受美國防務計劃,自不影響國民黨維護中國領土完整之立場。他特意在聲明中表示:「台灣屬於中國領土一部分」,「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

  毛澤東看到葉公超這個聲明后說,蔣介石還有一點良心,不想分裂中國,不想成為千古罪人。

  1954年12月,美台簽署了針對大陸的「共同防禦條約」。為了表示中國政府強烈的反對立場,打破美國使台灣海峽現狀固定化的陰謀,毛澤東決定給美蔣以一定打擊。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了建國以來首次陸海空三個軍種協同作戰,一舉攻克了作為台灣門戶的一江山島。美蔣慌了手腳,他們一方面在台灣海峽增加兵力,另一方面也極力尋求國際上的「支持」。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和蔣介石各有各的打算。蔣介石尋求國際支持,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國際生存空間,多爭取一些外援。而美國人則打算藉此機會,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搞「兩個中國」。美國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搞了一個把台灣問題國際化的陰謀。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急切呼籲通過聯合國的斡旋「來停止中國沿海的戰鬥」。他們還搞了大量外交活動,想通過聯合國的介入來實現海峽兩岸的停火,把台灣問題從中國一國之內的問題,

  毛澤東看到蔣介石這個談話材料后表示:在維護祖國統一問題上,蔣介石和美國人考慮的不一樣。在毛澤東的決策下,中國政府也通過外交努力,爭取到了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支持,挫敗了美國人企圖把台灣問題國際化的陰謀。後來,毛澤東在《告台灣同胞書》中特意向蔣介石說了這樣的話:美國人是靠不住的。

  上世紀50年代末,在實行專制統治的國民黨的眼皮下,出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情況:台灣有些人,包括國民黨內部一些人,也打出了民主選舉的旗號,要競選「總統」。原來,這背後有美國人的陰謀。

  美國人見蔣介石對美國搞「兩個中國」不配合,就打算把蔣介石換掉,讓另外一個更聽美國話的人來當「總統」。

  在美國人的活動下,台灣政壇上出現了推舉「總統」候選人的活動。有人推舉陳誠,也有人推舉胡適。胡適是個親美派頭子,但他是個文人,沒有從政經驗,被選上「總統」的可能性不大。於是,美國人就傾全力支持陳誠。美國人支持陳誠競選,是為了讓陳誠當選后,在政治上實現一種過渡,讓蔣放棄權力,他們也就便於挾持陳誠搞「兩個中國」了。蔣介石對美國人搞這一套的陰謀很清楚。他表面上說同意搞民主競選,但實際上從來就不打算放棄權力。

  正當此時,毛澤東表示了這樣的態度:在台灣,還是蔣介石當「總統」好。他在一次接見外賓時說了這樣的話:「台灣是蔣介石當總統好還是胡適好、還是陳誠好,我看還是蔣介石好。但凡在國際活動場合,有他我們不去。至於當總統還是他好……十年、二十年會起變化,給他飯吃,可以給他一點兵,讓他去搞特務,搞三民主義。歷史上凡是不應當否定的,都要作恰當的估計,不能否定一切。」

  毛澤東和蔣介石第一次派人互相溝通

  由於毛澤東與蔣介石在維護中國統一問題上見解一致,在挫敗美國人搞「兩個中國」陰謀問題上,配合也算默契,加上毛澤東在國際上公開了他關於支持蔣介石當「總統」的意見,因此,蔣介石有了與毛澤東建立特殊聯繫的打算。毛澤東也正想爭取蔣介石,以便實現台灣和平解放,因此,也願意與蔣介石溝通。周恩來於 1956年5月5日在接見外賓時,請他們給蔣介石傳話說:「蔣介石如果願意將台灣歸還祖國,就是一大功勞,中國人民會寬恕他的。」蔣介石聽了這個話,就更想早日與中共方面溝通了。

  上世紀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國共雙方都努力尋找能夠實現溝通的中間人。這個人終於被找到了,他就是曹聚仁。

  曹聚仁是個有一定政治活動能力的文化人,過去與共產黨和國民黨的上層人物都有密切接觸,國共兩黨都把他視為上賓,他本人對國共兩黨也表現出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正是因為這個關係,他在中國共產黨解放大陸時,沒有留在大陸為新中國政權工作,也沒有跑到台灣去為國民黨政權工作,而是跑到了香港。他想做一個「不在此山中」的觀察者。

  按照蔣介石的旨意,蔣經國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兩次找到曹聚仁。一次是蔣經國秘密派一艘小型軍艦,到香港把曹接到台灣,與曹密談如何由曹出面建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溝通渠道。另一次是蔣經國親自到香港找曹聚仁,與他再次商談如何與共產黨溝通的問題。曹聚仁答應接受蔣介石的委託后,蔣介石就把曹請去了台北。蔣介石、蔣經國在陽明公園會見了曹。會見中,蔣介石向曹表達了自己願意與大陸溝通的想法,同時告訴曹:「你此番去大陸一定要摸清大陸方面的真實意圖。」

  曹聚仁於1956年7月到達北京。7月16日,周恩來在頤和園接見了他。周恩來在聽了曹介紹的蔣介石的意願之後,提出了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 的方針。周恩來說,第三次國共合作的目的,就是實現祖國統一。對於台灣,「只要政權統一,其他問題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安排。」10月3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了曹聚仁,對國共第三次合作問題,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打算。毛澤東表示:蔣介石在中國現代史中起的積極作用是應該肯定的。他還讓曹到各處去走走看看。第二天,周恩來宴請曹聚仁時,告訴他,今後你就是大陸的常客,什麼時候都可以來。

  此後曹聚仁多次往返於大陸與台灣之間,為國共兩黨的溝通而奔忙。曹每次到大陸,毛澤東、周恩來都與他秘密談話。毛澤東和周恩來在談話中都表示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意圖,並且答應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后,給蔣介石以優厚的條件和待遇。曹也在返回香港後轉道台灣,直接與蔣氏父子見面,轉告中共方面特別是毛澤東、周恩來的意見。

  經過多次溝通,國共雙方在一些重要問題上有了一些共識,比如,國共兩黨都堅持一個中國,都維護祖國統一;國共兩黨也都有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意願。更重要的是,通過曹的溝通,雙方也都有了一定的信任感了。

  毛澤東給蔣介石制定了「一綱四目」的寬大政策

  炮擊金門不久,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北京會見曹聚仁並請他吃飯。在這次談話中,毛澤東告訴曹聚仁:「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和他合作。我們贊成蔣介石保住金、馬的方針。如蔣撤退金、馬,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台、澎、金、馬都可由蔣管,不管多少年,但要讓通航,不要來大陸搞特務活動。台、澎、金、馬要整個回來。」毛澤東還說:「我們的方針是孤立美國。他只有走路一條,不走只有被動。要告訴台灣,我們在華沙不談台灣問題,只談要美國人走路。蔣不要怕我們同美國人一起整他。」「他們同美國的連理枝解散,同大陸連起來,根還是你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你的一套。」 當在場的有人提出,美國人一走,美國對台灣的軍援會斷絕時,毛澤東說:「我們全部供應。他的軍隊可以保存,我不壓迫他裁兵,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反共在他那裡反,但不要派飛機、派特務來搗亂。他不來白色特務,我也不去紅色特務。」曹聚仁問:「那麼,台灣人民還可以保留原來的生活方式嗎?」毛澤東答道:「照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

  從上面毛澤東的談話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對蔣介石是採取十分寬大的政策的,前提是台灣回歸祖國,不和美國人搞在一起。但是,蔣介石對共產黨的政策一直心有疑慮,後來,在曹聚仁說了毛澤東講在台灣還是蔣介石當「總統」好的話以後,蔣介石才對毛澤東的話有一些相信,開始考慮毛澤東提的寬大條件。對此,蔣氏父子私下反覆議論過,但一直沒有提出來。

  上世紀60年代初期,毛澤東把曾經提出的給蔣氏父子的寬大政策,加以細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形成了和平統一祖國的總體構想。後來周恩來把毛澤東的這些構想概括為「一綱四目」。毛澤東、周恩來都向曹聚仁談了「一綱四目」。他們怕蔣介石不放心,還於1963年通過過去與蔣介石、陳誠二人關係都比較好的張治中致信陳誠,在信中轉達了「一綱四目」的基本內容。

  「一綱四目」的具體內容是:「一綱」:只要台灣回歸祖國,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總裁(指蔣介石)與兄(指陳誠)意見妥善處理。「四目」:第一,台灣回歸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事安排等悉由總裁與兄全權處理。第二,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第三,台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總裁與兄意見協商決定,然後進行。第四,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

  毛澤東、周恩來在與曹聚仁的談話中除了再次強調這「一綱四目」的內容外,還強調:過去我們談的意見,不是我們個人的,是中國共產黨政府的意見,是官方的,請蔣介石放心。毛澤東還提到,蔣介石有什麼條件,有什麼意見,可以提,我們一定認真考慮。

  曹聚仁到台北后,向蔣氏父子講了毛澤東的這個意思。蔣介石、蔣經國、陳誠等國民黨高層領導人經過一番研究,決定提出他們的一些條件。他們的這些條件,有與毛澤東想法一樣的,也有與毛澤東的想法不太一樣的。曹聚仁帶著這些意見,往返於大陸與台灣之間,進行溝通。經過一番努力,雙方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基本達成了一致。

  1965年7月,毛澤東與曹談話中間,毛澤東親筆寫了一首詞《臨江仙》,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依然在,何時彩雲歸。」表達了毛澤東希望蔣介石回大陸安度晚年的誠意。7月20日,回到台灣的曹聚仁在台北日月潭的涵碧樓,向蔣氏父子介紹與毛澤東談話的情況,並且向蔣介石轉交了毛澤東題的詩。蔣介石看了毛澤東的詩后表示,十分感謝毛澤東的好意。

  同時,蔣氏父子根據他們與大陸溝通的結果,擬出了六個條件。蔣氏父子要曹向毛澤東轉達這六個條件,然後雙方再進一步商量。這六個條件是:

  1、蔣介石偕同舊部回到大陸,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區,仍任國民黨總裁。北京建議撥出江西廬山為蔣介石居住與辦公的湯沐地(即封地)。

  2、蔣經國任台灣省省長。台灣除交出外交與軍事外,北京只堅持農業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內政完全由台灣省政府全權處理。

  3、台灣不得接受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財政上有困難,由北京照美國支援數額照撥補助。

  4、台灣海、空軍併入北京控制。陸軍縮編為四個師,其中一個師駐在廈門、金門地區,三個師駐在台灣。

  5、廈門與金門合併為一個自由市,作為北京與台北間的緩衝與聯絡地區。該市市長由駐軍師長兼任。此一師長由台北徵求北京同意後任命,其資格應為陸軍中將,政治上為北京所接受。

  6、台灣現任文武百官的官階、待遇照舊不變。人民生活保證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這些條件,實際上是蔣介石通過曹聚仁和毛澤東多次交涉后形成的,應該說,對雙方都有利。特別是在軍隊問題上、由於毛澤東過去有過讓國民黨保留一點軍隊的意見,雙方在這一問題上能達成統一認識,實在是很不容易的。

  可惜由於不久之後,中國大陸發生了「文化大革命」,一些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也受到衝擊,蔣介石得知這些情況后,對共產黨的政策產生了疑慮,便中斷了與共產黨的聯繫。

  毛澤東答應把廬山送給蔣介石養老

  在毛澤東、周恩來的「一綱四目」中沒有提到讓蔣介石回住廬山的問題,而在1965年7月蔣氏父子商量條件時,卻特意把「廬山為蔣介石居住與辦公的湯沐地(即封地)」寫入六條之中。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蔣介石對廬山情有獨鍾。他喜歡廬山那美麗的景色和宜人的氣候。在大陸時,他曾經有13年是住在廬山的。他在30年代初期,在廬山辦過軍官訓練團。之後,他經常在廬山辦公,在那裡接見各方面政客和外國使節,還經常在那裡召開有國民黨要員參加的小型會議。1933年蔣介石出錢買下了原為英國西伊勛爵的別墅,並且對之進行了改造,增建了別墅西邊的聯體副房。購買廬山房屋后,蔣介石每年中大部分時間是住在廬山的。1948年8月,蔣介石在廬山他的住所一塊巨大石碑上題寫了「美廬」兩個字。蔣介石逃台後,整個廬山上的建築均為國家沒收,包括「美廬」,改建成中共中央的招待機關,後來中共中央又經常在這裡召開重要會議。

  1956年10月,毛澤東在接見曹聚仁時對他說:我知道蔣介石很惦記他的家鄉和他在大陸的一些房產,你可以到處走一走,順便去那些地方看一看。這樣,曹就在當年10月先上了廬山,在廬山住了一個星期,還專門拍攝了「美廬」的照片。他對「美廬」管理得很好表示高興。之後,曹又去了蔣介石的老家奉化,看到蔣家祖墳保護得也很好。

  他回到香港后,給蔣介石寫了一封長信,介紹了他到廬山、奉化、蕭山、寧波、杭州遊歷的情況,同時附上了一些照片,其中有三張是「美廬」的。曹在信中詳細介紹了「美廬」受到保護的情況,說:那裡面的珍貴物品一樣都沒有少,都放在原來位置,連宋美齡用過的鋼琴也放在原來的位置,餐廳里的銀制餐具一樣也沒有少,蔣介石用過的轎子還擺在原來的房子里。當然,曹在信中也講道,現在廬山已經歸中共中央廬山管理局所有了,劇院等的名稱也改了。曹怕蔣介石對此不高興,在信的最後寫道:「聚仁私見,認為廬山勝景,與人民共享,也是天下為公之至意。最高方面,當不至有介於懷?」

  曹在信中還說:「前年宋慶齡先生上山,曾在廬中小住。近又在整理。這些都是中共方面期待你能回到大陸,到時好請你去游山的意思。那時,你原來的別墅,正好準備你來居住。這個意思,我不能不告訴你。」曹還給蔣介石出主意說:如果能夠實現國共第三次合作,你回大陸的主要居住地應該是廬山。「唯情勢未定,留奉化不如留廬山,請仔細酌定。」

  他還說,這不只是他個人的意思。而是他與中共高層共同的意思。沒有想到,蔣介石看了這封信后,不僅沒有介懷廬山歸為中共中央管理局所有,而且十分高興。他仔細看了三張照片,感慨萬千。他讓曹向毛澤東表達他的感激之意。不久,曹聚仁把蔣介石的態度回復給毛澤東、周恩來。毛澤東大方地表示,如果國共第三次合作,蔣介石回大陸,廬山可以作為蔣介石養老的地方。毛澤東把這件事情記在了心裡。1959年他上廬山開會時,發現工作人員正欲鑿除蔣介石在石碑上寫的 「美廬」二字,連忙制止,讓蔣介石題寫的這兩個字保留了下來。

  蔣介石聽到曹聚仁向他轉達的毛澤東的這個意思,更加感激毛澤東,同時也把這件事情記住了。在1965年擬定條件時,他特意把廬山要作為自己住所一事寫了上去。

  晚年的蔣介石曾經密約毛澤東訪台

  「文化大革命」的爆發,打斷了國共兩黨之間的聯繫。蔣介石聽到大陸方面發生一些極端的事情,對中共的疑慮更深了。1968年,他聽說一些紅衛兵去了他的老家溪口,炸毀了慈庵,十分氣憤。他曾囑咐兒孫:「永記此一仇恨不忘,為家為國建立大業,光先裕后,以雪此家仇國恥也。」但是他不久又聽說,周恩來親自出面,保護了他家在溪口的一切房產和祖墳,心裡對中共高層又產生了十分感激之情。

  晚年,蔣介石經常想起他在大陸的日子,想到與大陸溝通的問題。就在他出任第五屆「總統」之前的一個月,即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在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松時,竟把他稱為「老朋友」。這個消息在美國和香港傳了很久。蔣介石注意到,毛澤東對尼克松說:「實際上,我們同他的交情比你們長得多。」對毛澤東說的這句話,蔣介石思考了很久。

  此時的蔣介石十分孤立。在國際上,中共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而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則越來越小,連美國總統、日本首相也都訪問了大陸。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對與中共聯繫有些猶豫。他認為這時主動向中共提出溝通,有點近似於投降。正在蔣介石這麼猶豫之時,中共方面卻採取了一系列主動行動。在大陸,中共恢復了「二·二八」紀念活動。廖承志也出面發表講話,重新強調「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歡迎台灣各方面人員來大陸參觀、探親、訪友,保障他們安全和來去自由。」1975年,中共方面又特赦了國民黨數百名戰犯和特務,還給他們的一些人安排了工作,願意去台灣或者香港的,也可任其選擇。

  蔣介石得到這些消息后,心中佩服毛澤東胸懷之博大,但還是沒有採取主動行動。其原因,主要是他沒有找到合適的溝通人選。曹聚仁已於1972年去世。

  正在這時,毛澤東卻派人來了。毛澤東派的這個人,是章士釗。章士釗也是一個與國共兩黨上層領導人都有很深交情的人,但他長期在大陸與共產黨共事,與蔣介石等當然沒有聯繫,不過,因為他過去的資望,他到台灣來,當然會受到蔣介石的禮遇。當時章士釗已經92歲高齡,且重病在身,但他還是接受毛澤東與周恩來的委託,願意承擔溝通兩岸的任務。

  為了保障章先生的健康,周恩來特意安排了警衛、醫生、護士、秘書、廚師、保姆隨侍章先生左右。章先生於1973年5月乘飛機到了香港。他到香港后,就急忙找原來的各種關係,以便恢復與台灣的聯繫。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和國民黨方面聯繫上了。他當時樂觀地派他的女兒章含之回北京,要她轉告毛澤東、周恩來:各方面關係初步接上,他在香港頂多住三個月即可完成任務回北京。不料,章先生由於勞累,休息不好,於7月1日在香港去世。因為章先生的去世,此次的國共溝通當然就沒有建立起來。

  但是,蔣介石並沒有放棄實現兩岸溝通的努力。找不到合適的溝通人選,他就採取了一個特殊的方式向大陸方面打出信號。1975年春節后,蔣介石秘密找來國民黨元老陳立夫,讓他通過在香港的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面表示:可以請毛澤東來台灣訪問。毛澤東得到這個消息十分高興。但1975年毛澤東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周恩來也重病在身,他們兩人都不能親自到台灣訪問。

  毛澤東找來鄧小平,親自向鄧小平交待:你可以代表我去台灣,兩岸可以以此為契機,儘快實現「三通」。陳立夫得知毛澤東打算派鄧小平來台灣的消息后,十分高興。為了配合這次溝通,陳立夫還在香港發表了一篇題為《假如我是毛澤東》的文章,文中說:「歡迎毛澤東或者周恩來到台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談判之路,以造福國家人民。」他說:希望毛澤東「以大事小,不計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國共兩度合作的前例,開創再次合作的新局面。」但是,正當陳立夫積極努力尋求與大陸溝通之時,蔣介石卻因病於1975年4月5日去世。海峽兩岸的再次溝通又中斷了。

13

主題

206

帖子

43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34
沙發
loveteresa2011 發表於 2011-10-20 07:48 | 只看該作者
"毛澤東看出蔣介石不想分裂中國"

胡說八道;當時中國大陸的軍力根本沒有把握打打了台灣;再加上美國的淫威,迫使老毛放棄了打台灣。
彎彎的小河,陣陣的花香,讓我嚮往讓我難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0: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