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博士指生蚝銅超標740倍?專家斥:數據若為真可煉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11-10-19 13: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eztomcat 於 2011-10-19 13:25 編輯

博士指生蚝銅超標740倍?

專家斥:數據若為真可煉銅(圖)

京港台時間:2011/10/19  消息來源:南方日報

買來生蚝煉銅

賣了換錢可以致富?


中國「民主自由」派頻頻施放反科學、偽科學衛星



  原本熱鬧的紅光村碼頭如今十分冷清。 趙洪傑 吳德 攝

  本月初,「生蚝銅元素超標740倍」的相關報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隨即,生蚝銷量大減,僅陽江市紅光村,蚝農日損失就接近百萬元。

  南方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生蚝銅元素超標740倍」的說法是媒體摘自中科院南海(專題)海洋研究所一位博士的論文,該論文標註相關數據引自2004年公開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但後者全文並無此類表述。

  不過,我國海岸線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堪憂卻是不爭的事實,而相關研究和檢測卻長期被忽視。專家表示,只有控制好生產源頭和市場流通,才能確保海產品的安全。

  10月15日,在有「中國耗鄉」之稱的陽西程村鎮,紅光村委會主任謝家貴顯得十分沮喪——10月份是生蚝的銷售旺季,但這些天來收購的車輛反而比前幾月驟降了2/3。

  海陵灣是程村、織貢、溪頭三鎮交界的「布袋型」海灣,三條入海的河流幾無廢水排放,且有3000畝的天然紅樹林的生態屏障,面積廣闊,潮流暢通、水質優良,是我省面積最大的天然蚝場之一。

  然而,在「廣東生蚝銅元素和鎘元素分別超標740倍和90倍」報道的影響下,地處海陵灣的紅光村遭受重創,估計當地耗農日損失上百萬元。

新聞出街2/3生蚝「歇菜」

  近年來,每到國慶前後的生蚝銷售旺季,程村鎮通往紅光村的路上總是車水馬龍,運輸生蚝的大貨車綿延幾公里,汽車的鳴笛聲和輪船靠岸的馬達聲響徹海陵灣。但這些景象今年已不復存在。

  位於海陵灣的陽西縣程村鎮有180年的養蚝歷史,出產的「程村蚝」遠銷全國各地及港澳地區。由於海陵灣風平浪靜、潮流暢通、水質優良,加上鹹淡水交匯處的餌料生物豐富,又有大片的天然連片紅樹林,這裡成為理想的天然大「蚝鄉」。

  紅光村是程村鎮生蚝主產地,全村3000多人,絕大多數從事養蚝業。紅光村蚝協會會長謝彥安今年養了300畝蚝,預計產蚝300噸,已於中秋節后陸續上市。但他無論如何都想不通「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內養殖的「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程村蚝」竟然如此脆弱——一則新聞便讓此地的蚝農在一夜間經歷了大喜大悲。

  國慶后,生蚝進入了最好的出產期,肉質最為肥美。但本月初,有媒體報道受海洋污染影響,生蚝銅元素和鎘元素分別超標740倍和90倍。隨後,危機降臨到陽江養蚝業。

  紅光村委會主任謝家貴說,往年這個時候,紅光村蚝日銷量可達30萬斤,而最近只有10萬斤左右,價格也比往年同期每斤少約0.5元。以此推算,當地蚝農每天損失接近百萬元。

  為此,陽西縣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陳德深近期每天都往紅光村跑,同時不斷邀請各地媒體前往海陵灣實地採訪,還連續請水產品專家前去檢測。「8月份剛剛送檢了一批,沒有任何問題,現在我們還要再送檢一次,這是最好的證據」。

  在紅光村,記者看到一份由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食品實驗室出具的《CIQ殘留監控檢測結果報告單》,檢測內容正是程村鎮紅光村出產的生蚝,抽樣時間為今年8月24日。這份例行檢測的結果表明,紅光村出產的生蚝,銅含量(0.38毫克/千克)、鎘含量(1.5毫克/千克),以及其他各項指標的含量均符合農業部《無公害食品 牡蠣》標準。

  陽江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葉試表示,根據有關部門要求,陽江每年都要對近岸海水,尤其是養殖基地的水質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陽江近岸海水及各水產養殖基地的水質均達到國家一類水質標準。除程村外,陽東縣的壽長、北津等養蚝基地的水質也很好,因此陽江出產的生蚝及其他水產品都是安全的,消費者可放心食用。

銅超740倍數據或為「瞎掰」

  前日,農業部《無公害食品 牡蠣》的行業標準制定者之一、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黃和出現在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碼頭,這讓當地蚝農興奮不已。

  「按照目前最嚴格的歐盟標準,雙殼類軟體動物(不包括牡蠣和扇貝)重金屬限量指標,鉛為1毫克/千克,鎘為2毫克/千克。根據省權威機構檢測的結果,程村蚝符合歐盟標準。」黃和說,水產品的品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養殖地的水質,陽江各水產養殖基地周邊及河流沒有大的污染企業,水質都比較好,因此水產品的質量也是比較好的。

  黃和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制定的標準沒有對銅進行限量。2005年,我國制定的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也沒有對銅進行限量。2008年,他參與制定的農業部《無公害食品 牡蠣》行業標準中,也刪除了原有標準中汞、銅、鉻的限量指標。

  「這個『超標740倍』之說從何而來?以什麼為標準?」黃和說,即使按照國家早期的有關標準限量值計算,作為貝類水產品的蚝,銅含量限值為50毫克/千克,如果超標740倍,那每千克蚝裡面,就要含37克銅,「都快可以當銅礦來提煉銅了,這豈不是很荒謬?」

  記者發現,「生蚝銅含量超標740倍」的說法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專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黃小平博士的一篇論文。該論文題目是《珠江口海域環境污染研究進展》,發表在《熱帶海洋學報》2010年第29卷第1期。文中稱,市民經常食用的生蚝中,銅元素和鎘元素分別超標740倍和90倍。

  文章的第7處註釋標明,數據來源於其他研究人員在200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珠三角表層沉積物銅鉛鋅鎘的分佈與評價》,發表於2004年第17卷第4期的《環境科學研究》,作者為王增喚、林欽、李純厚等。

  令人詫異的是,這篇成為數據來源的文章通篇未提及牡蠣或生蚝,結論中也並沒有涉及海產量體內的重金屬含量,只是分析了珠江口表層沉積物中的重金屬元素質量分數。

  「這個引用非常不嚴謹,而媒體恰好用了這個最吸引眼球的數字,從而擺『烏龍』,造成了現在社會上的恐慌情緒蔓延。」一位環境領域業內專家表示。

  南方日報記者昨日聯繫黃小平博士,但他沒有接受記者的採訪。

海洋「體檢」健康狀況堪憂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重金屬污染領域專家說,事件背後的深意值得反思。大量的海洋公報和研究報告顯示,海產品正飽受重金屬、赤潮和有機物之害,但相關研究和檢測卻長期被忽視。

  10月2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發布《2010年廣東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稱,2010年珠江八大入海口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約108.1萬噸。海洋環境檢測人員介紹,重金屬污染很大程度來自化工企業的偷排污水匯入近海。而這種陸源污染普遍存在於中國漫長的海岸線。

  有專家分析說,目前海水中重金屬濃度用普通的分析方法和設備難以準確測定。而以雙殼類軟體動物為代表的生物體可以富集重金屬,牡蠣在東海與南海(專題)沿岸分佈較廣泛,是重金屬污染監測的最理想指示生物。

  《南方周末》報道稱,污染很容易傳遞到海產品中,2010年8月,東海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對東海區近岸海域的縊蟶、僧帽牡蠣、褶牡蠣、紫貽貝、文蛤、菲律賓蛤仔等12種海洋指示生物進行了監測。結果表明,局部海域的個別指示生物體內銅、鋅、鉻存在超標現象。

  在北部灣,2008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華南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該地區受重金屬污染已比較嚴重」。

  在中國最大的「近江牡蠣」天然采苗區廣西茅尾海,2011年廣西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最新的研究結論則更讓人吃驚——被研究的2種牡蠣的食用分級均處於重度污染水平,「2種牡蠣的食用價值受到了來自重金屬的嚴重威脅,應謹慎食用」。

  黃和教授表示:「不同的生物體對於重金屬等的富集和轉化作用不同,有的重金屬可能會在生物體內累積甚至轉化為毒性更高的物質,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的健康。」

控制「源頭」粵產蚝可放心吃

  東海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學者說,「目前中國對有機物的污染還是檢測不夠,研究、監測都有所欠缺。」

  這兩年,國內外關於重金屬超標的標準也一直處於調整之中,有學者對海產品重金屬超標表達了不同意見。

  「我們很多的數據是基於國外的數值,而且包括重金屬在內的污染物檢測標準相對滯后,衛生部已經著手修改2005年頒布的舊的食品安全標準,並根據發展需求首次添加貝類食品的重金屬含量標準。」黃和教授指出,由於南北環境污染差異性,爭議聲很大,意見稿遲遲未下發。

  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重金屬污染領域專家說,現行的很多污染檢測標準不能適應形勢需要,參考國外的標準又無法契合實際情況,加之不同重金屬元素性質也不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懸殊,如果媒體一味地用某個指標的倍數衡量區域污染情況和對健康的危害,就會傳遞不準確的信息,引發恐慌情緒,進而危及行業發展。

  「最關鍵是在源頭上監控起來。」黃和教授建議,為了更徹底地推翻這種謬論,陽江有關部門應邀請權威檢測機構對本地區出產的蚝進行抽樣檢測銅含量。記者也發現當地也曾試圖在產品上打上「程村」的標識,但由於成本較高全面推廣起來較為困難。

  黃和說,如果海產品把好源頭,上市銷售之前加強檢測,控制住原產地和市場流通兩道環節,廣東的海產品安全就可以基本得到保證。

■鏈接「生蚝銅超標」事件

  10月3日,某晚報報道《廣東近海多種海鮮重金屬超標 生蚝銅超標740倍》,文中援引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黃小平博士的論文表述。

  10月4日,上海媒體報道稱,上海諸多水產市場聯合主管部門對原產地生蚝加強監測,加緊調查各商販手中生蚝的貨源地。

  國慶節期間,更多報紙和電視對此進行報道。

  10月11日,新華社播發稿件《一隻生蚝折射的「雙重安全困境」——廣東生蚝重金屬超標調查》。

  10月15日,陽江市紅光村多位蚝農稱損失慘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1: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