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佔領華爾街:民權挑戰金權 莫讓金融迷失了本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11-10-15 09: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eztomcat 於 2011-10-15 09:51 編輯

佔領華爾街:民權挑戰金權

莫讓金融迷失了本質


2011年10月14日 12:44 來源:國際商報

  本來如同玩笑一般的示威,如今正從華爾街擴散到全美,甚至全球。

  看上去,佔領華爾街的只是一群為了抗議而抗議的遊民。其實,風行全美的遊行唯一能歸納的並不是利益訴求,而是一種普遍的情緒,一種對金融家以及現有金融體系的幻滅感。

  正因為有這種理想主義的色彩,「佔領華爾街」運動的思辨色彩要大於實際意義。他們的質疑從為什麼沒工作開始,到華爾街為什麼能用1%控制99%,到質問為什麼世界會如此,沒有訴求的抗議或許更可怕,因為理想主義中存在某種強有力的東西,成為變革最初的搖籃。

  當然,要回答示威者的為什麼是不容易的。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不同,這個問題的指向是系統性的,或說是整個金融「鐵幕」。單單指責某一方,肯定有失偏頗。比如,我們指責華爾街的貪婪,但在自由市場體系裡,貪婪是經濟人的權利,為什麼每個人都可以自利,偏偏華爾街不能?還比如,指責整個金融市場投機泛濫,但在華爾街看來,所謂投機與投資沒有任何區別,只是「成王敗寇」的結果,成則為投資,敗則為投機。屏蔽了投機,何來投資呢?

  除了參與者,還有監管方。比如政府的一系列的紓困計劃,這是目前全球都流行的一種手法。其最大詬病是政府用的是勞苦大眾的錢,救的卻是身價億萬的銀行家,到最後銀行家瀟灑依然,而失業者遍布街頭。但不救又如何?現代經濟與金融信貸不可分地纏繞在一起,當華爾街的貪婪傷及自身的時候,它將額外的傷害帶給全體國民。

  其實,現有金融體系下的任何一方,都不接受上述的指責,他們都有足夠申辯的理由和推脫的借口。這也是「佔領華爾街」運動沒有統一利益訴求的原因,他們似乎找不到指向明確的「敵人」。苦主都沒有,何來賠償呢?示威者只能遵循一個簡單的邏輯:既然怎麼選擇都是錯,說明錯的就不是選項,而是整個設計出了問題。因此回答佔領華爾街示威者的為什麼,必須回到金融的本質。

  美國獨立戰爭之後,當時的財政部長、美國的金融之父漢密爾頓用3隻新債券取代了原來戰爭時期五花八門的戰爭債,漢密爾頓的目的是利用價格發現機制,提升流動性,讓這3隻債券成為美國未來前景的晴雨表。從這個意義來說,金融是服務於可流動債務的手段和技巧,這也是華爾街最初的使命。

  但現代金融在發展過程中,又往前跨了一步。他們追求的不再是可流動的債務,而是可放大的債務。放大本身無錯,它本來是流動的「獎勵」,前提是先保障流動。但當放大成為了華爾街的目的時,災難性的後果就出現了。金融的目的被手段取代,不斷翻新的衍生手段,將利益相關的金融機構勾結在一起,形成一種金融「鐵幕」,或者藉此獲得的一種「金融特權」。因此也有人認為,「佔領華爾街」運動是民權向「金權」的挑戰。

  要提出的是,負債並非金融的罪過。相反負債纍纍的政府,因其自身權力難以擴張,必須一方面依賴債券市場,一方面依賴納稅人,負債的政府、發行債券的市場、償還債務的納稅人構建了一個相互監督、相互依賴的穩定的憲政結構。

作者:陳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5: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