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媒體刊文說明中國對敘利亞問題投反對票原因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11-10-15 1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媒體刊文說明

中國對敘利亞問題投反對票原因


2011年10月12日 07:01 來源:人民日報

  倡導更多國家回歸理性(國際論壇)

  10月5日,中國、俄羅斯否決了聯合國安理會涉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引起輿論熱議。有的稱讚中國仗義執言,「該出手時就出手」,有的則質疑是否值得為遠在萬里的敘利亞撐腰打氣,也有的認為中國敢於亮明態度本身就是一種進步,「中國終於投了一次反對票」。

  說到行使否決權,從來不容易。它是《聯合國憲章》賦予5個常任理事國的特殊權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以來,僅7次行使否決權,在5個常任理事國中次數最少。這充分說明中國動用否決權的慎重態度。在敘利亞問題上,中國這次行使否決權相信不是逞一時意氣,而是基於道義的堅持和現實的考量。

  其一,捍衛《聯合國憲章》精神和不干涉內政原則。《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主權平等、和平解決爭端、不得使用武力等原則成為二戰後指導國際關係發展的根本準則。安理會的首要責任是維護國際和地區和平與安全。換言之,只有當一國形勢危及國際和地區和平與安全時,安理會才應派上用場。敘利亞問題本質上是一國內政,理應由敘人民自主、協商解決。對於曾飽受殖民之苦的敘利亞、利比亞人民來說,反對外來干涉和佔領,是不論執政者還是反對派都堅持的。同理,對於發生在倫敦的街頭騷亂、紐約的「佔領華爾街」抗議活動,當事國政府承擔著維護公共秩序、實現社會穩定的首要責任。新時期,不干涉內政原則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具現實意義。

  其二,維護中東地區和平與穩定。敘利亞地處中東戰略要衝,東鄰伊拉克,比鄰以色列、黎巴嫩,南瀕約旦,北靠土耳其,是牽動巴以、敘以、黎以、伊朗與以色列等複雜敏感關係的樞紐。回顧歷史,敘利亞在歷次中東戰爭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維護敘利亞和平與穩定符合地區國家利益,也符合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目前階段,需要的不是「大棒」和威勢,而是儘早開啟敘政府和反對派廣泛參與的包容性政治對話。敘政府宜收起武器,推動改革,認真回應民眾訴求。反對派也要展現「坐到談判桌前」的誠意和勇氣。動輒制裁或威脅使用制裁,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可能火上澆油,刺激局勢進一步惡化。

  其三,拒絕複製「利比亞模式」。西方國家在利比亞問題上偷梁換柱,借設「禁飛區」保護平民之名,行武力推翻利政權之實。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的棄權票沒有換來西方國家承諾的對平民的保護,帶來的是更多的平民傷亡和更大的人道主義災難。北約軍事行動的狂轟濫炸,摧毀的不只是利比亞的軍事設施,還包括國際社會對西方國家的信任。巴西總統羅塞夫事後表示,我們不僅要思考「保護的責任」,更要思考「在保護中應承擔的責任」。面對這份威脅對敘實施制裁的安理會決議草案,人們不禁要再三思考,這會不會按下「利比亞模式」的複製鍵?下一步西方會不會打著「保護的責任」旗號對敘動武?安理會到底是強權的工具還是和平的衛士?這一連串問號發人深省。

  一柄劍造的犁,一把捲曲的槍。聯合國大廈外的兩尊雕像在時刻提醒人們:鑄劍為犁、止戈為武。在21世紀的今天,處理國家間關係應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指責,多一些合作,少一些對抗。那些動輒使用制裁,甚至以武力相威脅的冷戰思維早已不得人心,更與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時代主流背道而馳。通過對話和談判等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分歧,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自主解決內部問題的權利是理性的選擇。倡導更多國家回歸這種理性,則是中國這張否決票意義所在。  鐘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4: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