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央視採訪黑龍江農民:年入20多萬屬一般 黨還白給幾萬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1-10-8 18: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10/7  消息來源:CCTV






http://upload.backchina.com/pictures/08/364_155.jpg
  央視10月7日《新聞聯播》節目播出「農民稱年收入二十多萬黨白給好幾萬」,以下為文字實錄:

  主持人:眼下的東北進入了一年最忙的季節,當地農民有句老話,三春不如一秋忙,大汗珠子摔八瓣,換來一粒稻穀香,說的就是農民的辛苦,本來記者來到黑龍江墾區,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解說:寶泉嶺梧桐河畔的水稻熟了,農民劉貴夫率先開鐮了。

  記者:今年你家這稻子長勢怎麼樣?

  劉貴夫(寶泉嶺梧桐河農場):今天這稻子長勢可以這麼說吧,歷年來今年可能是頭一回,長勢啊,收成都比每年高,今年就叫一塊地都超過七百公斤。

  記者:你現在種了,一共是種了?

  劉貴夫:種了30多公頃,500畝。

  記者:你現在投入的人工力量大呢?

  劉貴夫:人工力量那是太少了,人工力量只有我兩個人。

  記者:誰。

  劉貴夫:我和我兒子,就俺倆,車一色都歸不兒子,但是就是田間管理啥一手都歸我。

  解說:老劉的兒子農機作業可是個老把式,得意的老劉還招呼兒子表演了一段收割機迪斯科。

  記者:當新一代的農民了,你覺得你跟你爸那輩以前有什麼不同?

  劉岩龍:有什麼不同,反正就是不像以前那麼累,都是一色機械化了,也就三個月活。

  記者:你一年下來掙多少錢。

  劉貴夫:一年二三十萬,那這輕鬆地我們就(掙到了),你說上班,你一年能找多少啊,那農民現在高興不就高興在這嗎,我們不但我們高興,共產黨現在就白給我們的錢都造好幾萬,你說我們不高興,能不高興嗎。

  解說:在黑龍江墾區,像老劉這樣的農民屬於一般水平,再過幾天,寶泉嶺玉米就可以收了,種糧大戶孫文斌把他家的農機具從庫房裡開了出來,調整檢修準備收割,這些大傢伙綜合起來價值超過1300萬元,都是老孫自己買的,而且全部都是世界名牌,這台有一點像導彈發射裝甲車的聯合收割機,是上個月剛剛到貨的。

  孫文斌:這台車是230萬,國家給補貼50萬,個人支出180萬,這台車工作質量好效率高,收玉米一小時是45畝地,(糧食)綜合損失率在2%到1.5%。

  解說:老孫今年種了12000畝地,他說農機質量好,幹活水平才高,這叫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東北高寒地區種莊稼,地塊大積溫少,農作物的增產增收靠的正是機械化的快速精準作業,與農時拼搶出來的。這幾年國家的惠農政策好,農機補貼實惠,他不進種糧掙了錢,還靠農機作業賺了錢。

  孫文斌:一年機械作業費這些車下來以後得一百三四十萬,交完七八十萬的貸款以後,還能剩幾十萬。

  解說:眼下在黑龍江墾區,爭著買最先進的大型農機的設備已經形成了新的趨勢,原因有三,國家的惠農政策的鼓勵,勞動力價格的大幅度提高,以及農民對農機作業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使得全墾區的農機每年以10%到15%的速度更新換代,去年農機裝備投入25億元,今年達到了26億元。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1-10-10 21:22 | 只看該作者
難道使用黨員的黨費支付?還是國民的納稅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3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1-10-10 21:23 | 只看該作者
2011年10月10日08:12新京報

盛大林 媒體人

引起質疑的報道本身並未失實,但像黑龍江墾區這樣的地方在全國寥寥無幾,「一年二三十萬」是在「特別」地方發生的「特殊」故事,沒有代表性。

黑龍江省一農場職工10月7日在接受媒體「一年下來掙多少錢」的採訪時說,「一年二三十萬」,很輕鬆掙到,而且政府「白給我們的錢都有好幾萬」。消息迅速在社會上引起反響,不少聲音質疑此老農是否在「吹牛」。

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黑龍江墾區職工由於承包土地相對較多,一年賺二三十萬元確實比較正常,同時隨著國家對種地農民補貼力度的加大,每年拿幾萬元農業補貼的農戶也確實存在。

誠然,引起質疑的報道本身並未失實,更不存在誤導的初衷,但放在全國的大背景下,「一年二三十萬」卻又顯得不太真實。問題在於,特殊性的事例不能掩蓋普遍性的問題,「一年二三十萬」不能代表我國農民普遍的收入現狀。

眾所周知,無論是在人們的印象中,還是在官方的文件中,農民收入都是比較低的,農業生產的規模也是比較小的,而這也正是「三農」工作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應該承認,「一年二三十萬」確實不符合公眾對農民及「三農」的一般性認知。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5919元,還不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即便是在黑龍江墾區,根據新華社記者從黑龍江省農墾總局了解到的信息,2009年墾區140多萬農場職工人均純收入也只有10800元,離「一年二三十萬」還有相當距離。

那麼網友的質疑錯了嗎?這還要弄清楚「一年二三十萬」的主體身份。從報道中可以看出,黑龍江的這位老農其實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民,而是國有農場的職工;同時,他所在的地方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村,而是全國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有農場群——黑龍江墾區。只有在這樣的地方,一個農民家庭才有可能承包500畝甚至更多的耕地,家庭年收入和「政府白給」的補貼也才有可能達到「二三十萬元」和「數萬元」。

但像黑龍江墾區這樣的地方,在全國卻是寥寥無幾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在我國絕大部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模式下的農民並不擁有大量土地,因而農民增收一直都是社會最關注、也是多年來中央「1號文件」的核心。換句話說,「一年二三十萬」是在一個「特別」的地方發生的「特殊」的故事,既沒有代表性,也沒有可複製性。

在實行大規模農場作業的美國,「農民」是指擁有上百萬美元私人農場的農場主,而多數農場工人的收入低於最低工資保障線,被劃為「窮人」。我國雖不存在農場主這一職業身份,但若有些報道對地方農地承包者和普通農民的身份不加區分,難免會貽笑大方。

「一年二三十萬」之所以引起廣泛反響,恰恰說明公眾對我國「三農」現狀的關注。這既是希望農民的收入也能跟上發展的腳步,也是希望能從新聞報道中看到真實的農民收入狀況。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0: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