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覺學《宗門品》之一——緣起

[複製鏈接]

47

主題

30

帖子

15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azang12841 發表於 2011-8-3 0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huazang12841 於 2011-8-3 01:25 編輯

覺學《宗門品》之一——緣起    2011年7月1日

師:息妄修心宗者,說眾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
泯絕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
對上文能理解否?

惟恕:我初步的一點理解,不知道對不對,與大家共享。我覺得這裡講漸修和頓悟兩派之間的觀點,「息妄修心宗者」是一個漸修法門,「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只有把妄心拂拭乾凈,然後現出本心才能無所不照,強調的是一個漸修的過程。而後面是一個頓悟,也就是從本性的角度來講,「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本來空寂…,無修不修,無佛不佛。」我理解是這樣的。

但是從這兩者,我個人的觀點是,漸修和頓悟都有所偏執了。漸修和頓悟本來是不能夠偏離的,就是「心性豈容將分開」。如果只修心,不知道本原,那麼塵埃也是永遠掃不幹凈的,也是永遠在漸修,不能夠見性。如果只強調本性,而沒有一個漸修的過程,第一也是達不到見性,第二就算根基殊勝能達到,你也不能啟用,因為它失去了心的作用。所以,聯想到上師去年的一首詩,「若以色空論真假,頓漸到底皆塵埃」。我這樣的理解不知道對不對,供大家一起共參。

慶~~:第一段「息妄修心宗者」,我的體會,我們養成了很多的相,或者心裡的判斷,通過第一階段,我們不斷地把自己放空,不斷地去放下我執我見,當你沒有自我的時候,沒有我執的時候,很多東西就「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我的體會,第一階段是先把自己的我執我見不斷地去突破,達到一個沒有自我的,當下的明心。

第二段「泯絕無寄宗者」,我體會,當你心中沒有自我的時候,你的心和上師的心,你的願和上師的願真正達到一致的時候,我覺得才能體會上師的法。平時你自己心中沒有判斷,每個當下心裡是很明白的,面對每個事物、每個人,你對事相和人相都很明白,對自己的起心動念,對自己的言行都很明白,就是持戒度是很高的,哪怕一個心念出來不對,我覺得都會對自己很警覺的,會馬上歸到正覺。但是平時沒事的時候,你的心是沒有什麼想法,或者框架,或者很多的自我意識。我是這種理解。謝謝大家!

sky:我談談我的理解,這兩段話,第一段「息妄修心宗者」就是去除心念妄心,這整個講的是一個漸修的過程,通過漸修也能夠「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這是漸修的一個圓滿。第二段實際上是從空性上講的,而這個空並非是真空,它這種空中有妙有,不是頑空,同時又體現了諸相非相。那麼,前一階段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明心的過程,第二階段是在見性方面可能講得更多,第二段實際上體現的是諸法的空性,但是又不是什麼都沒有,不是這種頑空,本身的妙有,而且同時也體現了諸相非相。我先說這麼多。
輔闕:師父,我講講我的體會。我覺得這兩種認知,都是對世間本源的一種住,前者住於有,認為有一個確確實實存在的佛性,只是被塵埃所覆蓋,把塵埃拂掉以後,這個佛性依然存在,它是確定的認為有一個佛性和有一個塵埃,把習性和佛性對立,認為習性為塵埃,佛性為光明,這是住於兩端的一促有。而第二段這種認知,我認為是落於一種空,這種空不是那種真正的、究竟的空,而是落於和種一切皆夢幻泡影,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空生妙有的空。那麼從這兩者來說,都是一種對宇宙實相的住或者叫一種執,就是執於有一個佛性,或者執於沒有一個佛性,這不是究竟之認知。請師父指正,謝謝!
惟恕:我來補充一點理解,「息妄修心宗者」,這的理解,這是一個宗,它的名字叫做「息妄修心」的一個宗門,它是這樣的一個觀點;而「泯絕無寄」也是一個宗。從「息妄修心宗」的觀點,它住於有,或者住於色,住於大千世界的實相;「泯絕無寄」這個宗強調的是凡聖等法,皆如夢幻。早期藏密里也有這樣的爭論,一個叫勝義有,一個叫畢竟空,好象是這兩個派別。從我個人的認知來看,這覺得這兩者就象輔闕所說的,都是有住的境界,不是咱們一大藏教這種色空無礙、色色無礙的境界。我就補充這一點。
12841 04:37:35

宗門類分如來禪,祖師禪,秘密禪三持攝。也即息法、色法、心法三門。如來禪以安般息法入手,都攝六根。祖師禪以觀心為本,重於心法,以明心見性為本體。秘密禪以六大四曼三密為體相用,期在即身成就。是故,漸修如來禪為三學六道之持攝,頓悟祖師禪為明心見性之持攝,秘密禪為即身成就之持攝。
sky:其實大家談自己對這段話的理解就可以了,不一定說非得全都明白了再講,有什麼樣的體會都可以拿出來,大家分享一下。
惟恕:我覺得宗門類分如來禪,祖師禪,秘密禪這三個次第吧,我的體會是剛才所說的「息妄修心宗」應該是如來禪的一個境界,它的主要的本體,它主要的核心是在息滅妄念,統攝六根,可以說是修持的一種準備階段,是一個加行階段。到了祖師禪可能就是剛才所說的「泯絕無寄宗」這樣一個境界,以明心見性為本體,應該說都不究竟,漸修、頓悟。最終,即身成就應該在秘密禪的一個境界,它是持攝即身成就的這樣一個果地,就是說體相用都要達到圓滿,也就是說色、空都能圓融無礙。這是我的理解。
輔闕:頂禮師父!傳此如此大法!
我理解如來禪、祖師禪和秘密禪,它確實就猶如一個人的肉、骨和髓一樣,可以說從釋迦牟尼佛到今天為止,所傳的真正的拈花一笑的法脈,根本的應該是秘密禪所在,但是呢,在我們娑婆界一直未能傳得下來,一直沒有人能領悟和得證的。無論是從所有修持者的漸修或者頓悟的境界來說,也只能達到祖師禪這種境界,可以說,亘古以來恐怕沒有秘密禪的修法。再次頂禮師父!
輔闕:頂禮師父!師父講「秘密禪以六大四曼三密為體相用」,三密是不是身口意,就是世人所講的身口意三密?六大和四曼作何講?請師父慈悲開示!
12841 04:44:03
覺學《宗門品》從此法施於世  
12841 04:45:06

諸位同修由此刻始入宗持悟  
12841 04:47:13
既是秘密禪……  
12841 04:53:21
秘密禪在一切經教以外,別樹一幟,不藉文字的方便以顯說一切的教法,而用實修實證的方法以趣入實相的理體,所以此宗稱為教外別傳的一宗。此宗直指心性,不立文字,與其他各宗的教法蹊徑,迥然不同,因之此宗別於教下各宗,而獨稱為宗下。又此宗與各宗修行的方法,雖有差別,而所趣求的究竟,則皆不外乎諸法實相,而同契於大乘的一實相印,亦即般若。此宗不依經教,從上以來的祖師,亦未嘗以文字教人。
12841 05:00:39
諸位同修根器各異,但在宗門之中皆可依適宜之法持攝,故雖同一門下所學所修亦不相同,望諸位同修從今往後持護戒品,勿起分別。
輔闕:所有宗門同修,十方三界一切眾生感恩本尊!!!
秘密禪是歷代衣缽祖師單傳的,今天在宗門裡師父將開示給我們,眾生之榮幸!!!感恩師父!!!
瑞雯 05:11:10
一世又一世的輪迴,一世又一世的修持,這一世才修到上師身邊,得到上師無量慈悲的護持,細心體會這份來之不易的相聚,還有什麼不能割捨和放下的。從今往後定當持護戒品不起分別!頂禮華藏本尊!感謝師父。
(師播放經咒音樂,舉行法會)
May 05:11:41
敬請各位同修,此刻靜心受持。勿發文字及花。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定)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沙發
Djogchen 發表於 2011-8-5 23:22 | 只看該作者
到了祖師禪可能就是剛才所說的「泯絕無寄宗」


這叫「狂禪」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3
jiandao 發表於 2011-8-5 23:5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2樓 的帖子
這叫「狂禪」




這叫「狂禪」?狂禪怎麼著也得沾點佛理禪味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4
Djogchen 發表於 2011-8-6 01: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3樓 的帖子

呵呵!泯絕無寄宗」,如何泯絕?這不是頑空嗎?如此修禪,後世人改叫這法叫「狂
禪」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5
jiandao 發表於 2011-8-6 01:42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1-8-5 12:39
回復 jiandao 3樓 的帖子

呵呵!泯絕無寄宗」,如何泯絕?這不是頑空嗎?如此修禪,後世人改叫這法叫「狂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95

帖子

23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6
6
混水狼外婆 發表於 2011-8-8 09:29 | 只看該作者
「息妄修心」和「泯絕無寄」是中土佛教開發出來的多種直覺修持方式中的兩種。「息妄修心」 修持方法奠立在神秀的「拂塵看凈」學說之上。神秀主張以觀心一法總攝諸法。在其《觀心論》中神秀指出心既是眾善之源又是萬惡之本,常樂既由自心生,三界輪迴也從自心起。據此,他將心分為凈心和染心,演繹觀心禪修是一面排除染心,一面保持凈心;排除染心是手段,保持凈心是目的;若徑直孤立地觀照凈心是不能保持凈心的。既然心的功用有凈染之別,自然要求修行者「當知凡聖功用不同,外境內心各有分限,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禪源諸詮集都序》,宗密)。觀心是要息妄,換句話說,是「拂塵看凈」:只有經常拂拭塵埃才能保持心的清凈明朗。神秀直觀自心的重點在於離開妄心(「離念」),是一種對自心的反省、分析、超越的工夫。

「泯絕無寄」是華嚴宗基於真空觀的修持方法。華嚴宗真空觀可用法藏四題說明:會色歸空,明空即色,色空無礙,泯絕無寄。前兩論角度不同,而道理一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無礙」論證觀空可以見色,觀色可以見空。「泯絕無寄」,泯絕指的是離一切相。無寄說的是無文字語言可寄託。泯絕無寄說的是心靈不應住著於任何法上,如果生心動念,就不能體悟真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2 03: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