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百業經》白話文---(1) 一 只 母 狗

[複製鏈接]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1-7-16 05: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惡口罵僧 累世轉狗

 

  一時,佛在印度舍衛城,(古稱奢婆提城,位於靈鷲山附近)。有一施主,財富圓滿,猶如多聞天子⑴。這位施主也喜歡一些外道宗派,他娶妻后,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不久,其妻有孕,九個月後生下一個相貌端莊的孩子,其身金色,頭如寶傘、鼻形妙高等種種相好。施主為孩子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取了適合其種姓的名字,並用牛奶、酸奶及酥油等各種食品餵養他,這個孩子如海中蓮花般地很快成長起來。當他會自己行走玩耍時,施主買了只小母狗給兒子玩。這隻小母狗很快樂,也很聰明:對外道不好,對內道歡喜。每次見到外道信徒總是不高興,跑去咬他們,把他們的衣服咬爛;但見到內道比丘時非常高興,去舔他們的腳,搖自己的尾巴或是繞轉等等作一些恭敬的行為。

  我等大師釋迦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Buddha),具有二種智慧、四無畏⑵、七菩提支⑶(Saptabodhyanga)、八解脫⑷、九等持⑸和十力⑹等無量功德,如來獅吼聲傳遍三界並以大悲心時時刻刻觀照一切眾生,哪些眾生興盛、哪些眾生衰亡;哪些眾生具損害性、哪些眾生具善根性;哪些眾生墮惡趣、哪些眾生從中得解脫;哪些眾生具七聖財⑺(Saptadhana)等等。如是觀察眾生的種種因緣,即便是大海離開波浪,佛陀對眾生的大悲心剎那也不會離開的。同時,聖者羅漢⑻(Arahan)亦如是。

  當時,世尊大弟子之一棗聖者舍利子⑼(Sariputta)用聲聞眼來觀察世間,知度化施主的因緣已成熟。一天早上,舍利子身披袈裟(Kasaya),手持缽盂(Patra)到舍衛城化緣去。當走近施主家時,那隻母狗遠起相迎,一如既往,舔舔舍利子的雙足,又搖搖尾巴,然後右繞三匝,作出非常恭敬的樣子。施主見此情景,心想:這隻狗真是很有善根!它只不過是墮入惡趣的眾生之一,卻對這位比丘如此的恭敬,此比丘肯定是位大德。一個傍生尚能如此,我畢竟是個人更應對他恭敬承事。便親自迎請舍利子,祈求到他家應供,尊者默許了。施主心生歡喜,將尊者請入家中,敷高座,並親手供養飲食,尊者也如理受食,飯食訖,準備洗缽,施主知受供圓滿,便祈傳法。舍利子以神通觀察他的根基、意樂及隨眠煩惱,傳授了相應的佛法。因聞法的不可思議加持力,施主以智慧金剛摧毀了二十種薩迦耶見⑽(Sakaya-Dithi),得到聖者預流果⑾位(Sotapanna Phala)。舍利子與他交談良久便回去了。得果后施主生大歡喜廣行布施,求施者從四面八方蜂湧而來。其財源如井水般令眾生取之不竭。施主也常請舍利子應供,並為母狗祈求傳法。舍利子給它傳了相應的法,母狗也以恭敬心來聽受。這時,施主心想:我現在得到聖果,還是這隻母狗的恩德。若不是它去迎接尊者的話,我也不可能供養尊者,更不可能得到聖者的果位。對我來說,母狗的恩德確實很大。從此,他更加善侍這隻母狗。

  有一天,母狗生病了,施主請舍利子尊者給它誦經。舍利子尊者對母狗與施主傳了:諸行皆無常(Sabbe Sankhara Aniccam),諸行皆痛苦(Sabbe Sankhara Dukkham),諸法皆無我(Sabbe Dhamma Anatta),涅槃即寂滅(Nibbana Nirodha Hoti)。尊者說:「若對我生歡喜心的話,墮入傍生界的眾生也能脫離惡道。」說畢,就回去了。不久,母狗去世了。施主前去請問尊者:「我的母狗死了,現在該怎麼辦?」尊者對施主說:「將母狗的屍體放於靜處,它的肉體會腐爛但骨架以後會有很大用處。」施主聽后便按照尊者的吩咐將母狗的屍體放在一個非常寂靜的地方。

  母狗死後其靈魂又投胎到施主妻子體內,九個月後,施主的妻子生下一個女孩。這個女孩相貌端莊、眉毛黝黑、鼻形妙高、頭如傘蓋、雙臂修長、身色金黃等各種相好。施主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取了適合種姓的名字,並以牛奶、酸奶、酥油等餵養她。她如海中之蓮很快地成長。長大后,舍利子見到她,叫她去聽法,但她正值青春年少,性情嬌縱,不肯去聞法。這時,舍利子把靜處母狗的骨架放到她的面前。突然,她憶起了自己前世的情形。(譯者:確實,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姑娘們,應該把前世的骨架放在她們面前或前世某種的因緣,使她們也能回憶前世該多好啊!)當她憶起前世的一些因緣時,內心生起無比的憂愁。思維:前世是舍利子為她傳法,依舍利子的加持,使她離開了傍生界,今得人身,故尊者對我的恩德很大。因此,她對舍利子非常感激,心想:現在我應立刻往尊者面前聞法。她當下就堪能聞法。當時,舍利子觀察她的根(Indriya)、界(Dhatu)、意樂、精進(Viriya)及隨眠煩惱(Kilesa),然後傳與她相應的法,她以智慧金剛摧毀了二十個薩迦耶見。得到預流果位。得果后,她馬上將袈裟披在肩上,對尊者舍利子恭敬頂禮,並且如是呈白:「我現在已得聖者果位(Ariya Phala),我願意在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的教法下出家,行持梵凈行(師言:這裡是先得聖果后現出家相。按道理是應先皈依受戒后得果。過去的一些公案是這種程序而此處不然。)尊者告訴她說:「出家可以,但要請求你的父母同意。」她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后,舍利子把她帶到眾生主母(Maha Prajapradi)前,落髮出家,受具足戒,眾生主母為她傳了相應佛法。後來她自己也精進修學,斷盡了三界煩惱,獲證羅漢果位(Arahat)。(譯者:這樣很好,原來是只母狗,後來變成女人,開始不願學法,後來學法終於證得羅漢果位。)證果后,在她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虛空與手掌無別。並具足種種神變。諸天讚歎她的功德,眾天神恭敬她。因以往昔作狗時是舍利子為它傳法,而今為人時又是舍利子為她傳法。故她對舍利子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師言:小乘的羅漢是如此對上師念恩報恩,那麼大乘密宗弟子更應該銘謝上師的大恩。但是現在末法時代的眾生,上師無論怎樣攝受弟子並傳殊勝密法,念恩報恩者又有幾人?這也許是末法的一個標誌。)經常頂禮尊者,報尊者的恩,也時常對舍利子說:「尊者,您對我的恩德很大,曾經我為傍生,是您把我從傍生界中救出來;今我得聖果,也是您把我從輪迴中救度出來。」因她經常對舍利子說這類感激的話,舍利子身旁的比丘們聽見了。有一次,比丘們問舍利子:「為什麼這位比丘尼(Bhikkhuni)天天說非常感謝您,您使我從傍生界(Tiracchana Dhatu)中得到解脫。尊者問他們:「你們是否還記得,原來我們有位施主,他家的那隻母狗嗎?」「對,對,是有隻母狗(Soni),它對我們很好。」尊者說:「它就是這位比丘尼的前世。當時,我對它傳法后它對我生起無比的歡喜心,死後轉生為施主的女兒。她現在能回憶前世,所以經常說些感激我的話。」眾比丘聽后,對因果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又往世尊前請問:「世尊,此比丘尼以何業感,轉成一狗身?又以何業感轉為人身?又是以何因緣而對佛陀與舍利子生大歡喜心,不僅在佛的教法下得出家並且獲證羅漢果位?唯願為說。」

  世尊告曰:「諸比丘,此乃她前世業力與今世的因緣。所謂前世的業力:早在賢劫人壽二萬歲時,如來、正等覺、人天導師、迦葉佛⑿(Kassapa Buddha)出世。當時在印度鹿野苑(Isipatane Migadaye),有位施主家有一女,相貌莊嚴。長大后,對迦葉佛生起無比的信心,並在迦葉佛的教法下出家。精通三學、清凈戒律(Sila)、具足梵行(Brahmacari)等等殊勝功德,並是傳授佛法的一位說法上師。傳法后,她得到許多供養,如各種飲食、衣葯等,但她自忖:我一個人享受這麼多供養,意義不是很大。就發心將所有財物供養僧眾。後來,她找了僧尼二眾,把她每次所得供養物供養僧眾(Bhikkhu Sangha)。這些僧眾的生活也是全由她來供養維持。有一次,這位比丘尼遇到急事請求僧眾幫忙,但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她。都說:『我們很忙,要讀經不能舍離善法而去幫你。』這位比丘尼頓時生起大嗔恨心,便惡口相罵:『我平時對你們事事時時關照,供養你們,為你們作那麼多事,可我遇到一件急事,你們誰都不肯幫忙,你們一點良心都沒有,像母狗一樣。』她用『母狗』來罵僧眾,她自己造了很大的惡業(Akusala Karma)。(師言:因果方面的報應,應從中了解。本來這次講《百業經》希望聽法人越多越好,但人就是這樣剛強難化。聽法的人很少,許多堪布活佛也因種種原因外出,堪布活佛也好,大德高僧也好,如果沒聽此《百業經》將來可能在取捨因果方面會有些差錯。不管什麼人若沒聽此經,以後作事因果自負,希望各位認真地聽。今後特別注意,不應用如『母狗』等惡名來責罵別人。平時講話必須有禮貌,經常觀察自己的語言,不要造惡業。)僧眾覺得她如此惡口相罵很不應理,就問她:『你是什麼人?我們又是什麼人?』那位比丘尼生氣的說:『你們是出家人,我也是出家人。』僧眾們告訴她:『有點不同,雖然都是出家人,但我們當中有已得果位的聖者,你畢竟是個凡夫,這樣惡口罵人造了很大的罪業,會使你在輪迴(Samsara)中感受痛苦(Dukkha)的。所以,你應該以最大的後悔心來好好地懺悔你的罪業。』聽此話后,這位比丘尼覺得言之有理,便在後半生中更加精進行持凈戒,常求懺悔。她臨終時發願:願我一生中持戒供養的功德使我能生生世世投身富貴之家,相貌莊嚴,並於釋迦牟尼佛出世時,在其教法下得出家身,證羅漢果!同時又發願:願我於僧眾前惡口罵人之罪業不要成熟!(師言:有些業你不想成熟,但很快成熟。)雖然她臨終時如是發願,可這個惡業最先成熟並且轉五百世母狗之身。其它的願也如理如實地成熟。這是她前世的業力,那麼今生的因緣又是什麼呢?是她作母狗時對舍利子生歡喜心和信心,以這個信心轉為人身,這是她今生的因緣。(師言:在迦葉佛教法下出家持戒的人,在釋迦佛時能證得果位;在釋迦佛教法下受居士戒以上的人,在彌勒佛(Maitreya Buddha)教法下能證得果位。如果其中破了戒在賢劫千佛中任一佛的教法中能得解脫。我們在釋迦佛教法下若不破戒定能在彌勒佛的教法下證得果位。若破了戒,在餘九百九十五尊佛的教法下得證果位。)(譯者:這些觀點是榮素班智達《邊法辯》講義中的教證,所以我們大家應該注意因果,另一方面至少也要受居士戒。要特別注意我們對僧眾的態度,作為堪布管家有時會對僧眾說些不入耳的話或不好聽的比喻,但若自己有很大的懺悔心作懺悔,是否能懺悔清凈也很難說!不過上師說過念四十萬金剛薩埵心咒能懺凈,自己也有點安慰。以上的這個公案對大家啟發不小,應從因果取捨方面注意。)


--------------------------------------------------------------------------------

  註:

  ⑴ 多聞天子: 四天王中北方天王,佛教中為護法並恆施福之神。法華義疏云:「恆護如來道場而聞法,故名多聞天子。」

  ⑵ 四無畏:  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

  ⑶ 七菩提支: 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行舍覺支。

  ⑷ 八解脫: 又名八背舍,違背三界之煩惱而舍離其縛纏之八種禪定

  ⑸ 九等持: 四禪、四無色及滅受想定(亦名滅盡定)。

  ⑹ 十力:  知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根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禪定及八解脫三三昧之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智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 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

  ⑺ 七聖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定慧財。

  ⑻ 羅漢:  小乘極悟之位名,一譯;殺賊、殺煩惱賊之意;二譯;應供,當受人天供養之意;三譯;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之意。

  ⑼ 舍利子: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意譯為秋露子,被譽為「智慧第一」。

  ⑽薩迦耶見: 譯曰身見,為五見之一。執著五蘊假合之體,思為有真實之我,起我與我所之見也。

  ⑾預流果: 又稱初果,指斷盡三界之見惑,預入聖道法流,以第十六至八無汛聖道(或聖者)之階位。

   ⑿ 迦葉佛: 於現世界人壽二萬歲時出世而成正覺,釋迦佛以前之佛也。過去七佛中之第六佛。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沙發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1-7-16 06:04 | 只看該作者
24)           牧  人
                             ——惡口戲罵  今證羅漢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一位威力無比的薩迦國王。(師言:薩迦國王在釋迦佛時代非常著名,世界上稱他是第五大王,僅在四大天王之後。)他有一次恭請世尊及眷屬在祗陀太子園(處靈鷲山下,距舍衛城很近)應供三個月,國王用牛奶、酸奶、醍醐等各種上好食品供養,並派五百牧童幫忙作雜事。三個月圓滿后,薩迦國王對釋迦佛供養無價妙衣,對應供僧眾也以各種資具一一供養,然後世尊率眾眷屬回經堂了。當時,五百牧童不約而同地想:薩迦國王往昔一定是造了很大的善業,才成為一位有權勢、有威望、有福報、舉世聞名的國王,可他現在繼續上供,積累資糧;而我們這些人呢?因前世未造善業,故今世為牧童。現在我們得了人身也應該發心供養僧眾(Bhikkhu Sangha),他們就共同決定以飲食供養世尊及僧眾,一切準備就緒。(師言:對一個牧童來說,雖然財物不是很多,但發心清凈,功德同樣很大)便恭請世尊及眷屬應供,世尊默許了。中午世尊率眷屬前來應供,牧童們虔誠供養,供養已畢,五百牧童一起去世尊前求法。世尊觀察他們的根界意樂,傳給他們相應的法,他們以智慧金剛摧毀了二十個薩迦耶見,得預流果位。得果的牧童們發心出家,就先到對佛法極有信心的薩迦國王那裡祈求,得到開許后,再去世尊前祈求:「我等欲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戒,唯請世尊悲愍攝受。」世尊開許了,並以「過來」之方便言詞,令他們當下得到近圓戒體。五百牧童成了身披袈裟手持缽盂,凈持梵行的清凈比丘了。世尊又給他們傳了相應的法,他們各自六時精進,很快摧毀了三界煩惱,獲證阿羅漢的果位。在他們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虛空與手掌無別。諸天見之無不歡喜讚歎!得果后,他們心想:現在有沒有我們可以調化的眾生?若有則在何方?他們以神通觀察到了一些具緣調化的眾生,就前去調化,其中有一個牧女,想盡辦法也不能使她對佛陀生起信心,無奈之餘他們就強拉硬扯把她拉到世尊前。她一見世尊三十二相好,頓時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勝於十二年的禪悅,不可言說。她看到左右的人都捧著供品,而她什麼也沒有。她看見路邊的果夏達呷花很好看,便採下來去供養佛陀,並在佛前恭敬禮拜,祈求傳法。世尊觀知她壽命不長,給她傳了相應的法。傳法圓滿后,牧女就回去了,不久,她因四大不調很快去世了,因她對世尊生起歡喜心故,去世后得以轉生天界,成為一個可愛的天女。一般天人有個規矩:得生天界後進行三觀察,觀察自己前世是哪一道眾生?以何因緣得生天界?以後又轉生何處?這個天女觀察到:自己前世是人道的一個牧女,因為以歡喜心供佛果夏達呷花的善根而轉生成天女。她懷著對世尊的感恩之心,想馬上去拜見大恩世尊,於是身著妙衣霓裳,上下金裝銀飾,手持天上的青蓮、白蓮、曼陀羅花等來到世尊前,合掌恭敬供養鮮花,再祈傳法,世尊給她傳了相應的法,她以智慧金剛摧毀了二十個薩迦耶見,獲證了預流果,又對世尊頂禮,右繞三匝返回了天界。

     當時,有前後夜精進不眠的比丘們見到夜間光芒普照,以為是大梵天(Maha Brahma)、帝釋天或四大天王來拜見世尊,次日就去請問:「世尊,昨夜光亮如白晝,是否是大梵天、帝釋天亦或四大天王來世尊處?」世尊說:「昨夜既不是大梵天、帝釋天,也不是四大天王前來。你們還記得一個牧女對我歡喜地供養果夏達呷花嗎?」「記得,記得!」佛曰:「這個牧女以歡喜心對我供花,死後得以轉生天女,為報恩故昨夜前來拜見我,我又應她所求傳了相應的法,她得聖果后返回天界了。」「請問世尊,此天女以何因緣今生轉為貧窮的牧女?后又轉生可愛的天女?唯願宣說前後因緣。」世尊告諸比丘:「這是前世的業力與今生的因緣。所謂前世的業力就是,早在賢劫人壽二萬歲,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有一位比丘尼,性情暴躁,以嗔心惡口罵人『牧女』。(譯者:『牧女』意思是下劣、貧窮、愚笨的人。蓮師說過『上至班智達,下至牧童間』其喻意亦在於此。有時想起我當年讀書時,能說會道,別人讓我幫他們取外號去嘲笑他人,我可以馬上根據其相貌取個令人哄堂大笑的外號,取了好多,現在想起來念懺悔心咒對我很重要。上師也講:聽《百業經》后僅僅是謹小慎微,不造口業也是一大收穫,上述公案中,大多都是口業成熟之過,所以大家應該注意不要造口業。)臨終前生大慚愧的比丘尼發願:我於迦葉佛教法下一生持清凈梵行,雖然沒有證果,但願我在釋迦佛出世時,在佛教法下,令佛歡喜並得以證果;願我惡口罵人之業不要成熟。』眾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時惡口比丘尼即今牧女,此是前世業力成熟。所謂今世的因緣,就是她以歡喜心供養了我一朵果夏達呷花,而得生天女,此是今世的善業所感。」

諸比丘複次請問:「世尊,那五百名牧童,以何因緣今世共為牧童?後來遇佛並出家證羅漢果?願樂欲聞,唯願為說。」世尊告曰:「早在賢劫人壽二萬歲,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那五百名牧童都是比丘,當時他們以『牧童』互相戲罵。臨終時發願:雖然在迦葉佛前我們沒有什麼聖者的境界和功德,但是,以一生中持戒的功德願於釋迦佛出世時,於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歡喜,得證羅漢果位;願惡口相罵之業不要成熟。(師言:平時業力現前,不留意罵人,馬上念「嗡班札兒薩埵吽」至少一千遍,乃至十萬遍,方能懺清,以咒力不可思議故。)當時的五百位比丘就是現在的五百牧童。以惡口之業成熟故,又以其願力成熟,今生能遇佛,令佛歡喜,出家后精進修持,證得阿羅漢果。」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46620.htm)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3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1-7-29 23: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renee209 於 2011-7-30 00:15 編輯

(85)         盲  人
                               ——挖出他眼  累世成盲

一時,佛在木特樂(城市名)芒果園。木特樂有一施主名具資,其財富圓滿猶如多聞天子。他長大娶妻后,共度美好的生活。其妻有孕九個月後生下一個孩子,不幸的是這個孩子雙目失明,是個盲人。施主夫婦看到這個孩子以後,心中非常痛苦。他們覺得生一個孩子很不容易,而這樣失明的殘疾孩子不如喂狗算了。他們便在黃昏的時候悄悄的把孩子丟棄在街頭。

如來正等覺具有二種智慧等無量的功德,時時刻刻都在觀察眾生的苦樂,即便是大海離開波浪,佛陀對眾生的大悲心剎那也不會離開。

世尊觀知這個殘疾的嬰兒被調化的機緣已成熟,而且依靠他還可以調化更多的眾生,便加持使嬰兒沒有被惡狗吞噬。第二天一早,世尊著衣持缽帶領比丘僧眾到木特樂來了。當地的人們見世尊一早便率僧眾來此,皆感十分稀有,他們猜測今天肯定有很精彩的事情。
此時,佛陀思維,這個孩子若能回憶前世並能與我對話將會有很大的利益。於是世尊便入這種等持,以佛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使這個殘嬰能夠回憶前世也能與佛陀對話。世尊問這個孩子:「你是醜陋者嗎?」孩子說「是的,我是醜陋者。」世尊又問:「你覺得身(Kaya)口(Vaca)意 (Citta)所造惡業的果報會成熟嗎?是不是很痛苦?」「佛陀啊,身口意所造的惡業肯定是會成熟的,那果報真是苦不堪言啊!」「那麼,你是依止了怎樣惡知識才造此惡業(Akusala karma)?」「並非是依止惡知識的緣故,而是我的心相續沒能調伏。」
(師言:現在很多人心相續的煩惱無法調伏,所以造下了諸如謗法、謗上師、殺生及邪淫等等的惡業。造這些惡業不是因為環境和他人的影響,而是自心不清凈的原因,所以調伏自心很重要。)

木特樂的人們見此情景深感希有,同時心中充滿了疑惑。都在暗自琢磨這個孩子的來歷。人們都想知道這個嬰兒到底是誰,他的前世是怎樣的,為什麼他能與佛陀對話,為什麼他能夠回憶前世?懼於世尊的威嚴之故,便向阿難尊者講述了心中重重的疑問。尊者說:「只有佛陀是遍知一切的,你們應該去請問世尊才對。」這些人直言到:「因懼怕佛陀的威嚴,我們不敢冒犯。尊者,您能否代替我們去請求世尊開示我等?」尊者答言:「本來我也是敬畏於佛陀的威嚴,但你們實在很可憐,我就代你們請問吧。」阿難尊者來到佛前,恭敬頂禮,合掌祈求:「世尊,這個孩子前世是誰?他在前世造了什麼業?為何他能夠回憶前世,如此幼小卻能與您對話呢?」佛陀告阿難尊者:「這個孩子在前世曾造了很大的惡業。」接著,世尊講述了這個盲目孩子的前後因緣。

在很早以前,統治木特樂城市的國王名叫醜陋者。他的性情十分殘暴,有著極強的嫉妒心,而且他把所有的王妃都管理得很嚴格。如果他帶著王妃出遊,街道兩旁的門窗都不準打開,更不準別人看他王妃的臉。萬一有人不留神見到了王妃的臉,他會立即剜掉那個人的眼睛。一次,他與王妃眷屬們一起在公園裡遊玩。那時,沒有如來出世,有一位圓滿功德的獨覺在山林里修持。具諸功德的獨覺剛剛走出來時,國王和其他的人都沒有看到,恰恰被幾個王妃看到了。她們見獨覺的身相莊嚴,身心調柔,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王妃們取下各自的面紗,於獨覺前恭敬頂禮。國王聽到此事後,嗔心大起,立即命令手下的人把獨覺的雙目剜出來,其手下人助紂為虐,將獨覺的雙眼剜出來了。
(師言:有些眾生造下的惡業難以計數。在座的各位可能挖獨覺的眼睛、挖佛的眼睛等事是沒有作過,但挖其它眾生的眼睛或損害其它眾生的事肯定是作得不少。所以,我們應該仔細想一想今生中曾造什麼樣的業,想一想前世造了什麼業,想一想無始劫以來都造了什麼業。雖然我們不能回憶前世,但我覺得肯定造過很多惡業。如果今生不精進懺悔的話,那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解脫?所以,應多念「嗡班則兒薩埵吽」來懺悔。否則,他日親身受報時是極為可怕的。)

這位獨覺因為前世的惡業感招,受害時沒能顯現神變。
(譯者:所以,有些高僧大德因前世的業感,受害時不一定能顯現出神變。聽說前一段時間,噶托派的五大活佛之一。夏擦仁波切因車禍而示現圓寂了。我認為二者道理相同。)

獨覺知國王一伙人造了很大的惡業,為了救度他們便顯現神變。(獨覺的神變在失雙眼后又恢復了。)他飛入虛空中,示現燃火、下冰雹、閃電等神變。因凡夫人對神變有很大的信心。國王見此情景馬上對獨覺生起了信心。他如木頭倒地一樣,五體投地,於獨覺足下恭敬頂禮,祈求懺悔:『大尊者,您下來吧,我們沉溺在輪迴中的有情造了很大的惡業,我祈求您接受我的懺悔。』他懺悔后,獨覺藉此而示現涅槃了。國王對獨覺有很大的信心,將獨覺的骨灰作成遺塔,並在遺塔下發了一個願:願我在此後的生生世世中不要承受今生所造惡業的果報;以我造此塔、恭敬供養獨覺的功德,生生世世中生於富貴之家,並於比此獨覺更殊勝的如來面前令佛歡喜,出家獲得羅漢果位。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的國王就是現在這個盲目孩子。因他以噁心曾剜掉成千上萬眾生的眼睛,故其業成熟時於五百世中生於地獄,受了無量的痛苦。從地獄中解脫后,於五百世轉生盲目餓鬼。次后又於五百世中轉生為盲目的傍生。從三惡趣中解脫后,又於五百世中轉生為盲目人。(師言:確實,他造的惡業是很嚴重的,所受的果報亦是在三惡道中乃至轉生人中時,在釋迦佛的教法中尚未解脫。)

複次諸比丘請問:「世尊,這個孩子在什麼時候才能滅盡痛苦?」世尊告曰:「將來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善意如來出世時,這個盲人才轉生成一個六根具足的人。於彼佛教下出家滅盡煩惱,獲得阿羅漢果位。證果以後,以他前世惡業最後的果報成熟,其業力顯現的烏鴉來啄食他的眼睛,以此因緣他示現涅槃。從此以後,再不用感受痛苦。」(譯者:聽了這個公案以後,我們應好好的想一想,已得到獨覺、聖者羅漢的果位仍要受業報,我們還願意傷害其他的有情嗎?我覺得《百業經》的加持力是很大的。以前,很多人對因果沒有很大信心,但從聽了《百業經》以後,四眾弟子(Catu Parisa)從修行和行為上都有了很大的進展。我相信以後閱讀《百業經》的人也同樣獲得利益。)

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是宣說竟,在座的人都對輪迴生起了厭離心。世尊見眾人已堪為法器, 便為他們傳了相應的佛法。眾人中有些得了加行道的暖位、忍位、頂位、世第一位;有些得到了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有些種下了金輪王的種子,有些得到了梵天、帝釋天的果位;有些得到獨覺果位;有的種下了無上菩提的種子,更多的人對三寶生起了無偽的信心。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46620.htm)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4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1-7-30 00:07 | 只看該作者
(103)         財寶者
                                ——清凈供養  得佛授記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一施主,長大娶妻共享生活,其妻懷孕九個月後,生下了一個莊嚴的孩子。施主夫婦為孩子舉行了隆重的賀生儀式,取了適合其種姓的名字,用牛奶、酸奶、油餅等精心餵養著。孩子長大后,學習並精通了世間的文字工巧等一切學問。一次,他作了準備,去大海中取寶了。

施主夫婦因受給孤獨施主的潛移默化,對世尊生起了很大的信心,皈依並受了戒。一次,他們迎請世尊和僧眾應供,應供畢,請佛傳法,世尊觀察他們的根界意樂,為他們宣講了相應的法,他們以智慧金剛摧毀了薩迦耶見,獲得了預流果位。之後,他們仍舊常去祗陀園聞法,但總惦記自己的兒子:這麼殊勝的法,如果我們的兒子也能聞到該多好啊!

施主的兒子到大海里取寶順利圓滿地返回了,他把財寶放在花園裡,去拜見久別的父母,卻不見父母,別人告訴他父母去了祗陀園聽聞佛法去了,他便趕去祗陀園,世尊正在傳法,他在世尊前頂禮后,與父母一同聞法。

世尊觀察他很有善根,馬上宣說了有關無上菩提方面的教言,聽后他對世尊及其教法生起了很大的信心。聞法畢他們返回家中,彼此傾訴了惦念擔擾之心,就問:「孩子,你這次出海為父母帶了什麼寶貝?」「給父母帶回了如意寶(Cinta Mani)。」「這個千辛萬苦從海里得到的是個假寶,我們這次在世尊處得到了真寶。」「到底得的什麼寶,可以給我看看嗎?」父母一一對他講了所證預流果的功德,聽后,更增加了他對世尊的歡喜心。恭請世尊受供后,又祈求世尊及僧眾應供三個月,世尊默許了。在三個月供養圓滿的那天,他對世尊及僧眾一一供養殊勝的妙衣,在世尊前發了無上的願:以此功德,願我度化無量無明的眾生,成就如來正等覺的果位。

世尊讚歎並授記曰:「善男子!善哉!善哉!汝將成就如來正等覺,度化無量的無明眾生,名曰波浪如來

   (104)        兩個國王
                              ——蒙佛加持  證果授記
    一時,佛在舍衛城,南方有一班扎國王,北方有一班札國王,兩國不合,常常作戰,互相殺傷很多人。他們的好朋友薩迦國王很想調和,但心有餘而力不足,便去向世尊請求調和兩國之間的關係,世尊默許了。薩迦國王讚歎、隨喜世尊的功德,恭敬作禮而去。

世尊從祗陀園來到兩國之間,作一個加持,使兩國又各自率四大軍隊互相作戰,世尊再加持,使他們各自確認自敗無疑,各自乘車來到佛前,世尊加持他們互不得見,世尊觀知:一個是小乘羅漢的根基,一個是能發起無上菩提心的大乘根基。

又作了個加持,使南方的班札國王在佛前恭敬頂禮,祈求出家受持比丘凈戒,世尊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詞,使他出家受近圓戒,並傳授他一些教言,他精進修持,滅盡煩惱,獲證了阿羅漢的果位。

北方的班札國王在世尊前祈求世尊及僧眾應供三個月,世尊默許了。他準備了很多飲食,在三個月中供佛及僧,在圓滿的那一天,他對世尊及僧眾分別作了殊勝的供養,並在世尊前發願:以此善根,願我度化無邊的眾生,成就如來正等覺。

世尊讚歎授記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將成就如來正等覺,度化無邊的眾生,名曰尊勝如來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46620.htm)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5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1-7-30 00:2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renee209 於 2011-7-30 00:31 編輯

(107)          施主之子
                               ——往昔願力  年幼證果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一施主,富如多聞天子,其子長大娶妻共享生活,生了幾個孩子但都夭亡了。後來,他發心皈依阿那律尊(Anurudha Thera)者,在尊者前皈依持戒,常作供養,積累資糧。之後,妻子又懷孕,九個月後,生下一個非常莊嚴的孩子,丈夫心想:應該想個辦法,使這個孩子活下去,不能象前幾個孩子那樣夭亡,現在世人公認的阿那律尊者,具大神變大福報,很了不起,應把孩子拜託給尊者,這樣,孩子一定會越過壽障的。夫婦便把孩子送給阿那律尊者,尊者給孩子過著僧人的生活,越過了壽障。
準備還回孩子的那天,施主家恭請世尊、阿那律尊者及所有僧眾到家裡應供,施主親手供養了各種飲食,尤其對阿那律尊者供養了很多金銀財寶。尊者為他宣說了相應的法,讚歎了佛法的功德。阿那律尊者把孩子身上的法衣脫下,給孩子換上在家人的衣服,準備交還父母。可是,剛換上的在家衣服馬上變成了法衣,怎麼換都不行,無奈只好讓孩子穿著法衣還給了施主,孩子就一直披著僧衣。

稍大父母讓他與當地的五百孩子一起學習文字,但這個孩子無論如何都不願在家裡呆,非要去住寺院,父母只好讓他在寺院里生活。他學習了文字,精通了論典,仍不願回家,在經堂里,他精進修持,獲證了預流果位。徵得父母同意,他依止阿那律尊者出家受戒,尊者還為他傳授了教言,他精進修持,滅盡煩惱,獲證了阿羅漢果位。心想:自己證果,應該去調化眾生。他觀知自己與父母和當地的五百小朋友有殊勝的善緣,應先去調化他們。剎那間,他從祗陀園來到了父母前,對他們突然顯現,他的父母非常歡喜,願意在兒子前聞法,他觀察父母的根界意樂,對父母傳了相應的法,他們都以智慧金剛摧毀了薩迦耶見,獲證了預流果位。並在孩子面前皈依了佛門,受持戒律。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這個孩子以何因緣生於富裕家,令佛歡喜,出家修持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以何因緣他父母及五百朋友由他調化得證聖果?請為吾等演說。」世尊告曰:「這是他往昔的願力。曾在賢劫人壽兩萬歲,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有一施主的孩子對迦葉佛教法生起很大的信心,皈依受戒后,與其他施主的五百孩子一起學習八種觀察等,精通后,又去扎德沃團體里學習。一次,他和扎德沃的朋友們一起去花園遊樂,其他的朋友因另有事要處理,便讓他先去花園裡作各種飲食的準備,他們回來一起用午餐,他答應了。剛剛將飲食準備好,他看見迦葉佛帶著眷屬正在化緣,心想:象佛陀和僧眾這麼殊勝的福田⑴(Punna Kedara)是極為難得的,應該把這些飲食好好地供佛及僧,對朋友們另作安排。他就迎請佛陀與僧眾來到花園,親手                        
註:⑴  福田:  意為可生福德之田,行布施即是種福田。   
作了供養,應供畢,迦葉佛給他傳授了相應的法,讚歎了佛法的功德后,率眾返回經堂了。扎德沃的那些朋友們在回花園的路上,聽說備好的飲食,被施主的兒子全供養了,心裡生起了很大的嗔恨心:我們的飲食,他憑什麼要供佛及僧?便蓄謀殺害他,他特別害怕,跑到父母那裡去了,父母對那些朋友們雖然好言相勸,但他們仍不肯罷休,他只好跑到迦葉佛那裡出家,精進學習三藏,並精通無礙,成為一位三藏法師。他的父母也皈依受戒,並經常發心作廣大布施。扎德沃的那些朋友聽說后就去他面前恭敬頂禮懺其前愆,還皈依受了戒。

(師言:通過《百業經》的學習,應該知道:有些罪業小乘自宗是無法懺悔的,如對聖者取綽號、享用僧眾財產等,果報非常嚴重,怎樣懺悔都是要受報的,但用大乘的菩提心是可以消盡這些罪業的;大乘自宗⑵若是五無間罪和謗法罪是難以懺悔的,但用密乘的灌頂、證悟無上大圓滿法是可以懺凈的;密宗中謗上師、謗密法破了嚴重的密乘戒,密乘中也不能懺盡,故所有罪中,謗金剛上師、謗密法二種惡業是最嚴重的,始終無法懺凈,必須親自感受果報。)

後來,三藏法師生病了,以各種枝、葉、根、莖調治都無效,臨終時他發願:在迦葉佛教法下一生出家,雖然沒得到什麼境界,願將來生於富裕之家,在釋迦牟尼佛出世時,出家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他的父母和扎德沃朋友聽了他如是發願,他們也發願:依他的因緣,願我們將來令佛歡喜,不作令佛不歡喜的事。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的三藏法師即今施主的兒子,當時的父母即今父母。當時扎德沃的朋友即今當地的五百朋友。以其往昔願力成熟故,今在我教法下出家獲證阿羅漢果位,其父母與朋友亦如是令佛歡喜。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46620.htm)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8 18: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