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話題三:四百年前,中國人錯過了機會,《幾何原本》還有現實意義嗎?

[複製鏈接]

19

主題

311

帖子

27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ythologist 發表於 2009-3-11 07: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609—2009:西(科)學東漸四百年

                  ·方勵之·

[作者注] 去年底寫此文時,相對論天體物理國際中心聯合體正在籌備聯合國2009Astronomy活動,準備邀請席澤宗教授參加。沒想到,噩耗傳來,澤宗兄於2008年12月27日仙逝。澤宗兄以"A new catalogues ofancient novae" (1955) "A new catalog of novae recorded in the Chinese,Japanese and Korean Chronicles..." (1965)等文享譽國際科學史界,特別是天文學史界。他的學術貢獻難以在此一一列舉。謹以此短文遙祭老友澤宗於天文學年到來之日。2009.1.1

  2009年是聯合國的天文學年,用以紀念四百年前——1609年,伽里略第一次用望遠鏡觀察天體,開創了以觀測和實驗的方法追尋宇宙起源的時代。它標誌著現代科學的興起。

  按照愛因斯坦的說法,現代科學的發展依靠兩個基礎:實證方法和形式邏輯體系。愛氏說:「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在歐幾里德幾何學中的)形式邏輯體系,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出這兩步,是不用感到驚訝的。令人驚訝的是,這兩項居然被發現了。」(愛因斯坦給J.E.Switzer的信,1953)。

  聯合國天文學年一事,是由義大利倡議和推動的。可能就是因為,「這兩項居然被發現了」都與義大利有關。伽里略的天文望遠鏡無疑是實證研究方法的公認代表。歐幾里德「原本」則是由義大利人首先引進西歐的。雖然「原本」始於300BC的希臘,但直到中世紀,它並沒有在西歐留下痕迹。古希臘衰落後,「原本」只流傳於阿拉伯世界。直到1260年,才有意人Campano從「原本」的阿拉伯文本翻譯到拉丁文。

  四百年前,恰恰也是西(科)學東漸開始的年代。它也是從伽里略的望遠鏡和歐幾里德《原本》開始的,也都與義大利有關。1609之後不到十年,一架伽里略天文望遠鏡,即被傳教士帶到中國。第一個中文歐幾里德「原本」於1607年出版,譯者是是徐光啟(洗禮名Paul Shu,1562~1633)和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今年(2008)三月,在相對論天體物理國際中心聯合體(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lativistic Astrophysics Network,http://icranet.org)的理事會上,遇到義大利外交部兩位參與2009聯合國天文學年活動的官員,談到那架進入中國的伽里略天文望遠鏡,很可惜,它失傳了,無論在義大利或中國都找不到它進入中國后的去向。在北京建國門的古觀象台上沒有任何天文望遠鏡(注意:17世紀以降,已是天文望遠鏡時代),更沒有關於伽里略望遠鏡的任何記載。

  天文望遠鏡沒有在中文世界里激起探索宇宙物理起源的熱情和興趣。伽里略用天文望遠鏡得到的第一批發現(木衛等)在1610年發表。1615年就有中文出版的「天問略」一書加以介紹。徐光啟也建議朝廷製造天文望遠鏡。然而,無論朝野,都沒有多少反應,自生自滅了。這似乎有一點「奇怪」,因為,占星或占天都是中國歷代王朝所重視的。

  比起西歐,歐幾里德「原本」進入中國,也不算晚。就印刷版「原本」而言,直到1482年才有拉丁文印刷版。其他文字的印刷版更晚,1555義大利文版,1562德文版,1564法文版,1570英文版,1576西班牙文版。徐光啟和利瑪竇的1607「原本」北京版,正處在這股翻譯和傳播潮流中。它並不太落後,比俄文,日文版大概還要早。徐光啟等與西方賢哲在走著相似的一步。然而,像望遠鏡一樣,後繼的反應,東西兩個世界炯然不同。

  歐幾里德的書在西方反應極其強烈。一譯再譯,「原本」版本之多僅次於「聖經」。還出現很多批註本。它變成了一本流行的教科書。它的普及,為伽利略-開普勒-牛頓開創嚴謹科學作了必要的準備。西方精密學科都是依照「原本」的公理演繹體系展開的。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典型的「原本」的公理演繹格式。

  「原本」的影響並不限於數理學科。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是依照「原本」格式展開的。五十年代在北大物理繫上學時,馬氏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必修課。「資本論」第一卷,一開始是一大堆定義(價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剩餘價值,相對和絕對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率……),就像牛頓的「原理」一開始定義速度,速率,相對和絕對速度,加速度……隨後是有關剩餘價值產生的基本方程,即剩餘價值的產生等於生產勞動率乘以資本投入。它相當於牛頓第二定律那種動力學方程(公理)。再由此推出引理,定理等命題,如:無產階級絕對貧困化,經濟危機周期律,等等。

  徐光啟和利瑪竇的中文版「原本」,沒有它在歐洲的際遇。中文的「原本」 沒有廣泛印刷流傳,沒有註釋本(只有給康熙皇帝專用的講進本),沒有變成一本青少年的教科書。系統的公理演繹格式,在中國的典籍,包括數學典籍中,是沒有的。無論在1607年之前或之後,都缺乏。直到二百五十年後,1856 年,才有李善蘭(1811~1882)與英傳教士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譯出全本的「原本」十三卷,后將其用作同文館的教材。儘管如此,也只是注意到「原本」對數學發展的重要。

  如愛因斯坦強調的,歐幾里得幾何學是哲學家發明的體系,它並不限於數學家,而是所有「愛智」者都應遵循的邏輯。它是各種學問的普適基礎。歐幾里德的書名是「原本」(The Elements),而並非「幾何原本」。據傳,柏拉圖在他的學院(Academy)門口寫著:

  「勿讓對幾何學無知者入內」

  柏拉圖學院不只研究算學,幾何學,光學,天文學,它也包括「申辯篇」,「理想國」,「美諾篇」等。上述口號要求,無論研究那一門學問,都必須先懂得幾何學。有人考證,柏拉圖學院門口可能並沒有上述口號,而是後人杜撰的。不過,這句口號倒很切合柏拉圖學院的宗旨。柏拉圖認為真理是依靠辯論(包括詭辯)而獲得。所以,口號的含義是:對幾何學無知者,不具有參加任何辯論的資格。

  符合邏輯的詭辯可能導致極富價值的佯謬(paradox)。譬如,芝諾(Zeno of Elea)佯謬揭示了兩種時間(芝諾時,和普通時)之間的非線性變換。它同描寫黑洞的兩種時間(遠處靜止觀測者時,和自由落入黑洞者時)之間的變換關係是完全類似的。缺乏邏輯規範的「辯論」,是不會有這種產品的。

  公理演繹體系,有助於辨別什麼論斷是證明了的,什麼是未曾證明的,什麼是不可能證明的,什麼是不自洽的。而且,可以從「體系」中推斷新結論,或者修正舊結論。比如,根據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動力學方程,可以推論,正的剩餘價值可由正的生產勞動率和正的資本投入產生。正的剩餘價值也可以由負的生產勞動和負的資本投入產生,因為負乘負為正。所以,在撤回資本(負的資本投入)的條件下,破壞性生產勞動率愈高(負的生產勞動率),剩餘價值產生愈多。這是當年北大物理系學生根據公理演繹體系對馬克思「資本論」作的一個「發展」。誰要不信這個佯謬,誰就必須找到「資本論」的公理演繹體系中的邏輯漏洞。

  美國「獨立宣言」也具有「原本」風格。「獨立宣言」的第一個論斷是「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證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這是一個典型的「歐氏公設表述。「不證自明」是歐幾里得「原本」中的五個公設的基本特徵。據記載,A.林肯(1809-1865)認為,「人人生而平等」乃自由社會的第一公設。它很像現代宇宙學的第一公設——宇宙學原理:整個宇宙是沒有中心的,處處是平權的。

  「獨立宣言」的「幾何學」式表述,並不奇怪,起草「獨立宣言」的T.傑斐遜一生酷愛歐幾里得「原本」。傑斐遜受過良好教育,專業建築師,自然懂得幾何學。退休以後,「原本」仍是他最愛讀的書之一。林肯早年並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原本」是他後來自學的。當他成為國會議員后,仍用零星的時間鑽研「原本」。他說,他的心靈靠三本書造就:「聖經」,「原本」和莎士比亞。「聖經」使他看到全能的上帝;「原本」令他發現理性的威力;莎士比亞則驅使他讚美和服務於善良的人。同時代的中國政治家曾國藩(1811-1872)也曾重視「原本」。曾國藩在洋務運動初期,1865年,就支持刻印「原本」全本,並為之寫序。他強調邏輯證明的重要性,主張「不能僅知演算,而不知其所以然」。後世崇尚林肯或曾國藩的政治家甚眾,可惜,極少提到他們崇尚的「原本」的理性威力。

  徐光啟特彆強調「原本」的普適性,他說「原本」是「舉世無一人不當學」的。他還預言,此書「百年之後,必人人習之」。到今天,已不是百年之後,而是四百年有奇了。「勿讓對幾何學無知者入內」,「原本」「必人人習之」,仍然不是過時的話,特別是在尚未被「原本」理性威力開化過的地方,無論東方,還是東方的東方。

  2008年11月,Tucson

19

主題

311

帖子

27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0
沙發
 樓主| Mythologist 發表於 2009-3-11 07:42 | 只看該作者
歐幾里德

[本話題由 Mythologist 於 2009-03-11 08:07:38 編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8 15: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