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夢境」解夢(5):清醒夢與夢遊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09-9-8 06: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清醒夢(Lucid Dreaming)是在意識清醒的時候所作的夢,又稱作清明夢。清醒夢跟白日夢並不相同,清醒夢是做夢者於睡眠狀態中保持意識清醒;白日夢則是做夢者於清醒狀態中進行冥想或幻想,而不進入睡眠狀態中。清醒夢一詞首先由荷蘭醫生Frederick Van Eeden1913年提出。在清醒夢的狀態下,做夢者可以在夢中擁有清醒時候的思考和記憶能力,部份的人甚至可以使自己的夢境中的感覺真實得跟現實世界並無二樣,但卻知道自己身處夢中。

清醒夢是人們在做夢的時候還保持意識的清醒。這時會有更加清楚的感覺,甚至有時可以直接控制夢的內容。完整的從開始到結束的這種過程就叫做清醒夢。Stephen LaBerge是個有名的作家並且也對清醒夢做研究。他將清醒夢定義為「知道自己在做夢時做的夢」。

不少的大學對於清醒夢的技巧及影響進行持續的研究,同樣研究更有一些如LabergeThe Lucidity Institute等獨立機構進行。到目前為止,無任何已知情況顯示清醒夢會對人類生理或心理上構成損害。然而,要分辨究竟清醒夢會否阻止人從正常睡夢中得到好處也是十分困難的。

第一本承認清醒夢獨特及具科學研究潛質的書是Celia Green1968年的《Lucid Dreams》。回顧過去文獻及他的新實驗數據,Celia Green分析了這些清醒夢的主要特徵,並下結論認為它們是跟傳統正常的夢並不一樣的種類。她預言它們跟快速動眼期有關。Celia Green也是第一個把清醒夢與假清醒連繫起來的人。

清醒夢科學上的首個支持在1970年代晚期由英國超心理學家Keith Hearne提出,自願參與實驗的Alan Worsley以眼球運動訊號在多重睡眠電圖儀器中標出清醒夢開始的時候。哲學家Norman Malcolm1959年的議題《夢》中質疑這種方法的準確性,但這實驗證明了在現實中可以做到的行為在清醒夢中同樣可以做到。史丹福大學的Stephen Laberge曾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再度進行類似的實驗。有趣的是,LaBerge對於HearneWorley之前類似的實驗並無認識,可能由於Hearne沒有公開他的研究結果有關。

縱使在過去幾十年以來它才獲得公眾的注意,清醒夢並非一個近代的發現。(1 就有關舊約雅歌52節中有否提及到清醒夢一事,現在就在爭議當中。(2 目前所知最早有關清醒夢的書面記載在公元五世紀,那是聖奧古斯丁在415年所寫的一封信。(3 早至八世紀,藏傳佛教徒就盛行練習一種認為可以在睡夢中保持完全清醒狀態的瑜伽。

很多人報告他們在生活中嘗試過清醒夢,而且不少在童年中發生。縱使清醒夢是一種需要條件的技巧,即使在有訓練的大前提下,在固定基礎上實現清醒夢可以很困難,也並不常見。縱使有著這些困難,有意圖地實現清醒夢的技巧已經有了一定發展。以下是一些可以影響清醒夢經驗能力的一些因素:(1 有些人「天生的」比其它人更容易擁有清醒夢。(2 冥想,以及任何涉及神智集中的行為能夠強化經驗清醒夢的能力。(3 孩子比起成人好象容易一點擁有清醒夢。(入睡的能力看起來隨著人的年齡而下降。)(4 催眠是引導出清醒狀態的妙極方法。很多人學習如何催眠自己,當使用了那些技巧,實現清醒夢就變得可能。(5 各種引導技巧可以幫助引導出清醒狀態。(6 夢境回顧,練習記憶自己夢境的能力經常與學習清醒夢拉上關係。良好的夢境回顧能力能使人對於他們的夢境更加警覺,同時使他們記得自己進行了清醒夢。

假清醒

假清醒現象發生時,造夢者會突然夢到自己從睡眠中醒過來。通常在假清醒夢境中出現的房間,跟造夢者真正身處的房間是相同的。假如造夢者獲得了清醒狀態,他 很多時候會相信自己已經不再在夢中,並開始離開該房間。由於造夢者的而且確仍然身處夢中,這個現象被稱為「假清醒」。很多時候這是清醒夢的一個后遺因為它 使人們在夢中失去了警覺性,但假如造夢者進行了現實測試,那他很快會獲得清醒狀態。有寫夢志的人會因為這種現象而重複記下這個夢很多次。

睡眠麻痹

一般發生在睡眠中無意識狀態,但是也可能發生在快入睡前,或者快睡醒前,在後兩種情況時,腦子有時處於有意識的狀態,但是身體就是動不了,中國古稱「鬼壓床」。有研究認為,這是大腦的一種自然保護抑制狀態,一般來說,睡覺的時候,人的主觀清晰意識會很弱,身體的隨便移動是很危險的。當大腦的睡眠狀態和運動抑制不同步的時候,你有主觀的意識自己被麻痹的感覺。睡眠麻痹讓你的清醒夢在物理層面不同於現實,你雖然可以清晰的在自己的夢中不受限制,如意識清晰的體驗飛翔,但你不是真的在飛翔,你還在夢中,只不過能夠意識並控制這種體驗罷了。

夢遊

夢遊睡眠中自行下床行動,而後再回床繼續睡眠的怪異現象。這現象雖稱為夢遊,根據前文所述腦波圖的記錄,夢遊時患者的腦波,正顯示在睡眠的階段3與階段4;顯示正值沉睡的階段。夢遊者多為兒童,年齡多在612歲之間。夢遊者下床后的行動期間,仍在沉睡狀態,睡醒后對自己夜間的行動,一無所知。夢遊的奇怪現象是,當事人可在行動中從事很複雜的活動,會開門上街、拿取器具或躲避障礙物,而不致碰撞受傷。活動結束后,再自行回到床上,繼續睡眠。當然,也有少數兒童由於腦部感染、外傷或罹患癲癇、癔症時,也可能發生夢遊現象。成年人發生夢遊,多與患精神分裂症、神經官能症有關。夢遊只要不是腦器質性病變引起的,不需治療。如果頻繁發生,可請醫生用些鎮靜劑。恐懼、焦慮易使夢遊症加重,這就要設法消除恐懼、焦慮心理。

夢遊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夢遊的方式五花八門,既有尋常的,又有離奇的。有的夢遊症患者在熟睡之後,會不由自主地從床上突然爬起來胡說幾句;甚至有條不紊地穿好衣服,燒起飯來;或跑到外面兜了一圈后,又回來睡在床上,待到次日醒來卻對夜間發生的事毫無印象。

夢遊是怎樣形成的呢?研究表明,夢遊主要是人的大腦皮層活動的結果。大腦的活動,包括「興奮」和「抑制」兩個過程。通常,人在睡眠時,大腦皮質的細胞都處於抑制狀態之中。倘若這時有一組或幾組支配運動的神經細胞仍然處於興奮狀態,就會產生夢遊。夢遊行動的範圍往往是夢遊者平時最熟悉的環境以及經常反覆做的動作。

據日本統計,夢遊者的人數約佔總人口的16%,其中大多是兒童和男性,尤其是那些活潑與富有想象力的兒童,大多都出現過數次。而患有夢遊症的成年人大多是從兒童時代遺留下來的。治療夢遊症時,必須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同時進行。應該去除不良的精神因素,消除焦慮、恐懼和緊張的情緒,改善其環境,使之注意勞逸結合和體育鍛煉;同時,根據其不同年齡輔以適當劑量的鎮靜安眠藥物,如安定、眠爾通、利眠寧等。據報道,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於臨睡前口服丙咪嗪,也有較好的效果。在夢遊剛發作時,及時喚醒他,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

夢遊:診斷標準

1、夢遊的一般特徵:夢遊顯然是一種變異的意識狀態。患者與周圍環境失去了聯繫,他似乎生活在一個私人的世界里。他的情緒有時會很激動,甚至會說一大堆的胡話,旁邊人很難聽懂他在講什麼東西。他似乎在從事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這種活動往往是他壓抑的痛苦經歷的象徵式重現。夢遊結束后,患者對夢遊一無所知。 

2DSM-Ⅲ的診斷標準《心理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SM-Ⅲ中的診斷標準是心理學界對夢遊症的最新定義,主要包括如下五點:(1)常有睡眠中起床行走行為,通常發生在主要睡眠階段的最初第三期。(2)當夢遊時,患者臉部表情呆板,對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應,夢遊者也很難被強行喚醒。(3)清醒時(不管是在夢遊結束后,還是在第二天早晨)患者對夢遊中所發生的一切大都遺忘了。(4)當從夢遊狀態醒來后的幾分鐘內,患者心理活動與行為均無損傷(儘管醒來最初一刻,患者有迷糊與定向力障礙)。(5)夢遊的起始及進行過程中沒有諸如癲癇症一類的器質性因素加入。

夢遊:形成原因   

研究表明,夢遊主要是人的大腦皮層活動的結果。大腦的活動,包括「興奮」和「抑制」兩個過程。通常,人在睡眠時,大腦皮質的細胞都處於抑制狀態之中。倘若這時有一組或幾組支配運動的神經細胞仍然處於興奮狀態,就會產生夢遊。夢遊行動的範圍往往是夢遊者平時最熟悉的環境以及經常反覆做的動作。夢遊常常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人們對夢遊現象十分驚奇,同時也對夢遊產生了一系列明顯的偏見。

常人認為,夢遊者大概像瞎子一樣四處亂撞,其實夢遊者眼睛是半開或全睜著的,他們走路姿勢與平時一樣。常人還認為夢遊者膽子奇大,敢做一些驚險恐怖的動作,其實夢遊者很少做越出常規的事,夢遊時也極少作出傷害性的進攻行為。當然,夢遊者有時由於注意力分散偶爾會跌倒碰傷。常人還有一種偏見,認為不可隨便去喊醒夢遊者,因為夢遊者忽然驚醒會嚇瘋的。事實上,夢遊者很難被喚醒,即使被喚醒了,他也不會發瘋,只是感到迷惑不解而已。還有人認為夢遊事實上是在做夢,可心理學家觀察到:夢遊往往發生在做夢很少的非快速眼動期。

據統計,夢遊者的人數約佔總人口的1~6%,其中大多是兒童和男性,尤其是那些活潑與富有想象力的兒童,大多都出現過數次。而患有夢遊症的成年人大多是從兒童時代遺留下來的。如果將僅出現一次夢遊的兒童也算進去,夢遊的出現率約25%。一般來說,兒童夢遊不算什麼大毛病。相比之下,成人夢遊則少得多了,但成人夢遊則是一種病態行為。

夢遊:原因分析   

1、催眠理論最初邁斯麥創立催眠術時,他就發現被催眠者往往會出現夢遊癥狀。根據現代催眠態的分類標準,夢遊狀態是催眠可導致的最深狀態。如果催眠師將被催眠者誘導入夢遊狀態以後,命令被催眠者做一些日常事務,被催眠者可以像正常狀態下那樣完成得很好。催眠的原理是在大腦中樞根據言語暗示產生一個興奮中心,同時抑制其它部位的活動。夢遊也是一樣,大腦中樞有一部分興奮起來,而其它部分則還在睡眠之中。伯漢姆魯做過一個催眠后暗示實驗,以證明催眠后暗示可使人體會到與現實一樣逼真的幻覺。這個實驗是這樣進行的:

給一位聰明、敏感,但一點也不歇斯底里的婦女進行催眠,並給了她一個很複雜的催眠后暗示,使她的所有的感官都能參與其中。我暗示她在醫院的庭院里聽到軍樂聲,士兵們走上樓來進入房間。一個樂師醉醺醺上來說胡話,還想擁抱她,她給了他兩記耳光,還呼喊護士與護士長,很快護士趕到轟走了醉漢。這上面的情景都是在催眠中描述給被催眠者聽的。結果,她醒來后,生動地感受到了上述的一幕幕場景。她以前從未有過同樣的幻覺,現在她怎麼也無法擺脫這種幻覺。她左右回顧,問其它病人是否看到了剛才發生的一切。她無法分辨現實與幻覺。當這一切都結束的時候,我告訴她:「這僅僅是我暗示你的幻覺。」她方才相信剛才的一幕確實是幻覺,但她堅持認為這幾乎與現實一樣,比夢境要逼真得多。患者從催眠狀態醒來以後,將催眠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全忘記了。過了不久,因為受催眠后暗示作用,他體會到了逼真的幻覺。這個實驗提供了說明夢遊症的一個模式:正如被催眠者一樣,夢遊者不過是將預先設計好的劇本進行一次幻覺式的排演。當然,這種解釋只是一種近似的比喻。

2、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認為夢遊是一種潛意識壓抑的情緒在適當的時機發作的表現。確實,夢遊患者總有一些痛苦的經歷。事實上,用精神分析的理論可以很直觀地解釋夢遊症:當本我力量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它們衝破了值勤的自我的警戒。面對來勢洶湧的本我力量,值勤的自我只可逃避不管,有個別值勤的自我還被抓來作助手,因為人的言行都是自我的職責。當本我胡鬧了一會兒以後,能量消耗了不少,自我的值勤者立即把本我趕回了牢籠。為了逃避超我的懲罰,自我的值勤者隱情不報,結果夢遊者醒來以後便會對剛才發生過的事一無所知。雖然如上解釋近乎於天方夜譚,但從邏輯上講卻是言之有理的。

(ZT)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5 11: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