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夢境」解夢(3):「夢」的心理學解釋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09-9-8 06: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心理動因

  有時候,覺得自己昨晚或更早以前做過「這個夢」,還會有其它的心理動因。佛洛伊德有一個女病人,「夢見她在某街某店門口遇到一個好朋友,是她從前的家庭醫師。第二天早上出去逛街,恰恰就在那兒遇見了他,好似夢境重演。」這似乎是個典型的「預知之夢」。

  但在佛洛伊德的詳細查問之下,發現這位女病人從早上起床到與老醫師相遇之前,都「沒有昨夜做過此夢的印象」,是在遇到老醫師之時,「一看到他,便認為自己昨夜曾夢過這次相遇。」佛洛伊德說:「她實際上有沒有做過那個夢,並不要緊。分析的重點在於她何以會想起來。」分析的結果如下:原來這位女病人多年前在醫師家裡認識某位男士,兩人一見鍾情。多年來,兩人一直繼續來往,而就在做夢的前一天晚上,她空等他到深誑,但希望卻落空了。佛氏說:「由於在此不便報告的種種詳情,我很快就了解,看到這位老醫師而發生那個預言性的夢幻覺,他的意思等於是說:「啊,醫師,你讓我想起了舊日時光,那是他多看重我們的約會,那時我總不會白等的。」

  對舊日美好時光的熟悉感,在遇到老醫師時一下子浮現,想「重溫舊夢」的念頭「轉移」成她在夢中與老醫師相遇的想法。

  也有些人在初到某個地方時,會覺得「似曾相識」,覺得那裡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好像在「夢中來過。」這種「景物」的熟悉感,也可能是另一種受潛抑的心思的「轉移」。佛洛伊德另有一個女病人,對12歲時所發生的一件怪事一直無法忘懷,當年她到鄉下拜訪某位同學,一進她家庭院就覺得以前曾經來過,進入客廳后,這種感覺更加強烈,但她確實是未曾來過這裡。佛洛伊德在他高明的分析里指出,這種「熟悉感」其實是來自另一種「熟悉感」。原來這位同學有個得很重,而且不久人世的弟弟(病人在拜訪她家時已知此事),而病人自己唯一的弟弟在幾個月前曾患惡性白喉,她因此而被送到遠方親戚家隔離,被迫離家的她也許有過期望弟弟死亡的念頭,但這個念頭被潛抑了。在拜訪同學家時,知道對方也有個病得快死的弟弟時,(後來她也看到他了),可能模糊地想起自己在幾個月前也有類似經驗,但意識無法承認這點,於是這種熟悉感就「轉移」為對花園、房子的熟悉感。

  夢是「想」,在某此幽微的心理動因下,我們會「幻想」我們做過某個夢。

  二、前瞻性思考與潛意識的洞察力

  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在1952年就相當精確地描述了「太空漫步」的情景,比真正的太空漫步早了13年。但沒有人說阿西莫夫具有「預知能力」,大家覺得這是「合理的推測」,因為人是具有「前瞻性思考」的生物,夢見親人的死亡,譬如前述那位來自西班牙的精神科醫師,想起在故鄉的父親還有他過胖的體重,心中浮現「他可能死於中風」的想法,乃想「合理的擔憂」,而這種擔憂被編入夢中,實在也是合情合理的。

  除了「前瞻性思考」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夢中的「潛意識洞察力」,這種洞察力又可分為生理與心理兩種。哈費德醫師在《夢與夢魘》一書中,就提到一個可能兩者兼而有之的「預知這夢」:

  有一個病人數次夢見自己的手臂及嘴巴因麻痹而成一種痙攣狀態,幾個月後,他的夢境成真,當他在修理收音機時,忽然產生局部麻痹的現象,後來發現,他的麻痹現象是梅毒的併發症,令人感興趣的是,病人何以在幾個月前就於夢中出現梅毒的併發症警兆呢?從生理上來看,梅毒是隱伏進行的,外表雖看不出來,但他的動脈也許已受到破壞,以前在夜夢中曾經受到一些輕微的襲擊而產生此夢;從心理上來說,病人心中也許已有染思梅毒的隱憂,在夢中,這些隱憂活躍起來,成為預示他疾病的先兆。

  前面我們提過,生理刺激可以成為夢的材料與來源,在夜夢中,我們對外在刺激的敏感性減弱,對來自內在器官的刺激反而較敏感,楊格認為夢可以「喚起我們對身體初期不健康狀態的注意」,說的就是這種情形。

  弗洛姆(E. Fromm)也提到一個含有心理洞察力的「預知之夢」:

  有一次,AB見面,討論彼此在未來事業上的合作。AB的印象很好,因此決定把B當做自己事業上的夥伴。見面后當晚,A做了下面這個夢:「我看見B坐在我們合用的辦公室內,他正在翻閱賬薄,並篡改賬薄上的一些數字,以便掩飾他挪用大量公款的事實。」

  A醒來之後,覺得這個夢是他對B的敵意及疑心在作崇,他忘掉這個夢,而和B正式合作生意。一年後,A發現B真的擅自侵佔大量公款,並以賬薄的虛假記載來掩飾此種行為。佛洛姆認為夢中的預言性質可能表示AB初次相見時,對B的洞察力。我們對一個人的印象常非如我們所願意相信的那樣單純,A直覺地認為B是一個不誠實的人,但B的外在形象卻又給A非常良好的印象,他遂壓抑「B是不誠實」的不好想法(一開始就懷疑別人總是不太好的),這個壓抑的念頭難以在清醒思維時浮現,但卻在夜夢中大肆活動,而產生了有預言性質的夢境。

  三、夢成了自我兌現的預言

  一個太在意夢所提供的「第三種知識」的人,也有可能使夢成為「自我兌現的預言」(Selffulfillment prophecy)。《聊齋志異》里有一則《牛飛》說:「鄉人某甲買了一頭牛,頗為健壯。有一天晚上,某甲夢見牛長了翅膀飛走了,他醒來覺得這是個不祥的夢,懷疑將有所喪失,於是牽牛到市場折價出售。他將售得的銀兩用布巾包裹纏繞在臂上,在回家的途中,看到路旁有一隻老鷹正在吃死兔的腐肉。某甲走近前,老鷹很溫馴,並不飛離,於是他就以布頭綁住老鷹的腿股,再纏繞在自己的臂上,繼續往回家的路走。被縛的老鷹沿途一再擺撲,某甲稍不注意,老鷹竟帶著包有銀兩的布巾飛上天去。

  表面上,「牛長了翅膀飛走」的夢中預言里果然象徵性地兌現了,但如果某甲不認為夢不祥賣牛,牛又怎麼可能飛走呢?我們可以說,這是某甲受了夢的暗示,而自己兌現了那個預言。

  清人筆記小說《秋燈叢話》里,另有一則有關清初大儒朱竹坨(《明史的編修)的故事說,朱竹坨很喜歡吃鴨肉,年輕時候曾夢見自己行經郊外時,看到一個大水池,池中蓄養了好幾千隻鴨子,在一旁看守的童子對他說:「這是先生您一生的食料。」後來朱竹坨81歲時,因生小病而卧床休息,又夢見回到年輕時代夢過的那個大水池邊,結果發現水池裡只剩下兩隻鴨子。他醒來后,覺得不祥,告戒大家家人不可再烹殺鴨子;想不到女兒剛好回來探病,知道父親喜歡吃鴨肉的她,在家裡宰了兩隻,特地帶來孝敬父親。朱竹坨看到這兩隻煮熟的鴨子,嘆道:「我的食錄就到這裡結束了嗎?」當天晚上,他就死了。

  這也是「自我兌現的預言」,朱竹坨深信夢中的預言,而告誡家人勿再殺鴨,但「人算不如天算」,看到女兒送來的兩隻鴨子,他的「心理防線」崩潰了,也許就是這樣,而使他的病情惡化,一命嗚呼。

  四、「巧合」中的心理因素

  「巧合」看來似乎是個數學上的機率問題,但若有心理因素介入,則也會變成心理問題。一般人常說:「天下哪有那麼巧的事?」但多數人都忽略了下面這個數學問題:就個人來說,一個人每晚做五六個夢,一生會做10萬個以上的夢,這10萬個夢若有一兩個與外的事件,情景或他人想法「若合符節」,其概率並非「微乎其微」的,就所有的世人來說,每天晚上有幾十億個人在做夢,在這「幾百億」個夢中,若有幾個夢和「明天發生」的事「若合符節」,其機率更是增加了很多。這種機率若再加上「隨個人心意」的解釋,就如虎添翼般。

  明人張瀚在他的《松窗夢語》里,提到他的兩個「預知之夢」:一次是在當諸生時,夢見一個青面鬼給他一雙紅鞋,裡面題有「三十六名」,後來參加鄉試上榜,排名第「四十九名」。又一次是鄉試后赴京參加京參加京試,夢見一個人給他十個一文的青錢,對他說將十個銅板丟在地上,出現背面較多的就能上榜。他在夢中擲了兩次,一次出現六個背面,另一次出現七個背面,那人說,「丟出這樣的數目,已經足夠了。」結果他京試也上榜,排名第「四十二名」。

  張瀚說:「一以四九,一以六七,數皆暗合」。但所謂的「暗合」,第一次是將真實的名次「四十九」拆開來,以四乘九,得到夢中的「三十六」;而第二次則是以夢中的六乘以七,而得到真實的名次「四十二」。兩次的計算方式是完全相反,共法則純然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心理法則。其實,張瀚鄉試生名次若是第九、三、十八、二名譽將夢中的六和三以加、減、乘、除「運算」的結果)。他恐懼也會認為「暗合」,只要是「存心相信」,我信總能夠找出夢境與真實「暗合」的蜘絲馬跡。

  我們一生所做的夢,有一些會涉及到外在真實世界的人物(包括自己)及事件,就說千分之一好了,但多數人總是津津樂道於一兩次偶然的巧合,而輕易遺忘其它1000個失敗的預言或感應,這種「選擇性的認知」多少反映了一個人的人格與對生命的基本態度。

(ZT)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4 16: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