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首次成功空投原子彈的經過揭秘

[複製鏈接]

1650

主題

5369

帖子

7679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CM 發表於 2010-9-1 00: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65年5月14日10時整,中國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成功。執行這次空投任務的是航空兵某獨立團副團長、第一飛行員李源一,第一領航員於福海,第二飛行員劉景新,第二領航員張公祥,通信員孫興富,射擊員韓惠安。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震驚了全世界。這次試驗採用的是「地爆」方式進行的,為了增加試驗手段,提高試驗水平,確保試驗安全,使用飛機投擲核武器,以「空爆」方式進行試驗是十分必要的。

  1965年春節剛過,距第一次核試驗不到4個月,空軍首長親自來到航空兵某團駐地,正式傳達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命令,我國即將進行原子彈空爆試驗,並把首次空投原子彈的任務交給了該團,並確定了正式機組和預備機組。空軍首長還代表空軍黨委提出了「必須以最大的幹勁、最高的標準、最嚴的要求完成試驗任務」的口號。正式機組人員也向空軍首長表示:「我們有決心克服一切困難,有信心為祖國投好第一顆空爆原子彈!」

  當時,李源一36歲,於福海33歲,兩人一直在一個機組,互相都比較了解。李源一在抗美援朝期間是轟炸大和島的二等功臣,於福海是全團投彈的技術尖子,他們對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充滿信心。

  2月18日,機組人員進駐位於甘肅省金塔縣的鼎新機場,開始進行戰前訓練。這次核試驗的投彈是用光學儀器進行瞄準,機組人員既沒有什麼經驗可以借鑒,也沒有資料可供查閱,但投彈精度的要求卻比過去大大提高了。平時普通的航空投彈,落彈點距靶心200米內就可以打5分評優秀,但這次不行。試驗場區的靶標周圍,每隔一定距離就修建了房屋、橋樑,放置有火車、兵器及動物等效應物,以檢驗衝擊波、光輻射、放射性物質的殺傷力、破壞力,因此,必須把原子彈投到距靶心100米以內,才能獲得更精確的數據,達到周總理提出的「一次試驗,全面收效」的要求。

  機組全體同志齊心協力,天上飛,地上練,白天投彈,夜晚總結,摸索提高投彈精度的規律。於福海為計算、積累光學瞄準的各種數據,更是廢寢忘食。機組的同志一個個瘦了下來,轟炸訓練成績顯示圖表上,卻是一條不斷上升的曲線。第一個月訓練結束時,他們投了3顆訓練彈,最後一顆距靶心僅35米。大家對指揮部制定的先連續3次把第一顆彈都投在300米以內,進而保證投入200米圈中,最後突擊100米大關的訓練目標,充滿了信心。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大戈壁的季風一反慣例,提前來臨,西部高空終日涌動著劇烈的氣流。這不僅給操縱飛機帶來很大不便,對領航員於福海的影響更是難以想象。從萬米高空往下看,靶標小如硬幣,飛機一遇上劇烈氣流,靶標就在瞄準鏡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甚至無影無蹤。

  於福海俯身瞄準,眼睛不知被瞄準鏡撞了多少回,簡直沒有辦法把瞄準鏡中的十字標線壓在靶標上,哪怕只壓半分鐘、20秒——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幾個飛行日下來,訓練成績顯示圖表上的曲線折向下,又回到了開始起步的位置。

  有一次訓練,正好遇上劇烈的高空氣流,投出的兩顆彈偏偏又構造不好,結果一顆落在離靶心2000多米的地方,另一顆乾脆找不到了。接著,在投擲250公斤航彈的訓練中,於福海心情緊張地按下投彈按鈕,炸彈晃晃悠悠地「飄」了出去,一報彈著點,偏離靶心690米,差點砸到靶標外鐵道兵修建的一座用於測試效應的橋樑。

  「於福海怎麼搞的?大家給他提了那麼多的好建議,可他連一點點進步也沒有!」一些同志多日積聚起來的焦躁情緒爆發了。

  「於福海技術上有問題吧?或者他頭腦里有僥倖碰上好天的思想?」

  「該增加預備機組的訓練強度了。」

  「不行就乾脆把正式機組撤下來,用預備機組頂上去!」

  聽到這些,於福海心情十分沉重,但又非常委屈:同志們是出了不少主意,可都並不是他們的親身體會,一些建議缺少理論和實踐的根據,怎麼接受?轟炸訓練成績下降,確確實實是因為高空氣流難以應付,預備機組上來可能還不如我。但轉念一想,同志們的埋怨也是有道理的。像現在這樣,怎麼能完成任務?如果正式投彈也遇上惡劣氣流,把彈投偏了,造成的損失就大了,自己這一輩子也就窩囊了……

  一時間,大家心緒不定,思想波動,出現了一些混亂。

  該團的副政委於復祥是個老功臣,在戰爭年代就榮獲過「模範政治工作者」稱號。他及時發現了問題,立刻找李源一交換意見。兩人很快統一了思想,堅定地表示不撤換正式機組,排除了內外部的壓力,很快把軍心穩定了下來。

  知道這一情況后,時任蘭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的袁學凱親切地把大家召集起來談心。他指出:「雖然有的彈投偏了,甚至投飛了,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每次投出的第一顆彈,都比前一個飛行日投得靠靶心近,這就是進步。哪怕比上一次近兩米,也要肯定我們訓練是有成績的。」他還說:「不能把問題都集中到於福海一個人身上。飛行員有沒有問題?高度、速度、飛機的空中姿態,都保持得很好了?我就發現進入轟炸航路后,標圖板上的標線不穩定。機務上有沒有問題呢?自動駕駛儀輕度偏航的毛病解決得怎麼樣了?瞄準具上陀螺儀擺動的情況還有沒有?每個崗位都要從自己這方面細緻地發現問題,徹底地解決問題。這就是集體的力量,我們就是要發揮集體主義精神來克服眼前的困難。」

  蘭州軍區空軍劉鎮副政委親自找於福海交談。他肯定了於福海技術上的長處和在訓練中做出的巨大努力,幫助他重新樹立自信心;同時也指出他過多考慮個人得失,給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當時劉鎮笑著批評說:「要考慮黨和國家的大事,考慮怎樣戰勝困難,不能只想自己如何如何。真的投不好,也不能把你殺了;就是殺了你,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那段時間,飛機正要做定期保養,空勤機組集中起來,學習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實踐論》等哲學著作,冷靜地總結經驗教訓。於福海讀了徐寅生《關於如何打乒乓球》的文章后,深受啟發,很快去掉了思想包袱,增強了「闖」的信心,表示要運用辯證法來分析投彈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李源一根據預備機組的經驗,同劉景新一塊,對進入轟炸航路后左右座飛行員的駕駛動作進行了科學的分工,一個集中精力保持高度,一個集中精力保持速度,加強對飛機顛簸和擺動的控制,保證於福海瞄準時不受干擾。就這樣,大家集思廣益,提出了一整套提高投彈精度的可行方法,機組人員更加團結,以嶄新的面貌重新投入訓練之中。大家相互幫助,在地面轟炸台上反覆演練,在空投訓練彈時反覆實踐,然後再坐下來認真總結經驗。通過這番努力,投彈技術日益成熟,訓練成績顯著提高。

  正式投彈的日子越來越近了。一天,直接指揮這次核試驗的張愛萍副總參謀長從指揮部來到機組,傳達了周總理和軍委首長對機組的指示和親切問候。臨別時,他輕鬆地告訴大家:「精神一定不要緊張。能投到100米以內最好,投到200米以內也行,就是投到靶標外面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過在效應方面取得的數據要少一點罷了。投到哪裡算哪裡,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中獲得經驗,為今後的核試驗打下基礎。」說來也怪,從那以後,機組的訓練成績迅速提高,超過了以往的最好水平。每次訓練歸來,李源一常常都要感嘆一番,張副總長「投到哪裡算哪裡」的話,有辯證法,有用兵之道!

  到了4月下旬,機組信心百倍地向指揮部報告:「保證投在200米以內,力爭投到100米以內。」

  4月28日,指揮部決定,對核試驗的各項準備工作做一次綜合檢查和考核,除了不是投實彈以外,一切都按實戰進行。機組駕機起飛,投擲了一顆冷爆彈(外形、重量都模擬原子彈的梯恩梯炸彈)。根據雷達測定,冷爆彈的空中爆炸點距靶心96米,達到了訓練計劃中所規定的目標。

  進入5月,天氣時好時壞,核爆炸試驗的日期一推再推。5月13日傍晚,指揮部終於下達了14日正式投彈的命令。

  這一天終於來到了。晚上,機組人員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把投彈程序和要領默記了一遍又一遍,預想了很多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焦急地等待著。

  5月14日清晨,機組終於駕駛飛機帶彈起飛了。每個人的心情都異常激動、興奮和緊張。飛機矯健、輕盈地通過了機場上空,然後輕輕向西轉過機頭,飛入了雲絮重重的航程。他們都知道,彈艙里掛著的,已不是平常投擲的那種水泥訓練彈,也不是裝著梯恩梯炸藥的普通炸彈,而是一枚球型、乳白色的原子彈。

  此時此刻,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關注和期待,凝聚著數以萬計科研人員和工人們心血與汗水,可以讓全國人民振奮、世界震驚的核試驗,全都在機組6個人的一舉一動上,他們感到責任重大。

  然而,他們能不能在一個多小時的航程中毫無差錯地飛臨試驗場區,能不能在氣象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將原子彈從萬米高空準確地投到靶標上空,能不能在火光四射、蘑菇雲騰起的瞬間安全脫離危險空域,誰都沒有完全把握。

  飛機起飛十幾分鐘后,大家心情逐漸平靜下來,似乎忘記了一切,只是集中精力工作。飛機在茫茫雲海中穿行,向西,向西……

  航程過了大半之後,一直在機身兩側翻滾不息的雲浪,漸漸平靜,漸漸淡薄,透過機艙向下望,往日熟悉的彎彎河流和碧綠的點點湖泊,又依稀可見。當飛機飛近試驗場區,天氣已完全轉好,蔚藍色的晴空,點綴著幾朵淺淺的白色雲朵,大家一陣興奮。沒過多久就發現了記標,那是個方形的白框,裡面套著一個直徑200米的白圈,圈中畫著白色的「十」字——所有條件都十分有利,大家的心情非常坦然。

  為了做到萬無一失,準確投彈,機組事先研究了投彈程序,飛機要進入記標3次。

  第一次進入,搜索識別靶標,進行概略瞄準。

  李源一打開自動駕駛儀,對於福海說:「我和大劉 (劉景新)一定把高度、速度保持好,你放心大膽地瞄準!」於福海信任地看了看李源一,然後試著用光學瞄準具瞄了瞄靶標,機身平穩,瞄準鏡中的靶標晃動不大。

  於福海迅速求出了投彈諸元,報告瞄準情況:「航向270度,偏流負2度,中間風修正80米,按照規定的高度、速度和原子彈的標準落下時間,計算結果,用34.8度的投彈角,沒有發現靶標有偏離的趨勢。」

  聽完於福海的報告,機組人員立即互相通報各自情況。

  李源一:「速度好,偏流對,飛機平穩。」

  劉景新:「航向和高度都很準確。」

  「於福海求出的投彈角數據和我計算的完全一樣。」張公祥接著又報告:「原子彈溫度正常,設備良好。」

  ……

  最後一次進入了。

  當通信員孫興富發出「進入靶場上空投彈」的請示后,立即得到地面指揮員成鈞副司令員的批准。

  關鍵的時刻到來了!

  於福海利用飛機轉彎進入靶標的機會,將一直俯在瞄準具上的上身直了起來,靠在坐椅背上,什麼也不想,閉上眼睛鎮定了一會兒。

  到了轟炸進入點,李源一再次把飛機交給於福海,說:「沉著一點,瞄準時間長一點。」

  於福海接過飛機操縱,把瞄準具里的十字標線穩隱地壓在靶標中心,開始做投彈動作,每做一個動作就口述一遍,機組成員則按事先分工,對每個動作進行檢查落實。

  爆炸時間定為10點整。

  爆炸前7分鐘,於福海報告:「打開投彈總開關。」

  「打開投彈總開關。」射擊員韓惠安複述,同時在程序表上劃去了這一項。

  爆炸前3分鐘,於福海報告:「接通原子彈上電源。」

  爆前1分20秒,於福海報告:「打開自動投彈器。」

  「打開自動投彈器!」第二領航員張公祥激動起來。

  「打開彈艙!」

  「打開彈艙!」

  ……

  9時59分10秒,於福海操縱瞄準具,使觀測角和投彈角準確重合,緊接著,電路接通,原子彈脫鉤而出——飛機猛然減輕了重量,突然向上竄了一下。

  於福海向外一看,乳白色的原子彈在陽光下亮閃閃地直向靶標衝下去。他接著又在瞄準具中觀察了10秒鐘,十字標線仍然死死壓著靶標,絲毫沒有偏移。

  李源一忙問:「怎麼樣?」

  於福海很有把握地報告:「沒問題,肯定能投進去!」

  「立即關上遮光罩!」李源一高興地命令,同時加大油門,將飛機增速到950公里/小時——爭取遠離原子彈爆炸中心,獲得最大安全係數。

  他們剛把座艙玻璃上防止光輻射的遮光罩拉閉,一陣耀眼強光就射過來,約持續了四五秒鐘。光焰剛過,於福海實在忍不住,搖開遮光罩飛快地向靶標瞟了一眼:靶標上空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火球,彷彿是太陽落在了大家的腳下。

  機組的其他同志也難抑驚喜之情,紛紛往下望去:靶標已不見了,機翼下是一片洶湧壯闊的火海,烏黑的濃煙從火海中不斷翻滾而出,越聚越多,飛速升騰。飛機飛離原子彈爆炸中心大約19公里,衝擊波趕上來了——飛機強烈地抖動著,持續了六七秒鐘,好像是在歡送大家勝利返航。

  這是一次非常準確、非常成功的投彈。據地面雷達測定,原子彈爆炸時,距靶心只有40米!

  坐鎮指揮的成鈞副司令員興奮地對機組人員說:「周總理剛剛和指揮部通過話,總理讓立刻轉告你們。總理說:『你們工作很好,祝你們安全返航,回去很好總結經驗。』」

  「明白!明白!」聽到周總理如此及時地鼓勵和讚揚,大家都非常激動。

  返航!飛機從試驗場區側面掠過。眼前,核爆炸特有的蘑菇煙雲已經形成,宛若一條黑褐色的巨龍直衝九霄。大家一言不發,靜靜地凝望著這壯觀的奇景,直至蘑菇煙雲遠遠地留在後面……

  核爆試驗一結束,李源一、於福海作為機組的代表,隨張愛萍副總長同機到達北京。5月30日上午,他們和參加核試驗的各單位代表一起,受到了周恩來、鄧小平、賀龍、聶榮臻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經空軍黨委批准,李源一機組榮立集體一等功,李源一、於福海分別榮立個人一等功,機組其他4名同志分別榮立個人二等功。

  此後,李源一、於福海又與徐文宏、徐克江等戰友一起團結奮鬥,相繼完成了空投帶熱核材料的原子彈、第一枚氫彈等核試驗任務,為我國的國防科研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05: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