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李崇泉綜合13日電
\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3日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處理「H1N1」流感反應過度,引火燒身,學到教訓;對於最近引起注意的印度「超級細菌」的處理,該組織格外謹慎,以免引起民眾恐慌。
媒體大幅報導到印度接受低成本醫療的西方人,可能感染具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對於類似報導的認知,衛生單位和民眾應記取2009年H1N1流感的教訓。
歐洲政府和醫療團體曾炮轟世界衛生組織對「H1N1」流感的處理,說WHO造成不需要的浪費,包括囤積不必要的藥物,和引起大眾的恐慌。
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Margaret Chan)為該組織辯護說,「H1N1」流感剛發生時,WHO就把「H1N1」流感定義為「中度流行疾病」,而「大多數」感染者會痊癒,其中許多不需要藥物治療。
但大多數民眾對「H1N1」流感的印象是什麼?
一篇「英國醫藥期刊」(Bristish Medical Journal)6月刊出的評論說:「H1N1流感罹患者的數目遠低於WHO較保守的預測。」該文指出,「作者的調查發掘一些具有損害性的議題,如果避談這些議題,H1N1流感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WHO的可信度,和民眾對世界公共衛生體系的信任。」
在處理「H1N1」流感防治策略上,WHO曾經仰賴一個秘密「緊急委員會」提出其建議。民眾對該「緊急委員會」有所質疑。世衛組織本周公布「緊急委員會」名單,其中數名擔任大藥廠的顧問,或接受藥廠的資助從事研究工作。
「H1N1」流感反應過度,媒體難逃責任。陳馮富珍表示:「我們必須更謹慎與民眾溝通,學習與社會媒體和網路達成良好的溝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