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媒猜中國核武共約400件 僅30枚能打美本土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11-5 09: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環球網 作者:小詹姆斯·伍德·富賽思, B·強斯·薩爾茨曼, 小加里·肖布博士         編譯:知遠    2010-11-03

  核武器的著述很多,但我們從中所學幾何?核武器曾經是美國外交和國防政策必不可少的籌碼,二戰後其作用卻被長期忽視,911事件后似乎又被完全遺忘了。正如施萊辛格(Schlesinger)委員會總結的那樣,「由於自冷戰結束以來核武器就不再顯著,二戰後又從未使用,所以其獨有的重要威懾作用雖未降低卻在淡化」1。最近美國核武器公司發生的管理不善事件,朝鮮實現擁有原子彈,伊朗對核武器的赤裸謀求,《戰略武器裁減條約》的過期及與俄羅斯關於新條約的談判,決定進行核態勢評估,這些讓決策者們開始關注核力量在美國戰略中應當發揮的作用。

  這雖然不是一個新問題,但需要重新審度。伯納德·布羅迪早就對此深思熟慮,並催生了大批著述,對核辯論進行了全面而明晰的闡述,更由此形成了美國第一代核政策——大規模報復2。不過,今天的決策者們對核武器的認識似乎稀里糊塗。和這種「炸彈」一起生活了60年後,他們似乎忘記了它的價值。核武器營造戰略影響,其存在迫使政治家即使面臨嚴重危險仍須謹慎行事。這種謹慎產生克制,從而維護全球穩定。簡言之,核武器能夠威懾。

  本文首先闡述威懾的概念、形成條件和幾種戰略,然後討論核威懾在國際政治關係中的影響以及要實現這些影響所必需的核武器和常規武器能力。最後,我們論證並得出結論,指出美國應當擁有何樣規模和組成的戰略核武庫。

  什麼是威懾?

  從理論的角度看,威懾同需要——制止敵人採取某種特定行為來應對因不屈服而面臨的武力威脅——息息相關。威懾讓敵人處於這樣一種境地,他可以選擇老老實實地按照要求來做——消極服從,或者選擇公然反抗所加要求而甘冒威懾者威脅使用的懲戒實施。敵人對其抉擇的預期後果基於何種考慮,一直是各種推測的主題3。這些期望後果要用期望值計算公式進一步處理,其中任一期望後果的代價和受益都要乘以其發生的概率(比如[受益-代價]×概率),然後將各單一行為產生的期望值的可能結果加和。處於威懾境地的敵人會將遵守威懾者要求並克制其行為和反抗要求而破釜沉舟的期望值進行權衡。對於成功的威懾,威懾者的懲罰須能降低反抗行為的期望值,使得其低於遵守要求的期望值。威懾者可以通過威脅減少反抗的受益或者增加其代價來達到這一點。前者構成拒絕式威脅,後者就是懲罰式威脅。因為敵人也會將受到的威脅乘以其對威懾者實施懲罰的估計概率值,所以威懾者必須表明實施這些懲罰的必然性4。

  威懾不僅僅是一種理論,它也是一種政策。 國家採取威懾政策只有一個原因——避免受到攻擊。用不使用核武器的方法使用核武器,美國以威懾為框架形成了對付明顯敵手蘇聯的有效方法。正如施萊辛格委員會所說,「儘管我們的一貫目標是避免實際使用核武器,但是我們的核威懾無時不在,比如,向盟國或友國提供安全保證,勸誡對手切勿追求與美國同樣的軍事能力,對潛在敵人對美國及盟國的攻擊進行威懾並在威懾失敗時確保有能力擊敗敵人。」5戰略核武器用來實施拒絕或懲罰戰略。拒絕戰略,通常稱為「軍事力量打擊」,強調減弱敵人在衝突事件中使用軍事力量——尤其是核力量——的能力,從而減少其取勝的機率。懲罰戰略,通常稱為「社會財富打擊」,強調破壞敵人的工業能力和城市中心,以對其社會造成慘重損失6。在冷戰時期,美國制定了防禦計劃,並證明其有能力完成這些計劃7。自911事件以來,能力規劃沒有了戰略意圖,種種現實的威懾考慮被擱置一旁,使得形成的新威懾政策如今問題多多8。

  威懾理論及政策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即被威懾的敵人是理智的。指導美國威懾原則及戰略的《威懾行動聯合作戰概念》中假定「威懾採取的行動是源自敵人深思熟慮且有意的行動決心(比如,不是自動的響應或者無意的偶然事件)。行動決心是基於行動者對可選行動方案的權衡以及對可選行動方案種種後果的概率和結果的洞察。9」有人常常聲稱,威懾本身存在瑕疵,因為不存在絕對理性的人——其實,人們常常衝動行事10。不過這是一種混淆視聽的說法。正如羅伯特傑·維斯(Robert Jervis)曾稱,「人們要如何理智才能讓威懾理論得以實踐呢?使得理論基本有效所需的理智要求並不高。」11的確,考慮到任何主要龐大組織——國家——之類的敵人,必須謀求獲取並維持政權的戰略,很難說他們就是理智或非理智的12。他們可能不完美,但是他們對上述戰略和國內環境的刺激敏銳而警覺13。對恐怖組織,如基地組織或哈馬斯,這一點也適用;他們用自殺恐怖襲擊來達到戰略目的14。正是基於此,戰略和政策才能夠堅如磐石。

  核武器的政治影響

  任何國家的安全政策都應以加強穩定為主要目的,這裡的所指的穩定是指沒有戰爭或嚴重危機。假如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沒有發生突變,任何安全政策都應依賴於對潛在侵略者的絕對威懾。核武器強化了帕特里·克摩根(Patrick Morgan.)提出的「一般威懾論」。「『一般威懾論』是指敵手間通過保持武裝力量來制約其相互關係,即使彼此絕無開戰之可能(強調從源頭上威懾)。」15一般威懾政策的目的是確保侵略的誘惑因素不會超過障礙因素。

  理論上,核武器在提高一般威懾方面要優於常規力量。這麼說的原因是,當代價——或者更恰當地說是代價的風險——超過了武裝侵略可能取得的任何可能受益,威懾就成功了。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戰爭之所以司空見慣,是因為一些決策者深明此理:侵略受益遠勝代價16。當認為能夠遂心快意地取得戰場上的勝利時,這一結論更是昭然若揭。況且,決策者可以用來增強自信的歷史案例——如俾斯麥對丹麥、奧地利帝國及法國的侵略戰爭和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征服及其被聯合國聯軍驅逐——也比比皆是。

  然而,當將衛國一方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成為方程的一個變數時,將顯著改變上述算計的結果。自衛者擁有一定規模的核武庫,就意味著會在戰場或侵略者國土上使用這些武器,使得侵略風險加大且潛在代價更慘重。這是因為擁有核武器可以平衡國力,儘管並不絕對——比如有人認為國家的特點如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工業能力、GNP等在國力評估中依然舉足輕重。雖然如此,這種平衡的趨勢客觀上會產生兩種表現形式。在戰場上,核武器能夠顯著增強擁有較弱常規力量一方的國力。就絕對破壞力而言,只需要付出有限的損失就能摧毀一個功能完備的現代國家17。假如兩個國家都具備可靠手段,能夠向對方國土投放至少是「足夠」的核武器以「確保」摧毀,那麼,相對而言,可以認為這兩個國家同樣強大。

  有人認為,核與常規力量之間質的差異也具有某種心理影響,使前者更利於一般威懾18。考慮到核武器能夠在短時間內造成巨大破壞,對有核國家侵略的潛在代價,與雙邊長期消耗戰完全相反,將會是「先付全款」的模式,因此對決策者而言「更一目了然」。況且,即使一些常規武器可以接近核武器的破壞效果19,但核武器已逐漸同某種象徵意義息息相關,歷史表明,該象徵意義進一步增強了核武器一目了然的功效,並讓國家的決策者謹小慎微20。這種直白的功效對於保衛其核心利益的國家特別奏效。有核國家在維護其諸如生死存亡或領土完整之類的核心利益時,威脅使用核武器幾乎可以穩操勝券21。因此,擁有可靠的核武庫對一個國家來說具有「神佑」的效果。有人可能會主張,核武器所以能夠增強一般威懾,實際上是通過防止有核武國家的侵略來實現的22,並因此大大增強了穩定。

  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核武庫要多大,才能有效「神佑」自身呢?最近很多關於核武器在國際關係中作為維護和平力量的文獻,一直含蓄地假定,任何數量的倖存核武器都足以進行成功的威懾23,這實際上是在主張存在主義威懾24,但比例威懾25概念將是更好的理論原則。

  以比例威懾為指導原則時,自衛者必須至少擁有足夠的可倖存核武器26,能夠對侵略者造成的損失幾乎等價於受益——在領土、工業能力等方面——侵略者成功征服自衛者時希望取得的27。當然,這就是懲罰式威懾戰略,即對侵略者的人口/工業中心進行打擊。以戰略原則依賴比例威懾的法國為例,在冷戰中要想遏制前蘇聯的攻擊,他們需要足夠的可倖存核力量,給予蘇聯「等同於法國」的傷亡——大約5千萬人口,或者,能夠對100到150個蘇聯重鎮進行打擊乃至摧毀28。因此,比例威懾所需核武庫多大才夠這一問題的答案,從地理政治學的角度來說,在於自衛者領土的大致價值29。

  中國深諳此道。中國採取最小威懾戰略,擁有的核武器數量與美國和俄羅斯兩國持有的龐大數量相比微不足道。據估計,中國總共擁有大約400件核武器,其中已軍事部署的約200件。它擁有約30枚能夠打擊美國大陸的洲際彈道導彈,其中10枚能夠攻擊到夏威夷和阿拉斯加;還擁有約100枚中程導彈,能夠打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友國和盟國30。這些武器足以對美國造成大於台灣——兩國間任何衝突最有可能的賭注— —的破壞。相比之下,美國擁有450枚洲際彈道導彈,每彈最多可攜帶三枚彈頭;18艘三叉戟潛艇,每艘裝備了24枚潛射彈道導彈,每彈可攜帶多達8個彈頭;100架左右的核轟炸機,該機具有包括空射巡航導彈在內的多種有效載荷能力。據推測,俄羅斯也有類似的組合。然而,儘管核平衡如此傾斜,中國仍繼續致力於常規力量的現代化,不斷拓展其區域影響力。該如何解釋這一行為呢?

  中國對小規模核武庫足以威懾對手這一點信心十足。在國際政治中,威懾雖然制約國家的對外行為,卻為其對內行為提供良機——使其可以謀求任何其他武器。精明的國家意識這一點,而且明白一個事實,即龐大的核武庫獲益無幾;同時,在其他競爭領域,會出現一個不斷縮小差距的回歸點,而且有了核武器這一點會來的很快。為勸阻中國謀求軍備計劃,美國和俄羅斯所能採取的軍事措施微乎其微。中國對此心知肚明,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其核胃口一直得以滿足。中國可能改變嗎?如果有需求刺激,就有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核防禦是個糟糕的點子,至少在亞洲是這樣。在威懾遊戲中,防禦可能維護穩定也可能破壞穩定;破譯中國何時以何種方式改變,是美國拒絕採取核防禦戰略,放棄民防計劃而支持確保相互摧毀戰略的唯一原因31。今天,美中兩國已經心照不宣地進入了一種只可以稱之為相互報復的時期;沒有官方聲明,但是雙方知道,任何一方對另一方採取軍事行動,其賭注都太高了。

  核武器讓政治家們把冒險遊戲當日子來過,隨之又讓他們不得不建立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規則來制約各自的行為。沒有政治家甘受其束,但核國家之間就是那種相互約束關係。每個國家都受制於另一個國家的能力所及,而且這種關係,儘管領導者辭令花巧,都是由謹慎調教出來的。

  古巴導彈危機時,肯尼迪總統和赫魯曉夫總理,儘管彼此存在尖銳的政治分歧32,卻一致覓尋免戰良途。當在佛羅里達海岸部署導彈時,蘇聯對美國如何反應估計不足,這件事雖然有趣,但是當時任兩國領導人意識到賭注為何時,其所作所為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國務卿迪安臘斯克(Dean Rusk)評論說,「我們曾經針鋒相對」可用兩點證明。首先,面對險象環生,兩國互不相讓。其次,不存在誤解。雙方很快意識到,危機的最終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方對另一方的行動。戰爭是焦點,紅線顯而易見,最好別逾越,而且值得避免33。儘管美國在戰略和戰術核力量方面都擁有絕對的優勢並且具備足夠的能力削弱蘇聯的任何報復性打擊,事情還是以那種情形發展的34。從那天以後,兩個超級大國終於懂得,他們可以沖向懸崖,但必須及時勒馬,以免冒核戰之危險,一種雙方都不願試的危險。危機之後,兩國採取很多措施以減少不確定因素,並改進危機處置的穩定性35。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少量的核武器可以產生巨大效應。在危機時代,核武器迫使政治家克己慎行。從這個意義上說,核政治家們反對冒險,同時又讓他們時刻警惕。

  儘管有人一直認為,這種穩定關係可能是美蘇兩極之間所特有的36,但是在別的地方似乎也適用。巴基斯坦在獲得核能力之前與印度進行了三次血腥戰爭。如今,在核武器的籠罩下,印巴兩國間的嚴重分歧已不足以將他們拖入戰爭37。儘管兩國在以牙還牙的遊戲中仍不遺餘力,但是核武器通過降低雙方交戰可能性而使兩國表現溫和且關係穩定。雖然離完美相差甚遠,但印巴關係可概括為緊張而穩定38。

  中東地區也會是這種情況嗎?似乎是。儘管以色列不承認,但其擁有核武器卻是公認的,而在此之前,阿拉伯國家曾發動三場戰爭想毀滅它,但自此之後再無戰事。要是伊朗有了核武器,那麼核武器在中東地區的擴散幾乎是無疑的。儘管以色列的安全將受到挑戰,但考慮到相互威懾會發揮主導作用並因此限制各自行為,這種制約關係也會在整個中東地區實現。這樣一來,對解決沙特面臨的挑戰將會特別有意義39。強調這一點很重要,即伊朗的炸彈會成為什葉派的炸彈,而遜尼派會舉步維艱。要等到沙特武器能力準備好才維持該地區的穩定已經很難,而且美國沒有更多的選擇餘地。雖然能夠向對沙特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但是那樣做會放大美國在該區域的存在,這一點極端分子不會坐視。美國可能會部署防禦系統,但這樣做和擴大安全保障有類似的不利後果。伊斯蘭極端分子會利用他們的存在,作為國王依賴美國的又一例子。美國與其夥伴國共同為沙特及更廣泛遜尼派提供的區域性保護辦法,可能會有效,但是缺少潛在的夥伴國。鑒於以上考慮,最精明的做法就是無為而治。像聽起來一樣奇怪,美國袖手旁觀乃至允許部署反導系統——如果伊朗人決定那麼做的話——的結果會更好。總之,更多情形會好轉40。

  最小核威懾之路

  但問題也可能並不在於已過於龐大核武庫。在20世紀60年代,肯尼迪政府意識到擁有可靠核報復能力的必要性,並希望軍隊——尤其是空軍——通過購裝置武勝任該目標41。所以,時任政府一直謀求實現這些能力,以既能對軍事打擊牢不可破,又能對蘇聯施以難以接受的破壞——但僅此而已42。回首過去,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曾這樣說:「我們的目標是確保他們,理論上可達到的首次打擊能力,不會遠勝我們。但他們無法比我們更準確獲悉對方的意圖。結果一直是這樣,雙方已經建立的軍事力量,遠遠超過對抗彼此最初軍力所需的二次打擊能力。在這樣做時,彼此從未實現具備首次打擊能力。」43換而言之,在冷戰時期,雙方實際上早就相互威懾;儘管那未必是本來意圖,但其他軍事力量的實際運用微乎其微。

  故而,當決策者們期待政府公布新的核態勢評估時,問題不是美國是否會將其核武器全部銷毀;相反,問題是:威懾必須的核武庫要多大?答案的數字相對較小。如今,美國有能力採取最小威懾戰略,並縮減其核武庫,使其部署在導彈發射井、潛艇或飛機上的精良抗毀的核武器保持相對小的數量。

  1965年,美國戰略空軍司令托馬斯·鮑維(Thomas Power)將軍曾說,「最有效的威懾必須介於最小幻想和最大不可能之間」。要繪出「最小幻想」的路線,必須找到一種務實途徑慰藉決策者——他們依賴核武器的戰爭威懾作用已長達60年。如果是逐步消減核武庫,持懷疑態度的選民更有可能接受擁有較少數量的核武器。鑒於此,國際核不擴散和裁軍委員會建議,美國將核武器數量在2025年前減少至500枚44。雖然這相當於裁減90%的核武庫,但回報不僅是足夠的威懾能力,也為切實實施軍力結構精簡提供了靈活性。

  其實,美國只需311枚核武器,就能滿足軍事所需並保持穩固威懾。這311枚核武器應包括為形成穩固威懾密不可分的各種導彈,因為這些導彈無法移動,容易被探測到,會成為敵人精確打擊的靶子。100枚單彈頭洲際彈道導彈,如正在服役的民兵III導彈,其價格合理,性能優良,因此較之大幅消減,政治上更受歡迎。「三位一體」中的海上核力量,可由192枚分導式多彈頭三叉戟D-5潛射彈道導彈組成,這些導彈部署在12艘俄亥俄級潛艇上,每艘潛艇最多可裝備24枚導彈。這樣可以保證在任何給定時間內每4艘中有2艘可執行巡邏任務。這些導彈因為可以移動,難以發現,所以抗摧毀能力極高;結合精確打擊,在必要時能讓堅固目標危在旦夕。此外,如果有人覺得這些裁減會使大西洋的力量略顯薄弱,還有英國和法國的核力量可隨時用於確保歐洲盟國的安全。最後,19架B-2s掛載的空射巡航導彈將繼續提供遠程打擊能力,並靈活地用於「三位一體」作戰。這些導彈不僅足以滿足用飛機實現核戰升級控制或政治示意之需要,同時也讓所有B-52Hs能夠轉而關注發揮自身的傳統作用。結合潛射彈道導彈,空射巡航導彈就能安全比翼嘯空或與傳統武器混合使用——這一方案是布羅迪首次提出的45。

  簡言之,美國的核安全依靠較少軍事打擊或財富打擊武器——這些武器的總數只需比300多一點——就可輕鬆保證。再者,如果美國最大的對手俄羅斯也全盤照做的話,就更毋庸擔心了。俄羅斯在理論上可能佔有的相對優勢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即使有人假設最壞的情況——意外事件導致美國拿出了所有洲際彈道導彈——俄羅斯會因其城市可能面臨的危險而依舊因威懾不會先手行動。懷疑論者會對此種觀點嚴詞抨擊,所以最好先處理好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會有些人堅持認為,最小核態勢對美國的意義微乎其微,因為美國必須保持足夠大的核武庫以應對所有突發事件。換而言之,巴基斯坦只需與印度抗衡,而美國卻要同時面對好幾個潛在對手,他們一旦聯合起來,就會對美國構成巨大挑戰。這種推理符合邏輯,卻忽視了美國龐大常規力量的優勢。顯而易見,在大多數情況下,優先使用的會是常規武器而非核武器,況且前者也是「星球大戰計劃」的補充。其實, 凱爾·A·萊伯(Keir A. Lieber)和 達麗爾·G·普列斯(Daryl G. Press)在最近的核能力分析中意識到了這一點46。儘管中國只擁有很小的核力量,但美國在與中國的大多數數突發事件中卻難免受到威懾,這一事實也與上述觀點背道而馳。據推測,如果中國要威懾美國,少量核武器足能奏效。其實,堅持擁有龐大核武庫的主張毫無意義,除非這些主張與專門針對俄羅斯的軍事打擊戰略密不可分,這一點,歸根結底,似乎並無必要。冷戰期間,兩個超級大國競相增加核武數量,企圖阻止另一方取得軍事打擊能力或者象徵性的數量優勢。一直以來,雙方無視一個事實,即核武器的政治意義而非軍事應用,才是最重要的。新生核國家似乎滿足於擁有少量核武器。有人想知道為什麼。要麼與這些國家所面臨的威脅數量有關,要麼與他們對核武器政治意義的判斷有關。確切的答案無從所知,這也正是討論該問題如此重要的原因。

  第二種批判與「三位一體」——整個冷戰時期的威懾框架——的未來有關。有人可能會辯稱,」三位一體」作用顯著,其冗餘和靈活性曾是全球穩定的支撐,並有助於讓冷戰不「熱」。然而,提醒這一點很重要:蘇聯沒有這種軍事行動概念。他們嚴重依賴——幾乎是非其不可——導彈,並且仍設法威懾美國。如果有人接受這一基本的觀點——正是核武器的政治意義很重要——運載方法就無關緊要。

  最後一點,是對組織能力和專業發展的關注。一支力量究竟要達到多小,才完全不像一支力量?這個問題難以回答。在有些情況下,較小規模的力量可以完全勝任,而增加其規模可能會導致其無所事事。有人想起了海軍「海豹」部隊。正是精挑細選、資足裝良、專攻特訓和小巧精悍使海軍「海豹」計劃才如此卓有成效。核鬥士也能如此否?這不是我們要答的問題。核力量的規模應主要取決於穩固、可靠的核威懾需要,而像工業基地、人員管理和培訓練習只是需要權衡的次要問題。

  結論

  從大規模報復到抵銷戰略的秘密打擊方案,威懾戰略在整個冷戰期間不斷演化。超級大國最終開始理解布羅迪貼切地稱之為「導彈時代的戰略」的意味。儘管雙方都有過蹩腳的辭令或過火的言論,但是他們逐漸弄懂了核武器意味所何,從而變得循規蹈矩。雖然雙方針鋒相對並赤裸裸地謀求國際影響力,但彼此都沒有發起或者威脅發起核戰。簡言之,核教育誕生了。世界其他地方正發生著類似的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可能還有伊朗,都學懂了:把握威懾只需少量核武器就完全可以了。其他國家也會學懂這點,這就是為什麼核武器應該是美國戰略的核心。那並不意味著核武器應該是美國的唯一關注,只是最重要的關注。

  沒有核武器的世界是否會更美好呢?儘管建立無核世界是眾望所歸,但並非明智之舉。「愛好與誘惑,威懾與懲罰織就了社會和政治生活之網。」去掉後者,國際社會完全依賴於前者——只是空想家幻想的 「伊甸園的一面」47。嚴肅認真的人們不會那麼想。查爾斯·霍納(Charles Horner)將軍,即後來的美國航天司令部司令,1994年這樣解釋,「我想清除所有的(核武器),我希望其數量是零。我會告訴你為什……想想我們憑空如何掌握優先權吧。48」兩年後,1996年12月,李·巴特勒(Lee Butler)將軍,戰略空軍司令部前任司令,在全美記者俱樂部的講話中,懷疑是否「有可能達成如下全球共識:核武器沒有決定性的作用;或者更廣泛的共識:使用它們的後果會超越任何已宣稱的軍事效用」49。在上面兩種情況下,都忽略了武力在國際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在政治上,武力是最後的手段。在國際政治中,武力優先且亘古不變50。武力影響深遠,它可以作為暴躁政客的刺激劑,可以節制苛求,可以解決爭端。避免使用核武器不會使其變得毫無用處。恰恰相反,核武器可能是一個國家可以擁有的最有效的政治武器,這一點有助於解釋核武器為何蔓延。

  儘管核武器本質上是危險的,但是他們會讓國際生活得以繼續,因為核國家的首腦們意識到,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願望或說辭,他們必須克制自己。物質能力的不均衡分佈充斥整個世界,因此,國際社會體系決定了什麼國家可以做什麼,什麼國家不可以做什麼。核武器通過讓核國家間戰爭的可能性降低而非增加,也發揮著類似物質能力的作用51。精明的政治家們會承認這一點,並認識到國際社會生活中權力的現狀。事實是,有些國家會謀求核武器,其他國家則不會。最終的分析結果是,安全是問題之鎖,武器是解決之鑰。核武器的蔓延是由於世界上一些國家相對不安全。在最小核威懾時代,我們不得不容忍更多核國家存在。大多數國家不會謀求核武器,對這種武器的謀求取決於安全。如果國家沒有核武器也能安全,他們就不再需要它們,換而言之,無核世界取決於是否有更安全的世界。我們還未達到就是我們努力實現之的充分理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3

主題

749

帖子

2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5
沙發
太涼 發表於 2010-11-5 11:43 | 只看該作者
媒體?可信度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匿名  發表於 2010-11-5 19:09
為什麼不是29枚或31枚?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4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11-5 20:34 | 只看該作者
真攤牌,4、5顆足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132

帖子

15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5
prc1949 發表於 2010-11-5 22:05 | 只看該作者
戰略核鯊魚夠讓美國頭疼.

中國足讓美駭怕.才有今天局面.
現在面對是美國用:貿易戰用經濟戰的拉鋸
專打不平.專打反中分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772

帖子

656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565
6
葉毅 發表於 2010-11-6 06:29 | 只看該作者
30件還不夠,美國有多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1751

帖子

65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52
7
DaHL 發表於 2010-11-6 20:37 | 只看該作者
管他幾顆呢,他知道有就行了,就像兩家打架如果你也能燒他的房子的他就不敢先燒你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主題

275

帖子

272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2
8
dokodlaozi 發表於 2010-11-6 21:11 | 只看該作者
不要說有30枚核彈能打到美國本土,就是3枚,那怕是只有1枚也是可怕的。君不見,朝鮮和伊朗連一枚還沒有,只是在研製,就已經讓人心驚膽顫的了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5 05: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