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心要: 正確的方法

[複製鏈接]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10-9-11 00: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正確的態度是禪修時最重要的一件事:
  當你修行時:不要過於努力專注,
  不要去控制,
  不要企圖製造任何事物,
  不要強迫或限制自己。
  不要企圖製造任何事物,
  但也不要拒絕當下正在發生的事。
  然而,當事情發生或停止發生時,不要忘記它們,
  要對它們保持覺知。
  企圖製造某件事是貪(lobha),
  拒絕正在發生的事是嗔(dosa),
  不清楚某件事正在發生或停止發生是痴(moha)。
  只有當觀照的心沒有貪、 嗔、 或煩惱/焦慮(soka)時,
  寧靜(直觀)的心才會升起。
  你必須反覆檢查自己修行時的態度。
  你必須同時接納並觀察好與壞的經驗。
  你只想要好的經驗,你連最微小的不愉悅經驗都不想要,這是否公平?
  這是正法之道嗎?
  不要有任何期望,
  不要渴求任何事物,
  不要焦躁不安,
  因為,如果你的心中有這些態度時,
  你將很難修行。
  你修行時為何這麼努力的專注?
  你是否想獲得什麼東西?
  你是否期望什麼事情發生?
  還是期望什麼事停止發生?
  很可能你存著這其中一種的心態。
  如果你的心逐漸感到疲倦,
  你的修練方式一定有些錯誤。
  當你內心緊繃時, 你不能修練。
  如果你的身和心漸漸感到疲倦,
  這是你應該檢查自己修行方式的時候了。
  修行是以覺知和領悟(或理解)的心來
  等待和觀察,
  不是思惟,
  不是回想,
  不是批判。
  不要抱著想要得到某物
  或希望某事發生的心態來修行。
  這唯一的效果是將使你自己疲累。
  修行時,你的心應該是輕鬆與平靜的。
  你的身和心都應該感到舒適。
  一顆輕鬆自在的心,使你得到良好的修行。
  你擁有正確的態度嗎?
  修行就是:
  不論發生任何事,好事或壞事,
  接受它,放輕鬆, 並且觀察它。
  你的心正在做什麼?
  思惟?還是保持覺知?
  你的心現在何處?
  在你自身裡面?還是外面?
  這顆觀看/觀察的心
  是否有正確的覺知?
  還是只有膚淺的覺知?
  你並非試著將事情轉變為,
  自己期望的狀態;
  你是嘗試去了解當下發生的實相。
  不要被自己的意念煩擾,
  你修練的並不是要停止思惟,
  你修練的是:
  每當意念生起時,你要覺察並且接納它。
  你不應該排斥觀照的對象(正在發生或正被覺知的
  現象/事物),
  你應該知道並覺察因所緣境而生起的雜念,
  如此這般地消除它們(煩惱)。
  只有當你有信念/信心(Saddha)時,精進(Viriya)才會生起。
  只有當你有精進時, 正念(Sati)才會持續不斷。
  只有當正念能持續不斷時,定(Samadhi)才會成就。
  只有當定成就時,你才會了解到事物的實相。
  當你開始了解事物的實相時,你的信心會因此而更
  加增強。
  只要將注意力放在當下,
  不要追憶過去!
  不要計劃未來!
  觀照的對象並不重要,
  在幕後運作的那個心--從事於覺知,也就是說,
  那個觀察的心--是比較重要的。
  如果你抱著正確的態度來觀察,你所觀照的對象就
  是正確的對象。

作者:雪烏敏西亞多  
    英譯:烏德旃尼亞。
    中譯:葉文可  (已故)
  
Loving kindness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沙發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10-9-11 00:1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Pathless 於 2010-9-11 00:15 編輯

西亞多烏德加尼亞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已故雪吳敏禪師門下開始了佛教修行。在1996年出家之前,他是一名商人。現在,西亞多烏德加尼亞在緬甸仰光雪吳敏禪修中心教導禪修。

西亞多鼓勵他的每個學生把正念的修習運用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出家前作為居士的生活經驗使西亞多能夠深入了解他的學生在世俗中遇到的挑戰,並能給與他們智慧的引導。他的書《別輕視煩惱你將會被取笑》恰如其分地傳遞了他的教授風格—真實地反映了佛陀的教誨。

1.您能否談談您的書《不要輕視煩惱 你將被取笑》?

我從來沒有打算寫一本書。我的一個學生在小參時記了很多筆記並希望能夠提供給他人。這些筆記後來由我和其他的一些行者所編輯和補充。我們選擇了這個標題是希望指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低估了煩惱的力量。當我指導禪修時,我強調觀察心的運作。當你這麼做時,你會看到大量的煩惱。它們粗顯地表現為貪、嗔、痴。它們還有很多的近親,通常顯現為五蓋:慾念、厭惡、掉舉、昏沉和疑。我建議行者們去了解和檢驗這些煩惱,因為只有通過了解煩惱,我們才能學會處理煩惱,並最終擺脫煩惱。如果我們忽略了煩惱,最終煩惱會取笑我們,並把我們打敗。

2. 如果煩惱引起了我們如此多的悲傷,為什麼人們會忽略了它們的存在?

人們常常執著於他們擅長的事情,執著他們目前以來已經取得的成就,他們只想看到自己好的一方面。因此,他們往往不承認自己的弱點。因為他們沒有看到自己的消極面,所以經常會感到驕傲自負。但是如果你不能同時看到好的和壞的,就不能說這是完整的圖片。如果你不觀察到煩惱,智慧就不會增長。

3.沒有煩惱就是智慧嗎?

是的,當有了正見之後,不會有任何煩惱。它們是對立的;無痴就是智慧。智慧傾向於善,但不執著它。智慧會迴避不善,但不會有嗔在裡面。智慧會了解善與不善之間的區別,並了解到不善的不可取之處。

4.您似乎要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正念,而不是坐著禪修。您能談一下嗎?



這基本上就是佛陀所希望的那樣,讓人們一直持續的修習。我只是把佛陀的話做了一個廣告而已。坐禪可以只是整個修習的一部份。我強調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正念是因為人們常常忽略這一點,這是一個非常有益的,有效的修習,尤其是當人們沒有太多時間來坐禪。

5.那坐禪應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

我常說禪修的重點是心的運作,而不在於是什麼姿勢。這就是我理解的禪修。

6.您如何定義禪修?

禪修是培養心的良好品質。也就是把條件聚集起來以便好的品質升起。如果你在坐禪的時候,心卻在造作貪,我並不會把這稱作禪修。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說禪修時比姿勢更重要的是心的運作。但是人們常常把「坐禪」就等同於「禪修」。這兩個詞幾乎成為了同義詞,這是錯誤的。禪修有兩個分類,一個是Samatha (止禪),你需要坐著止靜;還有一個是Vipassana(觀禪)。對於觀禪來說,坐禪並不是必不可少的。修習觀禪的目的是培育智慧。

7.那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們培養智慧是為了理解,也就是清楚地看到,來了解。你並不需要來去除煩惱,那是智慧的工作。

8.您曾經有過一個十分豐富的在家生活。為什麼您會出家?是什麼觸動了您?

我選擇出家是因為我可以作為一名僧人全職一心地修習。

9. 難道作為居士,就不能全職一心地修習嗎?您剛剛還說我們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的修習。

當然可以;它取決於個人。有一些不同,但是你必須用大量的時間來修習。

10. 是不是作為出家眾就比較容易全心的修習? [西亞多笑。]

其實,我不能說是出家使得禪修更容易。來禪修與你是在家還是出家身份無關。我選擇作一名僧人是因為我想出家。僧人的身份並沒有在修習上會對我有多大幫助,同樣以前的在家身份也沒有在修習上對我有害處。

11.您成為一名僧人,因為您覺得有義務來教導禪修嗎?

我曾經沒有意向來教授禪修,我以前不知道我會來教導禪修。但後來我的老師要求我來教,所以我才開始教授禪修。

12.所以您出家,只是因為您想成為一名僧人,沒有別的原因,是嗎?

是的。沒錯。

13.您曾經說過,出家前您曾經經歷過抑鬱症,您後來是怎樣度過。您能談談嗎?

我14歲時開始修行,在我開始經歷抑鬱症時,我已經培養出來一定的能力來客觀的認知並處理心念,而並不把這些心念當作是自己的,糾結在其中。當我抑鬱時,我可以運用所有這些技能。我一共經歷了三次抑鬱症,第一次我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從中擺脫了出來。第二次,同樣如此。但每次來的抑鬱症,力量都比上次的要大,但頭兩次我克服了抑鬱症,但復原時間並沒有持續很久。我知道頭兩次我用的是努力,而非智慧,沒有理解。所以在最後一次抑鬱時,我已經沒有精力再努力克服了,所以抑鬱處處伴隨著我。

14. 那您當時做了些什麼?

對我來說,在處理抑鬱症時關鍵是正確的態度。我意識到必須使用智慧來了解它,理解它。

15.怎麼做?

只有通過認識到抑鬱症和並在當下與它同在。我只是認知到,這是自然的,只不過是心的一個特性,和個人無關。我持續地看著它,從中學習。它走了嗎?是否增加?心在想什麼呢?心念是如何影響情緒的?我開始感興趣了。

16.您經常用「興趣」來形容這種檢視的態度。為什麼呢?

我看到,當我帶著興趣來做的話,我的檢視就會帶來一些輕鬆。在此之前,我都受著抑鬱症的支配,但我學會了我可以採用一些方法,我選擇主動,來了解抑鬱症,然後它就減輕了。

17. 那是不是由於接收了它,所以改變了呢?

這是主要的,完全接受它。我看到我對此無能為力,所以我只是讓它在那裡。但我可以檢視它。我不能對它做任何事,但是我可以檢視它,並了解它。

18.為什麼你認為當你使用「努力」克服抑鬱症時失敗了,但用「興趣」時卻成功了呢?

當用興趣來檢視時,便有智慧。沒有智慧的努力通常是一種緊張的活動,因為這通常是由貪、嗔、痴所引發的。擁有智慧的努力是一種健康的意願去知道去了解當下發生的事物,而對結果沒有執著。

19.為什麼您用「興趣」來形容正精進?

正精進是在智慧引導下的精進。因為智慧在的時候,興趣也在。願意去了解事物的意願就是智慧在運作。保持正念並不難,但難的是持續地保持正念,為了此你需要正精進,這並不需要花費你很多精力,放鬆地卻堅持不懈的提醒自己來覺知。當你又覺知時,智慧會自然展現,隨之帶來更多的興趣。

20.什麼是邪精進(Wrong Effort)?

你必須靠自己來認知,外人並不能告訴你。你必須自己認知,現在是否精進,怎樣精進,是否是一種強迫的精進以至於在耗費自己的精力。如果你太強迫自己,你的精力會被耗盡。如果你是一個謹慎的行者,你無法付得起這個代價。這是一生的修習,是馬拉松,而不是短跑。

21. 您說,我們能在日常所有的活動當中培養正念。然而,這挑戰是巨大的。您能指出一個特別適合居士的修行方法,就是說當您還是一個商人的時候發現這種方法特別有幫助。

對於居士,說話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來修習。當我還是一名居士、一名商人的時候,四個涉及到正語的戒律(警惕妄語、懷惡意之語、尖酸的話語和無用之語)讓我的正念大大提升。因為我每次在說話的時候必須運用到正念和智慧,所以我一天都在修習。說一些你不該說的話或說了太多將會給心帶來很多焦慮不安。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完全沉默,即使有時候發言是有用的或必要的你也選擇沉默的話,這也是有問題的。實踐正語的練習在一開始的時候是困難的,這需要練習。但是如果你每次和人說話的時候都實踐這個修習,心便會學習如果覺知,去了解該說什麼或不該說什麼,並知道什麼時候是必要的交談。當然你會犯很多的錯誤。每一個錯誤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將教你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

22.您一次又一次指出,沉默和坐禪並非是修習的全部。為什麼? [西亞多笑。 ]



這時候我開始真正理解內觀的性質時,我開始這麼說的。通常我們以坐禪來開始我們的修習,但是我們必須謹記坐禪是為了什麼。坐禪是為了使我們的心平靜下來,但是一旦它開始平靜下來,我們需要來培養智慧。為了培養智慧,我們不是一定要坐禪。我並不是說,人們不應該坐禪,我也沒有意願要取消坐禪。但人們開始說你必須要坐禪,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23.您同時還不贊成在內觀中一項通用的技巧「標明(Labeling)」作為一種認識念頭並不執著它們的方法為什麼。(西亞多笑)

因為標明是用來向他人解釋的時候用的。你自己需要用這些來向自己說明嗎?

24.對於很多心很散亂的人來說,「標明」不是可以使他們的心回到當下嗎?

你並不需要有意識地使用那標籤。你知道心在想什麼,當你標明心念的時候,你其實已經知道心在想些什麼了。並且,這樣做有個潛在的風險。例如,如果我們標明「痛,痛,痛」 ,這可能會變得更糟,因為心知道這個詞的含義,它可能會加強疼痛。重點不在於來改變這狀態,而是來如實地觀察它們。我還想補充一點,我們通常認為散亂的時候心就到外面去了,但實際上它並不去任何地方。念頭生起,就這樣。問題是,我們卻認為念頭不應該升起!

25.您現在就坐在禪修中心,這是用來專門禁語坐禪的地方。這不是有點諷刺嘛?

[西亞多笑。]

如果他們沒有其他事可做,這也可以。只要你用的是善巧正確的方式,坐禪和行禪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26.幽默之外,每個人情況都不同,什麼可以說明我們是在善巧正確地修習?

只要修習當中有正念正知、定、智慧,當我們感覺到輕鬆、覺知、警醒。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發現正念越來越強的建立起來了,心的狀態越來越穩定了。你理解了你以前沒有理解的東西。相反,如果你很累,情緒不穩,或感到抑鬱,說明你正在以一種錯誤的方式在修習。你需要一直地檢查你心的品質,只有當心培養出好的品質的時候,就說明了你是以一種善巧正確的方式在修習。修習的質量應該以這種方式來衡量,而不是以坐禪的坐姿或者你修習了多少小時坐禪、行禪、站禪。

27.您建議行者參加密集禪修嗎?

是的。這就好像在大賽前參加集訓一樣。

28.但通常情況下,在密集禪修過後,正念會迅速消散。

如果我們在禪修中心是以一種善巧正確的方式在修習,正念不會輕易消失。同樣,如果我們對修習有正確的理解也會幫助我們保持地更長。

29.但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正念是會消退。我們應該怎樣在密集禪修過後保持並加深正念?

人們通常對於密集禪修的目的有著錯誤的認知,密集禪修的目的是學習到用心方法以便回到家中,回到工作場所中能夠繼續使用。密集禪修就像去上學校,難道你能夠在學校裡面待一生嗎?

30.您已教了十多年禪修了。你教了很多人來自亞洲和一些來自歐洲,現在也有很多的美國人。在教美國人的時候有沒有一些特別的挑戰呢?

他們很有意思。

31.為什麼?

因為美國人會思考,他們不是信教徒。他們有一個天生的好奇心。西方人一直被教導來詢問。

32.這種質疑會帶來更大的智慧嗎?

是的,因為智慧是調查,有意願去了解。一旦有興趣調查、了解,心就不會糾結在正在發生的事情裡面了,並會採取一種客觀的角度。但,我們一旦對我們調查或了解的結果有興趣的話,我們就再也不能如實了知了。因為想要了解的意願是智慧,想要一個結果就是貪婪。

33.但是,我們需要有一個目標。單純想知道這個動機就足夠了嗎?

是。當智慧增長的時候,它就會引導你了。你無法停止。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的無神論者。他們有希望。沒有必要相信任何事。人民成為無神論者,因為他們會思考—他們無法單純相信,但他們仍想了解。最初,就從想了解開始。每個人都有一些好奇,一些最基本想了解的需求。只需要鼓勵這些就可以了。一個良好的教育是激勵一個人要靠自己來了解。靠複習和背誦是不會有良好的教育。你將無法通過這個方法來培養出好的人才。只會把他們的潛力窒息了。只有人的內心想要去學習才會不斷激勵人們不斷發展。

34.在您的書籍,在插圖作者把煩惱畫成了小老鼠,並在嘲笑我們。幽默能不能在我們的修習里發揮作用?

智慧在任何事裡面都能看出幽默的地方。智慧永遠不會憂鬱。當你看見真相的時候,你很容易笑。你可以經歷一些非常困難的事情,但當你真正理解了,你就會笑。人們都不想難過,他們想笑。

35.還有別的嗎?

保持你的興趣。就沒有理由失敗。如果你根本就不修習,你將一無所獲。但是如果你實踐了,你不會失敗。在你實踐的過程中,你已經獲利。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主題

548

帖子

220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07
3
SPZ 發表於 2010-9-11 07: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Pathless

In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is article it says
" 在幕後運作的那個心--從事於覺知,也就是說,
  那個觀察的心--是比較重要的。"


I hope you don't mind that I am putting this, that's exactly the meaning of
「我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匿名  發表於 2010-9-12 01:14
回復 3# SPZ

你的理解真的很有問題,不說了,就信你的"真我"常存吧。。
5
匿名  發表於 2010-9-12 14:05
回復 3# SPZ


這個觀察身口意,修習四念處,培養正知正念的修行方法和我執我見何關呢?  若不詳細知道這五蘊身體的造作,洞悉名色法的因緣生滅,"我見"如何被識破和離執呢? 請想想?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
chico 發表於 2010-9-13 02:12 | 只看該作者
佛法沒有定法,因緣所生嘛。比如,無明的不同說法,是因為對象不同。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云何是無明?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何所不知」?「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磨滅法,(受、想、行)識磨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生滅法,(受、想、行)識生滅法如實不如。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暗,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又問舍利弗:「所謂明者,云何為明?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所謂明者是知,知者是名為明」。又問:「何所知」?「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實知;(受、想、行)識磨滅法,(受、想、行)識磨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生滅法,(受、想、行)識生滅法如實知。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楞嚴經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匿名  發表於 2010-9-13 03:05
回復 6# chico


  "楞嚴經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

  懇請Chico兄台解釋解釋這段精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
chico 發表於 2010-9-13 04: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Guest from 99.227.40.x

我自己的理解很粗淺。
「知見」,了別功能。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比如看到一本書,第一眼看到時,只是看清了那個東西。與此同時「知」是「書」。有了書的名相出來了,就是無明了。接下來對此書的褒貶,就是分別執著。
知見沒錯,人如果不知不見同磚石草木沒區別。在這個基礎上添加其他東西就是錯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9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3 04: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9-13 04:50 編輯

回復 6# chico

佛陀說:「因明立知」,舍利弗言:」摩訶拘□羅!所謂「明者是知「-----兩者之間是否有別,不知Brother Chico,有何高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
chico 發表於 2010-9-13 05: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13 05:19 編輯

我就有歪邪見

舍利弗的意思是:色、受、想、行、識無常,如實知五蘊無常;色受、想、行、識磨滅法,如實知五蘊磨是滅法;色受、想、行、識生滅法,如實知五蘊是生滅法。如實知「五蘊「 無常、磨滅,生滅。不知道這個就是「無明「。「如實「這個詞很重要,也是此段經文微言大義所在。

「因明立知「。好像是,六根對六塵,遍計執就升起來了。說得在早點,是業相,轉相,境界相的問題。我猜"知「是轉相。同接下來六粗沒關係。(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也。)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1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4 05: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9-14 06:10 編輯

回復 10# chico




呵呵!我也有我的」見「供你參考!請多多指教!

Brother,Chico,不知你有沒有聽個」百丈老人與狐狸「故事?當中狐狸化身的人說
了一句」大修行人不落因果「而問」百丈老人」如何?百丈老人說「不昧因果」

以此比喻,舍利弗說那個「明者是知」就有如那個「不落因果」當中的「是」和
「」落「是有著同一關係,而」因明立知「就是那個「不昧因果」當中的」立「和」
昧「

舍利弗是佛陀的第一大弟子,似乎,他還未摸到佛陀的骨髓,這個可能是佛陀把位
傳給大伽葉而未傳給他的原因。

至於何為」明「?大概brother chico你也清楚「楞嚴經」卷四也解釋得很清楚,我
也不厭其煩再把它列出來:-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
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
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
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
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
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
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所以在現代邏輯學上「明」並非等於「知」而「明」可以立「知(即是」所「)

舉個例,你把一件乾淨的衣服把它放進一個真空的玻璃罩里,它無法接觸到外表的塵,
那好比是」明「,而把它拿出來接觸到外表的塵,那就是」知「但那件乾淨的衣服
並不等於外表的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
chico 發表於 2010-9-14 06: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14 06:45 編輯

回復 11# Djogchen

老兄,按我理解的「唯識「,「因明立所「三細相的轉相--能見。舍利佛的無明,是講六粗的「智相「。
無明應該有不同的解釋, 字典里有八種,找來兩種:

廣五蘊論八頁云:云何無明?謂於業果諦寶,無智為性。此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又欲界貪,嗔、及以無明,為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
此復俱生,不俱生,分別所起。俱生者:謂禽獸等。不俱生者:謂貪相應等。分別者:謂諸見相應。與虛妄決定疑煩惱所依為業。

法蘊足論十卷三頁云:云何無明?謂於前際無知,后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法僧無知,於苦集滅道無知,於善不善法無知,於有罪無罪法無知,於應修不應修法無知,於下劣勝妙法無知,於黑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如是無知、無見、。。。。。。總名無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3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4 07: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 chico

chico兄你這個好像是反面教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
chico 發表於 2010-9-14 08: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 Djogchen
你真誤會了。
佛法分人天、 聲聞、緣覺、菩薩。各個位次都有相應的無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5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4 09:1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 chico

那我用另一方法去表達我並沒有誤會

佛法分人天、 聲聞、緣覺、菩薩。各個位次都有相應的無明。我很同意!那是因為
他們的六根接觸六塵,仍然產生了六識,這就是相應的無明,對嗎?

六祖曾經說過:只要轉識成智就可成為菩提果。

相反」無知「意思是在愛因斯坦未出世之前,人們就不知道有」相對論「,而有人
提出大自然萬物是絕對的,那就是」無知「也可以說是」知見立知「

那麼在邏輯學上,」無明「是否等於」無知「呢?
」明「又是否等於」知「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6
chico 發表於 2010-9-14 23: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14 23:15 編輯

回復 15# Djogchen
這些是理論上的東西。明理和修正是不同的。

真正修正自己的習氣,「阿含「經典有獨到之處,是最初方便。方法簡便易行,直接了當。對於我這個灑掃應對進退都不清楚的人很適用。現在我脾氣來了,至少我知道自己要發脾氣了。以前是自己脾氣發完了才知道。這是也是 「明「 和「無明「的差別。只有覺察到嗔心起,才能滅嗔心。

我也真正體會到,凈空法師為什麼要修學凈土宗的人,落實《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的良苦用心。

以人道的「無明「為例:人不知道如何做人,是「無明「。當他學習並在自己生活當中落實了,「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之後,人道的「無明「 就沒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17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0-9-15 01:2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Guest from 99.227.40.x

這個觀察身口意,修習四念處,培養正知正念的修行方法和我執我見何關呢?  若不詳細知道這五蘊身體的造作,洞悉名色法的因緣生滅,"我見"如何被識破和離執呢? 請想想?


.....................................................................................................
For your references,

那位SPZ兄說的其實沒有錯, 但沒講清楚。 你貼文中最後一段『在幕後運作的那個心--從事於覺知,也就是說, 那個觀察的心--是比較重要的。』

那個能觀的心, 的確是意識我, 也是解脫道聖人見道所斷的我見, 屬識陰所攝. 四果阿羅漢捨報時為何稱『入滅』又為何說『灰身泯智』, 就是把這自我給滅了, 從此以後不再存在,  這就是入滅的真實義. 解脫道修習者能確立自我虛妄, 成初果人, 預入聖流. 這個意識自我, 就是所謂的見惑, 我們將這個」 自我真實存在」 的無明知見確實斷除, 完全接受自我虛妄, 就是斷我見.

至於您說的這個觀察身口意, 觀察貪瞋痴起心動念, 這也一點沒錯, 但那是屬修斷我執, 我所執的觀行部份, 是屬思惑. 解脫道聖人由以上斷我見後, 再經由您說這部份的觀行, 漸淡貪瞋痴, 斷欲界愛而成就二果三果聖人. 佛世有很多成就四禪八定的外道, 因為不知道以上我見的真實義, 不能成就聖阿羅漢果位, 這就是佛法中不共外道的解脫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匿名  發表於 2010-9-15 02:30
回復 17# WILLIAMLYLE
"那個能觀的心, 的確是意識我,"
"我見"是以無明貪著為根,是誤把心流意識為常,執著意識常住為可取的本體,而在認知(受和想蘊)上形成的一個妄想名相,是一個概念法而已。能觀的心,只是一道快速生滅心門意識流,以六入六觸為因而生的心和心所法,當中並沒有一個"我"在觀察。

" 四果阿羅漢捨報時為何稱『入滅』又為何說『灰身泯智』, 就是把這自我給滅了, 從此以後不再存在,  這就是入滅的真實義. 解脫道修習者能確立自我虛妄, 成初果人, 預入聖流. 這個意識自我, 就是所謂的見惑, 我們將這個」 自我真實存在」 的無明知見確實斷除, 完全接受自我虛妄, 就是斷我見."
本來沒有我,那裡需要"滅" 呢? 當道果智成熟時,無明貪愛的根被催毀,我見思惑以及造業的力量也從此被消滅。一旦命終是,有為名色流不再隨業投生,是為入滅。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19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0-9-15 2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8# Guest from 99.227.40.x
本來沒有我,那裡需要"滅" 呢? 當道果智成熟時,無明貪愛的根被催毀.

You're right, but the question is nobody beleive "本來沒有我", and the first
step to acheive "道果智成熟" is know and belieive the truth (本來沒有我), I
think that's the hardest part.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匿名  發表於 2010-9-17 00:40
回復 19# WILLIAMLYLE

Right! If one really studies carefully the Pali Canon of Buddha's teachings plus has had some experiences in practicing the Samatha/Vipassana meditation, one will see clearly how pragmatic the ancient teachings of Buddha really is, as it really gives a clear direction how the whole Dhamma practice towards ending the suffering of the samsara cycle is about.  There is a clear, away from philos0phical speculation and imagination, road-map on what needs to be developed, what needs to be discarded, what is to be seen and known when the practice deepens in which witness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ultimate nama-rupa/ ultimate reality happen.  As the Buddha repeatedly reminded his disciples: one sees the Dhamma, sees the Buddha; when one sees for himself the ultimate truth, he will be able to develop penetrating wisdom, capable of ending the suffering all by himself. This is what the liberation is all about.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5 16: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