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巴利三藏和阿含經有什麼區別?

[複製鏈接]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10-9-7 05: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Pathless 於 2010-9-7 05:03 編輯

現存的原始經典有「巴利五部經」與「漢譯四阿含」,現將這兩種傳承經典列表對照如下表。

巴利經藏五部(南方上座部所傳)              漢譯四部阿含(北方部派所傳)
 一、《長部》(《長尼柯耶》)共三十四經   一、《長阿含》共二十二卷三十經(法藏部所屬)
 二、《中部》共一五二經                   二、《中阿含》共六十卷二二二經(說一切有部某派所屬)
 三、《相應部》共五十六相應               三、(1)《雜阿含》共五十卷一三六二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所屬)
                                             (2)《別譯雜阿含》共十六卷三六四經(近似前者,但有若干差異)
 四、《增支部》共一法乃至十一法           四、《增一阿含》共五十一卷四八一經(所屬部派不明)
 五、《小部》共十五部                     五、  雜藏—《法句經》、《本事經》、《生經》等
 
南方上座部的巴利文經藏—「五部」,毫無遺漏而完整地傳承下來,在日本也已譯為日文並收錄於《巴利語三藏》中(台灣元亨寺參照日文譯本翻譯了全文為漢語,另有英文等多國語言譯本),此外再也無其它任何部派傳下完整的原始佛經。至於漢譯「四阿含」則是每一阿含經都分屬不同的部派,只不過剛好整理后合稱為「四阿含」而已,彼此之間並不像巴利文經藏如此統一與密切相關了。

日本明治以後發現巴利文經藏,日本學者便將它與漢譯阿含作比較,至今兩者的對應關係幾乎已經徹底研究了,而其中最早的研究成果是(女+市)崎正治博士的〈漢譯四阿含〉("The Four Buddhist Agamas in Chinese", ASJ., Tokyo, 1907。譯按:ASJ. 為日本亞洲協會(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的略稱)。隨後,赤沼智善(1885-1937)教授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1929),內容更為詳細。

漢譯各阿含經並未明白記載其所屬的部派,自古以來中國與日本便有研究指出其所屬部派,但都不正確,即使到了今天也還有些部分尚未確定,如表一中《別譯雜阿含》與《增一阿含》所屬的部派,便有種種說法而未有定論。《增一阿含》中屢見大乘用語,其中故事類的記事,包含了許多近似巴利註釋書中所記載的故事,令人相信它比其它阿含經成立得晚,但仍無法找出線索判定其所屬的部派。

另外,表一中未列出的阿含諸經,尚有二世紀由安世高譯出,包含數十部經的《單卷雜阿含》與《增一阿含》。此外,個別譯出的單譯經在整部「四阿含」中也非常多,甚且《中阿含》、《增一阿含》除現存的經典外,還有更早譯出但現已佚失的。這些個別的經典中,有相當多現在仍以單本譯經的形式流傳著。基於前述情形,阿含經仍有不少細部的問題尚未解決,此外就殘本而言,在梵語與藏文譯本中,也多少存在著一些個別譯出的阿含經殘本。

以下說明「五部、四阿含」中經典的形式。巴利《長部》、漢譯《長阿含》收集的是篇幅最長的經典;巴利《中部》、漢譯《中阿含》是篇幅中等的經典;巴利《相應部》、漢譯《雜阿含》是將數千百部篇幅較短的經典,依人物與教理等分類而構成;巴利《增支部》、漢譯《增一阿含》則是將與法數有關的數千百部篇幅較短的經典,分類為一法至十一法而成。

不符合以上分類的經典,則另纂集為巴利《小部》(或雜藏)。巴利《小部》中包含了《經集》、《法句經》、《自說經》、《本生經》、《長老偈》、《長老尼偈》等有名的詩偈集經典。其中,有一部分是佛世時就以詩偈來唱誦的,且為巴利《相應部》與《增支部》所引用的最古老經典。此外,也有比起其它四部毫不遜色的古老詩偈,但也有一部分當可視為佛滅后才成立的新經典。(摘錄自日本佛教學者 水野弘元 博士所著《佛教的真髓》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章節。)

漢譯四部《阿含經》和南傳巴利文三藏經典是研究初期佛教的重要文獻,經由專業學者對二者的對比研究,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佛教歷史流傳變異的重重迷霧,探究原始佛法教義的流傳與翻譯傳播的軌跡,建立對佛陀原始教法的信心與正見。然而,現存的漢譯四部阿含經分別屬於法藏部、說一切有部、大眾部等部派經典,律藏也流傳著曇無德部(法藏部)的《四分律》、彌沙塞部(化地部)的《五分律》、摩訶僧祇部(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薩婆多部(舊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根本有部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等,經由古印度的俗語改為古梵語,再由梵文轉譯為古漢語,在漫長歷史里不斷流傳,轉譯,傳抄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的內容參雜、缺失,卷數次第錯誤,乃至字句訛誤、語義不明、難解晦澀的經文的問題。

由於沒有完整的傳承與合格的導師教授,學習北傳四部阿含的學人遇到了巨大的困惑與障礙。需要警惕的是少數人以研究阿含,推崇原始佛教為名,以個人習氣隨意解讀釋義,有的添加混淆各種後期思想,有的參雜外道雜說自創體系教法,還有個別極端的對南傳佛教比庫、僧團、巴利文三藏聖典肆意污衊歪曲,不但會誤導學人走上歪路,也會被人利用於建立個人宗派等目的。如果佛弟子打著所謂圓融、慈悲、方便、適應、發展等借口,「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律說非律,非律說律;佛說說為非佛說,非佛說說為佛說」,篡改佛法,這是導致聖教衰敗、正法消亡的原因。唯有依照佛陀所說、所教,「法說為法,非法說為非法;律說為律,非律說為非律;佛說說為佛說,非佛說說為非佛說」,如此才能給人、天帶來真正的利益,給眾生增加真正的福樂,使佛陀的正法長住世間。

南傳巴利語經律論三藏屬於上座部分別說系的經典,經歷了歷史上六次阿拉漢們參與的結集(佛教歷史上的六次結集),由於遵循歷代阿拉漢們禁止對原始教法做任何廢除或修改,只容許添加能令原始佛教更精確的說法的嚴格傳統,上座部佛教成了唯一成功保存古老純正佛教教法的部派。巴利語與巴利聖典流傳至今,已經兩千多年了,它的存在,表達了佛弟子們精誠為法的堅毅心行,這是值得深深尊重的!南傳佛教並不反對北傳阿含,但傳統的南傳佛教向來不重視北傳阿含。就比如一個英國人,有必要向中國人學習英語嗎?

巴利文三藏聖典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組織次第上,都要比漢譯四阿含譯本更具有嚴密性和完整性,同時也更富有早期佛教的色彩。 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來,大量華人修學者前往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參學、出家受具足戒成為莊嚴、清凈的比庫,接受完整傳統的上座部佛法教學和實踐止觀禪修,同時也將大量的巴利文聖典、南傳尊者的著述,以及大量的英文、日文上座部佛教學者、出家僧人的譯作翻譯為漢語,目前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現代漢語上座部佛法修學體系,有幸的華人學子將得以傾聽閱讀到佛陀原本教法的精髓,走上完美純正、直達滅除煩惱苦憂的涅槃之道,與諸阿拉漢同行。

  註: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眾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眾;
    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漢傳佛教譯為為「比丘」、「苾芻」等,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漢傳僧眾。
    阿拉漢:巴利語arahant的音譯,是對佛陀的尊稱,也可指一切的漏盡者(khinàsava,斷盡煩惱者),
        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arhant音譯為「阿羅漢」,謂為小乘極果。其音、用法皆與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Loving kindness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chico 發表於 2010-9-7 09:02 | 只看該作者

以佛滅佛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7 09:21 編輯

這樣研究的結果是,真正佛陀的話,沒傳下來幾句。
張三派說大乘經典是「假的」,李四派說北傳阿含「有問題」,王五派說南傳阿含同樣「不純」。佛門裡打得一塌糊塗,大眾怎麼選擇?
佛教經典真假難辨!好,《聖經》是唯一真理,我們信上帝、 信耶穌吧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3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9-7 10:34 | 只看該作者
四阿含的確存在著一些問題,包括傳抄訛誤,例如雜阿含296經的法住、法空,其實應該是法住、法定;也有錯譯,例如長阿含21經的經名被譯成梵動經,其實正確的譯名該是梵網經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chico 發表於 2010-9-7 10:53 | 只看該作者

再說幾句廢話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7 11:05 編輯

任何靠人記憶、書寫的東西,傳承幾千年後,一定不是原汁原味。更不要說是從外國文字翻譯成的中文。另外巴利文-日文(英文)-漢語,怎麼可能是「原始」的東西?能得70-80的原味也就不錯了。

我們學佛萬萬不要落入「以佛滅佛」的陷阱。不信大乘、不信北傳阿含都沒問題。千萬不說是非了。即使信大乘,北傳阿含的真錯了,都錯了無量劫,再錯一次又有何妨。一句「南無佛」就種下了成佛種子,會有開花結果的那天。賢劫有千佛出世,定有得度的機會。

我們除了猜測、演繹、推理以外,有誰敢說,我的理解是佛陀本來的意思?如果沒有,敬請慎言。親者痛,仇者快的事,當止!

爭論「藥方」的對錯解決不了病痛的問題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9-7 16:55 | 只看該作者
這種不辨真假,只管埋頭苦修的學法態度,殊不可取。佛教並不是神教,感情用事,於人於己都沒有好處。

北傳四阿含是中國譯經的成果,但欠缺僧伽的實踐與傳承。北傳的律藏較優,有五部廣律,可互相參照,但經藏遜於南傳。不過,廣律在中國也不受重視,因為大家認為那是"小乘"的律。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
chico 發表於 2010-9-7 23: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7 23:07 編輯

回復 5# Dhammapala

我們在這爭論到地球毀滅也搞不清所謂的真假。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吧。標準五戒十善。這點做到了也不容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匿名  發表於 2010-9-8 01:54
我覺得應該把根本原始佛法搞清楚,才來研究後來因環境時間發展而成的大乘佛教。這樣就不會被後來添加的思想哲學所迷惑,把方便不了義看成了議,把了義的看作不了義方便。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
chico 發表於 2010-9-8 02:19 | 只看該作者
無論大小乘還是南北傳,佛法的根本,簡而言之,色聲香味觸法面前不生貪嗔痴。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匿名  發表於 2010-9-8 02:48
回復 8# chico

南傳佛法尤其注重禪修-止觀內觀,對如何修行,修行次第和證果有著詳細的指導。這在注重形而上哲學,忽略禪修,百花八門的大乘佛教是少見的。根除貪憎痴是需要相當的觀智以至道智果智來完成,普通知識般的辯解是徒勞無功的。 觀智(見清凈)是以強有力的禪那定力(正定)為基礎,若沒此定力的培育,想洞悉微細名色法的無常無我,空的實相可是戲論。沒法通達名色法實相,審察因緣因果關係就無法完成。而培育禪那定力(心清凈)是以戒清凈為基礎的。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
chico 發表於 2010-9-8 04: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8 04:13 編輯
回復  chico
南傳佛法尤其注重禪修-止觀內觀,對如何修行,修行次第和證果有著詳細的指導。這在注重形而 ...
Guest from 99.227.40.x 發表於 2010-9-8 02:48

大乘佛法同樣講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戒是戒自己,不是拿著經典去戒別人。六祖惠能大師說,「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就說的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總看到別人的過錯,自己的戒就不清凈,永遠得不了定。開智慧就不用想了。如果真想幫助別人,自己就要努力修行,發願自己成佛之後,回來幫助他們。

念佛法門的根本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也是修戒定以期開慧。「都攝六根「就是戒,六根不隨六塵,不起貪嗔痴慢。「凈念相繼「就是定,把念頭定在佛號上。這同把念頭定在數息上沒什麼區別。
大乘里有好些弊端,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大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匿名  發表於 2010-9-10 02:51
回復 10# chico

我帖子哪有否認大聖佛法? 可知道我也是在大乘密宗呆了整十年才接觸南傳佛法。我只是要闡明佛教徒要對原始根本佛法有一定的認識,這樣就不會對後來發展出來的種種佛家哲學起疑惑,而掉入常和斷見的崎嶇。不可質疑的,後期大乘佛教被置根於印度的婆羅門神我思想影響挺深。中國大乘佛教經過數世紀的發展也和當地的道儒思想結合而開展出玄之又玄的圓融大道法。在哲學理論上,大乘佛教的確是非常的豐富多樣,是忠於傳統的南傳佛教沒法比較的。但是偏偏就是在理論形而上方面下工夫,在修行上,在如何開展定慧上,在佛陀畢生教學的禪修上,大乘教往往是很不著邊,方法模糊的。所為的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如菩提給大家的只是個浩大空洞的門面,這在南傳佛教是很不同的。南傳佛教在老實禪修,修行證果次第,正念培育上是殊勝的。

還有原始佛陀說的中道因緣法是違反一般我們常識五官認知所能觸及的。若沒有深入的禪定,對究竟名色法的如實觀察和直接觀智的切入,專搞學問沒舍修行的論師門很容易的就會把它刻板具體化,對於所為無記的事,比如"誰"在輪迴或輪迴的本體,或佛陀死後存不存在等事,起種種的臆想端測。 可不知佛陀不允許弟子們討論十二無記的事是有原因的。因為在無正修行證果下,在沒法如實知道諸法實相前,討論臆想無記事只會增加不必要的煩惱,是一般宗教徒都會涉及的。一旦了知諸法因緣的生滅,討論無記的過犯就不會在產生。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
chico 發表於 2010-9-11 23: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12 00:01 編輯

回復 11# Guest from 99.227.40.x

所謂「神我」思想是不了解大乘的那些學究們強加給大乘的。他們自己不解經典真實意,反而妄論大乘佛法。這個問題講得最清楚的是《壇經》。外道的「神我」是實有,大乘的真如、自性、都不是實有的東西,純粹的假名。
佛法修行方面大小乘相同,不外乎,參禪,止觀,念佛。
世間說有,小乘說空,大乘是空有不二。修學大乘要有小乘的基礎,至少要有儒道兩家的基礎,否則自誤,誤人。如果灑掃應對進退都不知道,就學大乘,那是不會爬就想跑。清朝以前的人學大乘能成就,現在沒有小乘、儒道基礎的人學大乘是沙灘上蓋樓,消遣自己。除非是善根福德深厚的人。

佛法是要求實證的學問。佛陀說,這個蘋果香甜。我信他,是因為他有信譽。我出來到大街上說,那個蘋果香甜,是妄語。「香甜」是佛陀的實證的,我僅僅是聽說的,沒證實。如果這樣就以為自己也「香甜」了一把,同迷信、自欺欺人沒區別。一定要我自己品嘗了蘋果,證實了「香甜」,才可以說香甜。

別看一些搞佛學的些人,說得頭頭是道,貪嗔痴絲毫不減。沒用!該怎麼輪迴,還要怎麼輪迴。但不能小看他們,這些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出現在身邊提醒自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匿名  發表於 2010-9-12 01:09
回復 12# chico


你認為婆羅門不二vedanta的梵我是"實有" 的嗎? 梵我可是不生滅的,無始無終,不增不減,最終的真實實相,是超越有無的東東。。是"實有而不立於有的",此不二之說,是不是和大乘經典的真如本心,如來藏,如出一轍?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
chico 發表於 2010-9-12 08:1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12 08:36 編輯

我理解大乘說「我」,是對執著斷滅的「無我」而講的。不是無因無緣而說「我」。
佛法沒有定法,對執著有說空,對執著空說有。點破人的執著而已。

壇經經文: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

  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凈。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說偈雲。

日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5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9-12 20:14 | 只看該作者
我理解大乘說「我」,是對執著斷滅的「無我」而講的。不是無因無緣而說「我」。
佛法沒有定法,對執著有說 ...
chico 發表於 2010-9-12 08:11

你這說法不正確。在佛教的共說共論裡,並非有問必答;有些情況下,無記(不置答)也是回應的方式之一 。倘若越說,對方會越迷糊,這時以不置答為宜,而不是用另一種邪見去破他原來的邪見。正見不是靠以毒攻毒的方式確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6
chico 發表於 2010-9-12 22:4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5# Dhammapala

志徹禪師就沒糊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19: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