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家輪迴理論擇要(一)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7-1 21: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李潤生教授

原始佛教需然為破邪執,離傾倒倡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的主張,
可是卻非意味著要否定有因緣和合的「認知主體」「記憶主體」,人格主體,如是
乃至「作業,受果的輪迴主體」的存在。如一切佛經都從「如是我聞」開始,如果
沒有記憶主體「則聞佛說法而明記不忘便不可能,結集佛陀的教授,教戒亦無可能,
又如」南傳藏經「卷二十三所載(法句經、世品)中有這樣強調:」自作惡而自染污,
自不作惡而自清凈,各人能自凈而不凈,非由他人能凈故。「如是可知原始佛教還
是肯定有」自作惡業「、」自作凈業「的作業主體的存在,也肯定有」自受染污
「」自受清凈「的受(業)果主體的存在,不過那」作業,受果的輪迴主體「並不是
一個真實永恆、獨一,主宰性的靈魂」自我的存在「實體」而只是一個眾緣和合的
「五蘊假體」這個生命個體來作一切「行為」、認知、記憶、感受、「人格」的
「主體」及「統一體」,此在佛教理論體系之內,亦可圓滿成立,沒有多大困難。
不過對建立「生死輪迴」及「涅盤解脫」的時候,由於「生」與「死」是異世進行
的,自「輪迴」至」解脫「乃得經歷多世然後達成,如果缺少一個像傳統婆羅門思
想中的」常、一、主宰「性的超越實我之靈魂」自我「的存在,則難免產生」輪迴
主體」的困難「以及」感果功能的困難「,因為」五蘊假體「於」生死之際「是由
聚而散的,五蘊既散,則」行為主體「與」受果主體「便不能同一,失卻了行為責
任的保證,又由於個體生命可以依」無色界「那種無物質活動及」無想定「那種沒
有精神活動的形態存在,那末」五蘊假體「不全,而靈魂」自我「又不存在,則」
感果功能「的保存亦構成困難。

因此當佛陀滅度之後,為了解決上述」輪迴主體的困難「及「感果功能困難」因此,
部派紛紛提出「非即蘊非離蘊」的「補特伽羅」(Pudgala)的主張(內容登於下章),
希望寂此「補特伽羅」的「非即蘊「之不是有為法的特色,及」非離蘊」的不是無
為法的特色,以求達到可作「輪迴主體「的作用而又沒有前述」自我「靈魂實我的
過失。可是「非即蘊「、」非離蘊」是不能被認知的。按:色蘊的物質活動是可被
認知的,受,想,行,識四蘊的精神活動也是可被認知的,離蘊的虛空須非物質活
動,也非精神活動,亦可被認知;但「非即蘊非離蘊」的「補特伽羅」既非精神活
動,亦非物質活動,也非虛空般存在,那末,如何能得知是真實而非虛妄計執呢?
再者,它跟外道所執的」自我「靈魂實體有何差別?因此,」犢子部「提出的「補
特伽羅」以作」輪迴主體」的理論旋即遭受佛教內部不同系派系的攻擊。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chico 發表於 2010-7-1 22:51 | 只看該作者
我覺得好理解輪迴的「主體「。這個主體本空,但人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為有,這個「有執「存在,就有了輪迴。也就成了輪迴的主體了。
如果按婆羅門的說法,有個主宰「性的超越實我之靈魂--」自我「的存在的話,這是常。常則不變。不易,修道和用?何以超越輪迴?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7-1 23:1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chico

我同意Chico兄所講的」理解輪迴的「主體「。這個主體本空,但人們的妄想分別執
著為有,這個「有執「存在,就有了輪迴。也就成了輪迴的主體了。「我覺得這是
現世的」有執「每一剎那都是在產生「輪迴」因為我們有意識就是有個「五蘊假合」
的主體,而李教授所講輪迴的主體是轉世的輪迴,這個是爭議的問題。
婆羅門的說法「常之」靈魂自我「它是否存在是一個問題,我相信李教授所講的比
喻」「常」之」靈魂自我「能超越輪迴是把它比喻人的本性,在楞嚴經中,佛陀沒有
正式承認它可以轉世但也暗示了: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
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
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佛言
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
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
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
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
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
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chico 發表於 2010-7-1 23:34 | 只看該作者
我自己猜想的,不算數。

講輪迴,是俗諦,依「心生滅門「。說得是生滅,自然就要有個「東西「生,有個「東西「滅。所以說「有「。這個有並不妨礙「心真如門「的空。學者們不會明白,真如門裡空和有不一不二的道理。

首楞嚴經這段經文,是世尊安慰那位老人,讓他從憂愁中解脫出來。仍然是從生滅門這個角度講的。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7-2 11:56 | 只看該作者
重生的是誰?

彌蘭陀王:那先尊者,若說有情眾生身壞命終後有輪迴,那再生的是什麼呢?

那先比丘:再生的是名色(色身與精神)。

彌蘭陀王:是現前的這具身心再生嗎?

那先比丘:不是的。現前的身心有各種造作,而基於這些造作,另一具身心再生;但那再生的身心卻不是原先造作諸行的那具身心。

彌蘭陀王:舉例說說看吧!

那先比丘:好比一個人點火取暖,隨後因故離去,火勢蔓延開來,燒毀了附近的稻田。農場主人報官,對他提出控訴。如果這個人辯稱『庭上,我並未燒毀原告的稻田。我留在現場的火與燒毀他稻田的火並不是同一把火。我是無罪的。』大王,您認為被告該不該受懲罰?

彌蘭陀王:他當然有罪,因為無論如何,後來的火是由先前的火生出來的。

那先比丘:大王,再生就與此相仿。現前的身心有所造作,基於這些造作,另一具身心得以生起。那再生的身心雖不是原先的那具身心,卻是由它而來。

彌蘭陀王:尊者,您是一位智者。

參考資料:The Questions of King Milinda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6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7-2 20: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7-2 20:44 編輯

回復 5# Dhammapala

這個不排除有此可能性,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前一個身心往那裡去?是否如某某基督徒所言「灰飛煙
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7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7-2 21:03 | 只看該作者
緣起緣滅,哪兒也沒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8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7-2 22: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7-2 22:47 編輯

回復 7# Dhammapala

緣起緣滅,這是世間法,沒錯,但這不等於斷滅

楞嚴經卷二里又有那個「汝滅」「汝知身中有不滅耶」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
chico 發表於 2010-7-3 03:3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7-3 04:47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緣起緣滅,這是世間法,沒錯,但這不等於斷滅
楞嚴經卷二里又有那個「汝滅」「汝知身 ...
Djogchen 發表於 2010-7-2 22:44

那篇經文和楞嚴經說得都沒錯。
楞嚴經回答的是「無「,所以佛說「有「以破波斯匿王的「無「,讓他從死亡的懼怕中解脫出來。
那篇經文說的是,循環不斷,剎那生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相續不斷。
我們的身體(名色)已經不是一秒前的那個身體了。但當下這個身體是從哪裡來的?顯然是原來一秒前的那個身體遷流演變過來的。活著,名色剎那生滅,流遷不定。死了,只是名色的形式轉換,再生還是名色形式的轉換,仍然流遷不定。

賈題韜壇經講座: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
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宇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凈。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說偈云: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在《壇經》中,六祖大師有關《涅槃經》的開示凡四見,一為『行由品』中答印宗法師,二、三為『機緣品』中答無盡藏和志道,這一品中,六祖是第四次因問《涅槃經》而方便開示。從六祖的這四次答話中可以看到,參問人的根基不同,疑點不同,六祖所回答的卻不盡相同。有的答話差距很大,甚至截然相反,從中可見到六祖的靈活性,他的路數不是來自學問,而是處處以本分接人。《涅槃經》在大乘佛教中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禪宗的理論依據之一。在這裡,有必要對其中的要點作一番詳細的解說。

無常是佛教里慣見的概念,特別在小乘佛教里。小乘佛教所講的三法印,就把整個佛教的要點都包括了。為什麼叫『印』呢?因為這是判斷是不是佛教的標準。『諸行無常』,凡是有作為的事情都是無常的,沒有不變的,這是第一個法印;『諸法無我』一切法無自性,都是因緣所生的,都是空的,找不出一個實在的東西,故無我,這是第二個法印;『涅槃寂凈』,要想在無常的生死煩惱中得到解脫,要想得到永恆的寂靜、安寧,就只有佛所指示的涅槃,這是第三個法印。

但是到了大乘佛教,特別是《涅槃經》里提出了涅槃四德,恰恰就是眾生這四個顛倒見中的常、樂、我、凈,就是說,涅槃是有常的、快樂的、有我的、乾淨的,這四條是正的,不是顛倒的。涅槃四德恰恰與眾生的四顛倒見相反而對立。二乘人就是根據四念住來修,把四顛倒見當作牛鬼蛇神而必須剷除。但是到了大涅槃的境界,你給他們講常樂我凈這四德,他們往往聽不進去,並且十分反感,這樣,二乘人進人大乘就困難了。

《涅槃經》里所講的大乘妙諦,講的常樂我凈,在六祖這裡,卻又翻上一層境界。六祖說:『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六祖對此又作了個顛倒,當然引起了行昌的驚訝,認為六祖所講的『大違經文』。但是這裡是不能死啃書本的,佛法高妙之處就是圓融無礙,六祖大師的一言一行,無不顯現著這種精神。『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佛性若是死寂一團,沒有生機和變化,那麼,說善、誰在善呢?惡、誰在惡呢?如果佛性是常、是不變的,那麼眾生永遠就沒有分了,發菩提心也沒有用了。要知道,發菩提心就是無常。從前我造孽,沒有發菩提心,但我今天向善,發了菩提心。如果佛性是常,那我以前就應發菩提心,但這個菩提心是今天發的,不是以前的。發菩提心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有佛性,那麼這個佛性以前沒有發菩提心,但今天發了;佛性知道了以前做惡不對,今天要改惡向善了,你說這個佛性是常還是無常?要知道,六祖這裡是對機,在『行由品』中六祖答印宗法師問時,六祖的根本看法是佛性超越了常與無常。超越了常與無常,這個佛性才是真的,才是活的,才是超越了

分別思量的,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

不變的常是死常,變化了還是常,所以六祖說佛性無常,恰恰深刻地闡述了佛性真常的道理。無常是佛性的一種作用,常也是佛性的一種作用,執著於一邊是不對的。作用是活的,要應酬無礙,必須有所變化,應該無常。這個無常,並沒有離開本體,也離不開本體,如果孤立和靜止來看,是難以想通。但你把這一切放在全體上看,整體上看,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六祖說:『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你看到的那種種無常,實際上就是常,一切法都是常。不是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嗎?怎麼又說一切法是常呢?六祖認為,既然這一切不是佛性,那什麼才是佛性呢?佛性之外還有什麼別的東西嗎?這一切又全在佛性之外嗎?當然不是,一切善惡諸法全是佛性,我們的語言、行為全是佛性。如果認為外面另有一個常,另有一個佛性要修,那完了,你就永遠解脫不了。這個道理的確很高很難,因為這是『向上全提』之事。

把常與無常對立起來,是低級的認識。常是它,不常也是它。因果不能被看成截然不同的東西,把因看成因,果看成果是低級的認識。以前的智力遊戲有一個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不知難倒了多少人。如果你超越了狹隘的因果觀念,雞中有蛋,蛋中有雞;雞就是蛋,蛋就是雞,在雞的家族史中,雞與蛋是一個東西,誰也離不開誰,這個問題不是迎刃而解了嗎。你要深入佛性嗎?你要真正認識佛性嗎?就必須超越這種種分別思維。所以,常不能離開無常,無常也不能離開常,常與無常是二,佛性是不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
chico 發表於 2010-7-3 04: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7-3 04:49 編輯

賈題韜老先生深知語言文字思維之障於道,

常云:「眾生無始以來之實執,名言習氣極難捨棄。如教下為破眾生之我執,立一法門曰『人無我』,眾生即執此『人無我』為實。教下立『法無我』,眾生即執此『法無我』為實。教下為破此執,立『亦有亦空』,眾生亦為執實。教下又立,『非有非空』「不有不空」、「真空妙有」等等,眾生亦競而執之。

在語言形式上,貌似層層深入,玄之又玄;不知其仍在語言思維、概念活動的圈子裡原地踏步,於實際身心性命何曾稍措手腳,若不於心靈深處徹底掀翻,則語言文字之障,就永無顯露底蘊出頭之日。知此,則知祖師們何以變說教為棒喝機鋒之良苦用心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11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0-7-6 01:52 | 只看該作者
引用CHICO大德所說:

【無常是佛教里慣見的概念,特別在小乘佛教里。小乘佛教所講的三法印,就把整個佛教的要點都包括了。為什麼叫『印』呢?因為這是判斷是不是佛教的標準。『諸行無常』,凡是有作為的事情都是無常的,沒有不變的,這是第一個法印;『諸法無我』一切法無自性,都是因緣所生的,都是空的,找不出一個實在的東西,故無我,這是第二個法印;『涅槃寂凈』,要想在無常的生死煩惱中得到解脫,要想得到永恆的寂靜、安寧,就只有佛所指示的涅槃,這是第三個法印。

但是到了大乘佛教,特別是《涅槃經》里提出了涅槃四德,恰恰就是眾生這四個顛倒見中的常、樂、我、凈,就是說,涅槃是有常的、快樂的、有我的、乾淨的,這四條是正的,不是顛倒的。涅槃四德恰恰與眾生的四顛倒見相反而對立。二乘人就是根據四念住來修,把四顛倒見當作牛鬼蛇神而必須剷除。但是到了大涅槃的境界,你給他們講常樂我凈這四德,他們往往聽不進去,並且十分反感,這樣,二乘人進人大乘就困難了。 】

真是讚嘆CHICO大德這樣具深度的分析, 三法印卻是世間極成的真理,不過那是五蘊十八界,
是所生法,是緣生法. 般若諸經主旨絕非"性空唯名"而只說"緣起性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12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0-7-6 01:52 | 只看該作者
引用CHICO大德所說:

【無常是佛教里慣見的概念,特別在小乘佛教里。小乘佛教所講的三法印,就把整個佛教的要點都包括了。為什麼叫『印』呢?因為這是判斷是不是佛教的標準。『諸行無常』,凡是有作為的事情都是無常的,沒有不變的,這是第一個法印;『諸法無我』一切法無自性,都是因緣所生的,都是空的,找不出一個實在的東西,故無我,這是第二個法印;『涅槃寂凈』,要想在無常的生死煩惱中得到解脫,要想得到永恆的寂靜、安寧,就只有佛所指示的涅槃,這是第三個法印。

但是到了大乘佛教,特別是《涅槃經》里提出了涅槃四德,恰恰就是眾生這四個顛倒見中的常、樂、我、凈,就是說,涅槃是有常的、快樂的、有我的、乾淨的,這四條是正的,不是顛倒的。涅槃四德恰恰與眾生的四顛倒見相反而對立。二乘人就是根據四念住來修,把四顛倒見當作牛鬼蛇神而必須剷除。但是到了大涅槃的境界,你給他們講常樂我凈這四德,他們往往聽不進去,並且十分反感,這樣,二乘人進人大乘就困難了。 】

真是讚嘆CHICO大德這樣具深度的分析, 三法印卻是世間極成的真理,不過那是五蘊十八界,
是所生法,是緣生法. 般若諸經主旨絕非"性空唯名"而只說"緣起性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3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7-6 07:2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緣起緣滅,這是世間法,沒錯,但這不等於斷滅

楞嚴經卷二里又有那個「汝滅」「汝知身 ...
Djogchen 發表於 2010-7-2 22:44

避開了斷滅,卻墮入了常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
chico 發表於 2010-7-6 10: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 WILLIAMLYLE
仁兄,這是「賈題韜壇經講座」里的話,不是我說的。您真誤會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5
chico 發表於 2010-7-6 10:5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7-6 11:20 編輯
避開了斷滅,卻墮入了常見。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7-6 07:20


不敢說別人,我自己不是斷就是常,出不了這個輪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6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7-6 20:4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 Dhammapala

我每天都在輪迴之中,,不敢痴望甚麼「常見」多謝你關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7
jiandao 發表於 2010-7-29 03:11 | 只看該作者
緣起緣滅,哪兒也沒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7-2 21:03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8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7-29 04:1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WILLIAMLYLE


  這個也是禪宗大徹大悟的境界---------五毒即五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19: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