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敏公上師關於依止善知識的一篇講話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3-1 04: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學過《菩提道次第》的都知道,我們要修行,道前基礎怎麼辦?先是尋求善知識,找到了如量的善知識,就要從意樂、加行二門如理地依止他—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幹什麼?聽聞正法。從善知識那裡學修,首先要聽聞正法,聽聞正法之後,如理思維,最後法隨法行。所以我們說,真正的修行下手,從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下手。佛在世的時候,佛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最大的善知識。佛不在世了,我們就要選擇了,哪些是我們的善知識,哪些不是善知識。這個如果搞不清楚,就會上當。如跟了惡知識跑,那就是《廣論》所說的,把系鼻子的繩子交給人家,牽起走了。那麼,他給你牽到惡道,你也得去了。講到這裡,我們要插幾句話,因為這個對現代的一些居士,使他們不會上當,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很必要的。很多人是不知道,但也有很多人,給他們講過了,他們也知道了,但是還是聽不進去,接受不了;或者雖聽進去了,碰到事情來了,臨時又忘掉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要說一下:依止善知識,什麼樣的人可以做我們的善知識?一般居士說,出家人是我們的師父,都應該恭敬。對的,都應該恭敬;但是都可以跟他學法,對不對?不行!要向他學法的師父,是有嚴格的條件的,必定要在出家人裡面選一個符合條件標準的。一般的師父都跟他學的話,要知道末法時期出家人裡面龍蛇混雜,各式各樣的人都有,甚至魔王波旬還發過願,要在釋迦佛滅度以後,化作比丘,混在僧團中,破壞佛的正法,多麼危險、可怕!所以我們如果選擇的師父不標準,那麼學法修行就成大問題了。

  所以,我們把《菩提道次第》內講的所依止善知識的標準,這裡也必須要說一下。我們說,找善知識,佛在世,是佛陀,或者他的大弟子,舍利弗,大目犍連等這些善知識。佛不在世了,對於出家師父,我們都要恭敬、禮拜、供養,這是對的。但要依止他學法的,卻應該是有特殊功德的那些僧人。第一個,(一)要有戒的,而且戒律精嚴的。如果不持戒的,這個就不可靠,他會做不合戒的事,甚至做壞事。戒是一切功德之生源處,沒有戒,一切功德都無從生起,更不要說做壞事了,你跟著他跑了,怎麼能學修上路呢?第二個,(二)要有定的,戒是基礎,要開無漏智慧,沒有定是不行的。定即是對戒律所說善行惡行,所有該行該止,以依止正念正知,令心調順,心寂靜而住。第三個,(三)要有智慧,智慧斷煩惱。我們開了智慧,煩惱才能斷得了。沒有智慧,連煩惱都認不到,怎麼去斷呢?所以,戒定慧,這是一套基本的功夫,一定要有,宗喀巴大師依噶當派教授的標準,認為成就之德相,是依三學調伏煩惱,此是不共教義。大師認為作為一個善知識,必須隨順佛教總相,戒定慧三學,自己能調伏自己身心,方能調伏弟子,漸次引導,從下士道乃至進入上士大乘佛道。否則,縱使修風息得到一些神通,或夢見本尊等,一分功德,皆不能調伏自心煩惱,況論調伏他人。再一個,(四)多聞,三藏十二部,聽的很多,任舉一事,能貫通無量經的義理。有的善知識,只通一部經,只讀一部論,好不好?一部經通了,很好!但這部經以外,沒有講到的,他就不知道了。假使我們有些問題,不在這部經裡面所述及的,去問他,他就沒有辦法回答了。所以說,多聞,能夠通達三藏的最好;能通達大部分的也好;一藏乃至一部也不通,就不好了。還有一個,(五)有甚深通達空性的智慧。至少能通達空性的道理,能夠證到的,證到空性的,當然是最好了。在現在這個時候,證到空性的人是屈指可數的,不會很多。那麼,菩薩示現的,我們就不知道了。從一般的凡夫來說,證空性的,是不會太多的。沒有證到,能通達的也行。最高的空性正見,就是佛所歡喜的:緣起因果,如如不誤,同時,它的自性絲毫也沒有,這兩層意義,同時存在,體現在同一個事物上,能夠同時觀出來。這個見有了,能夠通達,也很好,很不錯了,能夠證到,就更好了。另外,(六)善知識的功德,要超過弟子,且能天天增上。如果師父的功德不如弟子,你依止他幹什麼?他該反過來要依止你了。功德要超過弟子,不但是超過弟子,他自己要天天增上,不斷增長;不是到此為止,我夠了,不用修了,反正我有本錢,我超過你,就夠了。那不行,自己還要進修。那麼,再有一個,(七)要善於說法。我們說,說法要對機,什麼弟子,說什麼法,要有善巧。你對這個弟子不善巧說法,他得不到好處。有個公案,是經常提起的:佛陀在世,有二個人出家依止舍利弗學法,學了很久,都得不到好處。後來遇到佛,就問佛,我們修了好多年,在法上一點也沒有進益。佛就問他們,以前在家時幹什麼的。一個說:我是打鐵的。一個說:我是洗衣服的。佛問:那麼你師父舍利弗教你們修什麼呢?打鐵的那個人說:師父教我修不凈觀。洗衣服的那個人說:尊者教我修數息觀。佛說:你們兩個調一調,洗衣服的修不凈觀,打鐵的修數息觀。這樣一調,沒多久,兩個人都證到了阿羅漢果。這個是為什麼呢?打鐵的,慣於一錘一錘地打,數息是:進來,出去;進來,出去…。正好把他在家的習慣用上來,很快就入定了。那個洗衣服的人,洗的衣服,有的是很髒的,他把衣服上面的臟回想起來,跟人身上的臟聯繫起來,不凈觀也很容易地成就了。這樣,他們兩個都成阿羅漢了。這說明了什麼?對機說法。對那個機,說在點子上,法用起來,很快就成就了,也就是善巧。如果說錯了,不對機,這個法再好再高,對他就沒起作用,久久不能得益。阿羅漢,尚且會把機搞錯,凡夫更不用說了。那麼,我們要追求的師父呢,最好能夠對機說法,能按照次第說法,不要好高騖遠,看見才進來開始學佛的人,就給他說甚深空性般若,生圓次第,大圓滿,大手印,啊!這個殊勝,你好好地修。他怎麼修呢?比如小孩子才上學,把大學研究生的課程翻給他看,啊!這個殊勝,這個學了將來做專家,這個將來做高級工程師,這個將來可以出國深造……說了半天,把那個孩子弄得莫名其妙。最後,嚎啕大哭一場,就完了,什麼都沒有,那就是不對機。說法要按次第,要對機,這個才是善於說法,這是一個條件。還有一個,(八)悲心,這是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說法也好,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也好,搞佛教事業也好,不是為個人的名利,或者權勢地位等等,純粹是出於利益眾生。這個很重要,我們的動機,動機在我們熟悉的《三主要道》里說:如果動機不純的話,不但是流轉生死,一般為了自己的利益,且是惡趣因,將來到惡道去的。最起碼的動機,出離心,出離惡趣,乃至出離三界;再高一點,菩提心,要度一切眾生。有了這個動機才行,那就是有悲心了。菩提心是最殊勝最圓滿的動機。還有一個,(九)精進,修行要精進,要有勇,勇猛,於利他事不要碰到困難就退了。文革的時候,很多人就打退堂鼓了,我們清涼橋的比丘們,也從寺廟裡給趕出來了。這個時候,就看自己能不能堅持信下去。大家都在罵佛教嘛!很多的比丘挨斗,甚至於斗死的也不少。這時候,是不是有這個勇氣,還是承諾自己是佛教徒,我是比丘!這個勇氣有沒有?很難啰!但是本尊護法冥中的加持,卻也是很大的,他們能幫助我們鼓起勇氣來。最後,還有一個,(十)沒有疲厭。弘法利生的事情,盡量地做,不要說我今天做了五個小時了,該休息了。還有很多的人說:師父,求求你,我還有個問題,想問一問。五小時夠了,你明天再來吧!這個就是,弘法利生的事情,做了一段時間,感到疲勞,厭煩起來了,要休息,不想做了。這個沒有,就是離開疲厭。

  總上所說,這十個功德:具戒,定,慧,多聞,通達空性慧,功德增上,善說法,具悲心,精進,沒有疲厭,是善知識應具的十種功德。前面六種,是成就自利之德相,謂善知識自身應有之功德,後面四種,是攝受眾生應有之功德,專指利他的。要攝受眾生,利益有情,除了為眾生宣說正確之佛法以外,再也沒有更好的方式了。如《俱舍》云:「拔眾生出生死泥。」謂一切眾生於生死泥,淪沒無救,世尊哀愍,隨授所應正法教手拔濟令出。亦如《廣論》雲,「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余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但是,在這末法時期現實的世界上,去找,哪個有十種功德的,找他做師父。我們仔細一看,恐怕一個也難找到!末法時期,五濁惡世,哪有這麼好的師父找得到呢?當然也有,菩薩化現的,我們認不到。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也說了,在末法時期,如果這十種功德標準的師父找不到的話,就其次的,一半功德,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以八分之一為下邊際,即是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但是這個八分之一很抽象,康薩仁波卿(海公上師在拉薩親近的師父,也是上大下吉佛爺的師父)具體地給我們指明了。他說這十個條件裡面,有二個條件是不可少的。第一個是持戒,如果這位師父戒律都不持,那就不能靠他學修,不能依止他。第二個,有悲心,如果這位師父攝受弟子,弘法利生的目的,是為了他自己個人的名利,地位,權勢等等,不是見眾生苦而利益眾生,住持正法的,那麼這個人,也不能依止。反過來,如果這位師父嚴持戒律,有悲愍心,哪怕其餘的八種功德,一個也沒有,只有這兩條,而仍可以依止,至少可以從他學戒,及為眾生利益做些事嘛。但如果說,其餘八種功德全都有,甚至於有神通,善於說法,精進勇猛,不怕疲厭等等八種都有,但是不持戒,沒有悲心,這個就不行,不能依止;這是康薩仁波卿的抉擇,海公上師給我們的教導,也是這樣。那麼,簡單的說,這十種功德,裡面不可以少的,就是要有戒律,有悲心,這兩個有了,就可以依止他做為善知識,其它八種內,能再有幾種當然更好。如果這兩個沒有,哪怕其它八個全都有,不行,還是不行;那麼,標準有了,大家好好去做。另外,帕綳喀大師也有抉擇的標準,供大家參考。大師說:「在末法時代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記住以下要點:所依止的上師應該功大於過;視後世較現世為重,視別人較自己為重。」原則上是相同的。「視後世較現世為重」即是持戒,「視別人較自己為重」即是悲心。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chico 發表於 2010-3-2 01: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Djogchen

現在找個好的老師很難。最好的辦法是讀古大德的書,跟他們學。現在的這些出家人,哪個沒人批評?那個沒人說三道四呀。這些東西聽多了,慢慢就失去了對老師的信心。對老師都信不過,自然就不會有成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3-2 04:50 | 只看該作者
是啊!發菩提心是一件好事,多聞熏修,不失為除了找一個好老師的一個好方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chico 發表於 2010-3-2 05:56 | 只看該作者
是啊!發菩提心是一件好事,多聞熏修,不失為除了找一個好老師的一個好方法
Djogchen 發表於 2010-3-2 04:50

搞搞佛學,消遣一下還比較舒服。真學佛太難, 弄不好,就入了邪門外道。這 50 陰魔隨時候著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3-2 06:2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chico

學佛和佛學是兩回事,我參加了國內幾個佛學網站,發覺有一個共同特點,網友非常
認真,這都是「學佛」的現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3-2 11:4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現在找個好的老師很難。最好的辦法是讀古大德的書,跟他們學。現在的這些出家人,哪個沒 ...
chico 發表於 2010-3-2 01:06

這叫學祖師,不是學佛,時下的佛教徒大多如此。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chico 發表於 2010-3-2 23:4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Dhammapala
也不能這樣說,佛經自己讀不懂,參考祖師大德們的註釋,以解文字之惑。借鑒他們的修學經驗、教訓、方法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沒有什麼不妥。他們畢竟是過來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
chico 發表於 2010-3-2 23:5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Djogchen
學佛是自己實幹,嘴上的功夫解決不了問題。看了一些論壇,除了講是非,就是狂禪。我看真修行的也就是那幾個學習《弟子規》的心得報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匿名  發表於 2010-3-4 15:13
回復 1# Djogchen

聽了日常法師講的「廣論「,非常喜歡。準備再學一遍敏公上師講的「廣論「。
以前也是覺得學佛就是要學習佛講的經,學了廣論以後才知道,要學習大師們
著作的論。

非常喜歡「普提道次第廣論「,相信各位師兄也都有這種感覺把。
我覺得「廣論「是我們每個學佛的人都應該學習的一部論,而且越早學習,走的彎路就會越少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10
renee209 發表於 2010-3-4 15:2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 Guest from 174.1.99.x

我怎麼會變成遊客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1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3-4 16: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0-3-4 16:15 編輯
非常喜歡「普提道次第廣論「,相信各位師兄也都有這種感覺把。
我覺得「廣論「是我們每個學佛的人都應該學習的一部論,而且越早學習,走的彎路就會越少
Guest from 174.1.99.x 發表於 2010-3-4 15:13

據說這部論有不少男女雙修的法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12
renee209 發表於 2010-3-6 06:45 | 只看該作者
據說這部論有不少男女雙修的法啊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3-4 16:08

是啊,何不找來研究研究到底是怎樣修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3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3-6 08:1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3-6 08:17 編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16: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