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創造性毀滅與金融危機 ——《創造性毀滅》一書作者理查德·福斯特專訪

[複製鏈接]

329

主題

2518

帖子

87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elayashma 發表於 2009-2-10 04: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理查德•福斯特是《創造性毀滅:立足長遠發展的公司為何表現弱於市場,以及如何成功地改變這種狀況》(Why Companies That Are Built to Last Underperform the Market—and How to Successfully Transform Them)一書的作者之一,曾在1982年至2004年擔任麥肯錫公司資深董事。在該書中,福斯特與薩拉•卡普蘭主張為了持久生存,企業必須接受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得所稱的「創造性毀滅」的思想,按照資本市場的規模和節奏進行變革,同時不要喪失對目前所經營業務的控制。在《麥肯錫季刊》最近進行的專訪中,福斯特介紹了他對當前金融危機可能如何改變業界和資本主義體系的看法。
《麥肯錫季刊》(以下簡稱《季刊》):您關於創造性毀滅的觀點如何應用於當前的現實?

理查德·福斯特:讓我們首先回顧一下歷史。在上世紀70年代,我們擁有「最牛50家 」(Nifty 50)——這是一些無懈可擊不可能輸的企業,當然,它們都輸過。今天也同樣如此;總會出現出人意料的輸家,而生存下來的企業其生存原因都可歸結到諸如現金和利潤這樣非常簡單的事情上。如果一家公司利潤微薄,而且沒有足夠的現金或負債率過高,那就不可能倖存下來。總有人會悟出更好的做法。

在金融服務行業,眼下的這場劇變將創造出新一代的領導人。50年前,我們可找不到8,000名對沖基金經理。當時,有人說:「我們既可做空頭對沖,也可做多頭對沖,與30年代的人相比,我們擁有更好得多的信息,事件發生時我們能即刻獲得信息,而不要等到事後好幾天。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建立模型,用其賺大錢。」因此,對沖基金應運而生。這些人當中,有多少曾在共同基金管理方面成功過?我想不出有幾個。他們也許曾經是商品期貨交易員,但幾乎沒人做過共同基金經理。今天,其他來自於金融行業之外、缺乏經驗或專業知識的人將對業內現有從業者發起挑戰,而這樣的人有許多。大多數挑戰者都會失敗,但也有少數會成功,他們將成為新一代英雄。如果你非要打賭,那就賭吧,因為這樣的事以前也發生過。

《季刊》:您能否詳細談談這一生命周期?

理查德·福斯特:薩拉•卡普蘭和我在書中說明,從長期看,市場的業績好於企業。可能有一些時段——5年、7年、10年甚至15年——情況未必盡然,但是,企業的業績總會落到低於市場的水平上,原因在於經濟變化的速度和規模,要快於和大於任何單個企業到目前為止能駕馭而不失控的的水平。這就是挑戰之所在:在不失控的前提下,按照市場的節奏和規模,創造、經營然後出售——剝離老的業務並收購或創建新業務。

創造、出售和卓越運營之間的平衡隨時間而變化。當經濟處於飛速發展時期,創建新業務的活動更多。極少有企業會出售業務,運營狀況也不錯。在這種情況下,在經濟體系中較為新興公司的業績要優於指數水平,而那些只專註於運營的傳統企業的業績低於市場水平。

當市場崩潰時,較弱的新創企業將被擠出市場。能夠生存下來的企業是現金充裕的「經營者」,其業績接近本身已經比較低的平均水平。經營出色的企業將在低迷時期大放異彩,就像現在這樣。世界上所有的投資者都在尋找現金充裕的公司。動蕩將清除弱勢企業——那些過於冒險的企業。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是好公司;只是相對於它們的資產負債表上的資源而言,它們冒了太大的風險。

《季刊》:以後會怎麼樣呢?

理查德·福斯特:擁有現金儲備並且利潤穩固而且通常不斷增加的年輕新企業將會崛起。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時,The Limited、The Gap、Home Depot以及John Malone的電信公司等企業浴火而生。在經歷了1987年的市場崩潰后,微軟、甲骨文和Amgen騰空而起。爾後,在上世紀90年代,又有許多網際網路公司問世。創造還會不斷發生,會再次將那些試圖只靠運營為生的巨頭們拋在後面。

《季刊》:目前的金融危機在何種程度上不同於以往的危機?

理查德·福斯特:理查德•福斯特:本次經濟周期的始作俑者是股權溢價,這是股東長期總回報與所謂的無風險債務率之間的差。溢價是股權投資者冒著股權風險而獲得的。回首以往,我們可以看到7大周期。在繁榮時期,當股權溢價過高時,大家會傾其所有進入股市,這就為崩潰埋下了伏筆。當崩潰發生時,政客就會介入,指責這是這個人或那個人的錯誤。然後,他們就會成立一些監管機構,每一家監管機構——其中包括始作俑者,因1907年的崩潰而在1913年成立的美聯儲——長期以來一直都在為美國經濟的發展高效地工作。這些監管機構和法規還包括1934年成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1940年制定的投資公司法案、1970年開始結束的固定傭金率;還有本世紀初出台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

《季刊》:新監管法規出台後情況如何?

理查德·福斯特:在受到新法規監管后,自尊自重的企業家會怎麼做?他們會反反覆復地研究新法規,發誓永遠不會開展落入這些法規監管範圍內的業務。爾後,企業家會去尋找新的出路。這就是他們選擇信用違約掉期這種形式的原因,因為其他選擇都已在被監管之列。

新企業家常常尋求在新制定的法規監管範圍之外進行創新的道路。開始時,一切都進展順利。我們獲得了創新,我們喜愛推出創新的人,他們是大英雄,回報極其豐厚,所有人都說:「我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結果,所有打算進入這一業務的真正的好人都進來了。後來,業務機會開始吸引不那麼地道的人參與——有些招搖撞騙者開始誇大市場回報、投機取巧走捷徑、簽訂高利貸合同,並進行其他投機活動為自己牟取暴利。他們最終毀掉了這個體系。猜猜看,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在該周期後期,當股權溢價快速上升后又再次崩潰時,政府介入,並監管該體系,這次監管的重點是上一波的弊端和漏洞。然後,我們又開始下一個輪迴。

2000年前,我們在處理這些周期方面有所進步,但是,自那以後,我們又退步了。2008年的崩潰不同於1929年的崩盤,因為我們有在上個世紀成立的機構,而他們的工作卓有成效。了解30年代與今天的不同與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似同樣重要。

《季刊》:資本主義剛剛遭受了一次打擊。未來會怎麼樣?

理查德·福斯特:資本主義的本質是資本化,將資金未來的價值投資於現在,通過冒險讓社會發展得更快。這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荷蘭人,那時他們坐在阿姆斯特丹和萊頓的咖啡館里,為了獲取有擔保的回報而相互借貸。有人說:「如果你讓我分一杯羹,我將給你更高一點的回報」——這樣,股權就發明出來了。這一其效果是:將未來收益的凈現值提前兌現,轉化為當前的實實在在的現金。這一做法通過槓桿作用撬動了社會,使之能夠以比本來的節奏快得多的速度發展。股權是非常聰明的一大發明,我們不打算拋棄它。這是人們的行為習慣,這也是商業運轉的方式,除非資本主義完結,否則,商業將繼續這樣運轉。無論你從新聞里讀到過什麼消息,資本主義是不會完結的。
心懷華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7 03: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