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代華嚴的契機性

[複製鏈接]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5-30 02: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學佛有很多不同的途徑,泛稱為八萬四千法門。雖雲法法平等,無有高下,然以當機為要。而為何
說「華嚴」教法在當代最為契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與時代特徵有關。那麼現今時代,又有什麼根本
特徵呢?我的答案是:「物慾橫流,鬥爭堅固」。

為何時下格外物慾橫流,超乎往昔?這與科技的積累和進步有關。我們通常說「時代在進步」,這
句話實質很籠統;嚴格來說,只不過是技術在進步而已。每一個科技的發明和創建,大部分是人類官能
的一種延伸。譬如說飛機、汽車是腳力的延伸,計算機是大腦的延伸,望遠鏡和顯微鏡是視覺的延伸。而
每一個技術產品,都極儘可能地做到「極感官之愉悅,結意識之歡心」。聲色犬馬,本是人之所需,無
可厚非,但過分放縱,便會變成「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結果就是逐漸背離人類追求幸福快樂的初
衷。在老子的時代,由於生產技術的落後,商品還不發達,所以「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對大多數的
平民百姓,還是能夠做到的。回觀今時,環首四望,商品琳琅滿目,成千上萬的誘惑,要做到使心不亂,
沒有相當的修養和定力,恐怕是難之又難矣。試問心若是亂了,世界又如何得以安寧?

再說鬥爭堅固。分析這個現象,個人認為這與科學的進步與發展密不可分。按理說來,科學愈進
步,智慧應該愈深博。非常遺撼的是,事實卻是另外一番景象:科學愈發達,知識愈豐富,智能愈低下。
為何如此?我們理解到科學的思惟方式就可找到答案。科學的思惟方式,無非是分析和綜合而已。科學
家用分析的思惟方式來解析現象時,產生出了各樣的學術分支。分支之多,學派的林立,專業、專科之
間,隔行如隔山。如此一來,盲人摸象、各執一端的現象輕易地產生。每人傾于堅持自己的立場,自是
而非他,鬥爭如何不堅固?也許會問,不是還有綜合么?綜合應該可以請救分析之偏。話雖不錯,但事
實不然。現在的科學發展得太微太快,以致不可能以個人之力對當今的科學知識加以綜合整理。分析愈
來愈細,似乎沒有窮盡的時刻;綜合愈來愈大,超出人腦所能承載的負荷。面對這樣的情形,人類的自
信心削弱了,智慧也降低了。

總觀目前的世界,鬥爭堅固,是非四起;物慾橫流,動蕩不安。身處其中的人類,愈來愈依靠外
物、失去自信、沒有智慧;內心充滿焦慮,熱渴躁擾,甚是可憐啊。幸好,「佛為大醫王,能救世間苦」。
我們有佛法的指引,依法修行,可以離苦得樂,達到解脫自在,清涼快樂。
依佛法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何以華嚴最為契機?六祖慧能大師曰:「煩惱即菩提」。我們身處
這個 「物慾橫流,鬥爭堅固」 的世界,若要成就菩提智慧,亦必須在「物慾橫流,鬥爭堅固」中去證
入。因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無有是處。只要踏實地依照華嚴教法修行,我們亦可以在這五濁
惡世中成就智慧,悟入菩提。

華嚴是怎麼對待物慾橫流的?「華嚴宗」思想與其它佛教宗派比較,有個很大的不同。其它宗派
基本上是比較否定一切,而華嚴基則是完全肯定一切。「凈土宗」喻我們所處的是「娑婆世界、五濁惡世」,
要厭離才好。「瑜伽宗」謂世界是我們「妄情所執,染識所現」。「般若宗」更雲,「般若將入畢竟空,絕
諸戲論」。總括的說,都是對現象界的一種消解與否定。毫無疑問多數的宗派都是著重「破」的思惟模式,
勸人摒棄一切虛妄。然而時下代的人,對外界物質極大依賴,遠遠超前人;情見無比深重,妄想執著的
程度非常根深蒂固。若是教他們放棄現有優越的物質生活,真的是要了他們的命。但華嚴思想在對待物
質方面,就有別於其它的宗派。在華嚴而言,「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法無不歸還此法界。」簡單
來說,一切的存在和出現,都不是沒有理由的,所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而六根對六塵境界,
也是無有一法不圓融,無有一法不周遍。一沙一渧都具足一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皆是佛法。華
嚴偏重「因緣法」—所有事物皆是無量因緣組合而生,「因陀羅網」—所有事物皆是互動互依、互為因果,
用的是「立」的思惟模式。華嚴這個宇宙人生的實相,對現代的眾生來說,是相當有吸引力及安撫的作
用。眾生既不願舍離瑞生的濁惡世界,又想得到佛國的安隱快樂,「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華嚴思想里「不離世間緣,超然登佛地」的雙全法,是任何一個情見再深,執著再重的眾生都不會拒絕
的。諸經多談空,眾生多怖畏,而華嚴盡談有,眾生盡歡喜。

再來探討華嚴是如何看待「鬥爭堅固」的現象。華嚴談「四法界」。第一是「事法界」,最後是「事
事無礙法界」。何謂事法界?一塵一沙都是事法界,任何一個學科的分支都可以是一個事法界,極其繁廣,
難以具說。如此之多的事法界,彼此之間存著一個什麼關係?華嚴的答案是「事事圓融無礙」。別以為「黑
白分明,水火不容」才是真理,事實上在宇宙間既有黑又有白,水和火一直都是共存於天地之間,都是
圓融無礙的。一個世界如果只有火,而沒有水,恐怕難以想象。事與事之間都是圓融的,不圓融的其實
是我們的心,所以古人說:「君子和而不同」。圓融和諧就是要在萬相差別中去圓融和諧才對。通過學習
和了解華嚴的思想,訓練我們的思想圓融起來,接納自己、接納別人。然後我們再回過來看世界時,就
會發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是什麼意思?簡單地說,就是局部就是整體,整體就是局部;分析也
就是綜合,綜合也就是分析。「一是多之一,多是一之多」,整體是局部的整體,局部是整體的局部。沒
有離開局部的整體,也沒有離開整體的局部。

由於華嚴的思想是站在「一真法界」的立場來看待整個宇宙的無盡緣起,所以沒有什麼好否定的;
一切皆是從一真法界流出來,還有什麼好否定的。此殊勝的闡釋,特別能夠順應時下眾生的根器。我們
的心,剛強難化、我見深重、情執難除,聽到佛法是要否定我們的思想與言行,內心實在忐忑,因為我
們都喜歡被肯定,不喜歡被否定。華嚴的思想,對於一草一木都加以肯定,對於萬物之靈的人類,更是
予以極大的理解和肯定。大千世界,隨舉一塵,明一塵者,大千皆明。大千世界,一事不明,則此一塵,
終不能明。華嚴對世俗的一切現象都不作消極的否定,而是積極地探索其存在的合理因素。以此因緣故,
我說華嚴在當代最為契機。

對於「物慾橫流,鬥爭堅固」這個不應提倡的現象,華嚴思想如何進行化解?以華嚴而言,「三界
虛偽,唯心所作」,「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所以偈云:「若人慾了
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有如是心,必有如是體,則必有如是相、如是用。亦即是
說,在無盡的緣起中,因為眾生有著貪得無厭的心念,物慾橫流鬥爭堅固是不可避免的。若然眾生有這
般的心念,而沒有相應的相和用出現,那反而是違背因果和緣起的。所有的現象都不過是我們的心念在
法界的顯現而已。有如是因,則必有如是果。當我們明白和了解華嚴的思想,就會知道改變世界其實是
一件蠻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只要改變自己的心念就可以了。自悟自修,自度成佛。經云:「一佛成道,
觀見法界,草木國土,悉皆成佛」。那為什麼過去恆河沙數諸佛成佛,我們還沒成佛?我想那是因為諸佛
的心念已轉,所以他們的世界也就轉成佛境了。而我們還沒有成佛,是因為我們的心念還沒有轉,所以
我們的境界和依報也沒有轉。我們的心念也能轉過來的話,轉念即同如來,而身邊的一草一木,亦共成
佛道,應該是不虛假的。經云:「隨其心凈,則國土凈」。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沙發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5-30 02:13 | 只看該作者

當代華嚴的契理性

契理未必能契機,但契機一定要契理。華嚴之所以在當代尤為契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它在當代格外地契理。為什麼這麼說呢?眾所周知,華嚴的理論玄奧,難以明了,所以十玄門中才有「託事顯法生解門」。為什麼要託事顯法來生解呢?因為淺近的事法,易於為眾人之所接受。借著淺近的事法,又可以讓眾人明白佛法里深妙的道理,而所託之事和所顯之理沒有差別。淺近的事法,要多少就有多少,自古皆然,又何最契於當今呢。

就淺近的事法來說,砍柴與挑水,皆是神通妙用,可是人們又怎麼會信呢?因為眾生無始以來顛倒執著的心太深太重了,即使是最為淺近的事也難以讓他明了,真的是「目睹真而不覺」啊。於是我們的華嚴祖師們想出一個又一個的譬喻來讓眾生悟解信入,其中最為有名的是《華嚴金獅子章》了。為了讓武則天明白華嚴奧義,賢首大師以金獅子為喻來闡揚教觀。在《華嚴教義章》中為了解釋總別同異成壞六相,大師又用屋舍作比喻來作說明,甚為周到。又如在中國浙江寧波的阿育王寺,有一小室名曰「華藏」,進去可以看到小室的四壁是四面大鏡子組成,小室的中間置一毗盧佛坐像。四鏡互映,一佛普現一切佛,重重無盡,讓人由此領悟層層無盡的「華藏世界」。古大德們確實是匠心獨具,也確實是用心良苦,但無奈例證不多,難以信服,眾生依就是不開竅,依舊執著外境,心外求法。不過長年累月的「心外求法」積累下來,倒也成就了當今時代的科技昌明。可是,萬法不離法界,法界不離一心。科學家們長年累月心外求法所研究探索出來的,又哪裡有一樣能離了法界而存在於法界之外呢,都只不過是「自心取自心,非量計為量」而已,只不過是眾生的執著更加深重了而已吧。但是就學佛者來看,因為「即事而真」緣故吧,這些科學家們發現出來的成果,使得佛法的例證倒是大大的豐富了。尤其是對於「華嚴宗」來講,這些例證就更有說服力了。這是因為華嚴宗最為殊勝最為獨特的理論就是「法界緣起,重重無盡」,「一切無不從此出,一切無不還歸此法界」,而大多科學的發現,有意也好,無意也罷,幾乎都在為這一理論作註腳。因為這樣的緣由,所以才使得華嚴在當代最為契理,因此也格外地契合當代的機緣了吧。希望我能用自己淺薄的華嚴和生物知識,能夠說明白這個道理。

華嚴宗認為,對於一切事物的觀察,由淺入深有四種不同,因此一法界便由於認識的深淺而成為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在《華嚴法界玄鏡》中,澄觀大師說「法界者。一經之玄宗。總以緣起法界不思議為宗故。然法界之相要唯有三。然總具四種。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一一事相。皆可成觀。」大師是說,以事法界為體,其餘三法界為觀,從而對一一事法,哪怕是一塵一沙,都可以進行認識和了解。今天的科學分支真的是多如牛毛,我所知有限,無法一一去講開,只是就結合我所學到的生物學知識的皮毛,來談談我對四法界的粗淺認識:以生物學知識上的「人體」為事法界來建立華嚴三觀的前二觀:理法界的真空觀,理事無礙法界的理事無礙觀。

首先講講事法界,人體。人是大家都熟悉的動物,所以講起來也比較容易,以人為本嘛。在生物學上,從結構層次上利用分析的思維方法,可以依次把人分為系統、器官、組織、細胞。細胞是人體的構成基礎。由形態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群細胞組合起來,稱為組織。人體的組織分為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和肌組織四種。組織是構成器官的基本成分,上述四種組織排序結合起來,組成具有一定形態並完成一定生理功能的結構,稱為器官,例如胃、腸等。許多器官聯繫起來,成為能完成一系列連續性生理機能體系,稱為系統。如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以及肝、膽、胰等一系列器官聯繫起來,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組成了消化系統。其它還有運動、呼吸、泌尿、生殖、循環、神經、感覺和內分泌等八個系統。由這八大系統構成一個完整的人體。對於「人體」這個事法界,我想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認識。

一是真空觀。如上文所述,人體實際上是由一系列的系統器官組織和細胞而組成。而作為人體結構基礎的細胞從何而來呢?父母精血所成。用今天科學的話來講,就是一個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來的。父母未生之前,也就是精卵未有結合之前,我們身體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不就是空嗎!即而有生,精卵因緣聚合成受精卵之後,也是瞬息不住,傾刻萬變。先是由一而二,再由二而四,如此分裂,乃至無數。經云:色之性空,非色敗空。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等到肉身敗壞糜爛以後再來觀空,應觀當體即是空,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個肉身,無有自性,並非常住不變,而是念念遷流。細胞是剎那剎那在變,身體自然也是剎那剎那在變,所以實際是相雖有而體常空。

二是差別觀。事法界的特點就是差別無量。既有事間的差別,又有事內的差別。先說事間差別。譬如俗語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是說事間之差別。各各人等的形體外貌多有不同,縱是孿生,亦有無量差別,所以有人感言:不可能找到兩片相同的樹葉。大致說來,人體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美有丑。正如老子所說「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誠乃相對之至論也。再說事內差別。人體是一,但系統是多,器官更是多,而細胞更是多至無數。此多即是事內差別。一一系統,有無量差別;一一細胞,有千萬不同。譬如說神經系統中的神經細胞,又長又窄,專門傳遞信息。而循環系統中的血液細胞,又圓又扁,專門運輸養料。

三是圓融觀。人與人雖多不同,但共同組成了這個社會卻是事實。系統之間細胞之間再多不同,卻是組成了一個人體。此正所謂「一乃多之一,多乃一之多」吧。在華嚴思想里,多有談到六相圓融,用來解釋人體,尤為至當。所謂六相,即總別同異成壞也。我們可以從系統器官組織各個角度來談,本文中我只就細胞來講六相圓融。一總相,受精卵細胞即是,因為一切細胞,皆從受精卵分裂而來。二別相,各各細胞形態結構功能之差別是也,如前面所提到的神經細胞與血液細胞。三同相,是指細胞之間彼此聯繫,相互協作。如神經細胞傳達大腦指令至肌肉細胞,肌肉細胞進行運動以完成指令。四異相,是指細胞之間彼此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神經細胞不工作了,肌肉細胞不會去代替它的。反之亦然。五成相,是指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發育成熟,能起功用,如神經細胞、肌肉細胞等等。六壞相,是指細胞在分裂過程中出現不可逆轉的分化,肌肉細胞不能再變成表皮細胞,而表皮細胞也不能再變成肌肉細胞。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在胚胎的早期,各部份的細胞是可以相互替換的。頭部的細胞少了,把尾部的細胞移到頭部,就發育成頭部,反之亦然。但到了後期及將來,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了,頭部的細胞移到尾部,發育依然是頭部;尾部的細胞移到頭部,發育出來依舊是尾部。也就是說,細胞之間彼此不可再進行替換了,這就是壞相。

在對「人體」這個事法界有了以上的觀察和思考以後,人們會習慣地思考,何以會如此的呢?各種差別的依據何在?要回答這些,就有必要進入理法界而觀察了。

當代科學已經認識到,種種生物現象背後的本質根源在於基因,所以就「人體」這個事法界而言,其理法界就是「基因」了,其觀名曰真空。在觀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基因。前面講到細胞是人體的構成基礎。細胞內又有細胞核,核內有DNA,DNA上面就有基因。那麼,什麼是基因呢?用最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鹼基的排列順序。DNA上有四種鹼基,生物學上用字母ATCG來表示。雖然DNA上只有四種鹼基,但由於其個數可以多到上億,所以排列順序幾乎就有無窮的差別,這也就是生物多樣的根本原因所在。也就是說,人與狗的差別,乃是在於DNA的差別。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主要是基因的別。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都有著人類所特有的DNA;而人之所以不同,是由於各自DNA上所攜帶的基因不同。人的高矮胖瘦,乃至健康與否,在環境相同的情況下,全然視基因的差別而定。譬如大家所熟知的「糖尿病」,就是因為病人缺乏胰島素的基因;而「白化病」,也是因為這種病人缺乏一種酶蛋白的基因。換而言之,在條件相同的情形下,人體的一切現象差別,其實都是由基因決定的。

有了上面簡單的了解,我們就可以來觀理法界了。基因就是AGTC四個字母的排列順序,絕對地沒有自體,鹼基只是其載體而已,就好比是電話號碼一樣。電話號碼不能說是有,也不能說是無。為什麼呢?不能說無,因為有其用,按照電話號碼就能找到相應的用戶;不能說有,是因為無實體,電話號碼純為數字的排列,永不可壞。電話機可壞,電話線可壞,電話局可話,而終不可說電話號碼壞,因為它根本就沒有一個實體可壞。亦如兩手相對,中間現出一縫。此縫即是非有非無。若無兩手相對,不現此縫;兩手遠離,此縫亦無壞。實則是手有去來,縫無動轉。正是經中所言:「諸法無去來,諸法無動轉。」「起唯諸緣起,滅唯諸緣滅。」我們觀察基因,也是如此。基因也是如此,非有非無,只不過是成千上百個字母的排列順序而已,但這個順序卻可以決定人體形狀外貌的不同。觀基因其體非有,故空;觀基因其用非無,故非斷空,是名真空觀。

事法界和理法界各有其真空觀,於此中有同有別。同者,因為性空無二;異者,因為緣起有深淺。相對而言,事法界之緣起是淺,由受精卵分裂成人乃至死亡,眾生可以少分入觀。而理法界之緣起是深,是甚深緣起,基因之成由,眾生無由入觀,唯佛乃知。

事法界和理法界之後,接下來就是理事無礙觀了。有五重次第:第一理事相遍,第二理事相成,第三理事相奪,第四理事相即,第五理事相異。

先來看第一次第,理事相遍。其有二門,一是理遍於事,二是事遍於理。理遍於事是說由於真理不可分割,所以一一事物之中,真理都是全遍,乃至一一微塵都攝無邊真理,無不圓滿具足。事遍於理是講事物無體,全同真理,因此有分齊限量的事物全同於無分齊限量的真理(分齊其實就是分別的意思,但指的是程度上的分別,而非性質上的分別),於是一塵不壞而遍法界。基因和性狀就是這樣一個理事相遍的極好例證。基因在人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因為人是由父母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成的受精卵細胞發育而成的。一開始只是一個受精卵細胞,後來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兩個分成八個,八個分成十六個……這樣一次一次地分裂下去,到成年的時候,人體大概有10的14次方多個細胞了。但是,在這些細胞的多次分裂當中,基因並沒有發生分裂,而是始終保持圓滿具足,以致於每一個細胞中都含有全部的相同的基因信息。這就是細胞的全能性。克隆就是這一理論的實際應用。理論上來講,身體任何一個部位的細胞都可以克隆出一個與你完全相同的個體出來,你就可以有千百億分身了。這就是理遍於事門了。理遍於事在現代科學中還有很多的例證,譬如說物理學上的磁鐵棒,一端是南極,一端是北極。你把它分成一千份,一萬份,每一份中仍各具南北兩極。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每一整體在分割的時候,得到的不是部份,而是一個小的整體。這個思想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我們學華嚴的人來講。我們常講,一塵普含一法界。為什麼呢,因為真理是一,理一無分。如果一塵不是普含一法界的話,那麼,法界之理就有不遍之處。但照一般的思維來推理,這怎麼可能呢?因為在平常的思維中,總是認為分割得到的部份小於原來的整體。一分為二,各自得到的只是原來的一半。而現在我們在事實上看到卻是:一分為二后,得到仍然是整體,而非一半。所以,一分為二后,得到的是兩個完整的一,而不是兩個一半。所以,只有以這樣「理遍於事」的思維,我們才能明白為什麼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才能信服華嚴思想並非是哲學上的玄思,而是諸佛現量的親證!
再來看事遍於理門。我們的每一根毛髮,每一個毛孔,都是體現了全部基因的信息,都是按照基因的排列順序來生長和發育的。至於我們的膚色,體重和性別等等的性狀,就更是如此了,都是受基因的控制的。一塵不壞而遍法界,於一毛髮中能觀見全部基因之理,這是事遍於理門。

理事相成中也有二門:一依理成事門,由基因之理,方有緣生之相狀,通俗的來說就是長什麼樣,基因說了算。二是依事顯理門,相狀是由於基因控制形成的,所以相狀是虛,基因是實。但在人的相狀外貌中,基因的信息顯露無遺。通過了解和研究人的相狀,理論上就可以認識到其基因的構成情況了。

理事相奪中也有二門:一以理奪事門,相狀既然是由基因控制而成,所以離基因外無任何相狀可得。二事能隱理門,基因表現成為相狀,非相狀無有能顯出基因之理。

理事相即中也有二門:一真理即事門,二事法即理門。基因是相狀的基因,相狀是基因的相狀。基因不在相狀之外,相狀不離基因之中。

理事相非中也有二門:一真理非事門,二事法非理門。即基因並不即是相狀,相狀不即是基因。基因是本質,相狀是現象。譬如說雞蛋里雖沒有骨頭的相狀,但骨頭的基因卻是在的。

事事無礙的周遍含融觀就不講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我在文章里說的理,不是真如之理,而是基因之理。真如是無為法,基因是有為法,二者是不同的。然有為法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無為法,更何況,「一一微塵都攝無邊真理」,所以用有為法的基因來認識無為法的真如,還是有這種可能的。在生命科學里,有關基因信息的部分是最前沿的,可能也是所有學科裡面最前沿的吧。當我接觸並了解到基因信息的科學知識后,深深地為生命的神奇而驚嘆,覺得生命太不可思議了。人生最大的題目就是「生從何來,所向何去」,在生物學上,我想最大的題目就應該是基因的起源問題了吧。就我所了解,現在還沒有哪個科學家對基因起源問題作出回答的。但是,如果我們多讀些經和論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佛教對生命的起源是有肯定答案的。而在所有我讀到的經論中,最能令我折服的莫過於華嚴思想了。雖然,我對華嚴的了解還很粗淺,但我對華嚴的信心卻是十分的具足,決定不動搖。《黃檗傳心法要》里禪師打了個比方,「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只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此來說明「萬類之中,個個是佛」。我想我們學華嚴,可能就是要學這「個個是佛」甚至「處處是佛」的思想境界吧。

在古代,諸佛菩薩及祖師大德們雖然苦口婆心地說出了他們現量親證的境界,但眾生根性下劣,總以為「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又沒有辦法親見法界真性,所以只是不信,甚至生疑生謗。但時及當代,因緣所至,科技昌明,聖者們的親證現量我們凡夫雖然不能親眼見聞,但可以在實驗室,籍著先進的設備和發達的技術,來少分地證明諸佛菩薩所言不虛。孫文先生有言:「佛教能救科學之偏。」反過來說,如果有一定的智慧和善巧的話,科學應該是可以少分證明佛教之真的。因為華嚴不廢一事,不廢一塵,所以,雖然近代科學的發展,往往只是局限於一塵一事,但以華嚴理一無分的原故,所以得以在一塵一事顯示出無邊真理。

我以自己淺薄的認識和理解,試圖來說明華嚴在當代最為契理契機,甚為吃力。但以讀者智慧廣大,若於我粗鄙的文辭中,而得以信入華嚴之廣大深奧,較之他宗,猶契於當代,是為幸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Djogchen 發表於 2008-6-13 02:5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etrotown 於 2008-5-30 02:13 發表
契理未必能契機,但契機一定要契理。華嚴之所以在當代尤為契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它在當代格外地契理。為什麼這麼說呢?眾所周知,華嚴的理論玄奧,難以明了,所以十玄門中才有「託事顯法生解門」。為什麼要托 ...

大師所講的華嚴思想,其它宗鬥都有否定,,我想問,眾生的報身,是否即是"華嚴法界"?

[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08-6-13 02:52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4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6-13 08:19 | 只看該作者

實不敢妄稱大師,充其量不過是學佛人罷了

原帖由 Djogchen 於 2008-6-13 02:51 發表

大師所講的華嚴思想,其它宗鬥都有否定,,我想問,眾生的報身,是否即是"華嚴法界"?

第一:對其它宗門並無否定。文中只是讚歎華嚴在當代契機契理尤為殊勝的一面,但並不意味著其它的法門就不殊勝了。因為要突出華嚴教法的關係,所以才作如是說。實際說來,眾生根欲差別無量,原非一法之能普攝,所以萬八四千法門,只要都是指向涅磐寂靜的,都是佛法,都是平等。
第二:所謂華嚴法界,就悟者來說,當下即是,諸法無去來,諸法無動轉,所以諸佛如來,不動真際而為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但就迷者來說,非是佛迷眾生,實是眾生迷佛,所以雖處法界,然不自覺,故而流浪諸趣,虛受輪迴,故而文中指出,若能轉念,轉念即同如來,何以故?依《起信論》中: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所以,您的問題我若直接回答的話,就是這個意思:迷則法界入生死,悟則色身入法界。
管見如是,仁者自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
Djogchen 發表於 2008-6-14 03:13 | 只看該作者
解釋圓融,文字流暢,謝謝師兄!,有空多多指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6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6-14 09:54 | 只看該作者

指教不敢當,相互學習吧

我把這篇文章貼在這裡的目的本來就是要大家看了多提意見的。來這裡的網友大多除了有著高深的佛學修養之外,更是科學與事業上的成就者。我把自己寫的一點心得體會貼在這裡,如果有幸可以得到你們的指點,那就是我的榮幸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7
Djogchen 發表於 2008-6-15 01:11 | 只看該作者
仁者是否知道在密宗角度來看「華嚴法界」和密宗所修的「肉身成佛」中的「氣入中脈」有密切關係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8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6-15 03:39 | 只看該作者

本人對密宗所知有限,還請師兄多加指教。

就我所知,密宗認為「氣入中脈」應該還是在方便道上的修為,而即身成佛所成就的法界體性之智才是圓滿的證入。張澄基先生認為,密宗在方便上有勝過禪宗的無門之門,我覺得這可能是一種事實吧。禪宗里也講「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但本人對密宗確實所知有限,尤其是對「氣入中脈」這種上乘瑜伽的修習更是無知。密宗如何看「華嚴法界」,如果師兄方便告知的話,務請賜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9
Djogchen 發表於 2008-6-15 07:25 | 只看該作者
因為密宗提倡的是"心氣不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10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6-15 12:24 | 只看該作者
就我所知,為了開顯佛心,密宗提供了兩個主要的方法:一個是所謂的方便道或有相道,一個是解脫道或無相道。前者比較著重於心、氣,尤其是氣的訓練、調伏及升華;後者則比較偏重於心的認持、突破及擴展。但二者皆基於同一之密宗根本原理:心氣不二。

心氣不二乃相對統一原理之延伸,拿來用在調心和調氣的修持方便上,就建立成一套圓滿和善巧的心氣修持系統。心氣固然對立,但亦互依互融。心與氣者實一物之兩面,因此心調則氣調,氣調則心亦調,心粗則氣獷,心細則息微,心柔順則氣亦暢通,氣充沛則心必爽朗。如果能夠使心調伏、轉變、擴大及升華,則氣亦隨之,反之亦然。

瑜伽行者在生起次第修得相當之基礎后,再進修圓滿次第的修習,主要是高級之心氣任修持方便。當圓滿次第修至相當程度時,則心氣能得自在,因而能導引業氣趨入中脈,打開全身脈輪;此時心證空性,氣成無礙神通之大力用。因心氣得全部自在,則一方面能解脫生死及中陰,永遠脫離輪迴;另一方面可神通變化,於法界中隨緣度生。達成最高之圓滿境地時即成就法、報、化三身圓滿之佛位。

與之相比,禪宗則不立一法,完全只是強調明心見性的重要性,而沒有「心氣不二」的方便道上的生起次第的修習,所以下手起來就難了許多。但個中的得失是非又真的是難以一言道清,為什麼這麼說呢?據某位大德居士講來,密宗裡面能修成「生起次第」而於瞬間觀現壇城的行者不能算多。再反觀禪宗,雖然沒有個下手處,但如果真的能悟透本地風光,不假修證,當下現成,由此而成就者不能算少。因為本人並無證量,所以只能是嘴上說說,不妥之處,請師兄多加指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1
Djogchen 發表於 2008-6-15 20:05 | 只看該作者
那麼,和師兄所講的「悟則色身入華嚴法界」是否有關聯?

[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08-6-15 20:31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12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6-16 02:04 | 只看該作者

修法有異,所入無別。

有關聯,絕對有關聯
但又有區別,區別是:
我之所謂「悟則色身入華嚴法界」分二入,一理入,二事入。
理入者:以無所入而入法界,即色身而為法界故。不入色身香味觸法,即是入法界。
事入者:密宗以「心氣不二」「氣入中脈」「即身成佛」而得入,禪宗則以無心而入。
仁者以密法入,我以顯法入。修法有異,所入無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3
Djogchen 發表於 2008-6-16 02:34 | 只看該作者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活在「當下」之妙趣,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4
Djogchen 發表於 2008-6-17 22:06 | 只看該作者
送上對聯一首:-

靈炎寂照隨沾一法皆實相
泉水清澈只取半滴潤大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5

帖子

7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1
15
yunglee780 發表於 2008-6-21 09:32 | 只看該作者

good articl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2 10: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