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與海空上師關於禪修的問答(寂雯)

[複製鏈接]

10

主題

148

帖子

4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2

積分
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wxjs 發表於 2006-10-18 18: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與海空上師關於禪修的問答(寂雯)
跟隨上師學修多年,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上師的呵護與關懷,每每想起,我都忍不住熱淚盈眶……特將上師對我關於禪修的開示整理出來,以使更多的同修得到法益的加被。頂禮慈悲金剛父——海空上師!!!
寂雯問:在禪定時,身體會產生顫動和搖晃,應如何處理?
上師答:身體的「脈絡」和「最細微風」的震蕩會引起身體的動蕩,反之亦然。不可執著於此,更不可以故意晃動,著意於念咒,結印和觀相上即可。
寂雯問:有時在禪定時,會有發熱,發麻,腫脹的感覺,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上師答:各種感覺只是身體的一種徵兆,並不是禪定的最根本的東西,所以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重要的是不要「跟著感覺走」。
寂雯問:有人說禪定時,雙盤的姿勢最好,可是我拚命搬腿,也盤不成雙盤,這可怎麼辦呢?
上師答:禪定的坐法要點主要是「七支坐」,雙盤,單盤,散盤均可,行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加以選擇。如果在禪修時,一味地跟自己的腿過不去,那就失去了禪定的意義,不是「修心」,而是「修腿」了。(上師笑)
寂雯問:我在深夜禪定時,心中會突然升起莫名的恐懼,甚至不敢繼續坐下去,這是怎麼回事?又如何對治?
上師答:莫名的恐懼,來自於無始以來的業障,遇到這種情況時,應祈請上師的加持,並念誦《百字明咒》,清凈業障,拓展覺性,就能避免。
寂雯問:我已習慣了每日臨睡前打坐,可是有時候竟然會睡著,我常常會責罵自己太懶惰,怎麼樣才能使自己不懶呢?
上師答:睡前打坐的習慣很好。但是累了一天,上床打坐,當然容易睡著。下次罵自己懶之前,反省一下這一天是不是確實太累了,如果是,那就倒頭睡吧,那不叫懶;如果不是,那就是真懶惰了。對治的方法是,(1)不在床上打坐。(2)開著燈。(3)觀想光明,使自己溶入光明的覺性之中。
寂雯問:為什麼在打坐時有時會有胸悶,頭暈的感覺呢?
上師答:那是禪病。禪病分為兩 種,即「 寬」 ,「 急」 病。「 寬病」 表現為口中流涎,迷糊,昏沉,是攝心太寬所致;「 急病」 就表現為胸悶,頭昏等,是攝心太急所致。因此,在禪定時,就要象彈琴一樣,把弦調得不松不緊,才能彈出美妙的音樂來。
寂雯問:念咒是不是越快越好?
上師答:念咒不能光圖快,還要清晰,準確,念得太快了,就成了嘴皮上的功夫。而並不能在我們的深層意識上劃上痕迹。所以,無論是稱佛號,還是念咒都要在我們的第八識上下功夫,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寂雯問:在三密中,結印和念咒都較容易,觀想卻很困難,應該怎麼辦?
上師答:對初修者而言,觀想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它要求行者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堅強的毅力。若是缺乏豐富的想象力,就應以上師相應法為主,觀想上師會來得更直觀些;若是缺乏毅力,就應當下立心,並加行《百字明咒》,消除心識的污染,惡業清凈后,觀想自然清晰、穩定。
寂雯問:在打坐時,經常會有些頑固的念頭揮之不去,或者是叫「耿耿於懷」吧,該如何克服?
上師答: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停止修「止」,以「觀」修對治,用智慧(佛的正知正見)來觀析念頭,一旦看透它,它(念頭)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寂雯問:出現幻境,如何對治?
上師答:當下立心,佛來斬佛,魔來斬魔。
寂雯問:在禪定時,會有什麼都找不到的體驗,但此時往往會突然升起恐懼來,請問這是怎麼一回事?
上師答:「什麼都找不到」的體驗是禪定中常有的覺受,但此時若定力不足,就會升起恐懼來,隨著禪定的深入和定力的增強,這種恐懼就會消失,並把「什麼都找不到」的體驗逐漸轉化為一種殊勝的境界。
寂雯問:禪定時,有正加持和負加持,如何區分?
上師答:正加持,可以使習修者的仁愛,慈悲心得到增長;而負加持,只能滋生習修者的貪、嗔、痴。習修者不應執著於求得加持,因為那樣會使心識被貪求所蒙蔽,同樣會給習修者帶來障礙。
寂雯問:什麼是止?什麼是觀?何時修止?何時修觀?
上師答: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在波浪蕩漾的水面,我們無法看清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於是,我們設法使水面平靜,這就是「止」;在平靜的水面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月亮的倒影,這就是「觀」。修止與修觀,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習修者應學會熟練地掌握和應用這兩種方法,如同駕駛車輛時,對油門和離合的掌握,運用自如,配合得當。
寂雯問:修止時,念頭較少,但心會覺得緊繃;修觀時,雖然心會很放鬆,但念頭較多,此時應如何修止或修觀呢?
上師答:應將兩者結合起來。心綳得太緊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心還在執著於外境和念頭的實有上,此時應以觀修配合,觀析外境和念頭不過是我們的心所產生的幻境,看清它的不真實性,不執著於此,就可以使我們的心進入放鬆,寬闊的境界。
寂雯問:修止時的「無念」——即「心一境性」,和修觀時所得的「心的安住」的狀態,有何分別?
上師答:關鍵是一個「我」字。修止時的「無念」狀態中,還有一個「我」字;而修觀時所得到的「心的安住」中,已看到了「無我」的本質。
寂雯問:禪修需要安靜,這似乎和忙碌的生活格格不入,怎樣才能處理好它們的矛盾呢?
上師答:首先要明確禪修的目的。對出世間而言,禪修是為了出輪迴,證涅槃;對入世間而言,禪修是為了獲得平和的心態,升起智慧,更好地工作,學習和生活。所以,禪修和生活並沒有什麼矛盾。一個人禪定修得好,那麼他的生活會更加美滿幸福。如果他的禪修不能給生活帶來好處,甚至對立起來,那麼就要考慮一下自己的禪修方法是否有問題。那種把生活和禪修隔離的方法,是行不通的。這就好象是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磨了一把鋒利的刀,卻全然沒有用武之地。生活,是我們禪定功夫的試金石。當然,如果能常照常寂,則可無時不在定中,生活和禪定又有何區別呢?!
寂雯問:現在大多數人學習禪定是為了尋求心靈的平靜,出離心對禪修重要嗎?如何培養出離心?
上師答:沒有出離心的禪修,是有漏的,不能真正地從根本上斷煩惱,得到的只是心靈的暫時的平靜。我們應了解一切都是無常的,不真實的,快樂也會變成痛苦,輪迴的本質就是苦。通過禪修,不斷地體悟「緣起性空」的真諦,就可以克服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貪執,生起出離心,這樣才能獲得心靈永恆的寧靜,進入無漏的境界。
寂雯問:學習禪修多年,為什麼還會有煩惱?
上師答:心中不生,何來煩惱。禪修正是用來對治煩惱的,煩惱不斷,禪修不止。煩惱源於無明,想要去掉無始以來的無明垢習,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恆,不懈不怠的努力。急噪的情緒,只能給習修造成障礙。
寂雯問:菩提心被喻為「成佛的種子」,學佛之人如何將發菩提心和禪修結合起來呢?
上師答:發菩提心本來就是禪修的重要內容之一。禪定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造成貪、嗔、痴的「我執」,也只有在破「我執」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提心來。沒有菩提心的禪修,就好象是在耕耘沒有種子的土地,最終沒有收穫。
寂雯問:學習佛法的基本理論,對禪修重要嗎?
上師答:沒有佛法基本理論指導的禪修,只能是「枯坐」。因不能用佛知見,來看透事物的本質,修來修去,也只能是煩惱依舊,痛苦依然。禪定的觀修是建立在佛的正知正見的基礎上的,不是胡亂的分析。通過學習佛法的基本理論,獲得「俗智」,在定中進一步凈化,證得「真智」,方能進入真知灼見的境地。
寂雯問:現在很多學佛人對氣功很反感,不屑一顧,不知我們該怎樣看待氣功?
(這裡指的氣功,是指傳統的健身氣功,而不包括有其他目的的所謂「功法」)
上師答:佛法與其他的修行方法有「共法」——共同的方法,和「不共法」——不同的方法。佛法中的「止」修,即攝心一境的方法,就是「共法」。氣功的修法實際上只在佛法的「止」的範疇中。修止,這不是佛法的特色,佛法的究竟圓滿之處在於它的「不共法」,其他修行方法所沒有的方法——修「觀」,即用佛陀教導的理論和方法對宇宙人生進行觀析,體悟真如實相。這是氣功及其他修行方法所沒有的,也是它們不究竟之所在。
對於氣功,學人要以平等心待之。諸法因緣生,我國傳統的氣功對強身建體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通過對氣功的習修,為佛法中的「止」修,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氣功的人,最終步入佛門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作為佛門弟子,不應起分別心,而應生菩提心,使更多的人走上學佛這一究竟圓滿的道路!
海空上師關於點開心要,圓成法性,明心見性的開示
寂雯問:師父,目前很多學修者對點開心要,圓成法性,明心見性的說法概念不清, 能否對此開示?
上師答:點開心要,關鍵在於「點開」;圓成法性,關鍵在於「圓成」;明心見性,關鍵在於「明見」,它們是依次第而出現的。
寂雯問:還是不太明白,能否再說形象些?
上師答:好吧!我做一個比喻,比如有一間緊閉房門,漆黑而又凌亂的房間,我們要把它清理乾淨。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是不是首先要推開房門,這就好象是「點開心要」之「點開」——即突破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的障礙;隨著門被推開,門外的陽光透過打開的門,掃蕩了房間里的黑暗,使黑暗融化在光明之中,這就好象是「圓成法性」之「圓成」——即使咒、印、觀所代表的佛性與身、口、意所構成的自性相融,使咒,印,觀的功效在行者的深層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上起作用,掃蕩行者的身心障礙;我們借著光明的作用, 看清了房間里的積垢在哪裡,並一一清理乾淨,這就好象是「明心見性」之「明見」——即明白地看清自己心中的無明垢習,予以掃蕩。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掃蕩無明垢習的過程。眾生因無明的染習而成眾生,去染還凈,即為佛。
寂雯問:明白了!那麼怎樣看待如意輪金剛法中的圓成法性呢?
上師答:如意輪金剛法中的開示法,在傳授時,採取了法力融通灌頂的形式,在上師的加持下,使行者在較短的時間裡達到點開心要,圓成法性的目的。但圓成法性不等於明心見性,行者還需要如法行持,從心中求證,方可明心見性。(因明心見性是內證現量)。還要說明一點,明心見性不等於圓滿成就,行者在明心見性的基礎上,不斷地修正心性,積累定道資糧,覺我覺他,方能究竟圓滿!
寂雯:感謝上師的開示!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2
沙發
kickbird 發表於 2006-12-4 19:15 | 只看該作者
上師答:當下立心,佛來斬佛,魔來斬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9

主題

3785

帖子

1085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085
3
徽塵 發表於 2006-12-5 09:45 | 只看該作者
現在和尚只是一種職業,不是一種信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2
4
kickbird 發表於 2006-12-5 19:52 | 只看該作者
職業?

提供那些服務?

就業前景如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4 12: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