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拿俄米和路得回伯利恆>

[複製鏈接]

3207

主題

3227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0658
霞步思 發表於 2025-5-21 19: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拿俄米和路得回伯利恆>
讀經【得2: 1-22】【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飢荒。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在路得記第一章中記載了,拿俄米與路得回伯利恆。而本章開頭的第一句話是:【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飢荒。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由這裡可知,《路得記》是記載發生在士師記時代的事。因迦南地沒有適合灌溉的河流,農業的收成是倚靠神按時降下秋雨和春雨,因此豐收還是飢荒,就取決於百姓與神的關係是否正常。摩西早已宣告,百姓若謹守遵行神的一切誡命,【耶和華必為你開天上的府庫,按時降雨在你的地上。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申28:12)。但百姓【若不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不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這以下的咒詛都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你在城裡必受咒詛,在田間也必受咒詛。你的筐子和你的摶面盆都必受咒詛。你身所生的,地所產的,以及牛犢、羊羔,都必受咒詛。】(申28:15-18 )
「伯利恆」是耶路撒冷附近一個盛產糧食的地方,連糧食之家都「遭遇飢荒」,說明絕不是偶然的自然災害,而是神的懲罰,因為百姓不肯以神為王,「各人任意而行」。同樣當我們「任意而行」的時候,神也會叫我們「遭遇飢荒」,興起環境來提醒我們。這裡「有一個人」,就是以利米勒。當時以利米勒一家因居住的猶大伯利恆「遭遇飢荒」,他就「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寄居」表明這家人只是想到摩押地暫住一段時間,等過了飢荒再回來。但因「遭遇飢荒」便離開神所賜的產業而遷居摩押,這是不信的行為。

【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裡。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她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裡住了約有十年。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裡」。當以色列國遭到飢荒時,神的百姓首先當做的就是認罪悔改,因為【耶和華的眼目看顧敬畏祂的人和仰望祂慈愛的人,要救他們的命脫離死亡,並使他們在飢荒中存活。】(詩33:18-19)而以利米勒不但沒有迴轉到神面前,認罪悔改,而是帶領全家離開應許之地,到摩押人那裡去寄居,希望能靠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飢荒。以利米勒能離開應許之地,「住在」在摩押地,而且為兩個兒子娶了媳婦,表明他是一個有辦法的人,但他對神卻失去了信心,不肯接受神所量給他們的管教。他們想靠自己的努力來逃避飢荒,結果利米勒和兩個兒子都相繼死去。以為是精明的選擇,結果卻是悲慘的,只剩下叄個無依無靠的寡婦。今天當我們遇到難處時,如果倚靠自己的方法來逃避,「暫時」離開神,結果也會從「寄居」世界變成「定居」世界、死在世界,因為【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8:6)

【她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於是她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於是,拿俄米與她們親嘴。她們就放聲而哭,說:『不然,我們必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她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拿俄米如果丈夫不死,還有倚靠,兒子不死,還有盼望。現在神拿走了她在地上所有的倚靠和盼望后,神就讓拿俄米聽到「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拿俄米就決定回到猶大地去。於是「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於是,拿俄米與她們親嘴。她們就放聲而哭,說:「不然,我們必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拿俄米決定要回去,她就勸兩個媳婦不要跟她走。從這裡可以看出,拿俄米是一個很好的婆婆,因為能夠讓兩個媳婦都捨不得離開她,真的很難找,何況是異族媳婦。而這兩個兒媳對婆婆的孝順也可嘉,她們在丈夫離世之後沒有再婚,即使她們再婚也沒錯的,而她們卻與婆婆一起生活,及至拿俄米起意返回故鄉,她們也表示跟從。【拿俄米說:『我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我女兒們哪,回去吧!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裡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拿俄米在此以理來說服她們,表示她已經老了不能再有兒子,即或有兒子,也不能待其長大給她們作丈夫。當拿俄米說了這話,兩個媳婦再度難過哭泣,然後其中一個媳婦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這位兒媳已很不錯了,但路得卻怎麼都不肯離去,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路得在此發出了令人感動的宣告,她的宣告使許多人受感動,她的言辭正表達出她對神的應許之地的嚮往,她之後的行動也印證出此時的告白。因此這段話不僅是路得向拿俄米的全然忠誠,也是路得對拿俄米的神,就是耶和華神全然忠誠。而路得這段忠誠告白的信心頂峰是:「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路得並不知道她這句話會帶給她何等大的福氣!因著這個選擇,路得的結局完全不同了。從這裡也可以讓我們看到,拿俄米雖然遠離了神的應許之地,而她在她的家中仍然敬拜以色列的獨一真神。路得這個外邦女子有如此大的信心,除了拿俄米的見證,她必是親自從神領受了。而路得和俄珥巴都有同樣的外邦背景、同樣的人生經歷,與婆婆拿俄米都有很深的感情。但俄珥巴只是被拿俄米吸引,卻不能被拿俄米的神所吸引。而路得不只是被拿俄米所吸引,更是被拿俄米的神所吸引,這是最為寶貴的!「路得定意要跟隨」婆拿俄米回伯利恆,這「定意」就是經過周密的思考,拿定一個主意,絕不後悔。所以路得的跟隨已經超越了親情,她是基於對以色列的神的信心。因著信她可以放棄她所有的一切,她的家人,她的民族,她的文化,她的生活方式,路得定意要跟隨拿俄米。而俄爾巴則回到「她所拜的神那裡去了」。因路得透過拿俄米認識了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祂是創造萬有的神,祂是管理萬有的神,祂是真的神,活的神,因此路得就決定選擇拿俄米的神,將自己所信奉的偶像假神拋棄。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面臨類似的選擇,而這些選擇的正確與否,會決定我們永生或滅亡!如果你不選擇神的救恩,悔改歸向耶穌,還繼續走在罪惡路上,你將來就要面對神的審判!而外邦女子路得,當她透過拿俄米認識了這位以色列的神時,就決定投靠神,這是多麼大的信心!路得定意要跟隨婆婆回伯利恆,她的人生從此就不再一樣了!因為神從不會虧待投靠祂的人,所以神為路得預備了意想不到的恩典!今天我們同樣是外邦人,同蒙神所召,成為神的兒女。那麼我們是否擁有路得的心志,堅定不移地跟隨主耶穌呢?可是今天在信主的人中,愛主的人少,甘願放下所有跟隨主的人更少。許多信徒跟隨世界的潮流,卻不跟隨主,要知道這是非常危險的!當一天基督出現在雲端來接跟隨祂的人時,你再說:「主啊,我要跟隨你」,那時就太晚了!因此我們今天都要有像路得那樣定意跟隨的心志,堅定不移地跟隨主耶穌,無論遭遇任何風雨,都能緊緊跟隨基督,直到進入光明的國度!

【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她了。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她們到了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拿俄米對她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她們到了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除了歲月在拿俄米身上留下滄桑的痕迹,拿俄米的生命也成熟了。她意識到離開神的應許之地是個錯誤的決定,她就請求別人不要再叫她「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而要叫她」瑪拉」,就是苦的意思。並且說:「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拿俄米的話顯出她是一個勇於面對自己的失敗一點不遮掩的人。我們常會為了面子,雖然做錯了,犯罪受神管教了,但仍是硬著頸項。拿俄米知道她和丈夫都走錯路,離開了應許地,走去不是神所賜福的摩押,以至今日落在這般苦境。既是如此,便叫我「瑪拉」吧,這是她承認自己得罪了神,今日我該接受這個管教。因此拿俄米兩次清楚說「全能者使我受苦」。 拿俄米知道她今天的遭遇是因當初夫妻倆沒有好好尋求神,但她相信自己的神既能「降災禍」,又能「施平安」(賽45:7)。【拿俄米和她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路得不顧環境的艱辛,毅然與婆婆拿俄米同行,回到猶大伯利恆。拿俄米知道她回去一定會招來同族人的盤問會有些羞辱,但她還是要回到神的應許之地。那「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然而拿俄米和路得都沒有意識到這是神的恩典與祝福!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面對飢荒選擇離開猶大伯利恆遷居摩押,結果把全家人帶進痛苦的深淵。而拿俄米在走投無路時卻能做出智慧的抉擇「歸回」,重新回到神的面前來,這是唯一的出路。因此我們也要離開自己所選的道路,轉向神為我們所預備的,回歸到神的應許里,便是我們蒙福的第一步。拿俄米是個有智慧的女人,她能在關鍵的時刻做出正確的抉擇。願我們今天都要有拿俄米的智慧,聽見福音就迴轉,更願我們有路得的信心,一心信靠神!阿們!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 10: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