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革中富家女屠呦呦都忙些什麼

[複製鏈接]

8590

主題

8780

帖子

7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7268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ngbing1993 發表於 2023-12-14 22: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革中富家女屠呦呦都忙些什麼




新中國成立前: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是家裡5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1935年,5歲的屠呦呦被父母送入幼兒園,1年後,進入寧波私立崇德小學初小,成為一名小學生。11歲起就讀於寧波私立西小學高小,13歲起就讀於寧波私立器貞中學初中,15歲起就讀於寧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

1946年,16歲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結核,被迫終止了學業。

1948年2月,休學兩年病情好轉后,屠呦呦以同等學歷的身份進入寧波私立效實中學高中就讀。

新中國成立后:

1950年,進入寧波中學就讀高三。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學習 [3],專業是生藥學。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

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她對有效藥物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 Lour.)進行了生藥學研究。

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複雜的中藥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藥學研究。

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藥志》。

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深入藥材公司,向老葯工學習中藥鑒別及炮製技術,並參加北京市的炮製經驗總結,從而對藥材的品種真偽和道地質量,以及炮製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

后屠呦呦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藥炮製研究工作,是《中藥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主要編著者之一。

毛澤東時代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葯研究任務,屠呦呦任科技組組長。

1969年1月開始,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葯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葯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青蒿素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優點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葯,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一類新葯證書(86衛葯證字X-01號)。
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

1973年為確證青蒿素結構中的羰基,合成了雙氫青蒿素。又經構效關係研究,明確在青蒿素結構中過氧是主要抗瘧活性基團,在保留過氧的前提下,羰基還原為羥基可以增效,為國內外開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開局面。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開的「523」項目工作會議上報告了實驗結果。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雙氫青蒿素,以證實其羥(基)氫氧基族的化學結構,但當時她卻不知道自己合成出來的這種化學物質以後被證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還要強得多。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1977年第3期)。

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鑒定會最終認定青蒿素的研製成功,按中藥用藥習慣,將中藥青蒿抗瘧成分定名為青蒿素。

《屠呦呦身世公開:父母兩家均為寧波史上名門望族》

屠呦呦的近幾代世祖,都與清朝南洋水師有關,並且都有軍功,在屠氏宗譜里非同尋常。而在清朝晚期大名鼎鼎的左宗棠正是督辦南洋水師,這樣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甬上屠氏宗譜》能請到左宗棠的兒子書法家左孝同來題籤了。

對於屠呦呦的父親,家譜中是這樣記載的「濂規,字介澄,號眉壽,又號憨僧,屠氏二十世,鄞縣第一高等小學畢業生,肄業效實中學,生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五月二十五日午時。」按照時間推斷,《甬上屠氏宗譜》修編時屠呦呦還沒有出生,屠呦呦的父親屠濂規也還只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

比起屠呦呦的父族,屠呦呦的母族更是不遑多讓,稱得上當時寧波的豪門望族。 據《鄞縣姚氏宗譜》記載,屠呦呦的外公姚傳駒,曾於東北三省淪陷前任中國銀行行長,民國財政司司長等職, 《鄞縣姚氏宗譜》中還有收錄他寫的《呈大總統請改革弊制由》、《上熊秉三先生希齡書》等文章。

舅舅姚慶三從法國留學回來后初任國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後來任上海金城銀行總管處分行經理,更成為國內最早研究和傳播凱恩斯《通論》的學者,其中原因之一大概也是家學淵源。

不過,出生於財閥豪門和書香門第所結合家庭的屠呦呦最終走上卻是醫學研究之路。

20世紀60年代,全世界都在飽受瘧疾迫害,而以前傳統的氯喹抗瘧方法也無法奏效。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大革命時代的1969年中國緊急開展國家瘧疾防治項目,接管這項研究任務的研究人員正是當年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的屠呦呦。從此,她的人生,就再也無法從抗瘧工作中抽身。

當時的條件艱苦,科研設備也相對簡陋,科研水平也無法達到解決當前困難的水平。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但屠呦呦卻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事在人為 。如果你沒有努力到極限,你沒有資格說不可以。

在抗瘧疾藥物項目進展中,遇到了一個瓶頸,就是如果把青蒿當做實驗用藥,提取青蒿素時,藥效極其不穩定。這給抗瘧藥物的有效性增加了很大程度的不確定。她學中醫出身,她很尊重中國古典醫書, 並從中提煉了640多種可治療瘧疾的傳統方法。

其中她最看好的便是《肘後備急方》,這本東晉時期葛洪所著醫書——"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因此她使用了改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式,最終在1972年發現了青蒿素。

每當談起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屠呦呦總是說這份榮譽是整個團隊的:"研究成功是當年團隊集體攻關的結果。"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最初的時候屠呦呦團隊只有三名成員,她和兩名從事化學工作的科研人員。

在不斷地努力和發展之下才慢慢擴容變成化學、藥理、生葯和製劑的多學科團隊。就是這樣一個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團隊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了青蒿的抗瘧組分,日以繼夜的工作翻閱古書,遍訪名醫,科學進行藥理實驗。

這樣一種一線抗瘧藥物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每年治療患者數億人,已經在全世界累計挽救數百萬人生命。這些數據來自世衛組織不完全統計,儘管我們看來只是數字,但是對這些數字來說,是他們鮮活生命可以延續的救命葯。青蒿素的發現和提取不僅是征服瘧疾的第一步,更代表了中國傳統中醫對世界的心意。

同樣是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第一屆大學生。同樣都是知識分子。同樣是學醫的。同樣是女性。同樣是民國時代的富家女。同樣經歷過毛澤東時代。同樣經歷過文革。同樣經歷過改革開放。但各自選擇的道路不一樣。有的留在國內,有的逃亡外國。

而有的逃亡外國的,罵共產黨,罵毛澤東。更可惡的是借用罵毛澤東來獲取名利。顛倒黑白成了標配。

少一點控訴,多一點自省。少一點罵人,多一點學習。少一點抱怨,多一點理解。中國人才能有進步。
毛澤東熱為何持續升溫、經久不衰、日臻醇厚?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毛澤東是有史以來最為廉潔、最為清正、最為公正、最為無私的歷史偉人之一,其偉大人格感天動地,驚神泣鬼,甚至讓他的勁敵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使其歷史地位和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日久彌新,越來越高,正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2 19: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