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農業現代化必須走人民公社道路

[複製鏈接]

8575

主題

8765

帖子

7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72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ngbing1993 發表於 2023-12-8 05: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農業現代化必須走人民公社道路





如何正確總結和評價農村人民公社制度,需要注意一下幾個不同的角度,並且要把他們綜合起來考慮得出的結論,農業現代化必須要走農村人民公社的道路。

中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視角。

這是從農業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即如何看待人民公社體制對農業現代化的適應性。如果僅從農業生產勞動的組織形式上看,那麼不但人民公社的組織規模太大,而且,連生產大隊的組織規模都是大的。

但是,如果從生個農業產業體系的角度看,就完全是另一回事。

首先是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需要在比村更大的範圍上進行組織。

其次是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不能在每一個村級組織上獨立完成。如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收購,農產品加工貿易、農業技術推廣、農村合作金融(信用社)等等都需要在社一級來組織。

第三,至於農業生產過程的組織,有生產隊這一級就可以了。所以,三級體制中,各級職能不同,又不可缺少。解散公社的理由是農業生產適合家庭經營。

那麼,對照上面三個方面,只有最後一點能對上號,而生產以外的環節就避而不談了,這能講的通嗎?

如果說最初的互助合作是貧苦農民直接為了維持簡單再生產的需要,那麼,後來的合作化、公社化以及大規模的農業基本建設,則完全是為了農業擴大再生產的需要。

農業要發展,要擴大再生產,就必須要對我國傳統農業的自然物質條件進行全面改造,包括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修建水庫、打井、灌溉渠道、農田排灌系統等;大規模的農田改造,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建田間道路、山區建設梯田等;還包括為推進農業機械化創造耕作條件。

很顯然,這些大規模的農業基本建設在規模較小的合作社的基礎上會受到了局限,於是產生了並社的需求。這是人民公社在並社的基礎上產生的直接原因。後來的實踐也證明,我國農業生產條件的徹底改造,也恰恰是在人民公社體制時期完成的;中國人民的吃飯溫飽問題,也恰恰是在70年代後期就已經基本解決的。

實際上,後來的人民公社不但完成了農田水利等基本建設,而且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繫上也已經配置完備,每個公社都有了供銷社、信用社、收購站、糧站、科技推廣站、獸醫站、以及水利、電力、農機、良種、植物保護等服務機構或專業人員,在農業上已經完成了由落後的、分散的小農農經濟向現代大農業的轉變,形成了完整的農業產業體系。

從農村人民公社工業化的視角。

如果從整體上講人民公社與我國工業化的關係,那麼,首先,在國家工業化的第一階段,是為國家工業化起步提供原始積累,同時解決農業特別是糧食問題。其次是在第二階段開始農村的工業化進程。第三,完成城鄉一體化進程。如果說合作社是為了農業擴大再生產的需要,那麼,人民公社則已經不僅僅是農業發展的需要,而是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的需要,也就是後來提出的農村工業化的需要。

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包括生產方式上的工業化改造和社會產業結構的根本變革,即由農業經濟為主轉變為以現代工業經濟為主,這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完成工業化轉型的主要標誌之一。

在人民公社問題上,人們往往只注意到她是對農業現代化的一種制度安排,而忽視了人民公社恰恰同時又是對農村工業化的制度安排。毛澤東主席之所以產生這一思想,是在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中得來的。

實際上,在1956年毛主席編輯《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潮》一書的按語中,在談到你並社問題時,就已經考慮到小社隊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局限性。毛主席在1958年談到1956年講十大關係的問題時說:「我為什麼講十大關係?十大關係的基本觀點就是同蘇聯比較,除了蘇聯的辦法以外,是否還可以找到別的辦法,能比蘇聯、東歐各國搞得更快更好。」我們知道,蘇聯的工業化是國家一條腿走路的方針,在農村搞的是集體農莊,不能搞工業。毛澤東主席認為我國的人口多,底子薄,工業化不能只靠國家一條腿走路,在農村還要有人民公社的工業化。

這也是1958年毛澤東主席不同意有些地方並社以後叫集體農莊的原因,認為叫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可以是農、工、商、學、兵的綜合體。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主席的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是他整個工業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絕不僅僅是為了解決農業問題。他實際上確定了我國城市的、以國有經濟形式為載體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村的、以人民公社集體所有制經濟為載體的公社工業化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戰略。這才是毛主席的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主要內容,也是他堅持人民公社制度的根本原因之一。

否定人民公社的人根本不敢正視這個問題,他們只是拿農業的問題來說事,攻擊一點、不及其餘,以農業不適合集體勞動為由,就把人民公社否定了。但是,歷史的進程並不支持他們的短視。人民公社後期社隊企業的發展和後來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強有力地證明了毛澤東主席的「光明燦爛」的戰略遠見。只是他們還自以為是地認為是私有化改革的勝利成果,卻不知後面巨大的陷阱會接踵而至。斷送了人民公社體制,也就斷送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一條腿,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也必然變質,蛻變為國際資本主導和控制下的半殖民地性質的附庸型買辦經濟。


社會主義公有制不斷提升和完善的視角。

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安排,具有很大的制度調整和完善的過渡空間。一方面,隊為基礎,更適合於農業的生產過程,甚至可以容納統一經營條件下的家庭承包。但是,農業產業中生產過程以外的各環節,就不再適於家庭承包了(大家可以看看毛澤東時代老電影【傷疤的故事】就全清楚了)需要大隊和社一級統一組織。另一方面,從農民增收的來源、農村多種經營的發展、農村工業化的發展要求看,又需要更多的在社一級進行組織和統籌。

這就是三級體制的好處,它兼顧農業和工業的發展,能容納不同階段的生產力水平,自身調整和過渡空間很大,對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革有很強的適應性。所以,毛主席的人民公社發展戰略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步過渡,由基本隊有到基本社有,最終發展到全民所有制。

毛主席說:「農村人民公社制度的發展,還有更為深遠的意義。這就是,毛主席為我國人民指出了農村逐步工業化的道路,農業中的集體所有制逐步過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他在強烈反擊「一平二調」的「共產風」的同時,曾經反覆叮囑黨的高級幹部,在體制過渡問題上不能急,不能靠「一平二調」。他還說:「我們將來實現這個轉變的一個決定性的條件,是社有經濟的收入佔全社收入的一半以上。在轉變的時候,是隊共社的產,而不是社共隊的產。社員在這種『共產』以後,比在這種『共產』以前有利。」

在人民公社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發展階段,公社體制內的生產和分配主要在生產隊一級,大隊和社一級經濟實力還沒有發展起來,當農業問題基本解決以後,公社工業化進程逐步展開,隨著多種經營和社會企業的發展,這種格局必然會逐漸發生變化,形成社和大隊經濟實力逐漸反超生產隊的格局。

這時,人民公社三級體制逐步過渡的功能就會發揮作用,以適應生產力的新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新變革。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公社工業化進程是其內部體制提升的決定性前提條件,而公社制度本身又是公社工業化進程的體制支撐和組織載體。這一趨勢的進一步演變,特別是公社工業化的充分發展,在國家宏觀計劃的指導下,必然使國家和公社的兩個工業化進程互相滲透、互相支撐,形成規模有大中小、產業有高中低不同層次的合理分工和布局,使城鄉經濟逐漸走向融合和一體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毛主席的兩條腿走路的工業化,人民公社的工業化,加上人民公社的三級體制逐漸過渡升級,是一個宏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不是僅僅早看了五十年,而是更遠,甚至可以說是百年戰略。因為毛主席認為,就是過渡到公社核算,也不能馬上過渡到全民所有制,公社之間還要有差別,還要發展一段時間才行。如果聯繫到他的社會主義不發達階段和社會主義發達階段的劃分,可以說在公社過渡到全民所有制以前都是不發達階段,那麼,這不是需要近百年的奮鬥嗎!?

傳統農村社會轉型的視角。

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體制,不但是解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農業、農村工業化、農村經濟組織形式等問題的體制安排,同時還是解決傳統農村向現代化轉型的社會結構和組織形式問題的體制安排。

現在炒的混亂不堪的城市化、城鎮化問題,實際上就是傳統農村的社會結構變革問題。從一般理論上講,工業化進程的結果必然是傳統農村社會的城市化或城鎮化。但是,以資本為主導的工業化、城市化是剝奪農村的,是迫使農民離開自己的家園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的產業後備軍、雇傭勞動者。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廣大農村的凋敝和農民的貧困,正是早期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最初結果。

毛主席對此非常清楚,他十分關注城鄉關係、工農關係,把鞏固工農聯盟作為黨的重要的政治基礎和施政內容。中國的現代化問題,最困難是如何解決農民問題,是如何把幾億農民帶進現代工業文明的問題。所以,在制度設計上,不但要解決產業經濟上的工業化問題,而且要解決社會結構的轉型問題,解決好城鄉關係和工農關係問題。通過什麼途徑、什麼組織形式和體制安排來解決?毛澤東主席的答案是人民公社制度,而不是現在炒的火熱的、混亂不堪的城市化。

1958年,在毛澤東主持制定的《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中也曾指出: 「人民公社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結構的工農商學兵相結合的基層單位,同時又是社會主義政權的基層單位。----現在也可以預料,在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人民公社將仍然是社會結構的基層單位。」注意,毛澤東主席並不把自然分佈的村落作為未來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而是已經考慮到公社工業化將導致的農村經濟和人口的相對集體的趨勢,這難道不是一種以公社為載體的小城鎮嗎?所以,毛主席一般不講城市化,毛主席要的是人民公社化。

城鎮化問題,指出真正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是毛澤東的公社化。但是,在鄉鎮企業大面積私有化以後,小城鎮建設又到哪裡去了?農村失去了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以後,農民不是大規模進城了嗎?出現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社會問題?房地產開發拿走了農民的土地,養肥了一批資本家,又有幾個農民工買得起房?城市化也好,城鎮化也罷,一旦失去了國有經濟和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的支撐,就必然走上資本主義的老路,陷入深刻的社會矛盾。這才是毛澤東主席比大師們看的更遠、更明白的根本所在。

包括其他社會問題,如社會保障、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也都是在公社集體經濟體制的框架下逐步解決。不論是公社化的初期,還是後來的五七指示,都已經包含了這些思想。

1960年1月5日,在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國營人身保險是勞動者在遇有不幸事故、喪失勞動能力或家庭撫養人死亡時得到物質保證的形式之一」這句話時,毛澤東主席批註:「公社辦起來了,就保險了。」
毛澤東熱為何持續升溫、經久不衰、日臻醇厚?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毛澤東是有史以來最為廉潔、最為清正、最為公正、最為無私的歷史偉人之一,其偉大人格感天動地,驚神泣鬼,甚至讓他的勁敵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使其歷史地位和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日久彌新,越來越高,正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19 10: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