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時代人民公社工業化發展

[複製鏈接]

8575

主題

8765

帖子

7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72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ngbing1993 發表於 2023-12-5 22: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毛澤東時代人民公社工業化發展





毛澤東時代農村人民公社制度和新中國工業化、現代化的經濟建設有學習有實踐按計劃地進行中,每五年進行一次的有計劃進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不斷地從實踐中吸取經驗及時糾正錯誤地前進並進步過程中,取得了很多成果。竊不是不管黑白貓摸石頭亂搞一通地復辟老套的資本主義。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己進行了幾百上千年,是有進步的好的經濟。但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經蘇聯和毛澤東時代的實踐,事實證明進步很快。但由於共產黨內的修正主義走資派不想繼續革命為人民服務了。搞篡權復辟資本主義而進行抹黑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經近十年重建戰亂的社會之後,全面地進行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的對農村建設的開始。

毛澤東主席的一生,先後為中國從傳統的農耕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開拓了兩條道路,即中國革命的道路和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現代化的道路。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土地革命和工農聯盟,在農村形成武裝割據的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道路。圍繞這條道路,中國共產黨形成了一整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保證了這條道路的成功和新中國的建立,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

第二條道路是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現代化的道路。這條道路可以概括為:通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全民所有制和農村人民公社集體所有制兩種公有制形式,以國家工業化為先導,以公社工業化為補充,實行兩條腿走路和分步走的方針,依託計劃經濟體制和公有制體系,用50年的時間,建成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完成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化社會的轉型。

這后一條道路的意義絲毫不亞於前一條。為了保證這條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現代化道路的成功,毛澤東主席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即《文革》,並在實踐上從上層建築和思想文化領域進行了艱苦的探索,採取了多種形式,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新中國幾十多年的歷史,已經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有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才能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強大中國。

對毛主席的第一條道路,除極少數堅持反共立場的人還在不斷進行歷史虛無主義的解構以外,整體上已經被歷史所證實和人們的認可。

但是,對毛澤東主席的第二條道路和與其相適應的繼續革命理論,則至今還存在很大的「爭議」。幾乎所有的第一代領導人逝世以後的評價都是完美的,唯獨對毛主席的歷史評價卻保留著一個「晚年錯誤」的評價。這個偉大的「晚年錯誤」主要就是兩件事和一個理論:人民公社、文革和繼續革命理論。這個「爭議」是不確切的,爭議應該是人民內部矛盾所產生的不同看法,通過學習辨論實踐可以得到不爭議的。而走資派的「晚年錯誤」是階級鬥爭。走資派至死都會咬住這個所謂的「晚年錯誤」的。《文革》是批走資派,要讓走資派改說《文革》是對的,可能嗎?

走資派鄧小平否定人民公社之後的今天,看看中國農村的現狀如何?許多農村田地荒著,房屋空著,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少數留守婦女殘傷病者自生自滅。而大量的農民工為走資派政府資本家出賣勞動力。

今天,下崗工人,農民工們還在紀念人民的領袖毛澤東主席,特別是農村人民公社制度和新中國國營集體的工業化、現代化的關係問題,看看這些錯誤的偉大之處。

今天的聽信走資派四十多年來的誤導的人們對人民公社的誤解太多了,右派就不用說了,基本上從感情上就對這一制度是排斥的,甚至是仇視的,所以是徹底否定,聽到這個名字就反感。就是在左翼,也有相當多的人認為搞早了、搞糟了,是官辦經濟,說的好聽一點,是一種不成功的探索,列出問題一大堆。

那麼,人民公社制度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在這裡概括一個定義:人民公社制度,無非是在大於高級社(現在的村級)的鄉鎮一級的規模上,建立一種集體所有制的經濟體制,使其更加適應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便於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以利於社會主義的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這就是問題的本質。請大家注意,在這個意義上,甚至什麼「以糧為綱」、「政社合一」、「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等等,都只是人民公社制度的階段性特徵,而不是人民公社制度最本質的特徵。

至於公社制度與工業化的關係,就從現存的集體經濟典型談起。

堅持一段人民公社制度的南街村、劉庄村、華西村。!
  
任何典型都是特定時期極具時代特徵的有代表性的個案,這些個案代表著一定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路線和道路。合作化時期,毛主席總結了一大批典型,並彙編入《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還親自寫了一百多條按語。那些典型代表新中國農民從個體農業走向合作化的歷史趨勢。

人民公社化以後,中國農村又湧現了一大批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寨(農業學大寨)成為全國農村學習的榜樣。那些典型代表著農村集體化以後展開大規模農業基本建設的歷史趨勢。再後來,又有很多新的典型,大家知道的鄉鎮企業的典型有天津的大邱庄,當時可是全國有名,後來夭折了。

但同時還有一大批同類的典型,像河南的劉庄、江蘇華西村、河北的周家莊、黑龍江的興十四村等等,一直到現在,被稱為農村集體經濟的典型村,全國有幾千個,有的說有上萬個。這些典型代表著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歷史新階段。

在所有堅持集體經濟的典型之間,還可以細分。一種是靠原來的社一級的組織和體制發展起來的,如周家莊的公社體制,代表了在一般農業地區的公社制度是完全可以發展起來的。北京郊區也有一批類似的典型,有改革前就過渡到公社核算的,改革后仍堅持發展社一級集體經濟,稱為後公社體制,如北京海淀區的東升鄉等,現在的鄉級集體有上千億資產。

說明公社制度在城市化地區也可以順利實現傳統農村的城市化轉型。一種是在公社體制撤銷后,以村為單位發展起來,然後擴展帶動周邊村莊統籌發展,形成很大的規模,如華西村的大華西體制,山東龍口的南山集團。雖然表面上看仍是村級經濟,但他們實際上起到了原來公社的功能和作用。此外,更多的則是以村為單位各自為戰,如劉庄、南街村、東北的興十四村等,都是堅持村級體制。

如果把這些典型上升到中國農村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高度來總結,那麼,華西村、南街村、劉庄村這一批典型的共同特徵是:

  1、至今都在堅持集體經濟;

  2、在農業經濟為主階段都進行了農業基本建設;

  3、在後來的發展中都實現了農村工業化;

  4、在工業化的基礎上都完成了城鎮化改造。

這幾條是這些典型的主要特徵,正是這些特徵集中反映了我國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普遍規律。這個普遍規律,就是毛主席為新中國制定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現代化發展道路的三部曲。

具體說:就是依託人民公社的集體經濟體制和組織形式,通過大規模的農業基本建設先解決糧食即吃飯溫飽問題,然後在通過發展多種經營和社隊企業,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公社工業化,最終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和傳統農村社會的現代化轉變。

用華西人的說法:就是六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辦廠、九十年代建城。這個通俗的概括,反應了中國農村現代化進程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主題。
毛澤東熱為何持續升溫、經久不衰、日臻醇厚?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毛澤東是有史以來最為廉潔、最為清正、最為公正、最為無私的歷史偉人之一,其偉大人格感天動地,驚神泣鬼,甚至讓他的勁敵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使其歷史地位和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日久彌新,越來越高,正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19 08: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