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佛祖西來」到「立地成佛」

[複製鏈接]

713

主題

805

帖子

216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森林木1 發表於 2018-11-15 1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金陵客
  
  佛祖西來與佛經翻譯
  
  漢明帝永平年間,派遣使臣西域求法,是我國曆來公認的佛教傳入中國之始,此說法最早見於《牟子理惑論》、《四十二章經序》。后經學者考論,明帝求法故事可疑,多有抵牾。
  
  《魏書.釋老志》稱「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浮屠之教。」張騫出使西域,帶來天竺佛教之音,也是情理中。《後漢書.楚王英傳》說,「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資治通鑒》,桓帝延熹九年記錄有,「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故而說東漢末年,佛教已經在中國初步傳播,當為確論。
  
  佛教傳入中國,要從佛經翻譯說起。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僅有玄奘是中國本土人士。鳩摩羅什堪稱佛經中譯的第一翻譯家,他主持翻譯的佛經,據統計總計94部、425卷,其中「三論」為三論宗定名經典;《法華經》為天台宗第一經典;《阿彌陀經》為凈土宗所依「三經」之一。
  
  如果說鳩摩羅什是西域人來中國弘法,那唐代高僧玄奘則是中國本土僧人西行求法譯介佛經的代表。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佛經集中翻譯。玄奘還在佛經翻譯的基礎上,創立唯識宗。從鳩摩羅什到玄奘,歷代高僧的佛經翻譯與弘揚,開創了中國佛教的鼎盛時代。
  
  佛教流行與中國社會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處於南北分裂的局面。北方各少數民族的統治階級需要尋找其統治合法性基礎,西域來的佛教毫無疑問成為首選,很多北方高僧成為帝師或是國師,因此,「南朝四百八十寺」絕非空言。隋唐之後,政治上南北重歸一統,。智顗首創的天台宗主張調和南北學風,就是是適應時代需要統一的結果。
  
  佛教的傳入,也不可避免的與中國社會本土的思想與政治發生碰撞。東晉時慧遠曾提出「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這顯然出於佛教想保持超然於社會政治的一廂情願。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權力與世俗倫理之下,佛教只能做出妥協。南朝宋孝武帝曾下令沙門必須對皇帝跪拜,否則就「鞭顏竣面而斬之」。在北魏佛教領袖法果則帶頭禮拜皇帝,並說,「太祖明睿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就這樣,佛教徒跪拜皇帝,就是拜佛,因為皇帝是佛的化身。到了隋唐年間,佛教進一步融入中國社會,遵從中國的儒家倫理與王道政治。
  
  佛教與中國社會早期的衝突,還有經濟生產方面的原因。佛教在印度是不事生產的,以乞討和布施為生。這樣的話,如果信眾太多,必然會影響社會經濟。中國歷史上「三武滅佛」運動,大多有經濟生產有關。唐代韓愈的《原道》、《論佛骨表》等,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由此可見,歷史上的排佛運動,主要原因是出於經濟原因。佛教也因此有所調整,特別是禪宗提倡勞作,改變依靠寺院莊園租佃的辦法。唐代禪宗名僧懷海制定的「百丈清規」,規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行同於眾,故門人力役,必等起艱勞」,視勞作也是修行。就這樣中國接受佛教,佛教也在適應中國。
  
  佛教與道教
  
  在表面上佛道之間形同水火,經常激烈論爭,實則互相學習相伴生長。相較於佛教典籍浩如煙海,道教的理論基礎薄弱,開始根本不是佛教的對手。於是道教一方面拚命反對佛教,另一方面又學習佛教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老子化胡經》講,浮屠其實是中國人,老子入夷狄化胡,命令尹喜托生為釋迦牟尼。這其實代表了學習佛教,以代替佛教的一種思潮。
  
  另一方面,佛教天台宗二祖南嶽慧思的《誓願文》又借鑒道教,反覆提到神仙、芝草、內丹,想借外丹力修內丹,祈求長生。梁代僧祐《弘明集》和唐代道宣《廣弘明集》記載,佛道之間的爭論幾佔三分之一。
  
  立地成佛與禪宗頓悟
  
  《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非如來所說,由中國人創作的題為「經」的佛經。這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六祖壇經》講佛法修習,從「漸悟」轉向「頓悟」,全書宣揚「頓悟見性,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這也符合中國傳統思想,反對繁瑣哲學,講究簡易通便。普通信眾不必窮經皓首以求佛法,而只需頓悟本性。
  
  正如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不是宗教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宗教」。在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中國也重塑了佛教。在這個意義上,既是許理和所說的「佛教征服中國」,更是佛教本身中國化了。
  
  就這樣,鳩摩羅什—慧遠—玄奘—慧能,西來的佛祖在中國「立地成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3 03: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