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1世紀,誰影響文化? (轉載)

[複製鏈接]

7

主題

25

帖子

66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文化遺產 發表於 2017-6-6 07: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文化遺產 於 2017-6-6 10:38 編輯

[編者按 以下是王石主席2017年3月31日在文促會四屆三次理事會議上的演講提綱。刊前經本人做了修訂。文稿以簡馭繁,視域廣大,涉及諸多重要議題,且每有創見。應同仁之請,刊發於此。

[一]
前次平遙會議,我以「瀰漫」一詞形容文化的廣泛影響。
從前講文化,近乎文藝。而今認識到文化瀰漫、影響所有領域。
「影響」,除字義之「如影隨形,如響之應」外,還包括改變、塑造、驅使。
文化影響一切。「一切」也影響文化。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方面相對獨立。理論上沒有主從關係。誰也不屬於誰。誰也離不開誰。

[二]
從全球看,從中國看,誰在影響文化?
觀察經濟、政治、社會如何影響文化,如何改變、塑造文化之觀念與形態,極其重要。
20世紀,影響文化的主要力量是政治。
首先是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已屆100周年(紀念與否俄國人頗糾結)。辛亥革命、五四、1949、文革,還有很多國家的革命和獨立運動也發生於上世紀;
其次是戰爭。一戰二戰,席捲世界。接連不斷的局部戰爭,各國內戰。
再其次是冷戰。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兩個陣營的國際性對峙70年之久。
又其次,國內一次又一次政治運動,路線鬥爭,階級鬥爭。
凡此,都極大地影響、改變、塑造了文化。
「文藝為政治服務」這個有名的口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的。
如何總結上世紀政治對文化的影響,如何理性評價其得失,尚未展開。而尚未展開的原因,也仍然是上世紀政治影響的繼續。
力度、程度、方式會轉變。政治對文化的影響還將長期存在。

[三]
但從上世紀后20年,本世紀近20年的趨勢看,21世紀影響文化的主要力量將會轉向經濟。
[按,再往前看,還將有科技。科技正在超越以往的經濟目的。其發展可能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的信仰、觀念和生活。暫不論。
經濟,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已是所有國家的主要目標。
過去半個世紀的經濟總量,此期間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已經超過以往全部歷史的總和。
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3645.2億元人民幣,只以千億計。而2016年,已攀升到744127億元人民幣,以以幾十萬億計。40年增長200餘倍!
再看,1978年全世界GDP20萬億美元左右。而2016年,美國一個國家的生產總值已接近這個數字(將近19萬億)。
再沒有什麼變化,能夠與世界經濟巨變相提並論。
什麼原因讓英國、荷蘭率先進入資本主義?馬克斯·韋伯認為是精神,是「新教倫理」(人皆有罪。救贖之途是勤勞節儉積累財富,報答聖恩)。
但馬克思認為是經濟生活。
2016年春,我建議文促會傳媒中心以「商道推動文明」為主旨拍攝紀錄片。絲綢之路的啟示。
公元前15世紀,地中海東岸的商業繁榮,促進字母代替繁難的丁頭字、聖書字。腓尼基人對羅馬字母形成貢獻很大。「腓尼基」即「商人」之意。
絲綢之路之商貿,令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傳到歐洲。
而今全球範圍的人員往來,信息傳播、文明互鑒、文化融合,無疑是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
財富膨脹為當代文化,巨型文化集團出現提供可能:好萊塢、迪士尼、CNN、國家地理,以及國內萬達、騰訊、鳳凰、華僑城等。

[四]
而目前看,經濟影響文化、介入文化的主要問題,引起社會各界普遍憂慮的問題,是文化觀念上的工具主義傾向。
文化,也包括文學藝術在內,是否有工具性,是否有實際效用,是否能夠利用,甚至是否可以用來賺錢?
回答是肯定的。
戰爭年代說文藝是「武器」,改革初期說文化能「搭台」,現在講文化可以發展為「產業」。
不少藝術家憑藉文化生存,養家糊口,致富。
不能說文化沒有工具性。
政治家不講文化為政治服務,軍事家不講用文化提升部隊戰鬥力,企業家不講以文化獲利,做不到,也不合乎情理。
但看文化,不能只看到工具性。不能只把文化當成可供開發的土地,可供冶鍊的礦石,可供加工的原料,或者可供買賣的商品。
同樣,也不能把文化產業看作以文化為題材,為產業發展、產業轉型、產業升級,尋找新的業態,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新的消費群。總之不能把文化產的目的,僅僅視為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僅僅是為了那個5%。
這樣看文化,等於取消文化。
文化、產業同床異夢,原因在此。

[五]
文促會舉辦「兩岸香會」,有朋友問,沉香是文化嗎,我說是的,就是沉香點燃后散發出的裊裊香氣。
說文化是「氣體」,是質而言之。言其內在的精神性。
《辭海》文化概念,說是人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其狹義解釋,也指向「精神」。
馬一浮先生說「國家生命所系,實繫於文化,而文化根本則在思想」。
依據同樣理由,馬先生將「國學」詮釋為「六藝之學」。因他認為「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統帥一切文化,是「至高特殊之文化」。
講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就是指那個「至高特殊」的部分。
文化包羅萬象。裹小腳,三妻四妾,抽大煙,都是文化。但不可謂之靈魂。
文化的價值,既包括有形的、看得見的,也包括無形的、看不見的。前者是工具性的,或者可以作為工具,後者是精神性的,是文化的根本。
文化之為文化,重在後者。
有人問文化產業究竟是「文化」還是「產業」?
是文化,又是產業。文化是靈魂。產業是生命。一樣不可少。
如何理解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不宜區分首位次位、老大老二。
無論文化(社會效益),還是產業(經濟效益),一個不及格,即全盤不及格,整體不及格。
邏輯很清晰。
投資文化產業須有限制性門坎,須有雙重資質。資金之外,還須有文化、創造激情、鑒賞力和文化評價能力。尤其是老闆。
究竟怎樣認識經濟與文化的關係,究竟怎樣認識文化產業,目前看法和實踐還是初始的,膚淺的,過分樂觀和一廂情願的。

[六]
資本、產業、產品、市場,如何銜接文化,銜接思想,銜接情感,銜接美……還需要一個漫長而又漫長的過程。
我選擇相信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善意提醒。即他認為人類理性支配自身能力的智慧,總是滯後於能力的發展。並且這種「滯差」總在歷史過程中一再重複著,因而被他稱為「歷史的主題」。
從歷史發展順序看,智能在先,掌控智能的智慧在後;技術在先,目的合理的運用在後;即:經濟在先,文化在後。
例證,可以N多次毀滅人類的核武器發展在先,而如何限制、控制、消滅核武器?危機潛在。
相應於高度發達的經濟社會、相應於高度發達的智能社會,「文化」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們還無從知曉。
說道德「滑坡」不確切。道德是歷史範疇,因時而變。
但社會文化與自然科學不同,不是「代替」,不是「淘汰」。
柳宗元說「經無權則泥,權無經則悖」,凡事有變有不變。
只要地球健在,人類尚存,追求文明與進步的普遍的文化精神或許是永恆的。

[七]
而目前,我們正處於經濟、文化的「滯差」之間,因而處處見到經濟的「勝利」,文化的失敗:
1. 拜金主義的人生教育,已將「成功人士」詮釋為「有錢人」,並將追逐財富內化為億萬人的生活目標。
2. 商業領域的「購買」、「交換」行為已蔓延到官位、職稱、文憑、獎勵、薪酬、招標等眾多公、私領域。幾乎一切標準、規範、限制性規定均可以「生意」方式解決。
3. 急功近利,由牟利習氣演化為社會風氣。讓各行各業一起陷入浮躁。人人「活在當下」,許多人不再願意去想幾年後、十幾年後的事情。
4. 財富當前,父子、母子、兄弟、姊妹、夫妻的倫理和感情瞬即瓦解。各種怪現狀,竟能支撐娛樂風氣下日播電視節目之收視。
5. 大眾產品低質化,似無底線。以本年度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鷸》較之《熊出沒》一類,可見文野精粗雅俗。更多是「肉麻當可愛」。
6. 企業化令媒體變性。往日「公器」「良知」已跪倒於市場。社會亂象,明星緋聞,因吸睛而顯尊貴。
7. 從追求真理,服務人類,到追求利潤,服務老闆;一批知識分子淪為特定利益集團的專業人士。讓人痛恨的偽劣產品和商業欺騙後面隱約可見其忙碌身影。
8. 利益驅動主宰文藝命運。部分文化因坐擁消費市場獲得超量發展。而另一部分文化因暫無獲利前景,只能歸於寂寞。
9. 精英藝術家在巨大利益招喚下投身大眾文化。高端文化,雅文化流失。對照上世紀50年代和近幾屆文化界別政協委員名單即可瞭然。
10. 相信市場萬能,指令院團改企。基本失誤。
等等。
人類總會走出這個經濟與文化的時間差,總會走出這個「最好的」,同時也是「最壞的」時代。

[八]
我們樂觀相信,經濟、政治、科技、社會、文化……這些不同的項目,終會在一個共同目標下漸次融合,終會凝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的名字當然叫做文明,即新的現代文明。而閃耀這個文明上空,指引人類行進方向的,也仍將是代表整個文明的偉大精神。
最後抄錄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寫於《現代文明的成壞》一書的兩段話,作為結語。

        「21世紀已經走了十年,我不僅沒有看見全面的解決方案,反而看見更多的混亂。我們個人生活的舒適度雖然已經遠勝於祖先,卻又生產更多的慾望。追逐慾望,永無止境。我們過著非常舒服的物質生活,但我們不知道自己該想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為了滿足更多的慾望,我們勢所難免地彼此爭奪,互相衝突,而且浪費和消耗巨量資源,使得我們的家園地球,終於不能支持我們無限擴大的需求。然而,我們的心靈卻是空虛、寂寞和無助的。下一步,人類會走到哪個方向?如果我們不做出正確的選擇,不調整前進的方向,大概會在這無底深淵,越陷越深,以致在全球無限的物質慾望和壓力下,最終喪失自己,人類將成為只是擁有巨大生產力和高科技能力的猿猴。」

       「中國不能夠自滿於今天獲得的財富,更不能自滿於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上的地位。中國應該更往高處看:所有人類,包括中國人,都將合組一個大家共有的人類社會。在世界共有的文化之中,中國幾千年來累積的許多智慧,應當有其不可忽視的價值。經過創造性的轉移,人類文化之中的東方部分,庶幾能矯正和彌補西方現代文明的缺失,彼此融合為一,變成全世界的未來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1-1 07: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