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節慶中重新喚起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 (下)

[複製鏈接]

7

主題

25

帖子

66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文化遺產 發表於 2016-10-31 2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節慶中重新喚起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 (下)

第三個問題,在農耕社會形成的節日如何適應當前社會。
    第一點,當前尤其需要宣傳、普及、深化七節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當前這個時代是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也就是有文字記載的社會以後,人與人、社群與社群之間最為疏離的時代。通訊的發達使人和人反而疏遠了。虛擬的世界以及便捷的通訊網路不能代替面對面、手拉手的情誼;城市現代化之後建立了新的社區、居民小區,大家都關在鐵籠子里,彼此之間首先是防範的,而不是親近與信任的。這個時候通過節慶發揮家庭和社群之間的認同、參與、溝通及融合非常重要。所以我一直提倡、呼籲重視社區文化。過春節時北京即使有很多廟會形成不了社區,當一個社區一起過節的時候,在海外華人常常這樣,彼此就溝通了。沒有小社區的溝通和融合,就很難有跨社區的溝通和融合。在這一點上是西方優於我們,他們有很多具有法人資格和沒有法人資格的NGO,有教區,我們沒有這兩項。所以通過節慶活動不失為重要的補充和挽救。

    第二點,當前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對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滅頂之災的衝擊,我們不能抗拒全球化,也不能拒絕信息化,應該主動迎上去投入到裡面,為我所用。但如何讓節慶能夠成為在全球化、信息化過程中人的精神、信仰和心靈的丟失與追回它之間的平衡,節慶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清明節由於交通的問題,大家工作也很忙碌,開始有了網祭,應該允許包容,為網祭的網民提供方便。但是親自到墓地上去,或者去停放骨灰的地方擦試一下、默思一下,這和在網上幾秒、幾分鐘就獻祭完了還是不一樣。我想,網祭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至於其他也要逐步的出現替代節慶的方式,都是靠網路。網路是一個好東西,但是在人與人真情溝通、人與人心靈契合上恐怕還是有局限。但是到底怎麼辦?說老實話,我們現在也只能提出問題。這個問題應該靠大家鍥而不捨的研究。中華文化促進會、陝西文促會都有這個責任,如何面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衝擊,把我們的節慶做得更好。

    第三點,要逐步引導和恢復中華民族的信仰內涵,注入新鮮的時代內容。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節慶的時候要宣傳,對於大自然、對於先哲、先聖,對於自己的祖先保持一種敬畏,要讓年輕人知道沒有這些就沒有自己。剛才凌先生提到他們拜祭時,祭天祭地祭人。天地人三才,過去曾經遭到過嚴厲的批判,現在又快變成了口頭禪。但是,我認為把「天地人」定為三才這個功勞應該是董仲舒,是了不起的智慧。天是無知的,地是無知的,但天和地是有生命的,無天無地沒有人,沒有人就沒有己。寧靜致遠,想的遠一些,想的古一些,想的大一些,這個道理不難明白,懷著一種敬畏之心是前提。如何在節慶里注入這樣的內容,既不能靠政府發通告,也不能靠我們學者大聲呼籲,關鍵是要不斷創新節慶的形式和內容。

    第四點,在七節的形式和載體上能夠不斷創新。再擴大一點說,節日也不是不可以創新,比如九九重陽後來定為老人節就是創新。再如教師節,教師節是每年9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天,當時我也是提倡教師節的參與者之一,主要是葉聖陶老先生他們那一代率先提出的。台灣的教師節就是孔子的誕生日,每年的9月28日是傳統,定為教師節更自然一些。不管兩岸的節日能不能統一,已經被全民認可。在教師節那天老師看病優先,坐汽車優惠,能不能變成「拜師節」,提倡曾經做過學生的人們儘可能的去拜老師,這些都是可以敞開的,解放思想來創造。

    再如七夕,我曾經提出過建議,設想現在每年可以從西南地區的深山裡搜集到原生的紅豆種子兩萬多顆,再加上人工培植的。現在用激光可以讓堅如磐石的紅豆發芽,我們就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的這首詩,再配上一些歌唱七夕,歌唱愛情的唐詩詩歌,在全國報紙上公布之後徵求,然後進行評比競賽,找很好的歌手來唱,最後是創作大賽、演唱大賽。通過這個活動,從「紅豆生南國」里選出一支上口的曲子,再輔之三四首愛情歌曲在全國普及。現在不能離開商業,商業可以促進節日,只是別想從節日裡面索取。例如商家收購了紅豆,可以用不鏽鋼打造一個胸針,鑲上紅豆,附上一個紅豆的說明,到七夕那天去賣。年輕人買上一個送給你的情人。如果有人覺得身價不高,買這個東西送,人家要扔掉的。那好,我就用白金打造,周圍鑲上細鑽,裡面就是一顆紅豆,附上一支「紅豆生南國」曲子和一首非常好的朗誦家朗誦的詩的光碟,標價120萬;中檔的幾百塊、幾千塊,甚至可以做戒指,給女孩子佩戴上。以後小夫妻打起架來了,就說:你還送我紅豆呢,現在怎麼這麼軟讓人家一勾引就跑了。到七夕的時候商家可以舉行金婚、銀婚慶典。白髮蒼蒼的夫婦上去講述他們的愛情故事。推行年輕的情侶互贈紅豆,大家一起紅豆生南國,搞幾年就深入人心了。七夕雖然是神話,但是我們農耕社會祖先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凝聚出的神話。我問過年輕人,你買玫瑰花,知道這情人節怎麼來的?不知道,沒有來由。自己老祖宗有來由的節不過,不怪年輕人,人家有一個載體就是玫瑰花。必須有一個載體,一種形式,讓他的感覺在這裡面得到釋放和表達,他就把你當成節了。

    剛才,我問段市長曲江有沒有三月三,他說有踏青。圍繞著踏青宣傳古今的佳作詩,在這之前先讓電視台、電台買節目、買時段。山東大學今年新建了一個26層的大樓,頂上安裝了功率很大的播音器。從9月1日新生入學后,每天播放一曲世界著名音樂,每天播三次,365天播放不停。山東大學的校長說,要讓我的學生四年裡在這裡享受到一千多首世界名曲。四年過去,這些孩子對文藝的欣賞水平就能提高。我說,你這是潤物細無聲。我們的節慶踏青也可以這樣。踏青環保,不能攀折柳枝,不要簡單掛一個牌子。折柳是用來送別的,大學送別是折柳,「柳」和「留」是諧音,這是不吉利嘛,把這個一放就沒有人折了,誰自找晦氣。

    我們的節慶必須在形式上考慮今天年輕人的需要,年輕人的愛好。必須要有一個載體,把詩作為唯一載體的時代已經過去;繼續在詩上做文章,在粽子、元宵、月餅上做文章,這個節慶會越做越暗淡,越做越離現代人的心越遠。

    第五點也是一個倡議,希望文促會聯合其他的社會團體和學者,不懈的爭取把七節也可以聯接上一些政治節日,像國慶、五一、教師節,儘快的能進入到小學課本正式的講授。在孩子們剛剛啟蒙的時候種下對節慶的正確理解。建議老師把春遊、秋遊和清明、中秋結合起來,在活動中講述他曾經聽過的關於節慶的課程內容。我想未來的孩子們也會像我、凌峰先生一樣,這時候種下的種子到年紀大的時候會開花,最後結果,這個果就是葛建雄先生所期盼的,在節慶中間重新喚起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
(根據記錄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2 17: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