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山東是中國水餃的發源地

[複製鏈接]

7

主題

25

帖子

66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文化遺產 發表於 2015-12-22 20: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文化遺產 於 2015-12-22 21:08 編輯

         山東是中國水餃的發源地

        歷史上何人發明了中國水餃?這恐怕無法考證,但中國水餃的發源地是哪裡則可以通過考古發掘和歷史文獻記載來進行探究,當然,還有民間歷史傳說等,另外還有韓國的歷史追溯,這也代表了東亞歷史文化的一個現象,那麼中國水餃的發源地是哪裡呢?我們為什麼需要探尋中國水餃的發源地呢?

目前關於中國水餃發源地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 最早的考古發現:
        1978年我國在山東滕州的一項考古發掘,在一青銅禮器簠里發現了水餃,1991年國家大型學術刊物《考古學報》全文刊登了宮衍興、解華英、胡立新三位考古工作者聯合撰寫的《薛國故城勘查和墓葬發掘報告》一文,文中詳細記述了水餃出土時的情景:「出土的一件銅簠內排放著滿滿一盒三角形食物,出土時表面有一層白色粉狀食物,風一吹即消失掉,露出三角形狀似水餃的食物。食物雖已炭化,但當用竹籤輕輕撥動時,發現三角形食物內包有屑狀餡。經觀察分析,我們認為銅簠內三角形食物,即中國傳統美食水餃,三角形食物每個長邊為5-6厘米,從一角到一邊中點長3.5-4厘米。」 這是迄今為止最早的考古發現,為中國人吃餃子的習俗找到了歷史的根據。並且,在山東滕州發現的春秋時期水餃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比60年代新疆吐魯番出土的水餃早近1500年。

二 最早的文獻記載
        三國時期(近1800年前),魏國人張揖在《廣雅》提到這種食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廣雅》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收字18150個,眾所周知,詞典所記載的只能是更早的史料,一種食品的詞語不是短時間形成的,它是老百姓世代相傳的飲食生活文化積累和沉澱的結果,此後才會有專家收錄於詞典中成為歷史記載,因此,《廣雅》記載的水餃在時間段上也佐證了山東滕州的水餃考古發現。張揖最熟悉的應該是他生活成長的家鄉。
   ( 魏國的張揖是古時候的山東清河人,因清河位於山東與河北交界,也有說是河北清河。)


三  最早的民間歷史傳說  
    水餃是中國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是東漢南陽(河南省南陽)人,相傳張仲景看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張仲景讓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為了慶祝凍傷的爛耳康復,開始仿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樣的傳說和故事無論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看都是很生動的。

四  韓國起源論
        滿族人特愛吃餃子,現在餃子的形狀,是在清朝建立后在以北方為中心的中國普通家庭傳播開來。中國的北方以及東北地區是朝鮮族或與滿族(女真族)等通古斯裔各民族居住的地區,韓國的祖先在很久以前曾居住在中國北方及東北地區一帶。有觀點認為,從後漢到唐代,一個被稱為高句麗的國家一直統治著中國東北地區至朝鮮半島北部的廣大地區,甚至將統治範圍擴大至中原地區,他們也吃餃子,這大概就是韓國人的祖先發明了餃子的依據。韓國學者以5000年歷史跨度的民族虛幻,將東亞歷史文化發明和起源都納入大韓民族的歷史探尋中,這就是世人對此稱之為的「韓國起源論」現象。

        以上觀點和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的水餃發源地是在山東, 2500年前的考古發據和近1800年前的歷史文獻記載都支持這個觀點,且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者都出自山東,這不是偶然的,是真實的歷史考證。

        長期以來關於水餃是起源和流行於中國北方的一種食品,這種含糊的說法也主要受到三國時魏國歷史文獻記載的影響,魏國在三國時期就是佔據長江以北廣大中原地區的北方政權。

        但為什麼山東滕州水餃的考古發掘並沒有得到廣泛傳播,恐怕主要是考古發掘公布的時間較晚,是九十年代公布的。再加上山東的文化雖然深厚但也比較內斂的原因吧。


中國的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種植麥子的旱地農業區,豬牛羊雞鴨的家庭畜牧養殖也很普及,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人們已經懂得將小麥磨成麵粉,做成帶餡的麵食,用青銅蒸鍋蒸熟。

實際上,山東水餃代表的是中國農村的農業文化遺產,山東最經典的水餃是大白菜豬肉水餃和大蔥豬肉水餃,我們通常把大蔥豬肉水餃作為肉丸水餃,而構成山東水餃的小麥、豬肉、大白菜和大蔥是最能代表山東世代相傳的經典食材,至今經久不衰。

白菜古時稱「菘」,據記載,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山東地域已有種植,韓國電視劇《大長今》中有主人公試種從明國引進的菘菜(大白菜)的故事情節,就是從山東引進的膠州大白菜。而膠州大白菜遠在唐代即享有盛譽,甚至在傳入日本、 朝鮮后,被尊稱為「唐菜」。

大蔥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一五五二年,章丘大蔥就被明世宗御封為「蔥中之王」。北京全聚德烤鴨一年四季配以章丘大蔥,是歷來食客最講究的烤鴨吃法。

山東大白菜和大蔥是中國最具代表性和創造性的特產蔬菜之一,山東的章丘大蔥和膠州大白菜更是聞名遐邇,名揚天下;因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故有「菜中之王」的美譽;再加上大白菜和大蔥是蔬菜中最耐儲存的,並且一年四季都買得到,所以山東老百姓對大白菜和大蔥有特殊的感情,早已是山東家庭餐桌上的美味,大白菜水餃和大蔥水餃更是常年常吃的美食。目前在日本市場上出售的食品工廠生產的餃子,大都是豬肉白菜餡的。也就是山東餃子。

從這些歷史線索入手,可以探尋到山東水餃產生、發展的過程。

在中國除了山東水餃,哪個地區的水餃能說明自己的歷史淵源?更具代表性?或更有資格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而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對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的多民族國家來說,僅僅說水餃是中國的,那是遠遠不夠的,以此來說服審查水餃歷史的聯合國專家在文化意識上是有欠缺的。


義大利匹薩今年再次向聯合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項目名稱並不是「義大利匹薩」,而是「義大利那不勒斯匹薩」。感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義大利那不勒斯匹薩」。


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填寫申報項目的發源地,如果我們現在不把中國水餃的發源地搞清楚弄明白,那是不負責任的,這將再次給韓國一次忽悠我國民族文化自信的機會,最近韓國已經在中國南方設立了水餃工廠,開始賣水餃給中國人了。或許韓國還會將中國水餃拿來跟中國協商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中秋節」他們已經這樣做了。中國作為歷史古國和東亞歷史文化的發源地,期盼有一天我們中國會以一個擁有豐厚文化遺產資源大國的胸襟,主動邀請韓國一起聯合申報水餃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是相反。

水餃是最具有中華文化內涵的美食,是超越國界的美食,其吉祥、喜慶和團圓的寓意,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價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1 23: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