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之利刃:揭開東風系列導彈神秘面紗(組圖)

[複製鏈接]

3996

主題

4055

帖子

5529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52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發糕 發表於 2014-10-10 09: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的彈道導彈共分為短程、中程、洲際三個類別,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基本在1000公里以內,中程彈道導彈一般指的是射程在1000公里—3000公里之間,遠程彈道導彈射程一般在3000公里以上,而射程達到5500公里以上的都被稱作洲際彈道導彈。被西方視作「神秘之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正式成立於1966年7月1日,是一支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指揮的戰略性兵種,是中國實施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因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組建,考慮到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沒有使用「戰略導彈部隊」這個稱謂,而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第二炮兵。

  

  第二炮兵由地地戰略導彈部隊和常規戰役戰術導彈部隊組成。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是一支具有一定規模和實戰能力的核威懾和戰略核反擊力量。它由近程、中程、遠程和洲際導彈部隊,工程部隊,作戰保障、裝備技術保障和後勤保障部隊組成。常規戰役戰術導彈部隊是裝備常規戰役戰術導彈武器系統,遂行常規導彈突擊任務的部隊。

  

  近些年來,中國二炮常規導彈部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導彈庫存量達到二炮部隊核武庫的7倍之多。該部隊不僅擁有1200至1500多枚中短程彈道導彈,還正在發展新型戰區彈道導彈和陸基巡航導彈,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認為在包括台灣在內的潛在武裝衝突中需要導彈提供火力支援,在其他周邊地區實施作戰時也需要導彈發揮作用。(此文作者為美國國防情報局人員)

  

  在危機時期,中國常規導彈部隊的潛在任務是實施軍事威懾,包括顯示力量和向敵方關鍵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在戰爭時期,常規導彈部隊將為中國軍隊各軍種的作戰行動提供預備或直接火力支援,奪取空中、海上、地面和信息主導權,或者實施後續作戰行動。戰時作戰行動通常由聯合指揮部指揮,特別是火力打擊和反空襲作戰行動。不過,常規導彈部隊還可能組成「獨立」的導彈攻擊編隊。

  

  第二炮兵部隊組建已有40多年。在大部分時間裡,該部隊的戰略規劃、部隊建設和作戰計劃都是針對使用核武器的非作戰和作戰任務—核威懾,反核威懾和核反擊作戰。但自1994年以來,二炮部隊在戰略核導彈部隊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了常規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組建僅19年,佔二炮部隊編成的1/4。然而,該部隊常規武器裝備的庫存量,已達到二炮部隊核武庫的7倍之多。

  

  近年來,二炮部隊通過研發和部署戰區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提升常規導彈力量的戰鬥力和作戰範圍,使中國大陸武器系統的力量投送能力突破了近程彈道導彈的1000千米射程範圍,能夠對台灣以及距離更遠的潛在對手構成威脅。那麼下面我們來認識解放軍都有哪些國之利器。

  

  1950年,在中國與蘇聯簽訂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之後,蘇聯在軍事研發、培訓、技術文件、設備製造等方面給予中國軍方諸多幫助,並且授予中國一部分蘇聯武器的生產許可證。在彈道導彈領域,蘇聯將R-1 (SS-1)、R-2 (SS-2)、和R-11F三型導彈提供給了中國,中國的第一代導彈便是基於蘇聯R-2 (SS-2)導彈進行仿製、生產的。自此之後,中國在彈道導彈和長程火箭領域有了長足進展,之後大名鼎鼎的「長征」系列空間運載火箭便是以早期的彈道導彈為基礎研製的。東風-1(北約代號SS-2)型導彈:中國的第一代彈道導彈,是蘇聯R-2(SS-2)導彈的中國許可生產版本,該型導彈最大射程為550 公里,可裝載500公斤的彈頭。DF-1僅僅在20世紀60年代生產了非常少的數量。圖為東風-1導彈。

  

  東風-2(北約代號CSS-1 Chinese Surface-to-surface)型導彈: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中國彈道導彈,射程1050公里,可搭載一枚1.5萬噸或者2萬噸當量的核彈頭,1966年服役。1966年10月,東風-2搭載一枚核彈頭在羅布泊成功進行試射,成為了我國第一枚搭載核彈頭試射成功的彈道導彈。圖為東風2彈道導彈。

  

  1957年11月2日下午,為了參加蘇聯十月革命40周年慶典,毛澤東率中國黨政代表團抵達莫斯科,開始了他的第二次訪蘇。在11月18日發表的演說中,毛澤東一開始就說:「我感覺到國際形勢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世界上現在有兩股風:東風、西風。中國有句成語: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我認為目前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力量對於帝國主義的力量佔了壓倒的優勢。」此後,「東風壓倒西風」成為了毛澤東的名句,中國的國之利刃也就順理成章的用了「東風」這個名字。1959年,國防部五院在仿製1059導彈的同時開始自行設計研製戰略地地中程導彈。研製過程中發現近程與中程導彈這兩個型號跨度很大,認為在這兩個型號之間應有一個過渡型號。為此,1960年3月7日,正式決定進行中近程導彈的研製,命名該導彈為東風二號,射程定為1200公里。圖為東風2中近程導彈。

  

  東風-3(北約代號CSS-2)型導彈:射程2650公里,可搭載一枚100萬噸~30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1970年服役。1987年,東風-3曾出口沙特,沙特曾對其進行改裝,成為中東地區不可忽視的一直力量。近些年來,我國的東風-3逐漸被東風-21替換,但仍未完全退出現役,在2010年解放軍對部分東風-3進行了延壽,2009年還曾高調進行過試射。圖為東風3彈道導彈。

  

  東風-3中程彈道導彈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1966年12月26日首次試射,1971年5月服役。導彈全長24米,彈徑2.25米,起飛重量64噸,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機動發射,最大射程2800公里、4000公里(東風-3A)。可攜帶1枚威力為2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3枚威力為5-10萬噸TNT當量分導核彈頭(東風-3A),命中精度1500-3000米。圖為東風3彈道導彈。

  

  據沙烏地阿拉伯官方報紙《OKAZ》9月18日的報道,在新聞發布會上被記者問起沙特的新軍購計劃時,沙特聯合軍事委員會顧問證實,沙特已經從中國獲得了「東風-21」(DF-21)導彈,用以保護兩個伊斯蘭聖地(麥加、麥地那)和海灣盟國。圖為沙特購買的東風3導彈。

  

  東風-4(北約代號CSS-3)型導彈:射程4750公里,可搭載一枚100萬噸~30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1980年服役。東風-4於上世紀60年代初期進行設計,1970年進行第一次試射,70年代末期又進行了重新測試和改進,最終於1980年服役,近些年逐漸被東風-31取代。東風-4的民用衍生版便是大名鼎鼎的長征-1型火箭,曾經成功的將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圖為東風4彈道導彈。

  

  東風-4遠程彈道導彈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遠程地地戰略導彈。1970年1月30日試射成功,1980年服役。導彈全長27.5米,彈徑2.25米,起飛重量82噸,採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機動發射,最大射程4000公里、5000公里(東風-4A)。可攜帶1枚2200公斤的威力為100-30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彈頭,或3枚分導熱核彈頭(東風-4A),命中精度1370米。圖為東風4彈道導彈在發射塔上豎起。

  

  東風-5(北約代號CSS-4)型導彈:射程12000公里,可搭載一枚100萬噸~30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1981年服役,是我國第一枚洲際導彈,也是中國研製出的第一款能夠打到美國本土的彈道導彈。它的民用衍生版本是長征-2C火箭。東風-5至今仍在服役中。圖為中國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 是中國威懾美國的主要戰略武器。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洲際地地戰略導彈。1980年5月18日全程飛行試驗成功。導彈全長32.6米,彈徑3.35米,起飛重量183 噸,採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發射井發射,最大射程12000公里、15000公里(東風-5A),可攜帶1枚3000公斤的威力為300-4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4-5枚分導核彈頭(東風-5A),命中精度500米。圖為中國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在1984年國慶大閱兵上亮相。

  

  東風-11(北約代號CSS-7)型導彈:射程350公里左右,可搭載2000噸/1萬噸/2萬噸當量的核彈頭,1992年服役。是一種可以部署在8輪卡車上的小型、快速戰術導彈,體積、射程等都要比東風-15略小。圖為東風-11導彈在2009年國慶閱兵上亮相。

  

  東風11甲地對地導彈,最大射程300公里,該導彈採用兩級固體燃料發動機,彈長11.25米,彈徑0.88米,射程300公里,彈頭重500千克,命中誤差200米,發射準備時間5分,導彈發射車採用8x8兩棲越野車為基礎,可水陸兩棲行駛。圖為東風-11導彈。

  

  2013年,有網友在參觀北京中華航天博物館時無意間發現了坊間流傳已久的東風-12導彈。該導彈的彈頭是雙錐形,與東風-15B相似。根據2012年珠海航展上航天科技集團七院副院長王萬軍的介紹,該導彈中段機動飛行,「彈道沒法預測」,末端垂直貫頂攻擊,「還沒有一型防空系統可以攔截到這個導彈」。圖為東風-12發射車。

  

  從外形看,東風-12就是M20地地戰術導彈,最早在2011年2月第十屆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上公開。M系列是我國地地戰術導彈出口的代號,此前曾有過 M-9、M-11、M-7和M-18(巴基斯坦的Shaheen-II)。根據航展上公開的資料,M20導彈長7.815 m,彈徑0.75 m,起飛重量4,010 kg,射程100~280 km。考慮到MTCR的限制,M20/DF-12的實際最大射程可能超過300km。導彈採用INS+GPS複合制導,CEP

  

  東風-15(北約代號CSS-6)型導彈:射程600公里左右,可搭載多種戰術彈頭,1990年服役。目前是解放軍短程彈道導彈的「主力軍」。DF-15 是一種道路-機動、單級、固體推進劑、近程彈道導彈系統。導彈攜帶500公斤的單一彈頭和最大射程600公里。與中國第一代液體推進劑地對地導彈相比較,更先進的固體燃料發動機的使用已經極大地減少了維護和開始準備時間。圖為東風-15B導彈。

 

3996

主題

4055

帖子

5529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529
沙發
 樓主| 小發糕 發表於 2014-10-10 09:58 | 只看該作者
 

  DF-15(外銷:M-9;北約代號:CSS-6)是一種單級、固體燃料、近程彈道導彈(SRBM),由CASC中國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究院(ARMT,也即是第4航空宇宙研究院)發展的系統。導彈在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當PLA發射了幾枚導彈當做對台灣獨立趨勢的一個警告而出名。它是在PLA第二炮兵(戰略導彈力量)服役中唯一的非核導彈。圖為2009年國慶大閱兵上展示的東風-15B導彈。

  

  中國東風-15C鑽地武器是近期剛曝光的新導彈型號,所謂鑽地彈,是一種攜帶有鑽地彈頭(又稱侵徹戰鬥部)專門用於攻擊機場跑道、地面加固目標尤其是地下設施的特種彈藥。鑽地彈的引信通常採用延時引信或智能引信。延時引信可保證彈頭侵徹到目標內部300毫秒后才引爆炸藥;智能引信則是美軍正在研製開發的多級引信,其原理是,炸彈觸地后鑽入地下一定深度,第一級引信引爆炸開一個洞,炸彈循洞繼續鑽入一定深度,第二級引信引爆再炸開一個洞……以此類推,直至炸彈進入更深的地下找到攻擊目標後主戰鬥部爆炸。圖為中國東風-15C鑽地導彈。

  

  導彈從一輛8X8運輸-架設-發射(TEL)車輛去提供完整的道路和越野機動性。導彈系統在緊急場合能用鐵路從基地快速運輸到發射位置。TEL車輛然後攜帶導彈到發射位置使用預先計算好的坐標數據。攜帶在8X8車輛上用於道路和越野機動,DF-15能夠從任何發射地點使用僅僅15~30分鐘預先發射準備。做為選擇導彈能從一個新的無準備的發射位置使用全球定位系統去獲得坐標數據。為了要增加在戰鬥中的導彈生存能力,支援單位能製造煙幕去防止被敵人的空中/ 天基偵察和監視系統發現。模擬的導彈和TEL也可能在附近部署用於偽裝。圖為東風-15導彈的三種衍生型號。

  

  東風-16型導彈:射程800公里左右,解放軍正在研製中的新一代短程彈道導彈,預計是東風-15的替代品。DF-16導彈是一種單級固體彈道導彈,根據畫面中人身高和導彈直徑的比例推斷(人身高設定為中國男性平均身高1.7米),DF-16導彈的直徑約為1.2米,比DF-11導彈0.88米的直徑和 DF-15導彈1米的直徑粗得多,這說明DF-16導彈並非DF-11或是DF-15導彈的簡單增程型。圖為東風-16導彈。

  

  東風-21(北約代號CSS-5)型導彈:射程2150公里,可搭載5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1991年服役,東風-21的研發始於1979年,由潛艇發射的巨浪系列導彈巨浪一型彈道導彈改裝為陸基,故中國軍方內部因而有「巨浪上岸」之稱,是目前解放軍中程彈道導彈的主力品種,用於取代老舊的東風-2。東風 -21是中國80年代末研製成功的機動式中程彈道導彈,是解放軍首款固體燃料式彈道導彈,編製在二炮部隊下,在二炮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其最新改型通過加裝多種彈頭誘餌使反導系統難以攔截,而且打擊精度接近巡航導彈。該導彈對美國旨在攔截掠海飛行巡航導彈的反導系統來說,飛行高度過高;對於旨在應對其他彈道導彈的反導系統來說又太低。圖為東風-21A導彈。

  

  而且即使能夠攔截一到兩枚,同時發射多枚該型導彈也能實現作戰目標,因而成為解放軍裝備序列中先進程度最高的武器。而之前傳的沸沸揚揚「航母殺手」,正是東風-21D型改進版,為防止未來台海衝突引起美國干涉,專門對付美國航空母艦,一顆導彈便可將任何一艘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擊沉或重創,是美軍最害怕的中國武器之一。東風-21D型導彈,代號DF-21D,它是中國第二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該型導彈是東風-21型導彈的改進型,採用二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公路機動發射,最大射程2700公里。它也是一種可以攻擊包含航空母艦在內海上船艦的反艦彈道導彈。圖為2009年國慶閱兵場上的東風-21C。

  

  東風-25型導彈:射程4000公里左右,解放軍正在研製中的中程彈道導彈。是在原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基礎上改進而成。2006年首個比較模糊的形象第一次出現在中國互聯網上,此後的2007年7月解放軍報網路版刊登一幅十分清晰的東風-25照片。不久解放軍報網路版又發表了一張第二炮兵部隊官兵裝載東風-25導彈照片,其中可以看到巨大的豎立垂直車載發射器。這無疑證明了東風-25彈道導彈已經開始在解放軍服役。圖為東風-25導彈。

  

  東風-25型導彈放置在圓筒形集成發射容器內,彈頭延伸出發射器外,行軍狀態下,導彈採用水平放置姿態。發射容器底部有4個巨大的液壓穩定升降器。可以在進行戰鬥轉換時,提供良好的舉升穩定能力。俄媒稱,有分析人士指出,所謂的DF-25照片可能是被中方有意公布出來,目的是回應印度計劃開始進行的「烈火 -V」彈道導彈測試計劃。需要強調的是,此前還未曾出現過有關DF-25的任何照片。圖為東風-25導彈模型。

  

  東風-31(北約代號CSS-9)型導彈:東風-31型導彈射程為9000公里,可攜帶一枚700公斤彈頭(相當於10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或者多枚更小的彈頭。改進后的東風-31A,載荷1050-1750公斤,可攜帶至少三枚彈頭或誘導彈頭以及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甚至是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其射程為11270公里。1999年服役。東風-31(DF-31,北約代號CSS-10)是中國的一種三段固體推進劑洲際彈道導彈。也是中國首種遠程固體彈道導彈,作為中國第二代戰略武器,應用了許多新技術。與其前輩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相比,東風31在體積、打擊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顯突破。

  

  東風31系列體積重量較上一代東風5明顯縮減,13米左右的長度在所有陸基洲際導彈中是最低的,40噸級別的重量則是介於36噸的民兵III和47.2噸的白楊M之間。小型化為東風31實現機動部署提供了先決條件,這對於躲避偵察、提高生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閱兵式上展出的東風31甲仍然採用牽引-發射車分離的方式。圖為東風-31首次出現在1999年國慶閱兵中。

  

  東風-41(北約代號CSS-X-10)型導彈:這就是最近曝光度頗高的解放軍新殺器,正在研製中的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東風-41是8,000公里射程的DF-31洲際彈道導彈的一種發展改進型。DF-41最大射程可達約14,000公里,使它幾乎可以打擊地球上的任何點。根據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提出的大規模毀滅性核報復,目的是研製一種能夠打擊前美國本土任何一地區的固體燃料洲際導彈,用來代替東風五液體燃料洲際導彈。國防科委向航天部第一設計院下達了研製固體燃料多彈頭洲際導彈的命令。圖為網路上傳出的東風-41的照片。

  

  「東風-41」採用多彈頭獨立重返大氣層載具(MIRV)技術,從而實現了運載火箭及分彈頭自適應變軌。該技術並非是簡單地在一枚導彈上裝載多枚分彈頭,而是讓每個分彈頭都有獨立的飛行彈道,可調整軌跡攻擊不同目標。這樣每枚反導攔截導彈最多只能摧毀一個分彈頭。讓反導系統的效能大為降低,「東風-41」 可攜帶6~10枚分導式核彈頭,這將嚴重動搖各國反導系統的可靠性。圖為網路上傳出的東風-41的照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4 22: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