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鞋尖上的秘密:古代女性心中鞋與性、婚姻有關(圖)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9-13 09: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SHOWERDI 於 2014-9-13 09:47 編輯

  鞋在古人特別是古代女性心目中,一直與性、婚姻聯結在一起。現今被視為「中國鞋」的繡花鞋,在古代常被作為一種定情、吉祥之物來使用,在唐宋時已成風俗。

  
  

漢代歧頭履(漢墓出土)

  


  江西明墓出土的明代翹尖弓鞋(三寸金蓮裹腳女性用鞋)


  專用鞋「赤舄」

  作為人類最早穿鞋的民族之一,中國古人曾經創造過非常豐富的鞋文化,其中「鞋尖上的秘密」尤多……

  古人穿鞋為何不分左右腳?

  西晉時期鴛鴦鞋穿出「黑白兩道」

  鞋子分左右腳,這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如果時光能回到100年前,鞋子分左右腳,還是頗為另類的現象。分左右的鞋子,古代稱為「運腳鞋」,古人是不穿的,在幾千年的時間裡,古人穿鞋始終不分左右。

  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難穿?非也!古代製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軟,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動物皮也處理得很柔軟。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對寬鬆,尺碼比較大,不會有穿不上或是磨腳的現象。有意思的是,古代鞋子不講尺碼,只說鞋號,稱「腳第幾」。

  雖然鞋子不分左右,但古人買鞋還是講左右的。試鞋時,一般會先伸左腳,只要左腳能穿下,右腳就不用試了。這是因為,人的左腳一般比右腳稍長一些,這與手剛好相反。在古代,還有人也因左腳畸長而出名,如楚國的宰相孫叔敖,《荀子·非相篇》中便記其「長左」。

  因為鞋子不分左右,古代製鞋用的鞋楦只有一隻。其實,鞋子不分左右國外亦然,西方鞋子分左右距今也不到200年的時間,出現於1818年的美國。中國第一雙分左右的皮鞋,誕生於1876年,由上海浦東人沈炳根試製成功,可見穿鞋分左右的歷史很短。

  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腳鞋」,也叫「直腳鞋」。古人的鞋子為何不分左右?可能與古代人忌諱穿顏色、款式不一的「鴛鴦鞋」有關。在古人眼裡,兩隻鞋必須一模一樣,兩隻不一樣的「鴛鴦鞋」則被視為不潔,只有賤民才穿,這與現代前衛一族有意穿之,以顯時尚,完全不同。

  與官匪都有勾結之人在民間俗稱為「黑白兩道」,其來歷便與「鴛鴦鞋」有關。古代鞋履等級區分嚴格,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連所穿鞋子的顏色都有嚴格規定。

  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影響極深的北魏孝文帝曾在「服制改革」中即規定,鞋履的顏色「士卒百工無過綠、青、白;奴婢侍從無過紅、青,犯者問斬」。而對做買賣的生意人,西晉朝廷則規定,凡市儈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這種鞋就是「鴛鴦鞋」。

  這種一雙鞋分黑白兩隻的現象,古人稱之為「黑白兩道」。由於商人多侫,喜官商勾結,關係複雜,進而衍生出了現代含義的「黑白兩道」。

  古代鞋頭為何都有高高的「鞋翹」?

  或「步步高升」或暗藏刀片用作女性自衛秘器

  古人雖討厭鴛鴦鞋,但不討厭鴛鴦。鴛鴦被視為「愛情鳥」,在鞋上綉鴛鴦一類飛禽圖案做裝飾的現象並不鮮見。特別是漢唐以後,婦女常用鴛鴦圖案裝飾鞋履,成為潮流。唐代詩人令狐楚在《雜曲歌辭·遠別離》一詩里即說:「玳織鴛鴦履,金裝翡翠簾。」這裡的「鴛鴦履」並非顏色不一的鴛鴦鞋,而是一種做工精細、在鞋頭綉有鴛鴦的精美女鞋。除了綉鴛鴦,還有的在鞋頭上綉鳳頭、雀頭、伏鳩等圖案,相應稱為「鳳頭履」、「雀頭履」、「伏鳩頭」等。這些鞋的共同特徵是鞋尖翹起,古人稱之為「鞋翹」。

  鞋翹設計雖然不是中國獨有,卻是中國古鞋的代表性特徵。古代男鞋女鞋都是翹頭,區別一度「男方女圓」。鞋翹設計早在上古時已出現,到漢代出現了革命性的履頭絇分歧設計,即所謂「歧頭履」。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都曾出土過雙尖翹頭的歧頭履。此後,即便是草麻質地的鞋子也會設計出高頭鞋翹。隋唐時期,女鞋的款式變化主要在鞋頭上,或圓或方或尖,或分為數瓣,或增至數層,但均是高頭鞋翹設計。

  鞋翹的設計相當講究,如較為高檔的高頭雲舄,以白布為鞋,青布作高,挽雲頭鞋面,以青布作條左右分置,每邊橫過六條,象徵十二月。

  即使五代以後出現了「三寸金蓮」,即裹腳女性所穿的尖頭小鞋,也沒有放棄鞋翹設計。古人為何在意鞋翹?裡面的道道很多。首先,鞋翹與鞋底系一體,這樣鞋底與鞋幫便不宜開裂,耐穿;再者,古人多穿裙袍,鞋翹能托住裙邊,不會踩在鞋底而跌倒。實際上,鞋翹設計還包含古人樸素的良好願望,穿上鞋尖高高的鞋子,是不是「步步高升」?還有,鞋翹設計和古屋頂上翹的建築設計實系一個理念,使鞋子輕盈風格變得突出。

  鞋翹的秘密並不僅限於此,它還有防身、自衛的考慮。貴州苗族女性過去在做鞋翹時往往在鞋翹里暗藏刀片,在遭遇性侵之際,這刀片就是擊退色狼、保護貞潔的秘器。

  古代窮人為何「借衣不借鞋」?

  「破鞋」的由來曾有多個版本

  古代窮人借衣服穿並不少見,但鮮見的是「借鞋」,即所謂「借衣不借鞋」。這是因為鞋子太便宜,草、麻都可以用來做鞋,沒有借的必要。所以,古代的草麻鞋別稱叫「不借」。

  過去,作風不好、不守禮數的女人被稱為「破鞋」。對其由來,已故學者胡考在其小說《上海灘》中有這樣的說法:「北方人所謂的破鞋,其實指的農村的土娼。因為實在窮不過,妓女的衣裳是向別人借的,惟有一雙鞋子沒有辦法借,只好仍舊著自己的破鞋,這就是破鞋的來頭。」此外,「破鞋」一詞由來還有另一版本,據說源於北京過去的八大胡同,一些為窮漢子提供性服務的暗娼、私娼,往往在自己居室外掛一隻繡花鞋作為標記。時間一長,繡花鞋就成了「破鞋」,破鞋遂成一種特指。破鞋,在北京人嘴裡,又被稱為「破大貨」。

  然而,也有人對上述兩種說法提出質疑。認為「破鞋」一詞的出現應是古人性崇拜的變異概念,在古人眼裡,鞋是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徵,是一種重要的性文化符號。這種「性符號」的產生,或與上古周朝始祖后稷的身世有關。后稷的母親是帝嚳高辛氏元妃姜嫄,姜嫄踩了巨人腳印而受孕生下后稷。此即《史記·周本紀》中所謂,姜嫄「踐之(腳印)而身動如孕者」一說。

  鞋在古人特別是古代女性心目中,一直與性、婚姻聯結在一起。現今被視為「中國鞋」的繡花鞋,在古代常被作為一種定情、吉祥之物來使用,在唐宋時已成風俗。

  繡花鞋又叫「繡鞋」、「扎花鞋」,在晉南一帶又稱作「晉國鞋」。繡花鞋的出現傳說與晉獻公有關,他在完成晉國霸業后,要求宮妃在鞋面上都綉上石榴花、桃花等10種花果圖案。同時還規定晉國女子出嫁時要穿上綉了花的鞋,「繡花鞋」從此流行,成為古代中國女性的保留鞋款。

  實際上,繡花鞋並非漢族獨有,在少數民族中也是傳情之物。如毛南族的女孩與男孩子定情「坐夜」時,會贈對方「欖子鞋」;仫佬族姑娘在「走坡」時,則會暗測情郎腳的大小,做雙繡花鞋,下次會面時作為定情物送給他。

  古代女性為何熱衷「鞋卜」?

  紅繡鞋「試打一個相思卦」

  鞋在古代還是一種占卜工具,即所謂「鞋卜」。鞋卜,在今天看來屬於一種迷信,但古人頗為熱衷。《金瓶梅》第八回《盼情郎佳人占鬼卦,燒夫靈和尚聽淫聲》中,就提到了潘金蓮用鞋占卜,盼西門慶來尋歡的事情:「盼不見西門慶到來,罵了幾句負心賊。無情無緒,用縴手向腳上脫下兩隻紅繡鞋兒來,試打一個相思卦」。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陽士人」條,也有鞋卜情節,丈夫外出半年後未歸,年輕妻子唱道:「黃昏卸得殘妝罷,窗外西風冷透紗。聽蕉聲,一陣一陣細雨下。何處與人閑磕牙?望穿秋水,不見還家,潸潸淚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著紅繡鞋兒占鬼卦。」至於古代怎麼用鞋子來占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佔法。

  用鞋占卜或與纏腳有關,是流行於古代女性中間的十分獨特的占卜形式,女人常用它來預測她們的丈夫或情人何時回來、是否回來。鞋卜是凶是吉,是好是壞,要看鞋頭和鞋口的朝向。戲曲家李開先《一笑散》中的「鞋打卦」詩最後四行是這麼說的:「不來啊,跟兒對著跟兒。來時節頭兒抱著節頭兒,丁字兒滿懷,八字兒開手。」

  鞋卜在少數民族中間也很流行。廣西瑤族過去有一種「合鞋」的訂婚儀式,其中也是一種鞋卜:男女雙方有意后,回家各做一隻木拖鞋,如能配對,則合天意,否則不和。

  貴州新娘的「試鞋卜婚」更典型。過去苗族姑娘出嫁時一定要穿草鞋,這不是沒錢買好鞋,而是要試鞋卜婚。選出一把又長又白的「糯米草」,請寨里那些父母健在、兒女滿堂的人,給自己打出一雙草鞋,出嫁時便穿著這雙草鞋去夫家,回門時則穿這雙草鞋回娘家。

  穿草鞋往返一趟后,便脫下來看鞋底、看鞋尖、鞋中和鞋跟的磨損情況,看哪一段先被磨爛,哪一段堅實無損,以此預測她一生中的禍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0 11: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