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兩篇報道看誰更適合當總理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32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4-3-15 09: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兩篇報道看誰更適合當總理 【轉貼】
數學

(一)陳永貴:大寨精神不老

中國報道第十一期
2009/11/5

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國處於極端困難的境地。1963年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昔陽藉老幹部李一清(時任中南局書記處書記)向周恩來彙報了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災,但一不要國家的救濟款;二不要國家的救濟糧;三不要國家的救濟物資,還要做到社員的口糧不少,庫存糧不少,向國家交的徵購糧不少。周總理聽后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隨即派農業部長廖魯言帶領一批農業專家到大寨進行了為期20天的詳細考察。

與此同時,毛主席乘專列到南方各省視察,中途停留在邯鄲火車站,要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在車上做了兩天的彙報……從此,大寨走進了中南海。「農業學大寨」成為了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

大寨,位於山西省昔陽縣中部、縣城東南5公里的虎頭山下,地處太行山腹地,山嶺溝谷相間排列,俗稱有「七溝八梁」。全村僅有的700多畝耕地,分成4700多塊,零星散落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

特別困難的自然條件並沒有使大寨人喪失鬥志,相反地更加激發了他們的創業激情。1953年,陳永貴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他上任之際就滿懷信心:「山再大,溝再深,治了一山少一山,治了一溝少一溝。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大寨人憑著扁擔、籮筐、鋤頭、鐵鎬,在土石山上開溝造地,平整田地,從大戰白駝溝到三戰狼窩掌,大寨人整整花了五個冬春。

同時,陳永貴堅持推廣新技術,逐步摸索出合理施用化肥、適當密植、「三深」種植法、「四不專種三不空」等一系列科學種田方法。大寨的糧食產量逐年增長,從1952年的畝產237斤增至1962年的畝產774斤。

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衝垮100條大石壩,顆粒無收的耕地180畝,沖塌了113孔窯洞,倒塌房屋77間,災情十分嚴重。但是大寨人沒有氣餒,陳永貴對大家說:地毀了重修,房塌了重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他與幹部社員商量后提出:不向國家要錢,不向國家要糧,不向國家要物資;賣糧不少,種子飼料不少,社員口糧不少「三不要,三不少」的抗災救災口號。這一口號當時在山西省委和晉中地委很多幹部看來,是「勇氣可嘉,不可能實現」。他們並不相信大寨人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大寨人在陳永貴的帶領下,搶修梯田,重建房屋,搶種莊稼,經過幾個月的苦幹,大寨人在大災之年奪得了大豐收,醫治了這場毀滅性的災害。

據統計,大寨在1963年的糧食產量非但沒少,反而比上年增產,不僅社員的口糧充足,還能為國家上交餘糧。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實現了自己「三不要,三不少」的諾言。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大寨不僅沒有向國家要救濟糧,而且每年售公糧12萬公斤,並且向兄弟社隊借出或平價出售糧食、種子、飼料、谷糠等,墊款把廉價馬車讓給其他大隊,幫助其他大隊跨入農業先進單位行列。一個僅有百餘戶、400多人的小村30年向國家繳納360萬多公斤糧食。

陳永貴當時有句名言:幹部、幹部就是先干一步。大寨幹部帶頭,群眾跟進,干群共同創業一條心,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頑強毅力,戰勝了各種自然災害,獲得農業生產的連年豐收和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創造了驚天動地的業績和令人矚目的成就,把一個昔日破落不堪的窮山莊,建成了一座欣欣向榮的新農村。

大寨的驕人業績轟動了全國,一度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對象和國內外矚目的焦點。許多中外政界要人、社會名流和數以萬計的群眾相擁而至,參觀訪問。從1964年到1979年「農業學大寨」運動結束,大寨共接待了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近千萬人(次)和來自五大洲134個國家的2.5萬名外賓。

今天,回看大寨精神仍舊壯懷激烈。大寨人用實幹、苦幹、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優良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贏得了世人的永遠尊敬。


(二)李克強憶插隊歲月

曾因生產隊缺糧開「逃春荒」證明

鳳凰網頭版
2014年3月12日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作為人大代表的李克強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3月4日至11日,李克強分別參加了政協經濟、農業界聯組和人大5個代表團的討論審議。

據參會代表、委員回憶,討論中,李克強「一直很專註地傾聽」,並不時語調輕鬆地開玩笑、「講故事」、慰問「老朋友」。

憶知青歲月故事,曾開過「逃春荒」證明也是參加這場討論中,李克強回憶起了自己的「知青」歲月。

「當年我在安徽鳳陽插隊,當過生產隊的『頭兒』,也當過大隊支部書記。」李克強說,「當時我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生產隊每個人的生產任務,這個人插秧、那個人挑擔子,都安排得無一遺漏。」

但即便是這樣,村裡人還是吃不飽。李克強回憶說,生產隊缺糧嚴重的時候,他甚至需要拿大隊的公章,給村裡的婦女兒童開「逃春荒」的證明。「結果呢,承包制一推開,生產隊基本不管了,農民自己種田,想種什麼、該種什麼,自己來謀划,溫飽問題幾年內就解決了!」回想起當年,李克強連連感嘆,「過去30年的經驗證明,改革確實是最大的紅利,因為它調動了千千萬萬人的積極性,激發了市場的活力,也釋放了社會的創造力。」

參加山東等5個代表團討論時,李克強一再強調,要「緊緊依靠改革創新」,讓改革紅利不斷釋放。而參加政協討論時,李克強的表述更加堅定,「改革會觸動利益,但我們必須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這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對比——

同:

都是大隊黨支部書記;

都是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村;

都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勤快人;

都是受毛澤東共產黨的領導教育;

都是共產黨員,都說自己信仰共產主義。


異:

一個是知青(從小受國學大師熏陶),曾是安徽省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

一個是大字不識幾個的大老粗,卻至死以自己的名字能與毛澤東聯繫在一起為榮;

一個是土肥水美的江南福地,

一個是鳥不下蛋的亂石窩子;

一個是遇到困難便給社員開證明去「逃春荒」,

一個是在毀滅性的自然災害面前生產自救;

一個相信「一包就靈」,

一個相信集體力量大於天。

問題:治一國與治一村孰難孰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7 10: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