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軍部隊在三年內戰中戰鬥力差的原因之一

[複製鏈接]

398

主題

4821

帖子

4770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7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13-7-31 01: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外憤青 於 2013-8-1 11:24 編輯

偶見一轉貼,說國軍在三年內戰中不堪一擊是因為在抗戰中和日本人死磕,基層部隊消耗太大,優秀的基層指揮官都戰死了,所以部隊缺乏戰鬥力。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實在不能算是主要原因,只能算是一種比「我的作業被小狗吃了」要強一點的借口。國共內戰是咱喜愛的話題,隨手回了一帖,後來發現可以獨立成文,特發表此軍事版,也算破了咱一年多不在可親發貼的戒。

由於中共建國后對歷史的簡單描述,讓人們覺得國軍在三年內戰中不堪一擊,而史實並非如此。以最關鍵、也是國軍占兵力優勢的江淮、山東戰場為例,國軍先把陳毅的華中野戰軍重創並趕出蘇北根據地,逼著陳毅和粟裕的部隊合併整編;即便是「孟良崮」的重大損失之後,國軍也能一路北上攻克煙台(再往北就跳進勃海了),令共軍的膠東根據地盡失。即便是主力決戰的淮海戰場,國軍三大被圍殲的主力兵團中,黃伯韜兵團和黃維兵團也令共軍廢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所有國軍試圖合圍共軍主力、次主力的戰役,均以無功或失利而告終。因此,從戰術層面看,國軍的問題不是基層部隊不能戰,而是部隊之間缺乏協調一致,當然最不協調的就是那些在關鍵時刻戰場起義的國軍部隊,坑爹絕對。

不談大的戰略、領袖人物、國際形勢等如何如何,三年內戰前半程都是國軍佔優勢,攻城掠地卻沒能成建制地消滅共軍哪怕一個團,這在正規的世界戰爭史上是比較罕見的,說明國軍士兵遇到拚死一戰的共軍士兵總要軟半口氣,結果共軍總能從合圍中跑掉,譬如中原突圍的「皮旅」,國軍以絕對的優勢兵力和數月的精心策劃,竟然連共軍打掩護、送上門的誘餌也吃不著!到是最後大勢已去、置於死地時,反而在金門島消滅了整三個團的共軍(當然登陸的部隊也沒地方跑),可見國軍基層部隊本也是能戰鬥的。

那麼為,什麼國軍基層部隊在三年內戰中表現的如此軟呢?政治層面上,是黨國沒能解決好「士兵為誰、為何而戰」的問題,蔣介石退守台灣后的第一件民生大事就是在台灣土改,真正讓耕者有其田,可見蔣總財心知肚明為何共軍士兵能死戰,本文就不展開這方面的話題了。戰術層面上,估計和抗戰中的戰法有關,以空間換時間,國軍自淞滬抗戰後就不再死戰了,雖然保存了實力,並在強敵面前一直拖到了二戰結束,好歹也混個戰勝國的地位,但基層部隊卻養成了苟且偷生的習慣,不能打硬仗,不能主動地承擔起"為了全局犧牲自己"的責任。象74師那樣的戰鬥單位實在太少了,所以孟良崮才成為共軍津津樂道的經典戰役;如果國軍有十個、八個74師這樣的鐵血隊伍,只怕就輪到共軍的縱隊司令員做張靈甫了。

基層部隊在戰爭中的消耗大不是部隊軟蛋的借口,看比國軍在二戰中要慘十倍的蘇聯紅軍,以其主力西方面軍為例,開戰一周就在明斯克給滅了、重組在斯摩棱斯克又被打殘了、再重組又在維爾濟馬給滅了、又重組並一路死戰到莫斯科城下,多慘吶,但人家就是靠那種打不服的硬氣最後翻身。再看其西南方面軍,基輔給滅了、羅斯克夫再生;哈爾科夫又被滅了,斯大林格勒再生,后又在哈爾科夫遭重創。即便是庫爾斯克戰役之後,毛子戰略反攻了,蘇軍的戰損率依然遠遠高於德軍,但毛子就是能越戰越強,可見基層部隊的戰損不是主要的問題。國軍雖然裝備差,但當面日軍的裝備和德軍比也差得不是一個級別,且日本人的補給線不知道比德國人的要遠多少,還隔著海吶。中國雖大,但已無路可退,因為身後就是南京、身後就是武漢,如果有這種精神,南京不會丟,武漢更不會丟,何至於偏安重慶啊!

以空間換時間沒錯,看德軍或蘇聯紅軍,人家也誘敵深入,譬如俄國人的莫斯科和德國人的哈爾科夫,兩翼夾擊後向心突擊,在敵主力兵團的後面會師,合圍並消滅其重兵團。但國軍卻缺乏死戰不退、死戰不降、和敵人死磕到底的硬氣,更缺乏力殲敵人主力軍團的豪氣,才弄得自己外戰、內戰皆外行。譬如在抗戰中打得比較好的一、二次長沙會戰,國軍也僅滿足於誘敵深入、兩翼包抄襲擾(而不是向心突破)、尾隨追擊(趕走了事,包鉸子太麻煩),並以迫使日軍主力退回到戰役前的出發陣地為勝利;雖然支起了一座「天爐」,但卻沒有給爐子添柴加火的決心,不能殲滅日軍主力,自然也不能改變敵攻我守的戰略態勢,到1944年還被日軍在豫湘桂會戰中穿了個透心涼,令國際反法西斯友邦也大為驚詫。

整個抗戰八年,國軍大的合圍殲滅戰似乎只有台兒庄和萬家嶺,其它的都不是圍殲性的戰役。合圍是戰爭中取勝的重要手段,是殲滅敵有生力量的主要手段,但困獸猶鬥,必然拚死從各個方向尋找突破口,這就要求所有參與合圍的部隊都要有更高的戰術素養和協調一致,誘敵深入、關門和阻援的部隊則必須有決死堅守的韌性和攻無不克的勇猛。國軍在抗戰中合圍戰打得少,部隊缺乏合圍戰的磨合與經驗,甚至不敢去想圍殲敵主力兵團的甜頭;1945年春的雪峰山之戰算是國軍22次國內大會戰中唯一勝利的會戰,國軍佔盡兵力和空中優勢,仍錯失戰機,令強弩之末、遭受重創並已陷入合圍的日軍師團逃竄。內戰時想分兵合圍滑頭並比日軍更熟悉地形的共軍,自然總是織形成一個個漏洞百出的破網,還時不時地讓共軍來個「南征北戰」(電影是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的綜合),並在三大戰役中總崩潰,才給人留下不堪一擊的印象。


原創:海外憤青,2013,7,30

1

主題

53

帖子

8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1
沙發
czha 發表於 2013-7-31 07:40 | 只看該作者
分析的透徹。國民黨最可悲的不是丟了大陸,而是丟了大陸還不知道咋丟的。結果在民進黨面前,又吃大虧。到現在還是沒搞清楚怎麼輸的,還要我們大陸人民來幫他們分析。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說的就是國民黨的領導水平。

雖然本人不喜歡老毛,但是客觀地說,如果是國民黨領導中國,後果實在不敢想。
回復 支持 1 反對 0

使用道具 舉報

31

主題

468

帖子

61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12
3
zhqan 發表於 2013-7-31 08:36 | 只看該作者
現在的國i,蝸居台灣,不思進取!不知民族利益、民族大義為何物。在釣魚島問題上,大陸已經給國民黨機會,可是馬英九集團,就是不上路,只做親者痛、仇者快之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183

帖子

2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1
4
綠葉清蓮 發表於 2013-7-31 08:53 | 只看該作者
歷史的選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主題

1035

帖子

6727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27
5
borninheaven 發表於 2013-8-1 00:57 | 只看該作者
這麼想,二戰後,有非共軍隊打贏共軍的嗎?歷史潮流就是這樣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18

帖子

48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5
6
dalz 發表於 2013-8-1 10:19 | 只看該作者
那時的共產黨會玩槍杆子和筆杆子,爭取了廣大民心,這也是國民黨兵敗主因之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29

帖子

533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33
7
陽關 發表於 2013-8-1 10:53 | 只看該作者
老兄一冒出來就是一篇好文。 言之有物有理。 不是亂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46

帖子

2989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989
8
growingfox 發表於 2013-8-1 22:35 | 只看該作者
czha 發表於 2013-7-31 07:40
分析的透徹。國民黨最可悲的不是丟了大陸,而是丟了大陸還不知道咋丟的。結果在民進黨面前,又吃大虧。到現 ...

言簡意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1249

帖子

256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倒騰醬油的小販

Rank: 4

積分
2564
9
城市達人 發表於 2013-8-2 23:28 | 只看該作者
能力不夠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8

主題

4821

帖子

4770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70
10
 樓主|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13-8-3 00:50 | 只看該作者
陽關 發表於 2013-8-1 10:53
老兄一冒出來就是一篇好文。 言之有物有理。 不是亂蓋的。

多謝鼓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

帖子

2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4
11
janathanhaong 發表於 2013-8-4 14:33 | 只看該作者
這個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問題應該是中共當年在東北是佔了先機,從蘇聯得到了大量的日軍裝備,甚至還有部分二戰中蘇軍繳獲的德國和義大利的裝備。這個問題的證據在一些其他文章中有零星的披露,如「雪白血紅」中提到有義大利的大炮,影視劇中如那個」楊立青「對老同學戰犯的對話。從過去有一本書是當年的幾個高級戰犯寫的回憶中,可以明顯的發現,四平第一戰後和戰前完全不同的中共軍隊。其中原因就是過了松花江后,有大量的裝備送到。另外的一個原因,應該是朝鮮問題,朝鮮當年是一個巨大的庇護所和後勤基地。這樣就有了北滿和南滿兩個基地。對國民政府而言,過松花江有外交顧忌,對朝鮮無可奈何。所以,其實在東北,當年國民政府並不佔絕對優勢,在外交上是吃了大虧的。當時,社會主義的外交體系是特立獨行的,國民政府是不可能有清楚認識的。 中共在軍事裝備,在外援上是佔了絕對優勢的,在東北的當年。所以,國軍在東北的失利的原因應該是裝備和外援。中共軍隊得到東北,在有蘇聯和朝鮮這兩個絕對不會受到任何干擾的後勤基地的情況下,從北南下,如歷史上多次發生的北方兵鋒南侵,如金,遼,滿大軍南下,南方是很難抵禦的。抗戰時,國民政府為了避免這個情勢,曾主動開始了淞滬會戰,但是,在三年內戰中,這個劣勢沒能清楚地意識到,或是十分的無奈。戰爭論中,克勞塞維茨的論述是很清楚的,在東北,越打越接近對方的後勤基地,也就越難打。這個問題,後來在朝鮮戰場上,李奇微認識得比較透徹,對應得當。不過,李奇微是一個戰區指揮和一個當時的正統政府所承當的沉重義務和負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也就是說,國軍的失利,在當年,是輸在後勤和外交上的。如果,當年在東北,錦州一戰時,能夠像李奇微在後來的漢城戰役中所打的那樣,大進大出,或許,狀況會不一樣。其實,杜聿明和廖耀湘都有和李奇微相似的意識,但作為正統的蔣公,可能就不能這麼瀟灑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53

帖子

8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1
12
czha 發表於 2013-8-5 02:10 | 只看該作者
janathanhaong 發表於 2013-8-4 14:33
這個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問題應該是中共當年在東北是佔了先機,從蘇聯得到了大量的 ...

你說到了一點,但是還沒說全。
大家都只看硬的,應該回頭去看看軟的。
共產黨的管理體系比國民黨強多了。我不是說高壓手段,而是科學的管理。
問大家一個問題,共軍為什麼到了90年代后才大搞機械化?如果你的答案是土,那麼土的肯定是你自己。國民黨哪位能回答這個問題,下次也許歷史還能給個機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02: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