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複製鏈接]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2-8-11 14: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蓮華生大士伏藏
噶瑪林巴發掘
劉巧玲 譯


本文敘述「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這是鐦示本來覺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寧靜忿怒尊無上自性解脫最勝教敕」。


敬禮法報化三身,敬禮一切圓證空明覺性之諸佛。
 

我將鐦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源自『寧靜忿怒尊無上自性解脫最勝教敕』,
它為你真實解說自己的本來覺性。
有幸佛子,諦聽覺照!
三昧耶 嘎嘎嘎
 

何其奧妙!
娑婆與涅槃同時圓具於一心之內,
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郄無緣得識。
它空明無染,永世不滅,你郄無緣一睹它的豐釆。
它處處顯現無礙,你郄視而不睹。
因此著文,為解說自己的心性。
若不了解內在自性,
三世諸佛所鐦示之八萬四千法門,
無人得識其中奧義。
此言不虛,大雄諸佛之密意盡在於此矣!
佛法經典縱然遍滿虛空,
究竟教誨終歸於導入自性的三要訣。
今鐦顯諸佛自性,
下文解說修持要訣,此法既無前行,也無續修。
 

諦聽!
有幸佛子,諦聽!
常人雖也重視心性的問題,且廣加研究,
對它仍然茫然無知,或落妄見,或入邊見。
乃因彼等未能正視心性之本身,
只知發展為各種哲學觀念及學說,
深奧難解,
使一般人錯失了認識自性的機緣,
以致輪迴流轉於六道三界,受盡諸苦。
由此可知,不覺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謬誤。
縱然聲聞緣覺試由無我的道理深入,
郄無法了解自性之本來面目。
其他行者亦各執一論,
自作纏縛,無緣得見凈光。
聲聞緣覺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別見所障,
中觀派則蔽於真俗二諦的執著,
事乘與瑜伽乘因執著本尊外相而受縛,
大瑜伽(方便父續)及隨瑜伽(般若母續)則因分別空性與覺性為二而生惑,
從不二的究竟義觀之,
他們因分別空覺為二而步入歧途,
唯有先識破空性與覺性不二,方能證入佛性無礙。
由自性觀之,不論凡俗,娑婆與涅槃本來不二,
只因你不斷造作貪瞋諸毒,
故至今仍然流轉於娑婆世界。
因此,暫且放下你現行或未行的佛學法事,
藉今日鐦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的因緣,
你終將明白,
所有佛法都在這無上自性解脫中得以圓滿。
不論你修持何法,均將融入大圓滿的究竟境界。
三昧耶 嘎嘎嘎
 

那光明燦爛的覺性,也就是所謂的心性,
有人視它為具體存在,實際上它並非實存。
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槃極樂及娑婆苦海的根源。
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學派所推崇。
從名相來講,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稱。
有人稱它為心,或心性;
有人稱它為梵,或大我;
有人視它為無我的教義;
有人直稱它為心而已;
有人稱它為般若,或圓滿智慧;
有人稱它為如來藏,或佛種;
有人稱為大手印;
有人稱為唯一本體;
有人稱為法界;
有人稱為阿賴耶,或一切種;
有人只稱它為平常心(覺)。
 

現在為你鐦示本覺。要點有三:
清除過去之念,不留纖毫痕迹;
向未來之念鐦放,不受他境所染;
安住當下心境,不修整造作。
如此的覺照,實在平凡無奇,
無思無念地觀照自我,
若僅僅純粹的觀察,唯見明空之境,並無任何觀者存在,
當下只是純粹的覺照而已。
此覺空明無染,非由他生,
它真實無雜,明空不二。
它既非永恆,亦非受造,
然而它絕非虛無,因它光明遍在。
它也不是單一的實體,因它明顯地遍存萬物。
然而它亦不似一般物質和合而成,
因它不可分割,只具一味。
總之,我們本具的自覺,絕非源自任何外物。
如此方是真正觀察實相之道。
 

在這本覺內,法報化三身圓滿如一。
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
因空性圓具光明朗凈,故是報身;
因它能夠自在顯現,故是化身。
這圓滿一體的法報化三身,便是覺性的本質。
 

諦聽這殊勝的鐦示,
你頓見自己當下的本覺原是如此,
本來空明,纖毫未染,
你怎能說,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
你的修持本無所執,亦無所求,
你怎能說,你修持不佳?
既然你的本覺就是這個,
你怎能說,你尋不著自己的心性?
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
你百般尋找,為何仍說你找不到那個起心動念的人?
由是可見,起心動念的主體根本不存在,
然而此念確有,你怎能說此念未生?
你只需隨任此念生滅,不修不整,
你為何還說自己無法進入空境?
既然你只需順其自然,無為無作,
你為何還說,你對它們一籌莫展?
何況明、空、覺性,本是圓滿不可分的一體,
你怎能說,自己的修持一無所成?
既然本覺是自然出生、自然圓滿,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
你怎能說,一切功夫只是徒然?
既然所有念頭都是當下生起,當下寂滅解脫,
你為何還說,你不知對治之道?
既然當下的覺性本來如此,
你為何還不識自己的本性?
 

自性本空,它真的無實無根,
你的自性也如虛空,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你真的不用先入為主地秉持著空觀,
那自然生起的本覺,從無始以來一直空明朗凈,
好似太陽一般,由核心自然發出光熱,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這本覺本智,真的是不滅的,
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無止盡,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心念變化無常,真的不是我們的意念所能盡解,
它們就像微風一般難以捉摸,
你不妨仔細觀察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不論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本體顯現,
就像明鏡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
你不妨仔細觀察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世上紛紜萬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內解脫,
就像空中的雲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滅,
你不妨仔細觀察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在修持之外,豈另有修持之人?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在事行之外,豈另有行者之存在?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除了三昧耶戒之外,豈另有守戒之人?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除了證果之外,豈另有悟者之存在?
你應該仔細觀照自己的心性,審思再三。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沙發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2-8-11 14:30 | 只看該作者
十一
當你外觀身外虛空,
若無雜念,亦不受外界所染;
你再內觀自性,
亦無念者以念向外造境,
那麼,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凈,無垢無染。
你的本覺凈光,即是法界本身,
好似無雲晴空中的太陽,
陽光雖無形無相,郄光明遍照。
不論你了解與否,此乃最勝法義。
 
十二
這本來圓滿的凈光,自始便非源自他物,
乃由覺性自生,本身郄無父無母,真是不可思議!
自生之無上覺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議!
它既無生,故也無由而滅,真是不可思議!
它雖無所不在,郄無人得見真相,真是不可思議!
縱然流轉於娑婆世界,郄無損其身,真是不可思議!
縱使得證佛性,對它亦無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議!
它存在每個人內,郄無人認出它來,真是不可思議!
然而你還冀望成就其他外在的證果,真是不可思議!
明知它在自身之內,你郄四齣尋覓,真是不可思議!
 
十三
何其奧妙!
這當下的本覺空明朗凈,無實可執,
僅此,即是無上的知見。
它涵括一切,郄不受任何觀念事物所羈,
僅此,即是無上的修持。
它不修不整,又是言語道斷,
僅此,即是無上的道行。
無需四處追求,它本來圓滿具足,
僅此,即是無上的證果。
 
十四
殊勝之正道有四:
殊勝的正見:
正因當下覺性光明朗凈,
此光明凈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殊勝的正修:
正因當下覺性本具此光明,
此光明凈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殊勝的正行:
正因當下覺性本具此光明,
此光明凈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殊勝的正果:
正因當下覺性就是這光明朗凈,
此光明凈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十五
今鐦示三世不易的四定法:
不易之正見,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凈,
三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不易之正修,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凈,
三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不易之正行,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凈,
三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不易之正果,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凈,
三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十六
既然你已聆受三世如一的祕密教誨,
便應盡拋過去的知見及一切,
斷除未來的冀望及籌劃。
眼前這一刻,縱有念頭生起,不執不取,心如虛空。
既然,由究竟觀之,根本無法可修,故無需修持。
既然,那兒本不散亂,你只需心不散亂地安住此境,
不修不整也不散亂,只是覺照一切,
你的覺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燦爛。
當它生起時,稱為菩提心,亦即悟性。
因無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識,
因無所散亂,它是本體的光明凈性,
外境外相,既無自性,故自然解脫。
明空不二,是為法界。
一旦悟及佛性無道可及,無法可悟,不證自明,
便得如實而見金剛薩埵。
 
十七
下面的鐦示,將為你窮究六種邊見,並推翻其說。
不論當前的知見學說,立論何等分歧,
所謂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覺,
它是自然生起的無上覺性。
應知,觀者及觀照本來不二,
當你觀照,不妨尋找觀者為誰,
若遍尋不得,
此一妄見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這妄見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
知見及持此知見之人並無分別,
若能不落入空見或空境,
當下的覺性頓顯空明,
這便是大圓滿見。
於是,不論識與不識,亦無分別。
 
十八
不論當前的修行方法,立論何等分歧,
你的日常覺心,具有透視觀照的能力。
應知,修持與修持者本來不二,
不論你在修行與否,不妨尋覓一番修持之人,
若遍尋而不得修持之主體,
你的修持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
你若能既不落幻境,也不昏沈散亂,
當下無染的覺性自現光明朗凈,
這毫不造作的覺照,便是專一定境。
如此,入定或不入定,本非二境。
 
十九
不論當前的行事標準,是何等的分歧,
你本具的元覺,郄是唯一本體。
應知,行為與行者本非二事,
不論你正在造作或無事,不妨觀察一下,
是否有一行者存在,
若遍尋行者而不可得,
你的行事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造作停止的那一刻,便是你的新生。
無始以來,事行與行事之人本無分別,
你若能不落入妄見,染著習氣,
當下的覺性剎那歸於清凈無染。
既不相應,也不排斥,隨順事物,不加修整,
唯此道行,方稱清凈無染。
如此,凈行與不凈行,亦本來不二。
 
二十
不論當前的悟境證果,是何等的分歧,
心性的本質就是本覺,亦即本來圓滿的法報化三身。
應知,悟境與悟者本來不二,
你不妨尋找一下悟境及悟者。
若遍尋悟者而不可得,
你的悟境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悟境一旦寂滅,便是你新生的一刻。
悟境與悟者皆覓不可得,
你又不落於執著或貪瞋懼情,
當下的覺性便歸於本來的清凈無染。
只要了悟法報化三身圓具於你內,
此即無上佛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3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2-8-11 14:31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一
本覺是不受不滅論或空見諸種邊見所染的,
此即所謂不落啢邊的中道。
本覺原來就是清凈無礙的常存覺性,
它又是空性之核心,
因此被稱為如來性,即佛心或佛種。
你若明瞭此究竟奧義,便已超越一切論說,
因此它又被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即圓滿智慧。
又因它超越了理性及觀念的範疇,
因此又被稱為大手印,即無上的象徵奧義。
因此,不論你了解與否,它皆自適其所。
由於它是涅槃極樂與娑婆苦海的根源,
故被稱為阿賴耶,意即一切種。
由於它本來面目平凡無奇,
這空明常在的覺性,
又被稱為平常心(覺)。
不論它具有多少個深奧而美妙的名相,
最終所指,不過是這當下覺性而已。
 
二十二
於此心外,向外馳求,
就好比外出追尋象跡,其實你的象正安居家中。
即使你通曉整個宇宙,也無法窮究這奧祕的究竟。
如果你不了解萬象皆出自一心,便無由證得佛果。
不知識取本覺之人,自然向外馳求,
一味向身外尋求自我的人,怎會找到自己?
好比一個笨人,進到人群中,
便受到外境所惑,而忘失了自己,
一旦忘失自我,便四處亂尋,
不斷誤將他人當作自己。
同理,如果你不知萬物之本性,
不知外境原是出自一心,便會再三流轉於娑婆。
你若看不透自己的本來心性就是如來,
涅槃便變得遙不可及。
所謂娑婆與涅槃,全憑你一念無明或一念明覺。
若由究竟義觀之,啢者本質實在無所分別。
你還以為它們存在於你的自性之外,
真是極大的錯誤!
其實錯誤與無誤,本來也是一味(自性而已)。
一切有情的心念本來不可分割,
不修不整的心性,
只需安住本來自然之境,便是解脫。
如果你認不出那根本的迷惑及幻相也是出自本心,
你便無法認識法界的實相。
 
二十三
你應努力覺照那自始自生者,
由外相觀之,起初似有所生,
存在期間,似有所住,最後終將歸於某處。
可是你若加以細究,它郄似烏鴉照井,
當烏鴉離井而去,牠的倒影也一逝不返。
同理,一切表相皆由心所生,
既由心生,也由心滅,
唯此心性了知一切,且知一切本空本凈,
有如天上穹蒼,它的空虛與澄澈本不可分。
自生的本覺雖能生出外境,
變成光明透澈又井然有序的萬象,
此即法性,也是實相。
它雖藉外相來顯示自身的存在,
你心中郄明明白白,那便是你的自性。
由於它是如此明朗透澈,故被視為虛空。
但虛空只是心性的一個比擬而已,
不足以涵蓋其意。
因為自性雖如虛空,郄具本覺,無所不明,
天空郄無覺性,它的空虛好似死屍一般地空虛,
了無生命,
因此,心性的真相,是無法以天空作譬的。
總之,能毫不散亂地任心性安住本然便是。
 
二十四
何況紛紜萬象,也具有俗諦(相對性的真理)的價值。
沒有任何現象真正地存在,它們遲早會消逝。
涅槃及娑婆中的一切事物現象,
只不過是表相而已,靠那唯一的自性去覺察。
每當內在的心境有所改變,
感受到的外境也隨之變遷,
因此,你所見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
六道眾生都是依照自己的業報而認取外境的。
 
二十五
有些外道常持二元論,或以不滅論來駁斥空論,
密法九乘中也各據立壋來觀外境。
人們不僅觀察外境的方式不同,解說立論也互異,
一旦執著於變化無常的表相,謬誤便由此而生。
你若能對自心所見的表相,
不論它們是虛是實,始終不執不取,便是佛境。
 
二十六
外境本身並無過錯,因為執著才成障礙。
你若了知那執著外相的念頭,就是自性,
此念當下解脫。
一切顯現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整個宇宙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六道眾生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人的福報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下三道的苦境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貪瞋痴等五毒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自生的本覺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涅槃道上的善念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魔難障礙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界神祇及其境界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凈念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無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觀得萬物光影交錯,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色無邊處定或識無邊處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一多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一切色與一切空畢現於前,這也是心性的流露。
沒有任何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二十七
正因自性無礙的本質,境相才能不斷生起,
有如大海及波浪本是一體。
因此凡是生起之現象,必將在心性內自然解脫,
不論你用多少不同的名相去指稱它,
由究竟觀之,心性不曾離鐦過一切而存在。
這一體性並非建築在任何有形基礎上的,
它雖是一,你郄無法由任何一邊而得其全貌。
它也不是存在某處的實體,因為它不由造作。
它也不是虛無,因它的光明及覺性光輝遍照。
它更不是各種形色,因為空性與光明是不可分割的。
當下此刻的自覺是如此空靈及實在,
雖有此覺照,郄找不到覺照的主體,
所悟實在只是被悟而已,一無實質。
只要據此修行,一切自然解脫,
我們的官能(五根)便能不受理性意識的干擾,
當下體認一切。
有如芝麻榨成麻油,牛奶攪成奶油的過程一樣,
不經榨壓,哪來麻油?不經攪拌,哪來奶油?
一切眾生雖本具真實佛性,
不經修持,如何證入佛果?
若肯修持,即使放牛郎也能悟道解脫。
他雖不了解其中學理,
仍能從經驗中一步一步地調練自己。
譬如有人親口嚐過糖的滋味,
哪裡需要他人解說其中滋味?
錯失本覺,即使班智達(博學之士)也墮入歧路,
不論他們學問何等淵博,通曉密宗九乘的次第,
缺乏證量經驗,所說難免以訛傳訛,
離佛地益遠。
一旦了知本覺,一切功德業報當下滅盡;
若不識本覺,一切德行或惡業,
終將累積為業報,在善惡二界中輪迴流轉。
只要你能識破自性中空虛的覺性,
善、惡、德、業,便不致落實成報。
就如虛空流不出泉水一般,
功德與罪業在虛空之境也無法滋生業果。
那自生的本覺方能觀照透視一切,
以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是如此深奧!
你必須熟諳自己的覺性。
這祕密教敕何等深奧!
 
二十八
何等奧妙!
『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直接為人鐦示本覺,
這是為了未來眾生的利益。
此論雖精簡非常,
所有密法、要門、口訣,盡在於此矣!
我既已傳授此法於當世,仍另將它隱藏某處,
作為巖藏密法,
使未來善業成熟之人,有緣聞此妙法。
三昧耶 嘎嘎嘎
 
以上論述是鐦示人的當下覺性,
定名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此文乃是鄔金教主蓮華生大士所作,
願這殊勝的解脫之道永不失落,
直到娑婆眾生畢竟解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4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8-12 17: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huiridangkong 於 2012-8-12 17:02 編輯

所謂的「大乘空性」不過是在涅盤上強加的一個東西。故弄玄虛。
「大瑜伽(方便父續)及隨瑜伽(般若母續)則因分別空性與覺性為二而生惑,」方便父續,般若母續哪裡是佛經中的東西啊!毀人慧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
Djogchen 發表於 2012-8-15 21: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8-15 09:13 編輯

歷史以來對於佛經中無為法的翻譯者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如鳩摩羅什,發下
大願,他所翻譯的所有經典沒有偏離的話,他的火化肉身中的舌頭是仍然沒被燒毀
的。


「覺性」並非自然,如今此篇文章的翻譯者卻與楞嚴經里的阿難一樣,把「覺性」
加上了自己個人的意境而意作「自然」

楞嚴經卷二:---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
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
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
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
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
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
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6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8-16 00:04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8-15 21:43
歷史以來對於佛經中無為法的翻譯者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如鳩摩羅什,發下
大願,他所翻譯的所有經典 ...

D兄好見地,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79

帖子

6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2

積分
69
7
大智本行 發表於 2012-9-26 15: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大智本行 於 2012-9-26 15:51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2-8-15 21:43
歷史以來對於佛經中無為法的翻譯者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如鳩摩羅什,發下
大願,他所翻譯的所有經典 ...


其實佛法和用什麼文字沒有必然的關係,也不是就非得不能用自然,而是其內在的見地。
佛法講緣起,不是講緣起的外相,而是講通過對緣起現象的徹底透徹的了解,明白緣起的本質和徹底拋棄所有的外道錯誤的見解。所謂外道錯誤見解,一句話就是認為自性實有,二大類就是常見與斷見,四重陷阱就是自性實有,他性實有,共性實有,無因性實有,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四門生邏輯陷阱,自性若有不能生,自性若無不自生,........ 以至無因若有性,無因不能生,無因若無性,不能無因生。
佛教的見地關鍵在於不二,說無我但不舍我說,我與無我不二是真無我。
正如金剛經所說,說自然,即非自然,是名自然。承認自然,但不承認自然有實性。
佛法就是相自性空,用自性空,性自性空,性相用三無差別。
一切法空性相,緣起而有,超越而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8
Djogchen 發表於 2012-9-26 19:49 | 只看該作者
大智本行 發表於 2012-9-26 02:42
其實佛法和用什麼文字沒有必然的關係,也不是就非得不能用自然,而是其內在的見地。
佛法講緣起,不是講 ...

這題目是「無染覺性」我只是引用「楞嚴經」里阿難所犯的錯誤與此篇文章的翻譯是
相同的,這是佛陀的矯正,並非是我的矯正,你引入「金剛經」里的「非自然,
名自然」不知你是否想告訴別人你對實相很了解,如果你有興趣討論的話,我可以
另開一個話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79

帖子

6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2

積分
69
9
大智本行 發表於 2012-9-27 04:08 | 只看該作者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8-12 17:00
所謂的「大乘空性」不過是在涅盤上強加的一個東西。故弄玄虛。
「大瑜伽(方便父續)及隨瑜伽(般若母續)則因 ...

這裡有另一個獨立譯本僅供參考。

http://qing.weibo.com/1690824120/64c7edb83300038h.html?rnd=0.9356929098721594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10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9-27 20:51 | 只看該作者
強烈建議回歸原始經典,深入經藏,入佛知見,不要再看亂七八糟的東西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1
Djogchen 發表於 2012-9-27 22:05 | 只看該作者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9-27 07:51
強烈建議回歸原始經典,深入經藏,入佛知見,不要再看亂七八糟的東西了

這個網站的名字叫」菩提樹下「如果仁兄你強烈要求必須要討論」原始佛教「的經典
的話,必須先向總壇主改名為」原始佛教論壇「,否則這只是你個人的意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12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9-28 18:34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9-27 22:05
這個網站的名字叫」菩提樹下「如果仁兄你強烈要求必須要討論」原始佛教「的經典
的話,必須先向總壇主改 ...

強烈建議不是要求,因果,業力誰能左右的了呢?!末法就是末法,不可逆轉。讓所有的人成為聖者是不可能的,眾生的淺薄因緣決定如此。隨緣勸善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8 15: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