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貝殼姑娘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此帖很牛很強大)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的經濟真相

[複製鏈接]
21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6 01:58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我們來談談社保。為什麼在談社保前,我一定要單獨開貼寫通貨膨脹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現在所謂的社保故意忽略了通脹的因素,而且,稱為社保也很不準確——我們的政府在這個體系裡如果考慮通脹的因素——甚至可以說一毛錢都沒投入,相反很可能還吃掉了一大塊我們交納的社保基金。社保,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騙局。

  何為社保,大致就是5險一金。這裡,我就偷偷懶,只詳細解析一下養老金的問題,其他的,大家自己去分析。

  養老金目前是這樣一個模式。每月你從工資中提取8%,進入個人養老金帳戶,單位提取20%進入社會統籌帳戶。到你退休時,你個人帳戶的錢除以139(過去是120)逐月返還給你,同時你還可以從社會統籌帳戶中領取上一年度所在地職工平均工資的20%。所以,你屆時每月可以領取的養老錢就是個人帳戶/139+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20%

  這個體系有點複雜,一般人很難琢磨透裡面的道理。好吧,我首先駁斥一個謬論,什麼社保交得越多越划算!第一你交得越多,貌似單位也得交得更多——但是,單位交納的要進入社會統籌帳戶,也就是說,與你一點關係都沒有,到時候,你從社會統籌帳戶拿到的錢還是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20%!,而自己交得越多,幾十年後——即使錢還是那個數字,購買力卻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

  那麼一般交納社保的人呢?不管你現在是25歲、30歲、35歲(年齡越小越吃虧),你退休后拿到的養老錢,嗯,最樂觀的估計,大致夠你一周吃飯。

  嗯,可能文盲們對於幾十年後通脹水平沒有概念。好吧,我們換一個思路。假設你今年30歲(年齡越小越悲劇),晚上你突然穿越了,醒來一看,是1981年。你現在的工資是40元。好吧,你開始交納社保,你每月在個人帳戶上將交納3.2元。(文盲們可以自己去查一查,1981年3.2元能達到什麼樣的購買力,應該大致相當於現在80——100元水平),單位則將交納8元到社會統籌帳戶。連續交納15年(假設你這15年工資都沒增長,實際增長了就更悲劇,也就是前面分析的,交得越多越悲劇),好了,現在是2011年你60歲了,該退休了,那麼,你能拿到多少養老金呢?個人帳戶15年你一共交了572元,銀行利率平均按照3%計算,你現在帳戶大致有1144元,那麼你每月從個人帳戶上可以領到8.3元——嗯,8.3元按照現在的物價,你大概可以買到2-3斤大米,僅此而已。真正的大頭是你從社會統籌帳戶上可以拿到當地平均工資的20%,我百度了一下,現在各地的平均工資(如果不是一線城市),大致就是1500——2000元的水平。好吧,你拿到的養老金就是300—400元+8.3元。

  文盲們可以自己掂量一下,如果你現在60歲,喪失勞動能力,你每月拿到300—400元,你要開銷房租、水、電、氣,要柴米油鹽醬醋茶——你能活下去嗎?

  實際上未來30年後的情況很可能比這個例子更可怕。看看前面我寫的帖子,未來的通脹前景很可能遠遠超過過去30年。而我們的工資增長速度也將被CPI遠遠扔在後面。過去10年的歷史證明,我們的工資跑不過GDP——2001年到2010年,我們的GDP從10萬億增長到40萬億,翻了4倍,而職工工資呢?最近統計局也承認,只增長了2.7倍;而GDP又跑不過CPI——2001年到2010年,我們的貨幣投放量增長了接近6倍!所以,我們的工資只能被CPI越拋越遠,所以,未來30年後,當你拿到社會平均工資的20%的時候,很可能實際購買力只有今天的200元左右,至於個人帳戶的錢——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更痛苦的是,就這200元也岌岌可危。我們的社保體系是一個空轉體系,也就是用今天年輕人交納的社保基金去支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即使在目前我們還有巨大的人口紅利的時候,這個社保體系也出現了巨大的資金缺口。嗯,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人口紅利,假設一個家庭有10個人,只有2個老人,8個都在外面打工,那麼8-2=6,這個家庭的人口紅利就是6個。到2020年,我國老年化程度將達到40%,也就是說,到了2020年,這個家庭變成4個老人,至少1個小孩,最多有5個打工,人口紅利為0。到時候,真無法想象社保怎麼來維持!

  上海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就這樣的地區,最近上海的老余也公開承認——社保的缺口是影響上海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最發達地區都為社保缺口發愁,其他地方更無法想象缺口有多大了。

  所以,我們的社保出現很多荒誕的霸王條款就一點都不奇怪了。其一,個人養老金未交滿15年,則不享受退休后領取養老金待遇,個人帳戶錢會退給你,單位交的錢呢?沒有了;其二,達到退休年齡后,個人帳戶的錢按照139個月逐月退還——如果中途死亡了呢?嗯,後面的錢也不還給你。如此總總。
  就算如此,也不能彌補目前社保的巨大缺口。
  怎麼辦呢?現在各地都在醞釀延長退休年齡的政策。延長退休年齡是什麼概念?嗯,紅頭文件可以把退休年齡從60歲提到65歲,但是,紅頭文件能讓我們壽命也增加5年嗎?好吧,延長退休年齡實際就是坑掉了我們幾年可憐的養老錢!

  如果延長退休年齡還不能解決社保的缺口又該怎麼辦呢?嗯,下一步大概就是把20%調整到15%吧,好吧,屆時我們的養老錢大概就只能拿到150元了。

  文盲們先別激動,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為什麼社保根本不足以養老,為什麼社保在目前還有巨大的人口紅利的階段也會出現巨大的缺口?為什麼?

  細心的人可能已經發現,在這個社保體系中,如果考慮通脹的因素,政府根本一毛錢都沒投入,相反很可能還吃掉了一大塊我們交納的社保基金去彌補以前的歷史欠帳。從頭到尾這個社保都是我們自己的錢與企業的錢在做不同的算術題啊。那麼,社保這個政府最應該承擔的基本責任,為什麼又變成企業與個人的責任呢?

  根源還是萬惡的分稅制啊!!!在90年代,分稅制讓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變成70:30,這幾年地方有了賣土收入后,中央與地方的收入大致是55:45,但是支出呢?卻是20:80!(吳敬璉數據)地方沒有錢,卻要把社會保障什麼的都承擔起來,就只能玩空手道了。

  最近社保基金又要入市了——好吧,社保有了缺口,又得股民買單了!

  在國外,社保的大部分責任都是由政府解決,其中國有企業至少要貢獻50%以上利潤。在中國呢?社保由地方政府負責,地方政府又是個吃飯財政,所以就只好用企業的錢與個人的錢做不同的算術題了。而我們的央企呢?它們一方面通過行政權利強行攝取重要領域的壟斷地位,一方面享受著國家的巨額補貼——最近幾年,我們的壟斷央企獲得的地租減免、利息減免、財政補貼超過6萬億,獲得大致4萬億的利潤(多麼低下的效率,多麼無能的管理!),就這4萬億利潤,央企只給國家上交5%!

  這就是權貴資本的力量!這就是存量不動的現狀。

  好吧,我只能給大家一句忠告——真愛生活,遠離社保。社保是一個偽命題,它什麼都不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6 01:59 | 只看該作者
  很多同學給我發簡訊,要我給大家推薦一些書籍,可以系統的學習經濟學。不過我的回答可能要讓大家失望了。嗯,雖然兄弟讀過很多書,經濟學的書——特別是中國的兄弟基本不看,老外的偶爾翻翻——你說我天才也好,不學有術也罷,嗯,這個我都認了。

  這裡給大家談談我對經濟學的認識。經濟學其實並不是特別複雜的學問。它是在社會學基礎上一種數理統計后的分析方法。簡單的說,如果你對這個社會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特別對各階層的心態有基本的認識,你也可以對各種數據分析,給出你的結論——在這個意義上,人人都可以成為經濟學家。經濟學那些花哨的理論,兄弟覺得唬人的居多,而且未必都是真理——因為在一個特定社會總結出的規律放到另一個社會就不一定適用了,比如,東方社會特別是中國與西方社會不管是民眾素質、心態、階層關係、體制結構就完全不同,同樣的經濟現象可能隱含著完全不同的民眾心態搏弈的結果。

  在這個意義上對所謂經濟現象的分析,需要對社會更深刻的洞察力。

  舉個例子,最近郎咸平教授拋了個地方政府債務危機論,列舉一大堆數字證明,地方政府債台高築,而其償還能力遠遠不足以支付到期債務。如果這個情況漫延開去,就很可能爆發大面積債務危機(如同歐債危機一樣)。

  好吧,這一次郎咸平是真的錯了。嗯,我承認地方負債很高,我也承認,地方完全沒有對其債務的償還能力,但是,地方會爆發債務危機嗎?不會!肯定不會。簡單的道理一說文盲都明白。

  在中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甚至國有金融機構都是綁架到一起的一個奇妙的綜合體,綁架它們的繩子叫國家信用。只要中央政府這個老大還在台上,還能撐住場面,下面的小弟能鬧出多大的事來?地方政府負債主要是欠誰的錢?是銀行!對於中央這個老大來說,地方政府與銀行不過就是左邊口袋與右邊口袋的關係,左邊口袋掏了右邊口袋的錢,有多大個事?銀行會去向地方政府逼債?向法院起訴申請強制執行,甚至逼迫地方政府破產?笑話 !真當老大在後面不管事了!

  所以,地方債務問題還真不算個什麼問題——到了還債時間,銀行一定會展期,如果這個還不能解決問題,央行還可以宣布向地方融資平台注入資金解決債務問題——好吧,實際就是豁免了地方債務。如果你要問央行哪裡來的錢,我們央行有全世界最強大的印鈔機啊,只要印鈔機開動——錢還是一個問題嗎?當年我們銀行幾萬億爛帳就是這麼乾的,也沒見出現個什麼次貸危機。

  中國的央行是全世界獨立性最差的央行——好吧,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任何獨立性的央行。看看我們領導人的職務就很能說明問題——93年,老朱的職務是國務院副總理兼人民銀行行長!真是奇妙的組合——如果放到美國,大致就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兼任希拉里的副手!如果伯南克敢這麼干,兄弟估計3天之內,伯南克希拉里都得下課。

  所以,在西方任何經濟學派都得承認一個常識——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2回事,在中國,這個真理變成謬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綁架到一起的一回事,一旦是「積極的財政政策」,一定就是寬鬆的貨幣政策。

  所以,在中國,你要解讀經濟現象,你首先得講政治。沒有這個大前提,任何解讀或者預測都是扯淡。

  PS:雖然對郎咸平提出批評,不過兄弟還是經常看財經郎眼,有些課題還是蠻有意思的。
日期:2011-12-28 13:30:26

  今天我們來談談稅收這個抽水機的問題。

  中國有2個現象很耐人尋味。一方面我們的企業慘淡經營,在微利甚至虧損邊緣掙扎。據美國《財富》雜誌報道,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而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美國每年倒閉的企業約10萬家,而中國有100萬家,是美國的10倍。不僅企業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強做大的企業更是廖廖無幾。另一方面,則是我們的財政收入連創新高。2007年是5.1萬億,2008年是6.1萬億,2009年是6.8萬億,2010年是8萬億,2011年突破10萬億大關!雖然在2008年,我們遭遇最嚴重的次貸危機,大批出口企業倒閉,但是,我們的財政收入還同比2007年保持了將近20%的增長,2011年,因為人民幣升值再加通貨膨脹也導致大批中小企業倒閉,但是,我們的財政收入依然同比2010年保持了了超過30%的增長。

  為什麼我們的財政收入可以不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為什麼我們的財政收入可以保持著遠超GDP增長速度。解答這些問題就必須來研究這個財政的抽水機是怎麼運作的。

  財政收入有3大塊,分別是稅收、土地收益、社保收入。嗯,除了社保是虧損外,前2塊就太厲害了。

  首先看稅收。

  我們的稅收體系不但名目繁多(這裡贊一下我們稅務部門,開新稅的創造精神絕對是世界第一,甚至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各級政府的工作可能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稅務部門的工作絕對是頂瓜瓜的),稅率奇重,而且重複徵稅情況特別嚴重。

  這裡舉2個例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6 02:01 | 只看該作者
  第一是我們的營業稅。假設你開了個的面點店,出售麵包。一個麵包賣1元錢。這個1元錢你就得交納5.5%的營業稅。請注意,你銷售收入1元錢已經包含了麵粉白糖等原材料8毛的成本——也就是說,你交納的營業稅已經包含了麵粉白糖等原材料的營業稅。但是,出售給你麵粉的商家也得同時交納營業稅,這是第一次重複徵收營業稅;現在麵粉的銷售收入又包括了小麥的成本,也就是說,麵粉商家在交納麵粉銷售收入的營業稅時,已經包含了小麥的營業稅,但是,出售小麥的商家還得交納營業稅,嗯這是第二次重複徵收營業稅……現在你發現一個問題,商品流通環節越多,重複交納的稅金就越多!最後倒霉的還是終端消費者,這樣層層重複徵稅的結果必然導致價格偏高。

  這是企業與企業之間重複徵稅的例子。那麼,企業內部呢?也有重複徵稅的問題。

  比如你與朋友開了家有限責任公司。嗯,你的公司經營得非常紅火,你每月都如實交納營業稅。年終盤點,你們公司有50萬的盈利。好吧,按照企業所得稅的規定,你得交納贏利的25%也就是12.5萬的所得稅,公司還剩下37.5萬,你打算把這37.5萬分紅,對不起,稅務人員又要找你了——你們要分紅必須還得交納個人所得稅。請大家想一想,企業是誰的,不就是股東的嗎?企業交納的所得稅不就是股東交納的所得稅嗎?股東已經交納一次企業所得稅了,為什麼還得交納一個個人所得稅呢?這不是重複徵稅嗎?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我們的稅率問題。這裡就把企業所得稅作為一個麻雀來解剖。

  改革開發之前我們國家是沒有民營企業的,只有國有企業。那時沒有企業所得稅——因為國有企業的利潤必須全部上交。83年,我們搞了個利改稅。大致意思是國有企業的利潤不必全部上交,改成以企業所的稅的名義回饋國家這個投資方。當時定的稅率大致是10%——50%(按照利潤額不同實行累進位稅率)。

  94年,因為有了民營企業我們又對所得稅進行調整。不管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只要利潤超過10萬元,一律按照33%徵收企業所得稅(現在是25%)。

  這個稅率對民營企業就非常不公平。國有企業是國家全額出資,國家拿走33%的利潤我覺得完全可以——甚至還高一點都可以,但是,民營企業出資靠自己,國家沒有一分錢投入,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民營企業已經正常納稅的情況下,國家還要從企業利潤中拿走33%就太狠了。

  也許你要說,相同的稅率是讓不同的企業有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好吧,我可以負責的告訴你,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除了稅收是「公平」的,其它沒有一項公平過。

  全社會有80個行業,國有企業可以做72個,外資可以做61個,民營企業只能做40幾個。每年我們銀行的貸款,絕大部分都給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只能到民間借高利貸,國有企業可以享受地租減免、財政補貼等等政策,甚至上市指標大部分都給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好吧,我引用萬通馮主席的一段名言:「面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只有始終堅持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替代、附屬而不僭越的立場,才能進退裕如,持續發展」。(有沒有想哭的感覺?嗯,我讀這段話就想哭一場)

  現在,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執行同樣稅率的所得稅政策,你還認為公平嗎?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稅收體系中名目繁多的問題。大家一定抱怨過房價奇高。好吧,讓我來告訴你,當你花100萬買套房的時候,至少有60萬是政府拿走了,其中有一半就是政府的稅收。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稅收名目繁多,多達15種,其中最能體現我們稅務部門創新精神的是土地增值稅。

  這裡,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假如,我賣給你一斤麵粉,嗯,售價是1元。你用麵粉做了麵包,賣了3元錢。現在我告訴你,你的銷售利潤2元是靠麵粉增值獲得的,我要享受這2元利潤的60%,你會如何反應?你大概就算是不給我一巴掌也要噴我一臉的唾沫。

  好吧,我們地方政府把土地賣給開發商后——嗯,我們的說法是出讓50年使用權,當開發商在土地上蓋樓出售後,政府居然還要單獨收一塊土地增值稅!最高達到增值部分的60%。

  嗯,你也許會說,這個稅種是為了防止開發商暴利——文盲們,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你懂不懂,政府收取的每一分費用開發商都一定會轉嫁到買房人身上!這個錢最終是消費者買單啊。

  這個荒謬的稅種邏輯如果成立,我覺得我們稅收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嗯,比如對茅台、五糧液完全可以徵收高粱增值稅,對中石油、中石化可以徵收石油增值稅;麵包可以徵收麵粉增值稅;八寶粥可以徵收大米增值稅……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我們財政收入可以幾倍於GDP增速的增長,一個稅收一個土地收益就可以輕鬆把國民創造的大部分財富掠奪走了。所以,我們中小企業平均年齡不超過3年,所以,我們一個產業工人的工資只夠養活自己。最令人憤怒的是,一些所謂的專家還在大放厥詞,說什麼我們的宏觀稅負只有30%,還有繼續增長的需要——如果這些專家只代表個人言論,兄弟可以大度不與計較,關鍵是這些專家還掛著財政部某某研究所的頭銜,是對宏觀政策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我只能感到深深的擔憂!

  稅收理論里有個拉弗曲線。大致意思是,一般情況下,稅率越高,政府的稅收就越多,但稅率的提高超過一定的限度時,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投資減少,收入減少,即稅基減小,反而導致政府的稅收減少。「拉弗曲線」的原理並不複雜,它提出的命題是:「總是存在產生同樣收益的兩種稅率。」主張政府以較低的稅率,取得較好的財政收入。因為較低的稅率意味著民間經濟更活躍,老百姓更富有,經濟基礎更牢固。這就是西方國家一遇到經濟危機時就大規模減稅的理論依據。

  而我們政府呢,不管什麼情況,對加稅的興趣總是遠遠超過減稅。以房產稅為例。一開始,提房產稅的初衷是用房產稅這個持有稅種來代替契稅等交易稅種,後來這個說法悄悄就不見了,也就是,我們政府打算在保持契稅、營業稅等交易稅種情況下,再增加房產稅這個持有稅種——弄半天還是加稅啊!

  最近上海開始試行以增值稅替代營業稅的稅改。也就是所謂的結構性減稅的開始。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是,前景卻並不樂觀。限於篇幅,這裡就不展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6 02:02 | 只看該作者
 壟斷央企:吞噬財富的黑洞

  2010年國資委下屬央企營業額16.69萬億,占我們全年GDP的42%。也就是說,全國4成的財富被我們這些壟斷央企拿走了。那麼,這些拿走巨額財富的央企又給我們國家什麼回報呢?

  2011年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高明華對記者說,他參與調研的《國有企業性質表現與改革》報告顯示,中國國內居民收入遠不如美國,但一些壟斷行業產品的價格,卻高出很多,而美國這些行業卻不一定有國有投資。同為報告起草人的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趙農指出:2001年——2008年,國有與國有控股企業累計獲得利潤總額是4.92萬億,但是,同期國有與國有控股企業少支付利息是2.84萬億,少支付地租3萬多億,資源租金5000多億,虧損補貼1198億,合計是6.47萬億。所以,2001年——2008年,國有與國有控股企業真實的資產收益率為-6.2%,所謂的壟斷央企創造巨額財富實際是一個偽命題。

  我們這些壟斷央企一直是國家的香餑餑。不僅行業准入上空間最大(全社會80個行業,國有企業可以進入72個,民營企業只能進入42個),而且在銀行貸款、上市指標等方面總是得到最大程度照顧,它們不但可以獲得各種財政補貼,還可以通過壟斷市場肆意提高商品價格。

  就算是這樣,我們的壟斷央企對社會的貢獻卻少得可憐。他們佔有數十萬億國有資產,拿走全社會4成的財富,卻只養活3%的適齡勞動力,對財政收入的貢獻提供不到14%(如果扣除國家給它們的各種補貼,這個數字還要大幅度下降)。

  中國有一個特別奇特的現象,政府在民營企業中抽取巨額的稅收,這些財政收入又有相當一部分以各種方式轉移支付給壟斷央企,最後搖身一變成為壟斷央企帳面利潤,這些帳面利潤只交納5%給國家就萬事大吉,其餘的就「體制內循環了」!這是何等荒謬的財富轉移!

  國進民退意味著什麼?

  據統計,2002-2010年,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從7.13萬億元增長到24.42萬億元;營業收入從3.36萬億元增長到16.69萬億元;利潤總額從2405.5億元增長到8522億元,上繳稅金從2914.8億元增長到1.48萬億元。

  這一份貌似光鮮的成績單後面藏著什麼?

  2009年8月《南方周末》推出一篇報道《央企的無邊界擴張時代》,在這篇報道里,我們看到了在央企兇猛擴張的背後,是民營企業生存空間被擠壓的辛酸。

  首先是央企的規模是怎麼做大的。

  「央企間的強強合併已不新鮮,除此之外,各類涉及央企的大小併購,也已呈合縱連橫之勢。現在,地方政府也對高攀「央企」非常熱衷。按照現行規定,若是地方國企被央企看中,政府不僅不會失去稅收,還可拿到大筆現金。「對接央企」已成為地方政府口中的熱詞之一,各地都在以抱住央企為榮。

  領導班子共謀央企對接大計,營造對接的良好氛圍」、「央企對接是值得驕傲的!」、「把對接工作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事項來抓」、「影響企業順利入駐,部門一把手必須引咎辭職」等等,像這樣措辭來表達急迫心情的地方政府,全國比比皆是。

  僅在遼寧一省,從2006年至今就有近4成的國企重新回到央企的懷抱。在環渤海的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等省區,能源重化工領域的國企官營化正風起雲湧。

  從2005年11月開始,內蒙古800多個小煤礦的命運就開始轉變。那些年產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要麼將被大型煤炭企業整合,要麼就地消失。地方企業投奔央企之後,企業的行政級別幾乎都上升一步。市級變省級,省級變央企,或是省級托拉斯式的「小央企」……」 ——摘自《央企的無邊界擴張時代》

  接著就是民營企業生存空間被擠壓的辛酸。

  現在,在和中石油鬥爭了多年之後,趙友山正在和老對手商談收購事宜。這位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的會長,創辦了自己的龍慶石化,高峰時擁有7座加油站,4萬多立方米庫容的油庫,以及鐵路專線等配套設施,總資產1億多元。

  這些年,他一直在代表民企不斷上訪。先是在盼文件,後來又盼《反壟斷法》。反覆失望后,決定不幹了。「黑龍江大多數民企已經被中石油收購,現在北方市場上快要見不到民企的加油站了。」趙友山說。

  西安海星集團董事長榮海有名言說:「民營企業家一定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國企有的是錢,不惜代價。」中坤地產董事長黃怒波在博鰲房地產論壇上,將央企比作房地產市場的「野蠻人」,他甚至擔心這會是「一個災難的開始」——摘自《央企的無邊界擴張時代》

  黃怒波的比喻立刻就被印證。2010年3月,在兩會結束后的第一天,在各界對高房價的一片討伐聲中,北京土地市場又湧現出3個「地王」,全部由央企製造!

  巨無霸央企不僅在地產市場上一執萬金,大規模圈地,在其他領域,也憑藉自身優勢肆無忌憚的擠壓民營企業的空間。
  2011年11月《中國產經新聞》報道,雖然「財政部在中小企業減負方面動了真格」但是,「形勢卻並不樂觀。因為越來越多的央企正依託著雄厚的資本到全國各地「跑馬圈地」,「佔領」當地的優勢資源和市場份額,勢單力薄的中小企業在勁敵面前變得不堪一擊,從而不得不拱手相讓苦心經營多年的市場空間。」文章列舉了大量例子,描繪了央企在火力發電、煤層氣、風電、醫藥、建材、信息、商貿流通、旅遊、港口、大型圍墾等幾十個領域大規模擴張。

  面對央企咄咄逼人的態勢,民營企業又能怎麼辦呢?

  萬通馮侖有一段名言:「面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只有始終堅持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替代、附屬而不僭越的立場,才能進退裕如,持續發展」。(有沒有想哭的感覺?嗯,我每次讀這段話就想哭一場)

  這些央企雖然規模龐大,卻效率低下,對社會貢獻低得驚人。2002-2010年,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從7.13萬億元增長到24.42萬億元,不過這與老百姓沒有什麼關係;2002年,央企拿走全國25.3%的財富,8年後的2010年這個數字增長到全社會43%的財富,卻只養活3%的適齡勞動力,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直到2010年才是可憐的13.45%,2001年——2008年,他們在獲得6.47萬億補助情況下,只有4.92萬億的利潤,這些利潤除了上交5%,其餘的都在體制內循環了!

  可以看出,央企擴張得越快,對整個社會就是一場雙重災難。第一,央企佔有的社會財富越多,其他企業不得不在更少的財富份額里完成整個社會80%以上稅收,養活80%以上的人口。第二,央企擴張得越快,對金融貸款資源的佔有額就越大,大部分中小企業在不能獲得銀行貸款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民間高利貸來解決融資問題,從而加劇了中小企業的生存危機。

  2008年,中小民營企業的銀行貸款比例是3.7%,2010年跌到0.6%,民營中小企業幾乎在銀行貸不到錢,所以,從2010年開始一大批典當行、擔保公司包括小額貸款公司生意非常火爆,接下來就是溫州老闆的跑路潮。

  國進民退可以休矣!央企管理思路必須徹底改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6 02:03 | 只看該作者
  冰冷經濟真相的後面——集中回答一些文盲問題

  這個帖子本來就一個掃盲貼,沒想到引起一批文盲總總猜測,什麼作者背景啊,寫作動機啊什麼的。看來陰謀論已經深入某些人內心。

  寫這個帖子背景很簡單。去年11月,我受一個朋友委託,做了個大致題目是《中國經濟與未來》的PPT,給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講解,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以及未來的機會點——嗯,首先說明,我不是什麼專家,之前很少干這類講課的活,這次講課也是幫朋友忙,因為他與一些企業有戰略合作關係。12月初那段時間,恰好沒事閑得蛋疼,也確實看不慣一批文盲冒充專家誇誇其談——這種人各種媒介上都很多,一時興起,就依據我那個PPT寫了一系列文章。

  所以,這個系列文章看起來還有那麼比較嚴密的邏輯。因為PPT基本可以算是一個大綱。所以,這個帖子背景就這麼簡單,完全沒有一些人想象這麼複雜。

  關於陰謀論,我非常反感什麼《貨幣戰爭》什麼郎咸平的觀點,外面的世界遠沒有這類人描繪那麼險惡,即使什麼金融戰爭也一定是在一定遊戲規則下的商業行為。誠如《是什麼遮蔽時寒冰的眼睛》一文所說,這類觀點是別有用心,是隱蔽為反民主辯護的工具,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最大的掠奪還是一種體制性的系統掠奪。

  請記住,縱觀人類幾千年歷史,陰謀從來都不能推動甚至影響歷史的發展。

  最近兄弟在干一件苦活,就是應出版社委託,把我這個系列帖子寫成一本書。坦率的說,寫書的目的不為賺錢,這點版費兄弟真的還沒怎麼看上眼,寫書除了個人興趣之外最大的目的就是為開啟民智出一點力氣。新書大概有15萬字,在原帖的基礎上要擴展很多內容。我會陸續把擴展的內容貼在《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的經濟真相》後面,所以,你即使沒錢買書,也可以在帖子里找到全部內容。不過後面寫的就不能是前面那種嬉笑怒罵的風格,要考慮照顧出版的需要。

  PS,幾年前,在工作之餘曾經因為興趣寫過幾本小說,雖然都與一些網站簽約,甚至買斷過,不過後來因為工作原因都TJ了呵呵。這本書爭取不TJ。呵呵

  大家提的一些技術性問題,這裡就不一一回答,我大致看了看,90%以上都可以在遠貼中找到答案。自己去尋找答案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嗎?

  以後更新,基本就在《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的經濟真相》后(昨天更新了一段),雖然文盲們爬樓很辛苦,但是,這也算是你們追求真理的一種起碼代價吧。

  《中等收入陷阱:3個藥方》大家可能都沒有認真結合之前的帖子來思考我的藥方,這可能是在現有體制下,最有可能要我們生活過得好一點點的出路。在陸續我恢復的更新中希望更多人來思考,有沒有更好的藥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6 02:06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經濟基本特徵:增量依賴症

  在存量不動,分配體制不變,只做增量來解決低端人群基本生活需要的模式下,中國經濟具有鮮明的增量依賴症特徵。這種增量依賴症基本特點就是存量佔有的財富越大,對增量的要求就越高。能否完成必要的增量(比如保8)已經成了維持社會基本穩定的底線。

  為了完成必要的增量,經濟發展必然依靠以下3個途徑:

  沉重的稅負。

  我們的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只能拿到GDP20%左右的財富情況下,要貢獻80%左右的稅收,養活80%的人口,其承擔的稅負是驚人的。

  我們的稅收體系具有名目繁多、稅率高、重複收稅十分嚴重。往往一個商品流轉環節越高,其最終零售價中含稅比例就越高。

  央視二套曾經報道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運輸企業從廣州運輸1000多噸貨物到北京,運輸費用大概是1萬多元,企業的利潤只有300多元,而這個過程承擔的稅費達到1200元。稅費是企業利潤的4倍!

  2011年8月,美國《福布斯》雜誌推出的榜單顯示,中國內地的「稅負痛苦指數」位居全球第二。
  中國曆年財政收入情況(單位:萬億)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1.631.892.172.643.163.875.136.136.858.3

  2001年到2010年,我們GDP增長了3.6倍,而同期財政收入卻增長了5倍。年平均增速在17%以上,遠超過GDP增速。即使在2008年遭遇次貸危機,我們出口大幅度下降,大批製造業倒閉的情況下,當年財政收入也保持了20%的增長。

  中國財政增長速度世界第一,對應的企業稅負痛苦指數位居全球第二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超發的人民幣

  存量不動,只做增量的結果,必然導致貨幣大量超發。
  中國人民幣超發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近10年貨幣投放量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貨幣供應15.28萬億
  18.32萬億
  21.92萬億

  25.01萬億
  29.6萬億
  34.55萬億
  40.34萬億

  47.51萬億
  60.62萬億
  72.58萬億
  GDP10.9萬億12萬億13.6萬億16萬億18.7萬億22.2萬億26.5萬億31.49萬億34.5萬億39.8萬億
  10年時間,我們創造的GDP大致增長了3.6倍,鈔票呢卻增加了將近5倍!在2001年,我們大致是創造1元的財富發行1.5元的鈔票,到現在已經發展成創造1元的財富發行了將近2元的鈔票!

  人民幣超發有深刻的原因,所有原因的根源就在這個增量依賴症上。

  第一,當經濟增速不夠,政府必然會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來保證增量。政府投資的錢從何而來,大部分就靠印鈔機幫忙。

  第二,當內需與政府投資還不足以保證足夠的增量,解決辦法就只有靠擴大出口了。怎麼擴大出口?我們的辦法是拉高匯率、低估人民幣、提高出口退稅等手段強行擴大出口,結果就是進出口嚴重不平衡,央行不得不印刷更多的人民幣來收購出口換回的外匯。

  上述2點原因我們將在第二章詳細分析。

  第三,由於大多數老百姓在整個分配體系中拿得太少,而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非常薄弱,所以,中國老百姓有一個節衣縮食的傳統,有點閑錢就存進銀行,以倍急用。所以,我們的儲蓄率又是世界第一,達到65%的高度。

  高儲蓄率不但抑制了消費,而且也迫使央行為了保證經濟發展的基本流通需要,不得不得增發更多貨幣來對沖存進銀行的錢。

  2010年,央行在GDP只有40萬億的情況下發行了72萬億的人民幣,按照M2/GDP的比例,應該是1元的商品需要1.8元的貨幣才能購買,通貨膨脹率是80%。為什麼我們沒有出現這樣嚴重的通貨膨脹?原因就是當年我們居民儲蓄總額是32萬億。72萬億扣除32萬億,正好是我們當年GDP的數字。所以,我們1元人民幣還能購買1元價值的商品。

  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居民32萬億的存款——這個籠中虎沒有出來咬人。有經濟學家做出測算,只要5萬億的存款突然流入民生領域,後果都將是災難性。

  貨幣超發,雖然我們可以有總總手段控制,避免短期內出現惡性通貨膨脹。但是,只要貨幣投放量大於社會財富創造速度這個基本事實存在,那麼,長期的通貨膨脹就是一個必然。普通老百姓就不得不承擔財富悄悄流失的後果。
  透支資源

  經濟發展是要有資源支撐的。增量目標越高需要的資源就越多。當保8增量成了壓倒一切的任務時,透支資源甚至浪費資源已經成為一種政策選擇的必然。

  比如,我們為了啟動內需,過去的模式是通過消費升級來擴大消費總額。從80年代的小家電到90年代的家用電器,到2000年後的房地產與汽車。發展電器還不需要佔用大量的資源,可發展房地產與汽車產業可就需要巨大的資源來支撐。

  房地產開發需要土地,所以,最近10年,城市暴力拆遷、農村侵佔耕地,甚至填湖造地、填海造地等等手段無所不用極。歸結原因,無非就是要最大程度透支土地資源來支撐城市發展,支撐GDP增量。

  發展其趁產業需要能源。所以,短短20年時間,我們由石油出口國變成石油進口國,而且進口石油很快就超過國內石油總需求50%這個警戒線,成為進口石油依賴國。

  我們的土地肥力被嚴重透支,僅靠農藥與化肥才勉強保住糧食產量;我們的水利資源被透支,缺水已經成為困擾很多地區發展的重要障礙;我們的單位GDP能耗走在世界前列,環境污染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轉引一則水資源透支的資料:

  2006年9月,在第五屆世界水大會「中國水日」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院長劉昌明表示:由於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缺乏對水資源承受力的考量,華北地區水資源超采量已超過1000億立方米,相當於兩條黃河的水量。

  兩院院士、原建設部副部長周干峙也在同樣的場合提出,由於地下水超采,我國現在大概有60個城市、地區已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地下水漏斗。「拿蘇州為例,50多年來累計的沉降已經大於60米,沉降區幾乎覆蓋蘇州全市。無錫和常州也差不多基本上連成一片了,這一問題如果不加以處理,後果非常嚴重。」

  儘管是如此超采,但「全國66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缺水,而且有一些是嚴重缺水。」周干峙說,一些城市水體普遍污染,約四分之一城市水質不安全,多數城市存在水安全隱患。

  我們透支資源的後果,也許要子孫幾代人來償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6 02:37 | 只看該作者
 啟動內需:首先要管好流通環節
  如果說解決民窮有相當的難度,那麼,我們政府至少應該管好流通環節。商品流通成本降低必然帶來商品價格下降,價廉物美的商品總是最能激發消費熱情的。可是,我們連這麼簡單的工作都沒做好。
  2011年1月6日,央視經濟半小時播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節目〈牛肉乾旅行記〉。在這裡節目里,我們發現,在牛肉乾最終零售價組成中,生產成本只佔百分之十幾,而達到50%的是流通環節的費用。這個流通環節的費用很大部分是被零售超市以進場費、條碼費、各種店慶費以及超市營業利潤等各種名目拿走了。
  在節目里,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西安一些批發商因為不堪大型超市的盤剝,放棄做超市,自己在繁華路段開休閑食品賣場,在他們自己的賣場里,即使將牛肉乾等商品在批發價基礎上加價40%,還是比大超市同樣商品便宜15%—20%!
  遺憾的是,這個節目,只是發現了問題,卻淺嘗即止,並沒有去挖掘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大型超市可以在商品零售價中拿走最大一塊蛋糕?

  我們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有一個習慣,總是很喜歡引進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零售巨頭。為了引進這些大型零售商,往往不惜代價——很低的房租,甚至還有免租期;各種稅收、政策優惠等等,這些都還不算什麼,最可怕的是,當這些大型超市憑藉自己的規模優惠、成本優勢用各種不正當手段消滅周邊零售小店時(比如,在這些超市裡長期都在醒目位置公然做這樣的廣告:凡在本超市周圍3公里範圍內,發現同一商品價格低於本超市價格,我們將給價差5倍賠償,)——我們地方政府部門基本都是默認甚至縱容。

  當大型超市如願消滅周邊零售小店,獲得區域零售業的壟斷地位后,它們自然就有足夠的籌碼一邊盤剝進伙商,一邊加價掠奪消費者,從而獲得超額的壟斷利潤。而我們政府主管部門對此長期是視而不見,甚至可以說不作為。
  2011年7月〈法制日報〉報導:在這個通脹兇猛的時期,商場、超市的進場費扮演了何種角色?這個中國商業的怪胎顯然正裂變為經濟毒瘤——不僅吞噬著無數生產廠家的利潤和消費者的腰包,而且一步步推高物價和社會交易成本,致使整個市場逐漸喪失敏感、公平與競爭活力。
  對北京錦繡大地批發市場六種乾果價格的調查顯示,每100克杏仁4.8元、腰果7元、開口松子7.2元、生核桃仁6.6元、葡萄乾1.2元、開心果6.6元。而在北京的一物美大賣場,同類商品的價格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每100克杏仁變成了15.9元、腰果變成14.2元、開口松子變成25.8元、生核桃仁變成19元、葡萄乾變成3.29元、開心果變成17元。平均下來,六種商品的超市價格是批發市場價格的2.85倍。

  中國商業聯合會零供調節平台副主任姚文華說,通過行業測評,一些超市的費用達到了40%到45%。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也表示:「一件服裝的成本加價率從2.3倍可以到12倍。零售商收費越高,商品的最終加價就越高。」
  我們一方面連年高喊啟動內需,另一方面又放任一批零售巨頭以高額的壟斷價格吞噬老百姓的購買力。我們一方面壓倒一切保8,想盡辦法新增就業崗位解決低端人群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又縱容大型超市以總總不正當手段消滅恰恰能解決大量低端人群就業的零售小店;我們制定政策很少有過通盤系統性考慮,所以我們的經濟政策往往效果極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6 02:38 | 只看該作者
一條可怕的經濟鏈

  在央視報導的《牛肉乾旅行記》中,牛肉乾生產廠家告訴記者,在牛肉乾價格構成中,生產成本只佔十幾個點,加上幾個點的利潤,也就是說生產廠在這個價格體系中只拿到20%。而零售商(主要是大型超市)各種費用加到一起能拿到40%以上。

  即使不是大型超市,一般的小店零售商在這個分配體系中拿走的份額也並不比大超市少多少。就在這個節目中,一個自己做休閑食品小店的商家告訴記者,他們的零售價是在批發價基礎上加40%。

  為什麼,在這個分配體系中零售商拿走的份額遠遠高於生產方?生產廠家告訴記者:渠道為王。零售商掌握著商品變現最關鍵的環節,所以,它們當然要在這個分配體系中拿走大頭。實際上我們考察零售業會發現,不止是食品,包括所有的快速消費品,其零售價格的分配體系中,終端零售賣場都要在這個體系中分走最大的一塊收益。

  現在我們得到第一個結論:做生產不如做零售(貿易、流通)

  零售商的日子又過得怎麼樣呢?除了極少數獲得壟斷地位的大型賣場(如沃爾瑪、家樂福),大多數零售商日子並不好過。2012年1月,天涯社區經濟論壇,一個做商業的網友發表了一個帖子《我來說說真實的商鋪的倒閉情況》,帖子描繪了成都做零售服裝業的真實情況:

  「概括點說,08年以後新開的服裝商城幾乎全部倒閉!!!!

  1.染坊街小商品城開業就歇菜,商家全部關門撤走.

  2.新中心三四樓堅持了幾個月,一開業幾乎所有的商家都在轉讓.

  3.新尚美成堅持了兩三個月,二三樓的商家全部撤走,只剩一二十家商家在一樓堅守。

  4.香檳廣場半歇菜一半的商鋪都在轉讓

  5.尚嘉潮代 完全歇菜

  6.優客商城 開業不到一月,商家已經罷市一次,估計堅持不了多久了

  7.地一大道 剛開業 預計很快就步後塵

  8.群光廣場旁的一個童裝城,叫什麼忘了,半歇菜

  9.匯美皮草广場,開業兩三個月,過道上有幾個人一眼就能看清,這個冬天沒有老闆賺錢的,過了冬天賣什麼我不知道,壓的貨嘛,皮草生意,你們懂的。

  10。EGO潮流廣場,這個算唯一的例外了,開發商捨得投入,快男快女場地贊助,請范冰冰等噱頭還是做夠了的,廣告營銷也比較有特點,算是炒起來了,不過也只有一層負一層生意較好,樓上也很冷清。生意好嗎?呵呵,別急,生意好了房租直接翻倍,不論生意好壞你都只是案板上的肉。」

  分析這些商鋪倒閉的原因,大致就是2個。租金高、轉讓費高;銷售收入下滑、消費不景氣。零售商雖然在商品價格分配體系中拿大頭,但是,這也得商品賣出去后才能實現,當銷售不理想時,剛性房租與其他成本就成了零售商的沉重負擔。

  這樣看來,做零售商還不如做一個商鋪老闆,旱澇保收,收益穩定。

  那商鋪老闆的日子就很光鮮嗎?考察成都商鋪租金收益,我們發現,所有的商鋪租金收益與購買商鋪的投資比較,大致就是3%——4%,也就是說,商鋪投資回報周期需要25年以上!其租金收益也就比存銀行的利息高一點,甚至還比不上銀行的理財收益,更跑不過瘋狂的CPI了。

  商鋪投資收益低,原因當然是商鋪價格這個分母太高。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開發商出售價格高昂的商鋪成為商鋪鏈條的最大收益者呢?

  事實卻並非如同人們想想的那樣。如果我們考察城市黃金地段開發企業開發的商業資產。我們會驚異的發現,即使這些商業如果出售可以獲得非常高的收益(一般投資回報比能達到3%以上的黃金地段商鋪就不愁買家),但是實力雄厚的開發商一般對這些商業資產的選擇是持有而不是出售。比如,龍湖地產,目前在全國持有的商業資產超過200萬平米,萬達持有的商業資產則超過1000萬平米。這裡就有一個無法解釋的邏輯:開發企業正常融資成本大致在10%左右,為什麼開發商願意用10%左右的資金成本來沉澱只有3%回報的商業資產?

  筆者曾經在重慶某區縣遇到這樣一個開發商。他在當地黃金地段開發建設了一個小區。小區住宅銷售價格大致是4000元/平米,基本全部賣完,沉澱了幾千平米的商鋪。2011年遭遇最嚴厲的宏觀調控,開發企業無法從銀行取法獲得貸款,新開工項目又遭遇限貸——銷售也出現難題。迫於無奈只得求助於高利貸,融資成本大致是年息50%。這樣高的利息時間長了確實不堪重負,最後他只有忍痛出售原準備用來養老的商鋪。出售價格大致是4萬元/平米,大家猜猜他能拿到多少利潤?在同樣地段住宅賣4000元/平米都能賺錢的情況下,出售4萬元/平米的商鋪,他能拿到的利潤僅僅只有1萬元/平米!期於部分都被各種名目的稅收拿走了。

  現在我們明白了開發商為什麼願意持有商鋪了,原因很簡單,開發企業持有商鋪的成本遠遠低於實際出售價格。其實際持有成本收益率應該在12%——15%。一旦變現,銷售收益大部分都要被政府拿走。但是,持有是需要具備相當強的資金實力的——或者說具有獲得較低融資成本的資金能力,如果融資依靠高利貸,那麼即使出售只拿一小部分,也遠比借高利貸划算。

  所以,做開發還不如做金融。

  好了,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就能編織一條中國社會的經濟鏈條:

  政府→金融業→房地產→商鋪持有者→零售業→製造業

  這是一條可怕的經濟鏈條。支撐中國經濟的脊樑,承擔了70%以上的稅收,解決70%以上就業的製造業,在整個經濟鏈條中,竟然處於最末端!

  這個經濟鏈條就能夠很好的解釋,為什麼製造業紛紛抽出資金去投資地產、金融,為什麼我們會出現產業空心化危機。

  PS:誰能幫我完善一下這個鏈條

  政府→金融業→房地產→商鋪持有者→零售業→上游製造業→下游製造業
  (即在上游製造業、下游製造業上面有一根虛線,指向金融業、房地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6 02:39 | 只看該作者
  一談到中國經濟未來,很多所謂的專家總喜歡來一大段國際形勢分析,什麼美聯儲的策略,華爾街的陰謀、歐盟的動態,什麼美元走勢、石油走勢、黃金走勢,甚至什麼石油戰爭、貨幣戰爭等等,讓人云山霧水,不知所云。

  撇開盛行一時的陰謀論不論——我一直認為所謂陰謀論製造者如果不是別有用心就是故意製造噱頭來嘩眾取寵。那麼,什麼才是決定中國經濟未來的主要因素?是複雜變化的國際形勢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只用一組數據就足以粉碎這個國際經濟形勢決定中國未來的謬論。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7.3%,拉動GDP增長3.9個百分點。資本形成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4.8%,拉動GDP增長5.6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7.9%,拉動2010年GDP增長0.8個百分點,加在一起是10.3%。

  出口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大致是8%!8%當然對中國經濟有一定影響,但遠稱不上是決定性影響因素。而且擴大出口並非我們調整經濟結構的目標,按照國家商務部的說法,我們對外貿易的目標是「穩出口、擴進口、減順差」。

  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對我們經濟的影響主要就3個方面:

  其一,國際經濟增長,需求增加,對解決我們過剩的產能有幫助。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變化(特別是我們進口數量較大的資源性商品),對我們生產成本有影響。

  其二,歐美髮達國家經濟形勢變化特別是匯率變化,對我們巨額的外匯儲備有影響。比如,為了讓我們的外匯儲備保值增值,2008年前,我們投資持有了巨額的美國資產,結果次貸危機爆發,我們投資美國2房的債卷損失慘重。

  其三,人民幣匯率改革與歐美國家的態度,是決定人民幣能否走出去,成為國際結算貨幣的關鍵因素。

  除此之外,我還真不知道國際形勢變化對中國經濟發展還有什麼其他影響。所以,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還在我們內部,這個決定性因素就是我們經濟發展模式與管理層的執政思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6 02:40 | 只看該作者
  目前中國經濟確實存在很多問題,產能過剩、製造業危機、經濟結構畸形——政府投資佔GDP比重一半,地方債務沉重已經完全超出了其償還能力等等,這些問題都非常嚴重,如果在一段時間內一直得不到解決很可能產生可怕的後果。但是,至少幾年內,中國經濟還沒有崩潰或者硬著陸的風險。原因很簡單,中國政府太強大了。

  所有研究中國經濟的人請先學習以下內容。這是對中國經濟未來判斷絕對不能忽略的因素:

  中國政府直接掌握的資源:

  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截止到2011年10月)

  超過100萬億國有企業資產(包括國有銀行資產)。

  超過10萬億財政收入,而且還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

  完全隸屬於國務院的央行,貨幣投放量國務院可以直接決定。

  中國政府調控經濟的手段:

  巨額的政府投資,除了要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投資規模資金來源基本不是問題,所以,具有很強的可持續性。

  貨幣利率管制。央行制定的存貸款利率可以直接在任何一家銀行最基層的儲蓄所中得到準確體現。考慮到我國高儲蓄率以及高達32萬億居民存款,這個利率管制對貨幣流動有相當強影響力。

  匯率管制。人民幣目前還不能自由兌換,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價格只能由央行一個聲音決定,而且由於我們擁有巨額外匯儲備,所以,央行關於人民幣匯率的任何聲音都具有相當強的底氣。

  行政干預。在一些具體的經濟領域中央政府在必要時可以用行政權力直接干預。比如對房地產市場的限購令就是比較典型的行政干預經濟。

  中國政府還可以動用的潛在資源(或者通過改革可以獲得的制度紅利):

  土地。公有制下土地歸國有所有。2001年——2011年,我們僅僅是將城市土地與部分城郊土地以出讓 70使用權模式釋放出來——就拉動了中國經濟10年的高速發展。10年間我國GDP總量翻了4倍。目前,在廣闊的農村,至少還有幾十億畝耕地、林地、荒地,還有幾億畝宅基地,這些土地價值如果同樣以出讓70年使用權的模式釋放出來,可以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10年以上。

  金融。目前我國金融是管制最嚴格的行業。由於利率管制,使我們金融機構絕大多數貸款給了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即使是在信貸最寬鬆的2009年,我國非國有企業拿到的銀行貸款也只有當年信貸總額的10%左右。如果我國能深化金融業改革,推行利率市場化,那怕是我們銀行業一半的信貸額度給更有活力的民營企業,中國經濟將迎來一個怎樣生機勃勃的局面啊!

  壟斷領域開放。目前全社會有80個行業,國有企業可以做72個,外資可以做61個,民營企業只能做42個。如果我們能深化改革,開放20個行業讓民營經濟進入,毫無疑問,這將給中國經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上任何一條,西方發達國家包括美國都無法相比。所以,中國政府對經濟干預的能力是西方國家政府完全無法比擬的,西方國家無法做到的事情,放到中國就完全可以做到。打一個簡單的比方,中國有十幾億人口,解決十幾億人吃飯每年需要的糧食數量就是個天文數字,中國政府硬是做到讓中國主要糧食價格比國際價格平均低一半——這在西方國家就是一件無法想象的事情。

  西方發達國家為什麼經濟長期增長乏力?

  近10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長期萎靡不振。0增長甚至負增長屢見不鮮,少數國家有個2%左右的增長率往往就能獲得整個社會的一片歡呼。那麼,是什麼原因拖累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又是什麼原因讓發達國家的領導人束手無策呢?

  有2個原因拖累了西方發達國家經濟。

  其一,長期人口負增長使西方發達國家人口老年化越來越嚴重。因為享受性愛觀念的流行,使西方發達國家生育率年年下降,使人口出現0增長甚至負增長。(美國要好一些,婦女生育率要略大於出生率,但是,導致美國人口能夠緩慢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每年有大量移民進入美國)。人口老年化必然帶來一系列問題:勞動力短缺、內需不足、養老福利支出巨大等等。這些都對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其二,債務過高。債務問題是拖累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負債與個人過度消費產生的負債。政府負債過高,嚴重影響了政府繼續投資來拉動經濟的能力。個人負債過高,使個人與家庭的收入首先是還債而不是消費。這兩這不僅對經濟發展都是負面影響,嚴重時甚至會爆發債務危機。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與2011年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就是兩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不僅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長期萎靡不振,而且這些國家領導人調控經濟的手段也很有限。西方國家經濟經過幾百年發展,能夠享受的制度紅利基本已經使用乾淨——土地完全私有化、金融完全市場化,也不存在壟斷行業(美國連軍工企業大部分都是民營公司)。就連要加大政府投資來刺激經濟也受到諸多限制——政府投資錢從那裡來?加稅?選民不答應;開動印鈔機?發達國家央行具有相當的獨立性,不一定就聽政府的;發行國債?那要國會同意——國會(或者議會)的意見往往就是,你現在都背著巨額的債務,再繼續發行國債?嗯,還是緩緩吧。2008年,面對嚴重的金融危機,美國總統奧巴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讓國會同意了8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

  所以,不要總拿西方經濟與中國類比,甚至也不要拿什麼國際形勢來解讀中國經濟的前景。中國經濟的未來在於我們自己怎麼去做

  ——以上是新書部分完善的內容,逐漸貼出來與大家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6 02:41 | 只看該作者
  城市反哺農村:農民獲得的補償遠遠低於失去的地租

  在2010年財政支出中,有一筆重大開支不能不提及:2010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合計8579.7億元,約佔財政總支出9.57%。這是2010年中央財政支出最大一筆。中央財政向三農傾斜意味著以城市稅收為主體的公共財政正在反哺農村——這是善政。但是,這個善政背後的經濟帳卻讓人無法輕鬆。

  建國六十餘年,中國農村為國家發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中國城市化與工業化過程同時也是掠奪農村的過程。農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貢獻最大,收穫最小,政治上沒有發言權,社會地位最卑微低下,是最令人同情的最低端人群。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以快速工業化、城市化來趕超歐美。國家要實現工業化與城市化是需要大量投入的。那麼,建國初期我們用什麼來完成工業化的原始投入?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大體上講就是以獨佔地租為手段將地租和地權轉化為工業資本、城市資本和國家基礎設施的過程。這也是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度的核心「秘方」,這個秘方實際就是對農民土地權益的掠奪。

  比如近10年來在房地產熱潮中,地方政府怎麼獲得城市發展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呢?還是掠奪農民的土地收益!地方政府以區區幾萬元/畝價格從農民中徵收土地,轉手則以上百萬甚至數百萬元/畝價格賣出,獲得巨額的賣地收入。土地資本化過程中農民的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與此同時,我國長期實行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的政策。過去是通過強行壓低農產品價格來獲得工業化持續投入的資金,現在強行壓低農產品價格是控制社會整體物價水平。結果重大改革成本都是由農民承擔,建國60年農民的勞動收益被強行掠奪。農民成為中國最苦難的階層。

  農民土地收益與勞動收益被雙重掠奪,而農民又被嚴格的戶籍制度限制在土地上。這導致農民成為建國六十年來生活最差、社會地位最低的人群。

  2000年2月10日,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向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寫信,反映「三農」問題的嚴重性。他在信中說:「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李昌平的信轟動一時,「三真」被認為形象描繪出中國農村的現狀。

  2004年,以當時中央一號文件《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為標誌,城市稅收為主體的中央財政開始反哺農村。連續8年,中央財政先後取消農業稅,並給予種糧補貼、養豬補貼、使用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出台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等等。必須承認,這些都是善政。農村貢獻了幾十年於情於理也應該享受城市反哺。但是,這些善政根本無法改變農民地租與勞動收益被雙重掠奪的現狀!如果土地政策不做出重大改變,農民不能享受土地資本化的收益,中央出台再多哺育農村的善政,農民的收穫也會遠遠小於失去的地租!

  以2010年為例。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合計8579.7億元,而當年我們各級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為2.7萬億!農民獲得的財政補貼不及政府賣地收入的1/3。

  就算這8579億的財政補貼,仔細咀嚼還有幾分苦澀。雖然我們中央財政算得上財大氣粗,但是分配體制的問題,補貼三農這8579億很大程度竟是靠壓縮民生開支「擠」出來的。比如我們的教育投入,10年前就要求達到財政支出的4%,而2010年只達到財政支出的2.87%,醫療衛生支出更可憐,僅占財政總支出1.65%。

  更可悲的是,因為教育產業化與醫療產業化,城市的教育機構與醫療機構即使政府投入少也可以通過市場化來解決。恰恰是農村教育機構與醫療設施最需要政府公共財政投入。所以,公共財政壓縮教育與醫療的投入很大意義上是在壓縮農村教育與醫療的投入。農民在享受各種補貼的同時也在付出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缺失的代價!

  要實現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僅僅靠中央財政傾斜是遠遠不夠的。城市反哺農村最好的途徑是讓農民充分享受土地增值的收益,通過土地渠道讓農民分享工業化成果,分享改革開放成果。

  農村,呼喚新土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4-6 02:42 | 只看該作者
——完——

很喜歡的帖,需要靜下心慢慢學習。感慨,姐真是一文盲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358

帖子

278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782
33
{[MM]} 發表於 2012-4-9 06:24 | 只看該作者
確實是個不錯的掃盲貼,道理基本沒錯,就是看的有些累。哈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1

帖子

5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1
34
Liman 發表於 2012-4-9 10: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iman 於 2012-4-10 00:31 編輯

連續讀了兩遍。實乃好文。依據很多數據資料,對中國經濟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和分析精闢而獨到。對很多社會經濟現象的認識使人豁然開朗。 但感覺有些結論有武斷之嫌。僅舉一例:遠離社保,恐怕不是低端收入者目前的選項。更何況決策人和決策都處在動態之中。
Lima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主題

1156

帖子

652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無出其右者

Rank: 5Rank: 5

積分
6521
35
我們的元首 發表於 2012-4-9 17:16 | 只看該作者
那九十年代的混蛋就是豬狨羈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8

主題

983

帖子

133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38
36
mumuflying 發表於 2012-4-11 06:09 | 只看該作者
mark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5

主題

321

帖子

2959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959
37
黃笑吾 發表於 2012-5-6 07:31 | 只看該作者
頂!有道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1

帖子

2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3
38
xiangxiangb 發表於 2012-6-12 03:33 | 只看該作者
I like it.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7 02: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