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對越反擊戰:以牙還牙 1000越南兵被我軍活埋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10-24 11: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鬼屯炮台越軍防守力量主要為12團4營42連和C5公安邊防連,200餘人,但裡面容納的同登黨政人員數目則無人知曉。163師出動工兵和防化兵用了2噸汽油和12噸炸藥進行大爆破(據老兵講,還用了66粉),將炮台炸塌。根據從裡面爬出來的唯一一個俘虜---越軍12團一個幹事供稱,裡面有800-1200人。由於無法統計,55軍戰果內不包括這個數字。
   
    同登鬼屯炮台之戰
   
    1979年2月19日18時50分,我廣西方向參戰部隊第55軍163師489團3營7連在友鄰協同下,向位於同登鎮西南的平頂山鬼屯炮台發起攻擊,經3次進攻,於21日17時通過爆破封閉了除南側洞口的所有洞口,22日凌晨,又擊退企圖增援的越軍一個排和一個班的反撲。為了全殲殘敵,徹底摧毀其工事,22日、23日上級派來工兵和噴火兵,用12噸炸藥和2噸汽油對該炮台實施大爆破,將其4個坑道口徹底炸毀。據俘虜供稱:炮台內有敵3師12團、公安營、特工隊各一部,共800餘人被炸死,燒死,悶死。
   
    戰後各方面關心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當時越南同登法國鬼屯炮台下面的地下坑道到底被163師的487團和489團炸毀時埋了多少越南人?有多少是同登的老百姓?
   
    根據我們當時在戰場上的了解,大概情況是這樣的:
   
    (1)在戰場上根據越南翻譯向同登一帶留下來的越南人了解,大概在1979年春節前後,越南已經開始大規模地將同登的居民向南撤退。包括生畜和耕牛都絕大部份巳撤走。中越雙方早就知道,同登在開戰後必有惡戰,此地必是雙方爭取奪的一個軍事要塞。因此,越南人在春節前後已經把大部份的同登居民撤往諒山以南的地方。
   
    在此同時,向同登地區前移的都是他們的部隊。有部份並進駐了同登的民居。這些都是當時越南翻譯所了解的情況。
   
    因為有一部份的翻譯就是來自於邊界上的邊民,他們都有很多親戚在同登一帶。打起仗后,他們都很關心他們在同登的親人的生死,所以到達同登附近時,他們都四處向留下來的越南人打聽他們親戚的下落。當時那些翻譯都很高興地告訴我們,他們在同登的親戚和大部份同登的居民早就撤走了。
   
    戰後我在1993年在廣西公安廳的安排下,在重返了當地去探望烈士陵園戰友的同時,我也去了當時我們的邊界陣地包括米七和19號界碑一帶,據米七的邊民告訴我,他們在同登的親戚在79年戰爭期間基本上都安全。
   
    根據以上的情況,我認為當時同登的鬼屯炮台地下坑道里不應該有太多同登的真正老百姓。而且作為一個軍事要塞,也不可能讓太多老百姓在戰時進入。和打防禦戰的士兵爭生活物資。
   
    另外有一個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的更重要的情況,2月18日,也就是開戰後的第二天,當時部隊接到命令,「根據情報,越軍在諒山和太原方向調集了4個步兵師和2個炮兵旅向同登反撲,企圖救援第一天就已經被圍的越軍12團。」
   
    當時489團除留下一個連在同登和太原之間防禦外,整個489團被命令後撤,同樣由弄懷後撤至我國境內的金雞山後方。但是請注意,489團右翼的165師並沒有後撤,487團則被命令暫停對同登的攻擊,部隊原地休整。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如果當時487團繼續攻擊,越軍12團在同登一帶不需要多久就沒有救援和解圍的必要。489團如果不整團後撤回國,包圍圈根本沒有缺口讓越軍的其它有生力量前進至同登救援。這也就會打斷越軍解圍和救援的意願。這其實是想請君入甕。因這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所以暫且不討論這一命令背後的軍事戰略企圖。
   
    在這整整18日至19日傍晚的一段時間裡,越軍曾經大量向同登地區增兵,包括在諒山方向用大量軍車運送步兵和炮兵到同登,其中有一部份大概有二三十輛軍車被488團在探壟陣地前用炮火摧毀了。
   
    489團接到命令後撤回國,其實就等於給越軍在已被包圍的口袋裡打開了一個缺口,越軍當時也察覺到這個缺口,所以才能通過這個缺口向同登援兵。雖然諒山方向的援兵被488團打掉了,但是太原方向的援兵大量在489團讓開的缺口進入同登地區。

    援兵能進入同登,如果當時同登還有大量老百姓的話,他們同樣在18日至19日傍晚之間可以通過這個缺口向太原方向撤退。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以為,同登法國鬼屯炮台的地下坑道里,不應該有大量同登的老百姓。
   
    (2)整個同登地區,越南人有3個主要的防禦陣地群。當中是探某陣地群,探壟陣地群和鬼屯炮台陣地群。成后三角形防禦。每一個陣地群都由十多至二十多個小陣地組成。戰前我們估計每一個陣地群的防禦力量大概都在一個加強連的兵力左右。
   
    但進攻開始后,都發現越軍的防禦兵力遠遠超過一個加強連。根據我們163師的戰後總結報告,探壟陣地群中越軍在開戰時的兵力為一個營,探某陣地群的越軍兵力為一個步兵營和一個高炮營。但根據近來越軍第三師師史的翻譯本,當時探壟的越軍兵力應為兩個營另加一個炮兵連,探某陣地的越軍兵力應為兩個營另加一個高炮營。
   
    如果同登的三個主要連環防禦陣地中其中兩個陣地的兵力都在兩個步兵營左右,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鬼屯炮台的兵力不可能少於兩個營。地下坑道到底在打防禦戰中是最好的屯兵之處。而且炮台本身就有築好的交通壕可以直達同登的火車站,市區和探某陣地群。

    根據487團攻打火車站活著回來的戰友回憶,戰鬥中越軍就是從炮台通過交通壕不斷增援火車站的越軍。當時一開始並沒有發現那條交通壕,但發覺越軍在火車站的兵力是源源不斷,打完了不久又冒出來,每次兵不多,也就是一個排左右。直至後來發現這條交通壕后,487團就把它從炮台下層的出口處用炮火封鎖掉,再派兵把這個坑道口炸毀。接著火車站也就被我們攻佔了。
   
    同樣,在探某和炮台之間也有一條交通壕,也是這樣被2營炸毀。
   
    當時明顯看出越軍除了把炮台作為一個要塞防禦陣地外,也把這個坑道作為他們在同登地區的最後屯兵之處。
   
    至於最後被埋在裡面的有多少人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條,他們裡面的屯兵並未因為打光而中斷對火車站和探某的支持,而且每次出來的都是衣服還是整整齊齊的正規步兵。直至因為被487團封鎖並炸毀了出口而困了在坑道里。
   
    當時這兩個坑道口開始被我們炸毀的過程中,曾有越軍企圖出來投降,但一切都巳經太遲了。一是我們不敢相信,擔心坑道里越軍趁機突圍,二是弟兄們的眼已經紅透了。一頓亂槍,繼續再把底層的坑道口硬是炸毀了。
   
    根據最後唯一在洞里逃出來的越軍交待,洞里的部隊有越軍12團的,有從太原來的越軍2團的,有四十六旅獨立團的,有公安十二團的,也有炮兵六十八團和一六六團的指揮所。其它就是同登地區的官員和個別從諒山趕來的官員,主要是負責後勤補給的官員。「起碼超過一千人」這個被俘越軍軍官的說法可否相信,我們無從考證。
   
    1993年當我回到米七時,我也曾經向那裡的邊民問及。據他們說,他們在同登的親戚說戰後在坑道里是挖出了1100多具屍體。可信嗎?老實說我們也不知道。
   
    至於同登一帶為此荒涼了15年,主要是越南人在同登和諒山給打狠了,擔心有那一天我們的部隊又再過去再給他們一下。那是害怕。不敢重建。
   
    越南人的戰史
   
    研究一下越軍三師師史中有關炮台作戰的記載,會得到很多有關信息。可惜的是這篇翻譯作品有關炮台的記載尚未譯完,只能提供部分信息:
   
    摘自越金星師師史:
   
    一、炮台有3層,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厚0.8-1.2m,下面2層是一個長約350m的雙路全封閉暗道系統。兩條主要暗道的兩邊開闢了很多可以容納幾十個人的暗室。在第三層有一條直通同登鎮的暗道;
   
    二、炮台是12團主要的據點之一,由4營42連負責防禦;
    三、2月17日敵人佔領了北邊的4個凸出部。自那以後42連四面受敵;
   
    四、敵人在2月18日清晨,以北邊的凸出部為踏板,與東邊和西邊兩翼相配合,更加猛烈的進攻炮台……,12團下令各炮陣地和探某、339高地輪番用火力壓制敵人的各路進攻部隊,配合炮台上的戰士擊退敵人……,在友鄰部隊的有力支持下,炮台上的戰士雖然只有27支槍但是還是堅決守住了陣地,打退了上千名敵人的十次進攻;
   
    五、炮台仍然還在我們手中,那天晚上(可能是18號),將近20名清川團的邊防戰士在靠近邊界的一邊與敵人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后找到了上炮台的路。部分同登的老百姓也上了炮台。每個人都渾身泥水,衣衫襤褸……
   
    也就在那天晚上,營長阮文秋和部分機關幹部戰士穿過敵人的控制區域上到炮台檢查陣地,補充了彈藥、食品並將傷員運到後方。
   
    六、敵人從東邊的進攻被339高地上6營的120mm迫擊炮和機關槍攔截在了半山腰。敵人從東邊和南邊的進攻也被探某山上的2連壓制在半山腰。整個2月19日敵人仍然沒能夠佔領炮台。
   
    2月19日晚上,連長黃貴南和排長范紅明以及一些偵察戰士上到炮台。每個人都興奮的圍著阿南。阿南臉露憂色,因為看到連里只剩下了幾十個人。
   
    我們必須在兩個方向上組織規模更大的反擊:消滅前面的敵人和後面的敵人,不讓他們合圍以取得戰場主導權。這是3師司令部在1979年2月19日晚上作出的決定。按照這個計劃,1979年2月20日早上3師開闢了兩個進攻區域。1區(主要區域)由2團在師火力的直接支持下,消滅位於州景的敵人,打通通往同登的1A公路。2區由7營和15工兵營掃清從昆朗到昆匡的敵人,打通通往339、探某、炮台等高地的1B公路,這些高地仍然在進行著自17日開始的極其激烈的戰鬥。各個火炮陣地調整了方位,一邊給進攻的步兵提供炮火支持,一邊向敵人的火炮陣地和後方的敵軍射擊。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越軍第三師的確曾經派出他們2團的7營和15工兵營到同登的昆朗和昆匡一帶,企圖打通支持探某,炮台和339高地被困的越軍12團。這一帶正正就是163師489團讓出的缺口。
   
    結合分析與三師師史有關所述。可整理出一些思路:
   
    炮台有暗道可通往同登(原材料說暗道曾被中國人破壞,但雙方關係緊張後幾年間是否修復不詳);
   
    戰前炮台的守軍原為一個連,為越軍3師12團4營42連。
   
    至18號當天,越軍炮台人數未見增加,如其所述,當日炮台只有27支槍(一個排)在抗擊;18號晚上就有其它單位的越軍和部分百姓踴上炮台,包括其營長阮文秋,同時為炮台補充了彈藥食品和運走了傷員,說明炮台補給通道這時仍是暢通的。但這時及以後的炮台人員構成,則同意狼兄所認炮台人員中不會有大量老百姓的分析。因為即便有比較大的老百姓數量,既然補給通道還通,無關人員也應該在這時撤走。
   
    19日,中國軍隊仍未能佔領炮台。19日晚,其在外集訓的42連連長黃貴南等人才回到炮台。但他發現他這個連里只剩下了幾十個人……
   
    越軍的支援炮台情況
   
    "炮台上的戰士雖然只有27支槍但是還是堅決守住了陣地,打退了上千名敵人的十次進攻;"
   
    越軍宣稱戰史時一貫是縮小已方人數和誇大敵人人數,以此刻畫他們的英勇和超人。7連頭兩次不成功的攻擊在他們文里就成了"打退了上千名敵人的十次進攻",把他們的排陣地與我們的團進攻相提並論,手法可見一斑。
   
    "他們裡面的屯兵並未因為打光而中斷對火車站和探某的支援。每次兵不多,也就是一個排左右。"
   
    從越軍在火車站的打法來看,越軍防禦戰術是火車站和探某都少擺兵,快耗光時從炮台里把預定的後備隊補上去(大概因炮台防炮力最強)。被我軍封鎖和炸毀的兩條通往火車站和探某的通道也證實了越軍的如意算盤。如果炮台里如3師戰史所說只有27支槍的戰鬥力,那都不夠給火車站補充一次的,明顯不合理。4營42連可能只是負責平時維護和管理炮台,使之在戰時可以接受和容納主力部隊的進駐。從42連只有27支槍能打來看,即使還原出越方縮水成分,也還是更象支勤務部隊而不象戰鬥部隊。否則誰會把這麼重要的陣地交給這等破爛程度的連隊來防守!其火力強度別說充當炮台給予其他陣地以強大火力支援,就是給自己看門都難保。如果說平時炮台里只有42連在掃地刷牆補漏換燈泡,我信(他們的裝備程度也象是干這個的);如果說戰時炮台里還只有42連一旅孤軍,我不信。越南就差從炮台裡面拽出來個扛拖把的看門掃地老頭,說這就是頂住中國千人十次攻擊守住了炮台的大功臣!


    "在諒山方向用大量軍車運送步兵和炮兵到同登,其中有一部份大概有二三十輛軍車被488團在探壟陣地前用炮火摧毀了。"
   
    以每輛汽車裝載20-30人來估計,被炮火打掉的那支諒山援軍大概四五百人加強營級(這關頭該沒人還有心思不運兵而運物資,同登缺兵不缺物資)。算諒山援軍約損失一半,那成功衝進同登的該還有一個營。太原方向因守備程度低於諒山估計出兵數量少於諒山,算他出一個營。兩地援兵合計該達到團級,實到兩個營大約七百人。
   
    我軍為引敵上鉤而對12團判了死緩暫時手下留情,那麼12團該還沒到兵力枯竭的地步,還可以維持住防線。援兵到達后至少大部分還不需要立刻進駐一線,那麼他們給安置到哪裡去了?越軍援兵到達時我們付出很大代價還沒有拿下火車站,攻炮台也是打得灰頭土臉,那麼越軍對炮台的防禦和把火車站守軍儲備在炮台里再添油的戰法在那時候看起來都還是很有效很有章法的,很可能就照此辦理,全部援軍約七百人除少部去加強那些已經很吃緊的陣地外,余部該大部分進入炮台準備繼續照方抓藥,估計進去該有四五百人以上。不幸的是我軍調整了戰術,他們的藥方將不再靈了。
   
    除了被我軍控制和炸毀的那兩個坑道口,炮台該再無第三條主要通道,否則不至於發生多起越軍絕望得要往外面中國兵槍口沖的事件。炮台里的人,從那一刻起,就該再沒有生路了。
   
    "但根據近來越軍第三師師史的翻譯本,當時探壟的越軍兵力應為兩個營另加一個炮兵連,探某陣地的越軍兵力應為兩個營另加一個高炮營。如果同登的三個主要連環防禦陣地中其中兩個陣地的兵力都在兩個步兵營左右,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鬼屯炮台的兵力不可能少於兩個營。"
   
    這麼估計的話那3個主陣地上就有6個步兵營,同登的12團是否太超編了點?第三師師史該不會把諒山和太原的3個營援軍也寫進來的。12團給炮台分配的兵力該不少於1/3。不過炮台做為長期重點國防工事,相對另外兩處的野戰工事,該是防禦之重心所在,還承擔了儲備預備隊職能,所以若聚集了12團1/2步兵也不奇怪,可暫先算有五六百人。向火車站和探某增兵出去了100-150人,自身防禦時死數十人(抬進炮台去的傷員這時候還算活人),當你們堵住出入口時,裡面該還剩約三四百12團的人。後進入的援軍還比較完整沒怎麼動用,也有四五百人。估計還該有民兵連和地方幹部百餘人做支前工作(象我們一樣),和收容的散兵平民數十人。加起來該有九百人。但既然你們戰鬥中沒看見炮台外有民兵,越3師史里也沒提民兵,那就刨掉一個民兵連,裡面也有800人左右。
   
    越南的軍隊的防禦部署情況
   
    越軍戰史:"我們必須在兩個方向上組織規模更大的反擊:消滅前面的敵人和後面的敵人,不讓他們合圍以取得戰場主導權。這是3師司令部在1979年2月19日晚上作出的決定。按照這個計劃,1979年2月20日早上3師開闢了兩個進攻區域。1區(主要區域)由2團在師火力的直接支援下,消滅位於州景的敵人,打通通往同登的1A公路。2區由7營和15工兵營掃清從昆朗到昆匡的敵人,打通通往339、探某、炮台等高地的1B公路,這些高地仍然在進行著自17日開始的極其激烈的戰鬥。各個火炮陣地調整了方位,一邊給進攻的步兵提供炮火支援,一邊向敵人的火炮陣地和後方的敵軍射擊。"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越軍第三師的確曾經派出他們2團的7營和15工兵營到同登的昆朗和昆匡一帶,企圖打通支援探某炮台和339高地被困的越軍12團。這一帶正正就是163師489團讓出的缺口。
    在三個陣地中,以同登法國炮台的結構最為堅固,攻擊的難度最大,從圖上可看出,我軍初期的進攻路線也是487團:探某,488團:探壟,越軍也判斷我軍必定不會舍易取難,因此,估計當時越軍的作戰構想是:以堅固的同登法國炮台作為屯兵洞,以逐次添油的戰術不斷向探某、探壟提供源源不斷的補充兵員,把我軍攔阻於探某、探壟。而當我軍從太原、高平方向攻擊時,則向探某、339高地提供源源不斷的補充兵員。這種推測也說明何以在炮台內陣亡的越軍可以達到800~1000人之多。

    經過激戰,指揮部很快發現,無論攻擊探壟還是探某,總能得到三個陣地群的互相呼應,在交叉火力的打擊下,我軍的進攻極其艱難,而且,探壟、探某的越軍打不幹凈,總是有源源不斷的兵員進行補充,同時在探壟、探某發現有通向法國炮台的交通壕,源源不斷的越軍增援正是出自於此,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探壟、探某、法國炮台不是獨立陣地群,而是一個呈倒三角結構的防禦體系。法國炮台不除,探壟、探某無法得手。所以,指揮部決定幾個方向同時進行攻擊,主攻方向為法國炮台,探某、探壟改為佯攻牽制,把這個倒三角防禦體系徹底分割。炮台通往探壟、探某的交通壕全部被我軍封鎖、炸毀,缺乏兵員補充的探某、探壟自顧不暇,而同登的法國炮台所有的出口或被控制或被炸毀,只需要幾挺機槍持續不斷地對出口進行射擊,洞內囤積的越軍根本不可能通過面積不大的出口逃生,在12噸炸藥和2噸汽油的功勞下,法國炮台成為一個壯麗無比的巨大煙花,炮台內所有生命隨之活埋。
   
    所以,法國炮台的優勢在於堅固結實的結構同時輔以較為強大的火力,但是它的生存卻依賴於探壟、探某為其提供強有力的火力掩護。在太原、高平方向,則依賴探某、339高地為其提供火力掩護,當探壟、探某、339高地的防禦失效時,依賴自身被動防禦的法國炮台根本無法保障自身的安全,成了一個典型的大烏龜殼,正如航母具有強大的遠程進攻能力,但它卻必須依賴於外圍的護航艦艇為其提供一個堅實的防護,當這種外圍防護失效時,面臨航母的只能是被擊沉的命運。同登法國炮台、探壟、探某所組成的防禦體系與航母戰鬥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由此,我們的推測總結是:越軍判斷我進攻路線,並為此準備了足夠的兵員,通過探壟、探某、339高地、法國炮台組成的防禦體系,在探壟、探某一帶或探某、339高地一帶攔阻我軍的進攻並給予我軍重大殺傷。但我軍改變打法是越軍始料不及的,正是這個始料不及導致整個防禦體系失去作用,而且為此而準備的大量兵員變得毫無用處全部被堵死於法國炮台內,最終全數活埋。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29

主題

337

帖子

460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60
沙發
zigzaga 發表於 2009-10-24 12:33 | 只看該作者
注意,不是「活埋」戰俘,是消滅拒絕放下武器的頑抗的敵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02

主題

3990

帖子

191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915
3
xwsxws 發表於 2009-10-24 14: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4
Hanxin 發表於 2009-10-24 17:3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Hanxin 於 2009-10-24 17:39 編輯

所以中國公開宣布撤軍后,
也有幾個團擅自行動(撤退遲緩)
被越軍反包圍,狼狽不堪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1113

帖子

892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92
5
dangerous 發表於 2009-10-26 12:53 | 只看該作者
所以中國公開宣布撤軍后,
也有幾個團擅自行動(撤退遲緩)
被越軍反包圍,狼狽不堪
Hanxin 發表於 2009-10-24 04:37


bullshit!PLA撤軍的時候沿路埋設地雷,加上遠程火炮的掩護,越軍根本不可能發動大規模的追擊,更遑論包圍團以上單位的PLA了。PLA向來以絕對服從命令為根本,不可能「擅自行動」!
There's no point to living
If you can't feel the lif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主題

2925

帖子

783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83
6
無敵小子 發表於 2009-10-27 00:18 | 只看該作者
注意,不是「活埋」戰俘,是消滅拒絕放下武器的頑抗的敵人。
zigzaga 發表於 2009-10-24 12:33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70

帖子

1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7
7
zeak 發表於 2009-10-27 08:27 | 只看該作者
注意,不是「活埋」戰俘,是消滅拒絕放下武器的頑抗的敵人。
zigzaga 發表於 2009-10-24 12:33

這那是人,是鬼子,就象當年的日本鬼子,人家手裡有槍,你怎麼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70

帖子

1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7
8
zeak 發表於 2009-10-27 08:2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eak 於 2009-10-27 08:30 編輯
bullshit!PLA撤軍的時候沿路埋設地雷,加上遠程火炮的掩護,越軍根本不可能發動大規模的追擊,更遑論包圍團以上單位的PLA了。PLA向來以絕對服從命令為根本,不可能「擅自行動」!
dangerous 發表於 2009-10-26 12:53

就當時毛澤東時代的設備,還能統一行動,通訊出問題怎麼服從命令?那個著名的英雄是怎麼回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1113

帖子

892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92
9
dangerous 發表於 2009-10-28 07:03 | 只看該作者
就當時毛澤東時代的設備,還能統一行動,通訊出問題怎麼服從命令?那個著名的英雄是怎麼回事?
zeak 發表於 2009-10-26 19:29


戰場上個別人或者小股人員掉隊的確有可能,但是,連、營以上建制單位都配備有多部電台,不可能與上級失去聯繫,更不要說配屬有通信連的團級單位了。解放戰爭時期的PLA尚且可以通過無線通訊設備指揮大兵團作戰,到了70年代末打越南反而不行了,你信?誰信誰白痴!

再回答你7樓的問題:
樓主主帖中敘述的「活埋」是以大規模爆破全殲龜縮於地下工事里的敵人,而不是挖坑埋人。
There's no point to living
If you can't feel the lif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1 10: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