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56式班用武器在中印邊境反擊戰中大顯威風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8-7-23 09: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年07月22日  兵器知識


在戰鬥中,我軍戰士用56式班用機槍向敵人猛烈射擊


2002年,本文作者與參加過邊境作戰的印度退役少將研討當年的戰況


中國民兵裝備的56式衝鋒槍


國產56式班用輕機槍


當年印軍士兵裝備的李-恩菲爾德式步槍和布倫輕機槍


參加1962年邊境自衛反擊戰的解放軍炮兵部隊


  文/徐 焰(國防大學教授、專業技術少將)

  當年人民解放軍進行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雖時間、規模有限,卻是一次軍事政治雙勝利的大捷。前些年有所謂「實錄」的作者曾憑想像對這一戰況做了不切實際的報道,一些書籍、小報和網站還予以轉載,造成以訛傳訛和一些憑空揣度評說。為了對歷史和讀者負責,我們特請軍事史專家、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撰文,著重從武器裝備的使用說明這一仗的真相。1962年10月至11月間,人民解放軍西藏、新疆軍區部隊分別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對入侵印軍進行了自衛反擊作戰。此前,中國正面對經濟困難和安全環境惡化的不利形勢,印度尼赫魯政府乘機制定了「前進政策」,派兵蠶食入侵一直屬於中國的新疆阿克賽欽地區。在一再勸告、警告無效后,毛澤東毅然做出了反擊的決策,解放軍參戰部隊在反擊戰中大仗、小仗均出手即勝,又嚴格遵守了政策和紀律,如同毛澤東所總結的那樣,「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政治軍事仗」(《解放西藏史》第496頁,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版)。在戰鬥中,部隊很好地實現了「人-武器」的最佳結合,尤其是充分發揮了手中輕便裝備的威力,在人稱「世界屋脊」的高寒地區創造出輝煌戰績。

  為限制衝突規模,主要使用步兵武器和隊屬輕便火炮

  新中國成立后,戰略重點長期在東部而不在西部,對邊界爭端歷來強調和平解決。1959年5月間,面對印度在西藏全面叛亂髮生后掀起反華浪潮.毛澤東親自修改了中國駐印大使致印度外交部的書面談話,開誠布公地說明「中國的主要注意力和鬥爭方向在東方,而不在印度;中國不會這樣蠢,東方樹敵於美國,西方又樹敵於印度」(《當代中國外交》第178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中國政府被迫決定自衛時,仍從爭取中印恢復友好關係的長遠角度考慮,把反擊作戰只定位為邊界衝突,從不將其稱為國家間的戰爭,兩國外交關係也一直保持,為限制作戰規模盡量不動用空軍。

  中印邊界的東、中、西三段均在青藏高原邊緣地帶,東段因自然條件略好能展開幾個建制師部隊,西段屬高寒地帶一般只能以小分隊行動。作戰前沿距印度北部鐵路網終端不過一百至幾百千米,距中國當時的鐵路終端卻有兩三千千米,有光榮戰鬥傳統且數量眾多的人民解放軍就此遇到了一個有勁也難使的「瓶頸」:在反擊戰中,解放軍投入了藏字419部隊(后恢復第52師番號)和第11、第55、第130師(屬第54軍建制),以及西藏、新疆軍區的邊防分隊,其殲滅、擊潰了印軍六個旅,以較小代價打出了國威軍力。

  中印雙方參戰部隊總數相差並不大,但由於中國軍隊在重點攻擊地段集中了兵力,因而形成了局部優勢。兩國軍隊的裝備對比,也是各有長短。印軍輕重武器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軍裝備.還有部分美國、加拿大武器。中國軍隊的步兵武器為五十年代進口的蘇式裝備或國內仿製品,較印軍要先進一代。印軍在前沿雖有直升機、運輸機和進口的山地汽車保障,東西兩段又有少量坦克配合,距後方基地較近。卻因工程保障能力差,難以將重裝備運到前沿。解放軍的工兵、步兵卻能發揚修築康藏線的光榮傳統,以爆破和突擊施工將急造軍路修到前沿,保證了汽車牽引的榴彈炮和運輸車輛能夠進入作戰第一線。

  初戰克節朗河時,解放軍集中十幾門120毫米迫擊炮和幾十門輕便的無後坐力炮、82毫米迫擊炮,掩護步兵成功實施了正面突破。當面印軍第7旅因公路未修通,只有空投下的4門英制75毫米山炮(其中2門還因損壞不能使用)、4門106毫米迫擊炮和隊屬的81、51毫米迫擊炮實施火力支援,每門炮只有二十至三十發炮彈,在中國軍隊火力準備開始時就遭壓制。攻擊西山口前.解放軍的三個炮兵團通過突擊打通的簡易公路進抵前沿,用122毫米榴彈炮(題圖)的火力壓制了印軍的24門88毫米榴彈炮,有力掩護了步兵攻擊。

  中印邊界作戰期間,印軍有作戰飛機800架,主力為英國「堪培拉」式戰鬥機.同中國空軍的主力機種米格一17性能基本相當。中國軍機總數雖多,但在戰區附近可用的機場很少,印度卻有靠近邊境的完善機場群。印軍自認為空軍能在戰區形成優勢,其政府卻考慮到其首都等大城市在中國轟炸機飛行半徑之內,擔心遭受報復性空襲而未敢實施空中攻擊。中國方面為避免擴大衝突,本著「你不用我也不用」的原則,未出動空軍支援地面部隊:在雙方互不空襲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後方的漫長運輸線不受威脅,更能充分發揮步兵武器的優勢。

  中國「五六式」步兵武器首次亮相大顯威風

  新中國成立時工業基礎還不及印度,卻有計劃經濟能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優勢,在五十年代迅速建立了完整配套的基礎工業和軍工體系。印度雖能同時引進多國武器,卻忽視自主發展而依賴進口,武器來源雜亂,成了美、英和加拿大等國軍火商的舊貨處理站。中印邊境作戰時的武器交鋒,也成為標準化的中國「國產品」與型號雜亂的印軍「舶來品」的較量。

  赫魯曉夫上台之初為爭取中國支持,改變了斯大林時代只提供舊品的方式,對華提供了蘇軍現役裝備和生產技術。1955年蘇聯對華提供了統一使用7.62x39毫米口徑子彈(蘇聯稱M43彈)的AK一47自動槍、西蒙諾夫(C一41)半自動步槍和捷克佳列夫班用機槍的資料和生產設備,翌年中國全面仿製成功,分別定名為「五六式」衝鋒槍(其實是自動步槍)、半自動步槍和班用機槍。同時,中國仿蘇聯「勃克」一2(RPC一2)火箭筒製成五六式40毫米火箭筒.作為連支援火器。因裝備費有限,解放軍重點部隊在1959年至1962年才首先完成換裝,赴邊界參戰的部隊正是全軍第一批在戰場使用「五六式」的單位。

  中印邊境多數地段山高路狹,解放軍參戰部隊運動時只能隨身攜帶槍支、火箭筒、無後坐力炮及少量迫擊炮,彈藥因靠人背肩扛也很難多帶。「五六式」槍支射程適當,中間型子彈因重量輕可多配,在此特殊地形條件下可發揮其優點。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在植被少的高寒區最利於在數百米外精確瞄準射擊,單兵每一基數可攜彈120發,能保障持續戰鬥。五六式衝鋒槍火力猛.400米內也有相當精度,可稱「小機槍」。五六式班用機槍由100發彈鏈供彈,火力持續性好,能有效封鎖敵地堡槍眼並殺傷遠距離運動之敵。在接剿作戰時,印軍第62旅旅長辛格率四人逃跑,被五六式班用機槍的一個連續射全部打倒斃命。五六式火箭筒在攻堅時被稱為最適用的武器。這種單兵攜帶武器能緊隨步兵衝鋒,在百米內可準確打擊敵地堡,據統計被其擊中的火力點無一復活。

  此時印軍裝備的步兵武器雜亂,多數步槍為二戰前英軍的標準裝備李·恩菲爾德式,系手動槍機,射速很慢,且因長形彈重量大,每人只能攜帶90發子彈。衝鋒槍主要是二戰時英國倉促大量生產的斯登式,使用手槍彈,有效射程不過50米。害怕近戰的印軍士兵在近距離遭攻擊時大都只顧逃命,使其配備的衝鋒槍未發揮多少作用。印軍的輕機槍為二戰時英國、加拿大生產的布倫式,雖射程遠,子彈殺傷力較大,卻只有30發彈匣.火力持續性差且運動不便。不過,固定陣地內配置的印軍機槍對解放軍攻擊部隊還有一定威脅,如10月10日序戰時解放軍擊退印軍一個連並殲其20多人,卻因輕敵而衝鋒隊形密集,遭對岸機槍掃射傷亡33人(亡11人,傷22人)。印軍配備的英式7.7毫米維克斯重機槍(水冷)和美式勃郎寧重機槍(氣冷)都很笨重,只能配備於固定陣地,在一再敗退時槍、彈盡遭拋棄。印軍雖大量裝備美製M20式88.9毫米火箭筒,卻因處於消極防禦狀態而幾乎無用。此外,印軍武器來自不同國度,如其步兵槍支口徑標準即有多種,子彈不能通用,被稱為後勤補給的災難。戰後許多印度軍政耍員也哀嘆本國陸軍在獨立后的十幾年「受到後娘般的待遇」,從裝備看完全成了一支落伍的軍隊。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沙發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8-7-23 09:04 | 只看該作者

解放軍在邊境反擊戰中取得五六式槍族實戰經驗


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向印軍陣地開火


  解放軍在中印邊境反擊戰中取得了「五六式」的實戰經驗,也對這一系列裝備充滿了自信心。不過這次作戰對武器的成功使用.也有其特定環境的局限。蘇軍四十年代裝備C一41半自動步槍后不久.即感不適應現代戰爭中步兵武器高射速的趨勢而撤裝。中國軍隊通過中印邊境作戰卻感到五六式半自動步槍精度好,適於遠距瞄準射擊,又節省彈藥,其後十幾年間在步兵部隊中一直讓正副班長配衝鋒槍(自動步槍),普通戰士配半自動步槍,1979年的南疆作戰卻證明,戰鬥員在熱帶叢林地帶發現敵人大多在50米之內,此時最好的辦法是以自動槍發射彈雨掃射,射速慢的半自動步槍反應不靈。經過南疆作戰的新實踐,解放軍步兵才統一改換自動步槍,此後的步槍發展也確定了小口徑、高射速的方向。

  勇氣加技術裝備才能形成最強戰鬥力

  武器效能的發揮,靠的是使用者的素質,當時中印軍隊的最大差距恰恰在於官兵的戰鬥素質。革命戰爭中鍛煉成長起來的中國軍隊的傳統是「有什麼槍打什麼仗」,能發揮主動性和刨造性,根據實際有效使用武器;印軍卻是一支有濃重殖民地雇傭傳統的軍隊,戰術思想呆板,官兵普遍以應付差事的觀念對付戰事,使本來就顯落後的武器更難以發揮效能。

  解放軍在中印邊界參戰的部隊大都有光榮的戰鬥歷史.從1956年四川康巴叛亂髮生至1961年藏區平叛結束這五年間,又積累了豐富的高寒山區作戰經驗。部隊通過強有力的政治工作,官兵士氣高漲,自覺地決心為保衛祖國奮戰。當時幹部、多數正副班長和一些老戰士普遍有豐富的戰鬥經驗.新入伍的年輕義務兵在戰前通過幾個月訓練也能熟練掌握武器。

  解放軍能在地形複雜的高山峻岭一再迂迴成功.印軍卻只能呆板地守在道路沿線,除了士氣和戰術水平外,重要原因又在於中方的武器選用注重輕量化,抄用英國正規戰法的印軍在武器及編製配備上都不適應當地需求。解放軍不像印軍那樣有空投補給,團以下單位卻能靠人力騾馬攜帶全部武器彈藥,在人稱「猴子也通不過」的無道路地段長途穿插。在東段的反擊作戰中,部隊主要的戰法是先迂迴分割敵軍再予追殲。在西段反擊中,主要戰法是抵近攻擊拔點攻堅。參戰部隊充分發揮了步兵武器和便攜支援火器適合近戰夜戰的特長,經常突然出現在印軍面前,在「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交鋒中無論士氣還是火力都能壓倒敵人。

  作為東段印軍主力的第4師,原來也是英聯邦軍隊中的王牌。在1942年北非著名的阿拉曼會戰中.該師迂迴了隆美爾的德意非洲軍後路,被英國統帥蒙哥馬利稱為表現最好的部隊,在中印邊境反擊戰期間,印軍最精銳的第4師中還有四分之一的老兵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們雖熟悉手中武器.卻都年過四十,既缺乏衝鋒的勇氣又體力不支.印軍士兵又都系雇傭的職業兵,只求養家糊口而不明作戰目的,作戰時士氣低落。其官兵還普遍沒有節約彈藥和獨立作戰的觀念,往往發現遠處目標就馬上射擊,打光子彈、炮彈后又依賴呼喚補給..當擅長迂迴的中國軍隊切斷其後方補給線時,許多印軍馬上陷入糧彈均無的狀態:當那些「蓄長須,扎銀色頭巾」的「鬍子兵」遇到普遍不到二十歲的中國「娃娃兵」攻擊時,除有工事依託者還能作抵抗外,其餘都是拔腿即逃,跑不動時便棄械舉手就俘.在一個多月作戰中,印軍被俘便有3900人,中國軍隊卻無一人被俘。

  解放軍在反擊戰中特別注重發揮近戰夜戰的特點,與印軍遭遇時即使數量不佔優勢,也差不多都能用隨身攜帶的輕便武器迅速將其擊潰。如32團第2營先頭部隊在11月20日凌晨與印軍第48旅廓爾喀聯隊第6營在查庫遭遇時,馬上在夜暗中向印軍猛衝。部隊衝進村后,先以40毫米火箭筒將7輛滿載彈藥的印軍車輛打燃爆炸,印軍2輛美製M3A3坦克企圖逃跑,前面一輛馬上被兩枚火箭彈擊中起火,另一輛的乘員丟棄坦克逃人密林。在彈藥車爆炸聲動地、火光衝天的查庫鎮上,印軍未能進行有組織的抵抗即四散竄逃。

  解放軍參戰部隊充分發揚人的勇敢精神和主動性.對武器還有一些刨造性的使用方法。為有效摧毀敵火力點,攻擊部隊在解放軍戰史上繼一江山島戰鬥后又一次使用了火焰噴射器.主攻連隊可配屬2-6具。當時所用的58式火焰噴射器採用火藥燃氣噴射,有效射程可達50米。噴火手為有效殲敵,發揮敢於近戰的傳統,經常抵近敵僅20米處噴射。當時使用40火箭筒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發射時因有后噴火而在複雜地形上使用不便,在難以找好后噴夾角而戰況又很緊急的情況下,射手往往寧可燒傷自己腿部也馬上向敵人開火。第130師在瓦弄攻堅戰時,75毫米無後坐力炮手因灌木太高難以支起炮架.便用背包帶把炮身綁在樹上發射,連續摧毀敵人四個地堡,成為炮兵戰史上罕見的奇觀。

  一點啟示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在懲罰性打擊的目的達到后.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停火,隨即將部隊撤回到1959年實際控制線本側20千米內。長期以來國內許多人對撤軍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當時的國內外形勢以及戰區的地理和後勤供應的難度,確屬「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當時在戰區很難就地補給,靠後方兩條長達數千千米的砂土路面的高原公路保障供應,一輛運油車駛到前線往往自己就要消耗近半車油,想保障大軍長時間作戰是難以想像的。在這一地帶作戰速打速撤,我國不僅能很好地顯示和平誠意,被一些外國輿論稱為「瀟灑之極」,在軍事上也能居於主動而避免陷入被動。

  毛澤東曾估計,中印邊界上打了一仗,可以爭取十年的邊境安定。事實證明,戰後幾十年來,中印邊界局勢一直是比較穩定的,這便達到了自衛反擊作戰的主要目的。這次邊境反擊作戰的經驗,也對後來我國的國防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借鑒資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108

帖子

22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5
3
ak-74 發表於 2008-7-23 2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170

帖子

24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8
4
閑聊 發表於 2008-7-24 01:12 | 只看該作者
有理有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8 09: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