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詩品與人品

[複製鏈接]

141

主題

162

帖子

23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上官雲水 發表於 2006-9-9 12: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SIZE="4"][B][COLOR="Blue"]
  所謂詩品,就是指詩的內容和質量。所謂人品,就是指人的品質德行。儒家早就重視人品。孔子在評價他的學生時,就把德行放在了首位,其次才是言語、政事、文學。歷代許多詩話和詞話大都從詩詞創作的主觀客觀條件、創作態度、創作構思、表現技巧、內容與形式以及鑒賞等方面進行剖析和論斷。

  詩品出於人品。詩如其人,不可不慎。詩品與人品孰輕孰重,古往今來,都有定論。從作品中就足見其人的品質、德行。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專集的詩人——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史記》上稱他「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他關心國家的命運與百姓的疾苦。但他卻遭到了小人的嫉妒和陷害。楚懷王可頃襄王聽信讒言,貶低他、流放他,他的遠大的政治抱負不得實現。國家被侵略,百姓遭塗炭。他「長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儘管這樣,「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在萬般無奈的境遇下,他滿懷憂憤,以投汨羅江的壯舉為國殉身。這是詩人的悲劇,也是楚國的悲劇。但是,屈原那偉大的愛國主義人品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詩篇《離騷》等作品卻「與日月爭光」永垂史冊。

  歷史走到了東晉,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詩人——陶淵明。他初有大志,說到:「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道」,為此,他一生曾經三次出去作官,諸如鎮軍建軍參軍、州祭酒(主管文教)和彭澤令(縣長)。但都是些無足輕重的「七品芝麻官」,怎麼能夠實現他「達則兼善天下」的宏願呢?他「不堪吏職」,不願逢迎上級官吏,每次都沒有做多久,就辭官返回田園了。

  自古及今為什麼都仰慕陶淵明及其詩作?宋人張南軒在《採菊亭詩引》中說:「陶靖節人品甚高,晉宋諸人所未易及,可見胸次灑落,八窗玲瓏。豈野馬游塵所能棲也。」清人方東樹在《昭昧詹言》里說:「讀陶公詩,專取其真:事真、景真、情真、理真,不煩繩削而自合」是因為陶淵明人品高尚,襟懷坦蕩,詩寫真事真情,我寫我想我做,不矯揉造作,一任自然,所以千百年來,讀者不僅愛他的詩,而更愛他的人品。

  陶淵明的詩有很深的思想性,又是「從感寫思」,既含哲理,又寓詩情。他長期生活勞作在農村,他對農民的疾苦深有所感,對農民的願望也深有所知,於是,他寫下了《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為在水深火熱中的廣大農民描繪出了一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的理想社會。可見陶淵明是和農民一條心的。

  陶淵明是詩正像他的人一樣,自然、平淡,不假雕飾,不矯揉造作,如他的田園詩;但也有「金剛怒目式」(魯迅語)的詩,如他的《詠荊柯》。清人龔自珍在《舟中讀陶詩三首》中為之作了高度的概括:「陶潛酷似卧龍豪,萬古潯陽宋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

  時光流到盛唐。出現了一位詩聖——杜甫。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他關心百姓的疾苦:「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的草屋被暴風雨毀掉,卻不以為意,他希望有千萬間廣廈,為天下寒士遮風擋雨。由此可見,杜甫心中始終裝著廣大受苦受難的百姓。

  杜甫痛恨統治者的窮奢極欲,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就尖銳地揭露了唐王朝貧富懸殊的不合理的社會現象。

  杜甫心存社稷,情系興亡。《春望》痛哭國破家亡。《悲陳陶》《悲青坂》哀皇軍慘敗。「三吏三別」傷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災難。他不管如何窮困潦倒,從來也沒有忘掉人民。這就是杜甫之所以偉大之處:愛祖國愛人民。

  杜甫詩諸體皆備,古體今體——絕句、律詩無一不有,宋人秦觀在《韓愈論》里說杜甫「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峻潔之姿,備藻麗之態」,集歷代諸家之大成,縱觀全集,誠非虛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杜甫把律詩定型化,而且創作了八百多首,具有沉鬱頓挫風格的律詩作品,成為後代詩人學習的樣板。

  杜甫的人品和詩品都是不可否定的。杜甫是偉大的,他的詩也是偉大的。

  在中唐時代,還湧現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詩人——白居易。他關心民苦,痛恨封建統治者的貪婪腐敗。他的諷刺詩驚動了朝野,振聾發聵。他的諷刺詩是「志在兼濟」。在詩歌通俗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不僅寫了大量的諷刺詩,同情人民,鞭韃權貴,還有正確的、系統的詩歌理論。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缺。」

  白居易的詩品與人品是統一的,也是值得學習的。

  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遊。他憂國憂民:「少小遇喪亂,妄意憂元老」,他立志殺敵救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他常常做夢時都去殺敵報國,收復失地:「僵卧孤村不自衰,尚思為國戌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甚至在他臨終遺囑里也不忘收復失地,祖國統一:「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梁啟超在他的《讀陸放翁詩》里對陸遊的詩品和人品給予了高度而中肯的評價:「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亘古男兒一放翁!」

  文天祥——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一首《過零丁洋詩》中的最後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他在敵人面前誓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成為千古絕唱,不知鼓舞了多少當代和後代的炎黃子孫為保衛祖國而慷慨就義!

  秋瑾——新時代的傑出女性。她在日本留學期間,寫了一首《鷓鴣天》詞,感嘆祖國被列強凌辱,國土被無端侵佔,表達她到海外就是為了尋求抗敵救國的知音和補救金甌的豪情壯志:「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她在《寶刀歌》里高唱「死生一事付鴻毛,人生到死方英傑!」詩如其人,聽其言,觀其行,秋瑾不愧為女中豪傑,她以她的一腔熱血實現了她的報國諾言。

  魯迅——中國新文化的先驅,雖不以詩著稱於世,但他的新舊體詩也足以證明了他的剛毅的風骨。《自題小像》中「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振聾發聵。詩品與人品是那樣和諧完美地統一在先生的身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寥寥十四字,大氣凜然,愛憎分明,真乃前無古人,后啟來者。

  上列屈原、杜甫、白居易、陸遊、文天祥、秋瑾、魯迅是詩品與人品結合的好的典範。但也不乏有詩品與人品結合不好的例子。

  南唐後主李煜,工於書畫,熟諳音律,尤長於填詞。他後期的詞,以白描手法寄託故國之思,抒寫亡國之痛,哀婉凄惻,動人心弦。但他貪戀酒色,軟弱無能,對強敵卑躬屈膝,稱臣納供,最後落得個亡國喪身。

  汪精衛,難得的才子,上官在少年時就熟悉他的兩首詩:一首是他刺殺清懾政王被捕時寫的五絕:「慷慨游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另一首是七律:「憂患重重到枕邊,心光燈影照無眠。夢回龍戰玄黃地,坐曉雞鳴風雨天。不盡波瀾思往事,如含瓦石愧前賢。郊原仍作青春色,鳩毒山川亦可憐!」不知底細的人看了這兩首詩,很是景仰這位少年英雄,憂國憂民的賢良志士,誰料後來他發動反革命政變,又作了漢奸。

  郭沫若,文壇巨匠。他的詩集《女神》在「五四」之後首先吹奏起了反帝反封建的號角。但他在做人上卻大大地打了折扣,在大革命失敗后,他害怕了。委瑣了,脫離了共產黨,逃到日本,避禍十年。

  怎樣看待郭沫若的詩品和人品,朋友們自有公論。

  以上面正反兩方面的詩人的例子。上官斗膽做了評價。其目的就是「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他們為鏡子來修養我們的詩品和人品。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要作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詩是人格的表現,人格比較圓滿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詩人!」我們要把好詩與好人,詩品與人品統一起來,不要做人品與詩品相背離的詩人。詩品與人品只有相得益彰,方可流芳百世、名垂青史!在此願與詩友們共勉。[/COLOR][/B][/FONT][/SIZE]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9 19:05 | 只看該作者
陳毅的《梅嶺三章》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集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開遍自由花。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5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4227
3
Unknown 發表於 2006-9-10 21:45 | 只看該作者

好文

我最喜歡的是李白的狂放不羈和杜甫的華而不俗, 細緻入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5

帖子

7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7
4
步步清風 發表於 2006-9-14 14:26 | 只看該作者
原來汪精衛還有這莫一面阿,謝謝上官的好文章。開卷有益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主題

243

帖子

5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55
5
open_0032 發表於 2006-9-21 05:08 | 只看該作者
很多歷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後來不怎麼出名了,都是因為開始還是很受人尊敬的,但只是後來變節了,所以在歷史書你會感覺此人行為身份不可理喻。比如這個汪精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6 12: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