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文 | 再熟悉不過的「中國」,到底是什麼概念?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30 06: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許紀霖 中歐商業評論

  

  

  編者按

  「中國有雙重含義,從時間上它是連續的,以中原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體;從地理空間來看,它又是一個多民族,多王朝,多個國家政權並列的空間複合體。」

  文 / 許紀霖   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我看到張藝謀的電影《英雄》里秦始皇說「天下如何」,心裡就發笑,因為「天下」的概念不是秦始皇喜歡的。他是法家,在「家國天下」里,在乎「國」,即一個王朝,而不在乎「天下」。儒家喜歡講天下。

  在民國成立之前,卻沒有一個朝代叫中國

  天下在歷史上有兩個概念,一,儒家認為存在著這樣一個理想的世界,二,以中原為中心的中國人對世界的想象。它具有雙重的含義。

  第一重含義就如烏托邦,即孫中山喜歡說的「天下為公」,《禮運篇》里描述的大同世界。也可以說,文明由一套秩序組成,它叫天下。

  這種天下與國的關係,像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面臨著異族統治下的改朝換代,在他看來,就是一個「亡國亡天下」的問題。「國」在古代語境中和現在不同,指的是王朝, 他說亡國沒有關係,國是一家之私,而「天下不能亡」,因為天下代替了儒家說的「禮」秩序。

  顧炎武說,天下一亡, 人將相食,和叢林里未開化的部落一樣,不認同文明,只認同彼此在食物鏈中的關係,哪些人是可以「食人」的,哪些人是應該「被食」的。這屬於天下的第一種含義。

  第二種含義是關於地理空間的想象。葛兆光教授寫過一本書叫《宅茲中國》,「宅茲中國」是周初青銅器何尊上的銘文,意思是我定居在「中國」這個地方了。而在民國成立之前,卻沒有一個朝代叫中國。中國在古代大致是中原的意思,因為那時中原文化比周邊發達,人民往四面看,東有東夷,西有西戎,南有南蠻,北有北狄。他們理解的天下是以中原為中心的一個想象。

  古代沒有主權這個概念。從周代開始,它就是三個同心圓。中心是中原,到了明朝中心擴大為兩京十八省,是中央直接統治的,基本上居民都是漢人。第二圈是邊疆,由王朝間接統治,比如冊封制度統治西藏,羈縻制度管理遼東,土司制度管理西南少數民族。第三圈嚴格意義上說已經是外圍了,像朝鮮、越南、泰國、琉球這些小王朝國家,可以說是獨立的,但是又從屬於中央王朝。

  

  如今12億漢族,從血統上看,多是上千年來被同化的蠻夷

  誰是華夏,誰是蠻夷,今天很好識別。通過基因的測驗,馬上可以判斷你的民族成份。歷史上所謂華夏、夷狄的概念是相對的。種族是絕對的,三代之內很難變,但是文化一夜之間就可以改變過來。

  史學大家許倬雲說過,中國文化之中,「沒有絕對的他者,只有相對的我者」。你接受了我們這套文化,穿了漢服,習慣了農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接受了儒家的倫理,你就是我族。如今12億漢族,從血統上看,多是上千年來被同化的蠻夷。

  而魏晉南北朝時,很多胡文化也影響了漢文化,後來成為漢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椅子,古代漢人是席地而坐的。坐椅子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習慣,游牧民族騎馬,下馬以後得有一個小馬扎坐坐,否則難受,這個小馬扎後來就發展成椅子。還有,過去的漢人和現在的日本人一樣,沒有床,床也是胡人的發明,因為草原很濕,所以要架高,流傳到漢地,漢人覺得很文明,也睡床了。

  古代中國人以為世界就是天下,但是實際上世界要比天下大,總有一些中國文化影響不到的地方,他們叫「化外之地」。比如漢朝人通過商人知道西方有個大國叫大秦,即古羅馬。唐朝人與阿拉伯交流密切,這些都是化外之地。

  歷史上的中國像水果一樣,是一個抽象的集合的名詞

  今天我們說的中國,是一個有一個明確的疆域、人口和主權的民族國家。古代沒有以平等、主權為基礎的國際關係準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國家這個概念在中國出現得很晚,最早出現在晚清,過去的國只是王朝,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家。

  歷史上的中國像水果一樣,是一個抽象的集合的名詞。超越了具體王朝的一個政治文明共同體,就叫做中國。中國文明上下5000年的延續性,不是王朝變了這個文明就斷了,所以顧炎武不在乎。只要天下不亡,中國就不亡,文明在國家在,「國」亡就亡,無所謂。

  有一個難題,正統王朝統治外的政權算不算中國史的範疇?像匈奴、鮮卑這些政權,總不能算是俄國史吧?而在宋代,現在的首都北京是契丹人的南京。所以我贊同復旦姚大力教授的看法,歷史上在目前中國版圖內的這些政權都應該算中國史的範圍。

  所以,中國有雙重含義,從時間上它是連續的,以中原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體;從地理空間來看,它又是一個多民族,多王朝,多個國家政權並列的空間複合體。

  當然,歷史上各個朝代都要爭正統,正統還是很重要的。逐鹿中原就和正統是有關係的。

  

  中華民族的概念也和中國的概念一樣,雖然每天都在講,但很少有人搞得清楚

  什麼是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和中國的概念一樣,雖然每天都在講,但是很少有人搞得清楚。這和我們現在說的漢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是同一個民族嗎?顯然不是。近代世界才有所謂的民族國家,而中華民族的概念出現得更晚,它是梁啟超提出來的,這個民族像美利堅民族一樣,是人造的。

  現在美國人不提美利堅民族了,認為政治不正確。過去美國人說,不管你是什麼人到了美國以後,美國就是一個大熔爐,它把你同化就成美利堅民族一分子。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文化多元主義崛起,它是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人的美國,所以現在美國沒有人敢提美利堅民族。但是我們現在還在講中華民族。

  劉翔兩次奧運會都跌了跟頭,是因為他的號碼是1356,背負了13億人56個民族的期待,這負擔太重了。中華民族有56個民族,這叫多元。但這56個民族最後又形成了一體,這個一體叫做中華民族。

  中國的很多少數民族嚴格意義上叫民族是不對的,要叫族群。實際上,有很多少數民族過去並不認為他們自己是少數民族,1949年以後,我們學蘇聯,讓民族學家打著燈籠去找,找了很多原來的族群,把它們升格為民族。

  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文化、民族上還是要多元,政治上才應是一體。而一些文化政策上又過於強調一統,沒有充分尊重其自身的語言和文化的獨特性。該統的時候統得不夠,該多元的時候也不夠多元。從歷史來看了解中國,我們會重新反思今天中國所面臨的中原和邊疆的很多困境性的問題。

  中國太大了,這個大不僅是幅員遼闊,更重要的是地理環境、生活方式、民族、宗教,文化都不一樣。最怕的就是一刀切,中央下來一個什麼政策,比如去庫存,一刀切下來,各地紛紛要開放限購。結果大家都明白。一年以後房價暴漲,但是漲的都是不該漲的城市,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暴漲,真正三線、四線城市的庫存仍在增加。

  所以不能一刀切,要一城一策。中國太大,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經濟政策、文化政策、政治政策。最好的是多元一體,保持一個國家的一個統一的法律,但是在具體的治理和文化上應該是包容許多元。過去我們還說過有重慶模式,廣東模式,還有浙江模式,這兩年不講了。實際上這恰恰是中國最有活力的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非常特殊的地域特點,根據地域發展,最後才會統一。

  東亞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必定是鄰居,在公司內也是這樣

  今天的東亞關係都很緊張,東亞國家民族意識太強,但是東亞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必定是鄰居。我們怎麼樣才能走出歷史的悲情?法國和德國過去是世仇,沒解開打了兩次世界大戰,但是他們和解了,建立了歐盟。

  我們意識到我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才能夠超越狹隘的國界意識;意識到我們的命運,不僅在於金融互相的交流,還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共同的未來,我們才會變得更幸福。

  公司如果有凝聚力,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命運共同體。如果一個公司所有成員感覺上都是利益的結合,缺乏情感和共同的命運感,這個公司的凝聚力是有限的。要把它打造成一個讓所有成員都意識到這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有共同的文化。

  文化很重要,靠利益都是權宜之計。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如果建立在利益上,友誼小船說翻就翻。一旦有了共同的文化,這個友誼小船很難翻掉,即使翻掉也很容易翻回來。

  (本文由本刊編輯汪洋根據許紀霖在人文·藝術·管理系列沙龍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0

主題

538

帖子

24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4
沙發
物盡其用 發表於 2016-11-30 18:55 | 只看該作者
這個概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0 03: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