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安倍經濟學」害苦了日本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9-14 1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安倍經濟學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它只是貨幣寬鬆及其配套政策的總稱。迷信政府刺激,以為印鈔票能促進增長,這是日本過去二十年最大的錯誤。

  日本經濟陷入停滯長達二十多年,這是經濟學解釋的重要話題。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有廣場協議陰謀論的說法,日本上了美國大當,錯誤地令日元升值,導致日本資產泡沫化,從而引起蔓延至今的災難。日本擁有亞洲最悠久的市場經濟傳統,全世界最勤奮的國民,大批世界第一流的企業,最兢兢業業的員工,為什麼卻在最近二十年失去活力呢?現行「安倍經濟學」恰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分析標本,提供一套新的解釋。

  安倍經濟學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它只是貨幣寬鬆及其配套政策的總稱。在經濟差的國家,濫發鈔票極易引起崩潰式的惡性通脹;在經濟發達的國家,政府印鈔也不生產財富,只會讓資源錯配,引起內部危機。日本是一個貨幣充沛的發達國家,印鈔引發的物價上漲效應並不算明顯,卻也造成了嚴重問題。安倍經濟學視物價下跌如虎,拚命地鼓勵消費,導致民間儲蓄減少,政府負債率世界第一。

  通脹使大企業獲得更多好處,他們能夠形成市場壁壘,減少小企業機會。日本公司年功序列制盛行,老人佔據高位,新人難以進階,公司用人成本很高,這些既有賴於勞動法保護,也和通脹政策庇護有關。日本人必得極端勤奮,才能維持生活水平不致於下降。可惜的是,由於日本物價上漲不甚明顯,這導致政府「通縮恐懼」,極力推動量化寬鬆。生活水平踟躕不前,其實這就是通脹造成的惡果。

  迷信政府刺激,以為印鈔票能促進增長,這是日本過去二十年最大的錯誤。即便號稱「市場化改革」的小泉時代,這個思想都沒有扭轉。2001年小泉純一郎就任首相,開啟民營化和自由化改革,尤其是艱難的郵政改革最能體現其決心。在這場改革中,小泉不惜以自己的政治生命為賭注,也要推進郵政系統民營化。在貨幣領域,小泉和他的智囊團卻是不折不扣的「通脹派」,多次要求日本央行放開貨幣閘口,對決「通縮」。糟糕的貨幣政策使小泉改革後繼乏力,除了做出一些私營化改革,並沒有給日本帶來持續活力。

  日本人口老齡化嚴重,出生率極低,全國人口持續萎縮,這已被公認為日本經濟的最大隱患。很少有人將這一局面和通脹聯繫在一起。日本的國民福利十分優渥,其中尤以老年人為甚。這其實很好理解,老齡化的日本在老年人福利上會有更多傾斜,這壓抑了年輕人的生育意願。既然老有所養,為什麼還生孩子呢?經濟增長乏力,年輕人疲於奔命,造成了沉重而疲倦的一代人。經濟生活的變數十分複雜,這種影響顯然沒有辦法拿數據作支撐,內在邏輯卻是真實可信的。人口是經濟增長的最重要資源,生育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積累。在這個領域,通脹以釜底抽薪的形式,侵蝕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

  從上世紀末到今天,歐美國家和中國都經歷了一場炫目的信息革命,這場革命帶來了持續的經濟增長。年輕人資源眾多的美國、中國和印度,成為這場經濟革命的執牛耳者。聰明的日本人卻落敗下來,錯過一次機遇。日本網際網路至今沒有產生一個世界級的大公司,發展甚至不如韓國,這和日本年輕人減少,負擔沉重有很大關係。窺視當下人口格局,往往能預見未來經濟發展。從出生率來看,日本顯然還沒有走出陷阱。

  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的糟糕影響,既有短期顯著那一面,也有長期潛移默化的效用。其中的道理,很多經濟學家早有指出。哈耶克曾經說過,通貨膨脹只可能由政府印發過多鈔票引起,除此之外絕無可能。通脹的危害也早被奧地利經學派的經濟學家深刻闡述。今天的日本政府(包括很多國家的政府),卻在孜孜不倦地「抵抗通縮」,追求通脹,真是讓人慨嘆。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0

主題

12

帖子

14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5
沙發
bs777 發表於 2015-9-15 11:23 | 只看該作者
日本人的日子好的很,有的是中國人去瘋搶電飯鍋馬桶蓋,還有全世界男士們不可能不看的那麼多日本AV,為它的經濟操心實在是太多慮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0 04: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