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五大支柱 撐起美國經濟明年表現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zhh 發表於 2010-12-19 22: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經濟日報╱編譯/何信彰】        2010.12.19 02:13 am


美國2011年的經濟表現可望優於今年,從以下五大理由可得知:
一、消費回籠。美國普查局上周公布的11月零售消售額較去年同期大增7.7%,經通膨調整後為6.3%。最近通過的減稅措拖應可提振消費者支出,不過薪資成長才是消費增加的關鍵。10月薪資較一年前成長3.4%,是兩年半來最大增幅,在就業情況可望改善下,薪資所得的成長也有機會提升。
二、就業好轉。11月的就業報告看不出就業回升,但其實初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持續減少。此外,11月的報告原本預估新增工作可達15萬個,這也將成為常態。在截至11月底止的過去一年內,每月平均新增7萬個工作,但接下來平均新增工作數可望增加一倍以上。若形成良性循環,就業增加將有助提升消費者支出,進而使就業增加。
三、通膨溫和。就業市場疲弱代表通膨應不致飆升,也代表工資上漲速度不會比生產力提升的速度快多少,因而能抑制單位勞力成本的上揚。
明年底前都還能享有短期利率維持低檔的益處。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說若發生通膨,他能使其停止,此一說法似乎有待商榷,在失業率如此高的情況下,柏南克還能把短期利率調高多少?不過多虧失業率這麼高,讓他有理由壓低短期利率。
四、企業信心增加。或許是因為民間消費增加,獨立企業全國聯合會(NFIB)信心指數也隨著持續攀升。今年拖累經濟的眾多小型企業,明年可望扮演助力,一來一往就是很大的轉變。
五、減稅措施定案。最新減稅方案將消除部分阻力,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指出,減稅還要搭配縮減支出,雖美國聯邦赤字前景惡化,但減稅確實延緩了財政上的衝擊,使經濟擴張不致減速。(取材自巴隆周刊)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沙發
weihua99 發表於 2010-12-19 22:50 | 只看該作者
就業不回升,其它一切都是不穩固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294

帖子

605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52
3
awang9988 發表於 2010-12-20 01: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eihua99 2樓 的帖子

美國(歐洲,日本)的就業很難回升, 可能永遠無法回升。
但是這不妨礙各公司贏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4
weihua99 發表於 2010-12-20 01: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awang9988 3樓 的帖子

這些公司的盈利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沒有中國,西方很多企業都處於危機邊緣。就業率不解決,購買力無法提升,經濟難以發展。西方國家就業率解決的好的就數德國,但是他以降低工資為代價的。
德國實際工資水平過去十年裡有所下降
德國之聲 | 2010.12.17

德國人創有很多世界紀錄,但是有一項紀錄肯定不會讓德國的工薪階層感到興奮。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表明,過去十年裡德國排除通貨膨脹后的實際工資水平在下降,且下降幅度在工業國家中名列前茅。


    雖然其它工業國家的實際工資水平有所上升,但是全球經濟危機大大限制了工資的漲幅。2006年和2007年,全世界平均工資上漲了2.8%,而之後的經濟危機年份里,漲幅只有1.5個百分點。

    國際勞工組織認為,全球經濟危機的後果主要是由工薪階層來承擔的,這也反應在失業人數上。與2007年相比,2009年全球範圍內失業人數增長了3000萬,達到了2億700萬。

增長的代價

    主要工業國家在全球的競爭能力都有所下降,德國是帶領歐洲經濟景氣走出危機的火車頭。特別是德國的靈活的就業市場被有些人當成克服經濟危機的好榜樣。以德國的"短工時制"為例,企業在經濟危機時期不是將員工解聘,而是改成縮短工作時間。這樣,員工的工資部分由勞動局支付,部分由企業支付。這些方法讓失業人數在危機時期也不至於攀升過快。國際勞工組織稱讚說,通過聰明的就業市場工具和勞資福利夥伴之間的良好對話,德國就業水平基本保持穩定,只是工資水平略有下降。國際勞工組織還說,短工時制是一項良好投資,它防止了裁員,支持了國內市場需求。

    靈活的就業市場也意味著,具有無限期就業合同和享有社會保障的就業人數在過去幾年裡,甚至在危機發生前,已經下降。越來越多的人從事所謂的"迷你工作",越來越多的人光靠工資收入難以維持生計。另外,租賃工或者短期工的人數在上升。這些就業形式和微薄的工資水平導致德國平均工資水平在過去十年裡呈下降趨勢。雖然德國企業因此而變得更有競爭力,但是私人消費能力則沒有增加,工資水平也沒有能與生產力發展水平齊頭並進。

收入差別在增大

    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在其它國家如韓國、美國和日本,工資水平不再向生產力增長水平看齊,這導致了收入的再分配,即企業收入和財產收入在上升,而僱員的收入在下降。因此,國際勞工組織呼籲,生產力的提高也應該帶來工資增加;與此同時,應該採取緩解應對低工資就業人數上升的趨勢。

    國際勞工組織說,工資結構也在出現變化,受經濟景氣強勁復甦的鼓舞,德國的工會也提出了更多的加薪要求。在公共服務領域,人們要求加薪3個百分點,德國電信工會和化工行業工會甚至提出了6個百分點的加薪要求。德國金屬工業工會也將在即將舉行的2012年初工資談判中提出新大幅加薪要求。

作者:Insa Wrede 編譯:瀟陽

責編:石濤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8 06: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